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

楊守敬[編輯]楊守敬
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
二十五歲前往北京,好金石之學[1],搜求漢、魏六朝金石文字[2],結交好友潘存[3],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景山宮學教習。1867年,著成《激素飛清閣評碑記》。1880年,出使日本,充駐日欽使隨員,並收集散佚在日本的中國古籍,寫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在大阪,有人見楊購書,「莫不竊笑癖而且痴,而余不顧也。」回國後黃公度鼓勵他寫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先後任黃岡教諭、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存古)學堂總教長,築鄰蘇園,藏書甚豐,曾參加《荊州府志》的編纂,1877年,《水經註疏·江水》的初稿寫成。楊本人工書法,宗歐陽詢,撰有《楷法溯源》、《評碑記》、《評帖記》、《學書邇言》等。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武昌起義後,有歹徒持槍入屋,聲言「借盤費。」避居上海。袁世凱任大總統,聘他為顧問,並加以參政任,以「年老無意出山」拒絕赴任。晚年在上海賣字為生,自號鄰蘇老人。藏書40萬卷[4]
楊守敬篤好碑刻,亦好研究《水經注[5],1904年,與弟子熊會貞撰寫《水經註疏》稿成[6],楊守敬每每點出:「此戴襲趙之確證。」[7]。1909年10月,羅振玉給楊守敬信中,稱讚其「輿地之學」與王念孫段玉裁之「小學」、李善蘭之「算學」為當時的「三絕學」[8]。著有《歷代輿地圖》、《水經註圖》、《水經註疏》、《隋書地理誌考證》、《寰宇貞石圖》、《日本訪書志》等。1915年1月9日,逝於北京。1991年,王永瑞編審《楊守敬集》。
注釋[編輯]
  1. ^ 《三續寰宇訪碑序》中說:「同治癸亥,余年二十有三(三當五)。入都,即好金石之學。」
  1. ^ 《望堂金石二集》中說:「余癸亥入都,游法源寺,見翁刻尚存……往拓乃得數紙。」
  1. ^ 楊守敬在四十一歲的《年譜》寫:「孺初(按潘存)以窮京官,自顧不暇,而嗇衣縮食,以濟吾用。……記之以告子孫,其恩不可忘也。」
  1. ^ 《和州楊氏家譜·開科》
  1. ^ 潘存為《水經註疏》初稿題《敘語》:「楚北楊君惺吾,博覽群籍,好深湛之思,凡所論述,妙語若百詩,篤實若竹汀,博辨若大可。尤精輿地之學,嘗謂此事,在漢以應仲遠為陋,在唐以杜君卿為疏,此必有洞見癥結,而後敢為斯言,所謂眼高四海空無人者也。所撰《歷史輿地圖》,貫穿乙部,《隋書地理志考證》,算及巧曆,而《水經註疏》神光所照,直與酈亭共語,足使謝山卻步,趙、戴變色,文起梅村,未堪比數,霾蘊歲久,煥若神明,曠世絕學,獨有千古,大雅宏達,不我河漢。」
  1. ^ 《虞初近志·楊守敬傳》記載:「後十餘年,與衍相見京師,則亟出《水經註疏》稿本相質,曰:『吾書幸以成,多弟子熊生助屬稿。』」陳垣曾與胡適論楊守敬《水經註疏》的成書年代。胡適根據楊守敬致梁鼎芬兩封只署有「四月十三日」信札,於1948年8月14日寫成《跋楊守敬論水經注案的手札兩封》,考證此二信楊守敬寫於光緒十九年或再後一年,陳垣回信說:「大跋在楊守敬寫給梁鼎芬的信里,發見楊守敬光緒十九年還沒有《水經註疏》的著作」。陳垣則認定信寫於光緒二十三年。吳天任根據梁鼎芬《節庵先生遺詩》卷五「黃州詩」的記載,認為信寫於光緒二十年,似較為可信。(見《楊惺吾先生年譜》)
  1. ^ 《水經註疏·卷五》,順帝更名安平……道元誤矣。戴改安帝。楊疏:「趙氏不撿……而……以訂酈氏,大謬。戴氏亦不加詳考,竟依改,可哂也。」
  1. ^ 楊守敬《殷商貞卜文字考跋》,載《鄰蘇老人題跋》,《楊守敬集》第8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