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外丹術或煉丹術是中國的道教的一種修鍊方法,也是化學的雛形。同時它也對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外丹術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外丹術煉丹術中國道教的一種修鍊方法,也是化學的雛形。同時它也對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外丹術包括了黃白朮,也就是鍊金術。最早是通過煉製等藥物來製作長生不老的丹藥。開始稱作金丹,後來為了與內丹相區別,而稱為外丹。相信外丹術的人認為,丹砂可以反覆變化,黃金可以永久,因此用他們製成的丹藥,吃了可以長生不老。
煉製外丹,是通過各種秘法,燒煉成丹藥,用來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點化自身陰質,使之化為陽氣。
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虛空中清靈之氣」,近代陳攖寧先生云:「外界資助,當然不可少,卻是在虛空中尋求。」「修仙者,貴在收積虛空中清靈之氣於身中,然後將吾人之神與此氣配合而修養之,為時既久,則神氣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 李道純云: 「外陰陽往來,則外藥也。內坎離輻輳,乃內藥也。」 《天仙正理》認為內藥、外藥皆原本先天祖氣,所謂外藥,是指「祖氣從生身時,雖隱藏於丹田,卻有向外發生之時,即取此發生於外者,復返還於內,是以雖從內 生,卻從外來,故謂之外藥。」所謂內藥,是指采外藥煉成還丹大藥,「全不著於外,只動於發生之地,因其不離於內,故謂內藥。」。「外藥為生而後采,內藥為 采而後生,實止此一氣而已。」
外丹也可指道家法術如符籙雷法等。

煉丹藥物

常用的煉丹藥物有礦石和草藥等:

煉製方法

煉製的方法主要有:
  • 煉(加熱)
  • 鍛(高溫加熱)
  • 養(低溫加熱)
  • 炙(局部加熱)
  • 抽(蒸餾
  • 飛升(升華
  • 淋(過濾
  • 澆(冷卻)
  • 煮(加水加熱)

歷史

外丹術形成於道教形成以前. 道教出現以後,成為道士實現長生不老的手段之一。
煉(外)丹術在唐朝發展最盛,到北宋後逐漸衰落。

魏晉南北朝

六朝風行服食「五石散」。孫思邈言「自皇甫士安以降,有進餌者,無不發背解體而取顛覆。余自有識性以來,親見朝野人士,遭者不一。所以寧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1]

唐朝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天竺方士那羅邇娑婆寐在金飆門煉藥,次年,天竺藥物無效,久病罹患痢疾而亡。
唐高宗打算服食胡僧盧伽阿逸多之藥,後因大臣郝處俊切諫而作罷。
張果是唐朝的丹術家,開元年間玄宗召其進宮問以神仙之事。《新唐書‧方技傳》:「張果者,晦鄉里世系以自神,隱中條山,往來汾、晉間,世傳數百歲人。」
李白有 《草創大還贈柳官迪》詩:「天地為橐籥,周流行太易。造化合元符,交媾騰精魄。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羅絡四季間,綿微無一隙。日月更出沒,雙光豈雲 隻。奼女乘河車,黃金充轅軛。執樞相管轄,摧伏傷羽翮。朱鳥張炎威,白虎守本宅。相煎成苦老,消鑠凝津液。彷彿明窗塵,死灰同至寂。擣冶入赤色,十二周律 歷。赫然稱大還,與道本無隔。白日可撫弄,清都在咫尺。」[2]
唐憲宗時,梅彪撰《石藥爾雅》。《舊唐書》卷一七一《裴潾傳》記載「憲宗季年銳於服餌,詔天下搜訪奇士」。元和十五年(820年)春,唐憲宗因「服餌過當,暴成狂燥之疾,以至棄代」。
長慶三年(823年)正月,韓愈之兄婿李於(一作李干)因服丹中毒而死,韓愈為之撰此銘:「初,於以進士為鄂州從事,遇方士柳泌,從受藥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其法以鉛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砂雲。」[3]
韓愈雖指斥時人服餌丹藥,但後來自己又親修服食之事,白居易有詩「退之服硫磺,一病訖不痊。」[4]。韓愈、元稹杜元穎崔群崔晦叔鄭居中等都有參與服餌丹藥,白居易在詩中常痛陳友人受誤餌之禍。
唐穆宗即位時,命京兆府將柳泌僧大通等處死,又黜皇甫鎛,不久又一反常態。《舊唐書‧裴潾傳》載「穆宗雖誅柳泌,既而自惑,左右近習,稍稍復進方士」,「聽僧惟賢、道士趙歸真之說,亦餌金石」。
舊唐書》卷十七〈敬宗本紀〉載敬宗即位不久便「遣中使往湖南江南等道及天台山采藥。時有道士劉從政者,說以長生久視之道,請於天下求訪異人,冀獲靈藥。仍以從政為光祿少卿,號升玄先生」。
唐武宗亦好食鉛丹。《舊唐書‧武宗本紀》載會昌六年三月,「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籙。至是藥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
唐宣宗時,韋澳奏稱「方士殊不可聽,金石有毒,切不宜服食」。但宣宗不聽,「竟餌太醫李元伯所治長年藥,病渴且中燥,疽發背而崩」。

重要著作與人物

重要的煉丹術文獻有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此外葛洪陶弘景也是著名的煉丹家。

參考文獻

  1. ^ 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五石毒論》
  2. ^ 《全唐詩》卷一六九
  3. ^ 韓愈《故太學博士李君墓誌銘》
  4. ^ 《全唐詩》卷四五二

麻姑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壽女神。是下八洞神仙中的一柱得道女仙。然而她又是一位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

麻姑

麻姑獻壽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麻姑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壽女神。是下八洞神仙中的一柱得道女仙。然而她又是一位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

傳說

麻姑人物的出現,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典籍里記載過她的相關事迹。東晉時期由葛洪著作的文獻《神仙傳》中講述麻姑是一位勤勞善良又美麗的南城人,因積累了不少功德,後而得道成仙,成為下八洞神仙之一的女壽仙,其仙貌如同18、19歲的美少女,手指細長如雞爪,是長壽的象徵。相傳麻姑與王方平對談時,曾說在人間經歷過三次「滄海桑田」,能施法擲米成丹來解救黎民百姓的疾苦與災難。故古代常以麻姑喻為高壽人物的存在。
明代畫家所作的《麻姑獻壽圖》畫出了麻姑在絳珠河邊以靈芝釀出的美酒來為西王母祝壽的情景而頗為著名。民間都以本作來做為給女性祝壽的禮品。

道教神聖介紹


道教神聖介紹
道教乃敬天法祖之多神教。舉凡先天真聖,後天仙真,及地方社稷神靈,各依人民的欽仰崇拜,而自由
祀奉之。拜先天真聖者,得兼祭後天神靈﹔祀後天先真者,亦可兼奉先天真聖,並無限制。 
 道教神聖,分先天真聖,後天先真,社稷神靈,本網頁已漸漸介紹方式來完成本網頁,敬請多多指教。
無極始祖元始天王 萬天道元三清道祖 五行之精五方五老 五行之氣五方五帝 萬天帝主玉皇上帝
四御 三官大帝 天官大帝 地官大帝 水官大帝
天地人   三皇 四極大帝  盤古真人 土皇 先天神后斗姥天尊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北極 紫微大帝 南極長生大帝 太極天皇大帝 東極青華大帝
天真皇人 東華帝君 瑤池金母 太乙救苦天尊 五斗星君
五方五德星君 四靈與二十八宿星君 三台與十二宮辰星君 十方救苦天尊 九天玄女娘娘
酆都大帝與十殿閻王 九天普化天尊 太上老君 玄天上帝 文昌帝君
雷聲應化王天君 斗口靈官馬元帥 正一玄壇趙元帥 地祇上將溫太保 金闕後聖帝君
黃堂諶姆 八仙  漢鍾離 呂洞賓 張果老
韓湘子 李鐵拐 曹國舅 藍彩和 何仙姑
南華真人  莊子 四聖與四相 天機內相  陸真人 玉清上相  尹喜真人 鬼谷仙師
驪山老母 廣成子 赤精子 燃燈道人 懼留孫
太乙真人 靈寶大法師 文殊廣法天尊 普賢真人 慈航道人
雲中子 道行天尊 清虛道德真君 葛仙翁 西河薩真人
陳搏老祖 關聖帝君 武穆岳王 觀音大士 東嶽大帝
城隍爺 太歲星君六十甲子 五榖大帝 延平郡王 東廚司命
土地公與財神爺 五祀神 門神戶尉 天上聖母媽祖 臨水陳夫人
三奶夫人 開漳聖王 三田都元帥 五府千歲 三山國王
靈安尊王 廣利尊王 廣澤尊王 中壇元帥 清水祖師
藥王孫思邈真人 碧霞元君 六丁六甲 雷神電母 風伯雨師
雷部五元帥 龍王 福祿壽星 註生娘娘 天聾地啞
三茅真君 許真君 張天師 張三豐 黃大仙

 
 
          無極始祖─元始天王
   雲笈七籤元始天王紀云:〔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託體虛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際,時玄景未分,天空冥遠,浩漫太虛,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 二暉纏絡,玄紫蓋映其首,元氣之電翼其真,夜生自明,神光燭室,散形靈馥之煙,棲心霄霞之境〕。如上所舉,可知由無極而成太極的情形。元始天王生 於虛無自然即〔太易〕之世,第一化為無形天尊〔天寶尊〕,是為〔太初〕之時﹔再化為無始天尊〔靈寶君〕,是再〔太始〕之時。第三化為梵行天尊〔神寶君〕是 為〔太素〕之世,皆〔無極界〕也。而至陰陽判分,天地肇定後,則成為〔太極界〕,蓋即由〔太素〕而成〔太極〕的也。元始天王以氣化道,以道成身,而後始有 天地ˋ人黃,於以生萬物也。允為無上之高,時即掌道之祖
 
 
           萬天道元─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
             道祖-道的祖氣。
  三清係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傳云:<<元始天王在天地未分時之一元精氣,在大羅天上,化身於三清。一化無形天尊(今稱天寶尊又稱元始天尊),常住於清  微天之玉清境。二化無始天尊(今稱靈寶尊又稱靈寶天尊),常住於禹餘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稱神寶君又稱道德天尊),常住於大赤天之太清境>>。
三清是玉清ˋ上清ˋ太清的合稱,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所居之處,故這三位最高尊神合稱為三清。三清各為教主,即三洞之尊神,統御諸天神,為神  王之宗,飛仙之主,宇宙萬物皆為其所創造。三清乃天地人之祖氣,也尊稱聖號為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聖號為:
          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靈寶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道 教 宮 觀 大 多 設 有 「 三 清 殿 」 。 元 始 天 尊 常 以 手 持 混 元 珠 像 居 於 大 殿 神 像 之 中 位 。靈 寶 天 尊 常 以 手 捧 如 意 之 像 居 元 始 天 尊 之 左 側 位。道德天尊神 像 常 作 一 白 鬚 白 髮 老 翁 , 手 執 羽 扇 , 居元 始 天 尊 之 右 側 位 。 在 大 型 道 教 齋 醮 禮 儀 中 , 也 多 設 有 三 清 神 位 或 神 像 , 也 均 以 元 始 天 尊 為 中位 。 元 始 天 尊 的 神 誕 之 日 是 正 月 初 一 。靈 寶 天 尊 之 神 誕 日 為 夏 至 日 , 約 在 農 曆 五 月 中 。 道 德 天 尊 之 神 誕 日 為 農 曆 二 月 十 五 日 。 道 教 以 太 上 老 君 為 教 祖 , 是 日 大 多 舉 行 祝 誕 聚 會 或 祈 福 延 壽 道 場 
  道的原理由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陰陽變化而生五行。因而雲笈七籤以:元始天王化身成三清之後,繼又以大鈞之元氣,大淵之至精,化為五方五老。
   ─青靈始老君─木公老。亦稱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       
   ─丹靈真老君─赤精老。亦稱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
五老 ─中央黃老君─元黃老。亦稱中央混元玄靈黃老君。
   ─皓靈皇老君─金母老。亦稱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
   ─五靈玄老君─水精老。亦稱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
 
             五行之氣─五方五帝
  五老受天王之教,體天地之德,共贊化育天地萬物群品。又因五老性情與天王同,只想靜養怡神,不喜調御作為,於是五老又按五行,化為五方五帝。五老是五行之精,乃五行之體,五帝是五行之氣,為五行之用也。
   ─青靈始老君─木公老。化為東方青帝,主木ˋ司春,其名曰靈威仰
   ─丹靈真老君─赤精老。化為南方赤帝,主火ˋ司夏,其名曰赤熛怒
五帝 ─中央黃老君─元黃老。化為中央黃帝,主土ˋ司四季,其名曰含樞紐
   ─皓靈皇老君─金母老。化為西方白帝,主金ˋ司秋,其名曰白招拒
   ─五靈玄老君─水精老。化為北方黑帝,主水ˋ司冬,其名口十光紀。 
 
             萬天帝主─玉皇上帝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乃元始天王所化法身,為太極界最高之神,居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佈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總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主也。
  道教太乙真蓮宗開宗祖師郭道師曰:【一氣化三清,三清合一體,就是玉皇大天尊】。言簡易賅,無極ˋ太極一體兩面。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與玉皇,猶如先虛無而後妙有,先無極而後有太極,先無為而後有為。
   玉 皇 大 帝 神 誕 之 日 為 正 月 初 九 日 。 道 教 宮 觀 要 舉 行 金 籙 醮 儀 , 稱 「 玉 皇 會 」 。 參 加 醮 儀 的 道 士 和 道 教 信 徒 都 要 祭 拜 玉 皇 大 帝 , 行 「 齋 天 」 大 禮 , 以 祈 福 延 壽 。 福 建 和 台 灣  民 眾 稱 玉 皇 大 帝 為 「 天 公 」 。 正 月 初 九 要 「 拜 天 公 」 , 一 家 老 小 , 齋 戒 沐 浴 , 上 香 行 禮 , 祭 拜 誦 經 , 有 的 地 方 還 唱 戲 娛 神 。 中 國 北 方 過 去 還 有 舉 行 玉 皇 祭 , 抬 玉 皇 神 像 遊 村 巡 街 的 習 俗 。 十 二 月 二 十 五 日 傳 稱 是 玉 皇 大 帝 下 巡 人 間 的 日 子 , 舊 時 道 觀 和 民 間 都 要 燒 香 念 經 , 迎 送 玉 皇 大 帝 。
              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是,天尊頭戴冕旒,身著朝服,"妙道真身,紫金瑞相",端坐于
七寶芳騫林中之九色蓮花寶座,周圍有九頭青獅子口吐焰,簇擁寶座。天尊天上環繞九色
神光,放射萬丈光芒。眾多仙真、力士、金剛、神王、金童、玉女侍衛身旁。
               超度地獄鬼魂的尊貴天神
  
從前有一種十分流行的說法:這個世界分為三個空間,即天間.人間和陽間。天間是玉皇大帝和佛租為首的神佛們的樂園,人間世俗中成仙得道、修行 到家者也能上去。但世俗中的絕大多數人并沒有這種福氣,死后都得去陰間報到。人一旦墮人了陰間地獄,尤其是十八層地獄,永世都不得超生。為了救度地獄中受 苦受難的眾生,佛道兩教專門配置了兩位尊神主管教化.使之脫離苦海。佛門中有地藏王菩薩,而在道教裡,則是太乙救苦天尊
  据稱,不僅是被打入血池地獄的女性,凡是被打入地獄的人.只要他們的親族或遺族帶著太乙救苦天尊傳授的神符向神祈禱,下地獄的親人便一定能得救。換言之,太乙救苦天尊.就是拯救受苦受難之人,超度地獄鬼魂的最尊貴的天神。
  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學理論名詞“太一”演變而來的。“太一”本指形成天地方物的元氣,“太一”,元祖也。養之不窮,用之不竭,能生萬物,乃氣 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稱為“太一”的元氣是先天地萬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說“太一”即"道"。
  在崇 尚鬼神的古代,人們將"道"的別稱“太一”尊為天神,並用太一神名命名星辰。太一星屬紫微垣,在紫微宮門外,天乙星南,今天龍座內,是一顆恆掛中天,永遠 閃爍的亮星。古人認為,有其星必有其神。居住在太一星的神靈自然是太一神。這樣,由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的元氣"道"演化而來 的至大、至空、至虛、至玄,概念抽象,形象模糊的元氣之神“太一”神便成
了直觀的、易于想象的、便于供奉的太一星神。故而,早在戰國時楚國已有祀奉太一神的祠廟。漢武帝時,在長安東郊建太一壇,並建五帝壇於其周圍,以五帝為太一之佐,禮祀太一。"天神貴者太一"。道
教創立后,太一信仰即被道教吸收,並尊稱其為"太乙救苦天尊".將其納入道界諸神體系,他都在玉清境,得策名學道,號令群真。
  中國古代稱上、下、東、西、南、北六方為六合",亦稱"六極"。道教將"六合、六極"作為教名稱之一,稱六極各有一位天神統御,稱"六御",亦稱"昊天六御宸尊"。這六位大帝依次排列的順序是: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 統御萬天
     勾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 統御萬雷
         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 統御萬星
         東極青華大帝             - 統御萬類
         南極長生大帝             - 統御萬靈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 統御萬地
  六御中的東極青華大帝即太乙救苦天尊。天尊住在"青華常樂界。東極妙嚴宮",東極青華大帝因此
而得名。
               十方救苦天尊
  太一是形成天地萬物的元氣,元氣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在谷滿谷,在坑滿坑,彌滿八極,無往不在,因而"遍滿十方界"。太乙救苦天尊由太一神演變過來的。因而他積氣成神,聚則成形,散則為氣,
也像元氣一樣,無處不有,無往不在,遍滿十方,無所不能。
  道經《救苦誥》中稱,太乙救苦天尊"隨機赴感,誓願無邊,大聖大慈,大悲大願,十方化號,普度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十方化號"即指太乙救苦天尊方便于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化為靈寶十方救苦天尊。這"十方化號"是: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東南好生度命天尊
     東北度仙上聖天尊
     西南太靈虛皇天尊
     西北無量太華天尊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且看太乙救苦大天尊:
  他救苦十方,濟度人鬼,救苦救難,化身無數,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聖人、帝君,或為真人、天尊,或為金剛、 神王,或為力士、魔王,或為道士、天師,或為老君、皇人,或為功曹、天醫,或為男人、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伯、雨 師,總之"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太乙救苦天尊,在天上稱為太一福神,在世間稱為大慈仁者,在地獄稱為日耀帝君,在外道鎮邪時稱為獅子明王,在水府淵泉稱為洞淵帝君。
  太乙救苦天尊最尊、最貴、最聖、最靈,他于每月三、九日降臨人間,普救眾生。凡人在危急之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天尊即隨聲赴感,前往解救,凡人遭疾 疫,重病纏身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疾病即愈,獲得安寧;凡人求官尋職而奸佞妄生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然嫉妒不生,步步高遷凡人乘船渡江海,被波浪驚 嚇,受到魚龍威脅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到達彼岸,不受傷害;凡人碰到雷聲霹靂,風雨交加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能神清氣爽,魂魄不動,凡人親族生 怨,兄弟不和,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感六親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凡身為帝王君主,朝中叛臣偷生,兵火連綿,風雨失調,萬民塗炭,怨天尤人之聲此起彼 伏,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就會風調雨順,叛臣敗露,國泰民安.凡人被邪精、惡鬼、匪徒傷害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妖魁自止,鬼賊滅亡;凡人在山林中被虫蛇﹒ 禽獸追逐并受傷,只要念誦天尊聖號,禽虫自退,不敢近前;凡女子懷胎受孕而難產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感真氣護佑,無傷頭痛,并且生下智慧之男或漂亮之 女,六根具足,母子團圓.凡男人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性修身,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功行圓滿,白日升天;凡人之七祖、九先、弟子、同學、夫妻、 孩子身死而未得託生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然脫離陰間,得以生天;凡人被對頭苦纏不休,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化解恩怨,握手言和。
  總而言之,太乙救苦天尊的確像生成宇宙萬物的元氣,無處不有,無所不能,時時刻刻在救苦救難,普度眾生。
               超度孤魂脫離苦海
  太乙救苦天尊還是專門拯救不幸墮入地獄之人的天神。所以.過去道士打醮、做道場、辦喪事,都請太乙救苦大天尊降臨,施食眾鬼,超度亡魂。這時,太乙救 苦大天尊由九頭獅子推車,十侍弟子相隨,金鑾袈裟,左有金童、右有玉女,持九環錫杖,摯玉明寶扇,有金睛獨眼鬼跟隨,親自下到鬼城豐都地獄。豐都大帝、十 殿閻羅王即刻虔誠恭迎。天尊用玉明扇煽三下,九環錫杖頓三頓,扇開豐都門,讓金睛獨眼鬼照耀光明,接引十類鬼魂出離地獄,同赴道場。天尊為地獄鬼眾及各方 孤魂野鬼講經說法,用楊柳枝蘸金缽盂中的甘露水,施食鬼眾,超度十類孤魂脫離地獄苦海,或升臨天界,或轉生人世。
  這里有兩則太乙救苦天尊顯靈的故事:
  多才而善辯的道士張仁表與人交往甚少,因他常常說謊而受到人們的鄙棄。一次,他病了,被帶地獄,正在危難之間,他記起平時常聽人說,呼喚太乙救苦天尊可 以得救,于是他高喊十數遍,拉他進地獄的判官小鬼們都笑了。他再呼喚十數遍,只見紅光閃爍被簇擁著的天尊突然出現。天尊對他說,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是最不 道德的行為,本來你的壽數已盡,不得再回人間,現在再給你七年,讓你返回人世。不過,在此期間你要為我畫像,廣示天下,還要盡行善道。張道士聽到這裡醒 來,原來是南柯一夢。他遵循天尊之言,從此遍遊四方,凡有道觀他必定為天尊畫像。如此過了七年,果然死去。
  又有一男人乘船,突遇大風大浪,眼看就要翻船。這時,他大呼天尊,結果得救。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男子遇見已死多年的妻子。妻子生前犯了罪孽。死后被打入地獄,受到應有的懲罰。妻子見到丈夫后請求相救,這男子便呼喚天尊,結果救了妻子。
  太乙救苦天尊原是道界諸神中僅次于三清的"六御"之一,后來為了符合道經四輔(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類,去掉此神及"長生大帝",成為"四 御"。在神靈信仰中有這樣一條規律,一些神信仰逐漸衰落,一些神信仰又產生興起。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化身無數,無處不在,大慈大悲,尋聲救苦.比佛門中大 慈大悲、法力元邊、觀其聲音、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產生還早。但到了近代,天尊名諱卻只保留在道經中和道士誦唱的經韻中,他在民間的影響已遠遠不及觀音。原 因何在呢?
太 上 三 洞 表 文 》 中 稱 天 尊 有 九 , 即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 十 方 救 苦 天 尊 、 九 幽 拔 罪 天 尊 、 朱 陵 度 命 天 尊 、 火 煉 丹 界 天 尊 、 法 橋 大 度 天 尊 、 金 闕 化 身 天 尊 、 逍 遙 快 樂 天 尊 、 寶 華 圓 滿 天 尊 等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居 九 天 尊 之 首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之 職 就 是 「 至 聖 至 仁 , 極 慈 極 愛 , 乘 九 師 之 仙 馭 , 散 百 寶 之 祥 光 , 接 引 浮 生 」 。 傳 稱 , 人 如 遇 到 苦 難 , 只 要 念 誦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名 號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就 會 隨 聲 應 化 , 幫 助 人 解 憂 排 難 , 化 凶 為 吉 。 對 於 積 功 行 善 、 功 行 圓 滿 之 人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會 「 乘 九 師 之 仙 馭 , 散 百 寶 之 祥 光 」 , 接 引 昇 仙 。 道 教 的 主 要 宮 觀 一 般 都 有 太 乙 殿 , 供 奉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之 神 像 或 神 位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之 神 像 常 作 天 尊 騎 獅 子 狀 。 道 教 徒 通 常 只 是 在 上 中 下 三 元 之 日 或 為 亡 魂 舉 行 黃 籙 超 度 道 場 時 , 才 奉 祀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 宋 元 以 來 , 道 教 科 儀 中 以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為 主 神 的 , 名 目 繁 多 。 例 如 :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說 拔 度 血 湖 寶 懺 》 、 《 靈 寶 煉 度 》 、 《 九 幽 燈 儀 》 等 等 。 在 此 類 科 儀 中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除 了 接 引 浮 生 以 外 , 還 主 持 以 水 火 交 煉 亡 魂 、 主 持 清 蕩 血 湖 地 獄 , 破 獄 拔 度 罪 魂 等 等 。
  三官大帝亦太極界之神。在玄黃判分,天地肇定後,乃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帝出,而為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過,而司眾生禍福之神。又稱為上元、中元、下元三元也。集仙錄以:「張
道陵於龍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所以人間祀奉三官,係自漢張道陵始。至元魏時,乃以三官配為三元節: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定為天官大帝誕辰;七月十五日 為中元節,定為地官大帝誕辰;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定為水官大帝誕辰。魏書釋老志云:「張道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火行! 齋祠跪拜,各成道法。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按三官大帝,設有九府,共部一百二十曹,計三元九府有三百六十應感天尊。世人合三官簡稱 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也。(按三官之號曰賜福,曰赦罪,曰解厄,皆為天聖度世之德心也。故世俗乃有:「堯帝乃天官所降生,舜帝為地官所降生,大禹係水官所降生」的傳說。)
   三 官 大 帝 指 的 是 天 官 、 地 官 和 水 官 。 中 國 上 古 就 有 祭 天 、 祭 地 和 祭 水 的 禮 儀 。 《 儀 禮 》 的 《 覲 禮 》 篇 稱 ; 「 祭 天 燔 柴 , 祭 山 丘 陵 升 , 祭 川 沉 , 祭 地 瘞 」 。 不 過 , 上 古 祭 祀 天 地 水 是 皇 帝 的 權 利 , 庶 民 百 姓 只 能 祭 祖 。 東 漢 時 , 張 陵 創 立 天 師 道 , 就 以 祭 祀 天 地 水 三 官 , 上 三 官 手 書 作 為 道 教 徒 請 禱 治 病 的 方 法 。 「 其 一 上 之 天 , 著 山 上 ; 其 一 埋 之 地 ; 其 一 沉 之 水 。 謂 之 三 官 手 書 」 。 南 北 朝 時 天 地 水 三 官 神 和 上 中 下 三 元 神 合 二 為 一 。
 
  道書以:上元天官,為玄都元陽一品,居紫微宮中,部三十六曹。主宰眾生善惡之籍,致諸仙升降之司,號曰:上元九氣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天 官 名 為 上 元 一 品 賜 福 天 官 , 紫 微 大 帝 , 隸 屬 玉 清 境 。 天 官 由 青 黃 白 三 氣 結 成 , 總 主 諸 天 帝 王 。 每 逢 正 月 十 五 日 , 即 下 人 間 , 校 定 人 之 罪 福 。 故 稱 天 官 賜 福 。
 
  中元地官,為青靈洞陽二品,居北都宮中,部四十二曹。主宰三界十方九地,掌理八極四維五嶽,考眾生禍福之機,核男女善惡之籍。號曰:中元七氣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
  地 官 名 為 中 元 二 品 赦 罪 地 官 , 清 虛 大 帝 , 隸 屬 上 清 境 。 地 官 由 元 洞 混 靈 之 氣 和 極 黃 之 精 結 成 , 總 主 五 帝 五 嶽 諸 地 神 仙 。 每 逢 七 月 十 五 日 , 即 來 人 間 , 校 戒 罪 福 , 為 人 赦 罪 。
  下元水官,為暘谷洞元三品,居青華宮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淮海水域萬靈,掌死魂鬼神之籍,錄眾生功過之條。號曰:下元五氣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
  水 官 名 為 下 元 三 品 解 厄 水 官 , 洞 陰 大 帝 , 隸 屬 玉 清 境 。 水 官 由 風 澤 之 氣 和 晨 浩 之 精 結 成 , 總 主 水 中 諸 大 神 仙 。 每 逢 十 月 十 五 日 , 即 來 人 間 , 校 戒 罪 福 , 為 人 消 災 。
 
   四 御 指 的 是 道 教 三 清 尊 神 下 的 主 宰 天 地 萬 物 的 四 位 尊 神 , 即 : 玉 皇 大 帝 、 中 天 紫 微 北 極 大 帝 、 勾 陳 上 宮 天 皇 大 帝 和 后 土 皇 地 衹 。 玉 皇 大 帝 是 萬 神 之 主 。 中 天 紫 微 北 極 大 帝 , 是 紫 微 垣 中 的 大 帝 座 星 君 , 居 於 中 天 , 萬 星 之 宗 主 。 勾 陳 上 宮 天 皇 大 帝 , 是 北 極 帝 座 之 左 四 座 星 組 成 的 勾 陳 , 位 同 北 極 , 為 天 轉 之 樞 紐 。 后 土 皇 地 衹 , 是 天 地 中 央 之 像 , 唐 代 以 前 作 男 像 , 唐 武 則 天 時 出 現 女 像 。 宋 真 宗 潘 皇 后 在 嵩 山 建 殿 , 供 奉 后 土 玄 天 大 聖 后 像 , 宋 徽 宗 政 和 七 年 ( 1 1 1 7 年 ) 上 地 衹 徽 號 : 承 天 效 法 厚 德 光 大 后 土 皇 地 衹 。 其 後 , 后 土 皆 作 女 像 。 宋 代 以 後 , 由 於 玉 皇 大 帝 在 道 教 神 系 中 的 地 位 和 職 能 有 所 加 強 , 因 此 , 道 書 中 多 有 將 玉 皇 大 帝 排 列 在 「 四 御 」 之 外 的 說 法 , 將 「 四 御 」 解 釋 為 北 南 西 東 四 極 之 天 帝 , 即 : 北 極 紫 微 大 帝 、 南 極 長 生 大 帝 、 太 極 天 皇 大 帝 和 東 極 青 華 大 帝 。 當 今 中 國 道 教 已 經 恢 復 了 宋 代 以 前 的 對 「 四 御 」 的 說 法 。
   玉 皇 大 帝 是 總 執 天 道 之 大 神 , 位 居 三 清 之 下 , 眾 神 之 上 。 中 天 紫 微 北 極 大 帝 協 助 玉 皇 大 帝 職 掌 天 經 地 緯 、 日 月 星 辰 和 四 時 氣 候 , 道 書 稱 其 「 萬 星 之 宗 主 , 三 界 之 亞 君 , 次 於 昊 天 , 上 應 元 氣 」 。 勾 陳 上 宮 天 皇 大 帝 , 協 助 玉 皇 大 帝 職 掌 南 北 極 與 天 地 人 三 才 , 統 御 諸 星 並 主 持 人 間 兵 革 之 事 。 后 土 皇 地 衹 職 掌 陰 陽 生 育 、 萬 物 之 美 、 大 地 山 河 之 秀 。 至 於 宋 代 以 後 以 四 極 大 帝 作 為 四 御 的 , 四 極 大 帝 也 各 有 職 能 , 即 : 北 極 紫 微 大 帝 總 御 萬 星 , 南 極 長 生 大 帝 總 御 萬 靈 、 主 管 萬 靈 之 壽 夭 , 太 極 天 皇 大 帝 總 御 萬 神 , 東 極 青 華 大 帝 總 御 萬 類 , 主 管 救 度 眾 生 。
   北京白雲觀 三 清 殿 以 外 , 另 設 有 四 御 殿 , 供 奉 四 御 尊 神 。 在 大 型 齋 醮 儀 禮 活 動 中 , 除 了 供 奉 三 清 外 , 也 別 設 有 四 御 之 神 位 。 道 書 稱 「 各 居 一 列 , 各 全 其 尊 」 。 四 御 各 尊 神 也 分 別 有 其 神 誕 之 日 , 玉 皇 大 帝 為 正 月 初 九 日 , 紫 微 北 極 大 帝 為 十 月 二 十 七 日 , 勾 陳 上 宮 天 皇 大 帝 為 二 月 初 二 日 , 后 土 皇 地 衹 為 三 月 十 八 日 。
   按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係元始天王於盤古氏分天地後所生也。據抱朴子枕中書云:「昔二儀始分,玄黃肇判,元始天王在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常仰吸 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有太玄玉女,生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號曰太玄聖母。元始君下遊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覆 載氣息,陰陽調和。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玄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玄女,號曰太真西王母。天皇受 號十三頭;後生地皇,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此言天皇由元始君與太玄母所生,後遞生地皇及人皇也。
  所云頭者,蓋謂人數也。如天皇十三頭,係化兄弟十三人;地皇十一頭,乃也兄弟十一人;人皇九頭,謂化兄弟九人也。至所云各治三萬六千歲,則與補三皇本 紀所說,亦有出入。考史記補三皇本紀云:「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三頭,澹泊無所施為,而遂自化,兄弟十三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兄弟十一人,興 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據此則知所云頭 者,係指自化人數無疑也。
  斗姥天尊乃先天元始之陰神也。因其形相象徵道體。故又稱先天道姥,謂為象道之母也。其妙相紫光圓融,稟一氣玄元之象,應無極生太極也。秉持日月二輪,應陰陽二氣,象太極也。四頭磊落,應四
象也。八臂垂雄,應八卦也。道經以:斗姥居大梵天宮,綜日月星辰,為斗極之母。梵氣妙文,敷成九章,應化九皇:一曰貪狼,二曰巨門,三曰祿存,四曰文曲, 五曰廉貞,六曰武曲,七曰破軍,八曰左輔,九曰右粥,居於斗垣。斗姥天尊常沐浴於九曲華池,湧出白玉龜臺,神獬寶座。登寶座以救度眾生,持寶杵以降魔禦 患,執弧矢以救劫消災,振法鈴以濟人度鬼,為道家之法主也。宋史以:高宗為金兵所困時,聞空中有輦豕聲,仰見斗姥天尊,四頭八臂乘七豕之車,現紫金巨光, 大施法力,而扶危護駕。斗姥自是靈顯神通之後,乃為世人祀奉日隆,崇為斗極至尊之神,以能消災解厄,保命延生也。號曰:紫金妙相皇君,聖德巨光天后,圓明 道姥天尊。
   斗 姆 , 即 北 斗 眾 星 之 母 , 全 稱 九 靈 太 妙 白 玉 龜 台 夜 光 金 精 祖 母 元 君 , 又 稱 中 天 梵 氣 斗 母 元 君 紫 光 明 哲 慈 惠 太 素 元 后 金 真 聖 德 天 尊 , 又 稱 大 圓 滿 月 光 王 、 東 華 慈 救 皇 君 天 醫 大 聖 。 簡 稱 斗 姆 或 斗 姆 元 君 。 斗 姆 在 天 主 治 天 寶 閣 , 「 生 諸 天 眾 目 之 明 , 為 北 斗 星 之 母 。 斗 為 之 魄 , 水 為 之 精 , 主 生 」 。
   據 《 太 上 玄 靈 斗 姆 大 聖 元 君 本 命 延 生 心 經 》 , 斗 姆 「 以 大 藥 醫 垂 治 之 功 , 燮 理 五 行 , 升 降 二 氣 , 解 滯 去 窒 , 破 暗 除 邪 。 愆 期 者 應 期 , 失 度 者 得 度 。 安 全 胎 育 , 治 療 病 痾 , 職 重 天 醫 」 。 《 延 生 心 經 》 又 稱 「 斗 姆 登 於 寶 座 之 上 , 怡 養 神 真 , 修 煉 精 魄 , 沖 然 攝 氣 , 氣 入 玄 玄 。 運 合 靈 風 , 紫 虛 蔚 勃 , 果 證 玄 靈 , 妙 道 放 無 極 微 妙 光 明 , 洞 徹 華 池 。 化 生 金 蓮 九 苞 , 經 人 間 七 周 夜 , 其 華 池 中 光 明 愈 熾 愈 盛 。 其 時 一 時 上 騰 九 華 天 中 , 化 成 九 所 大 寶 樓 閣 」 。 寶 樓 閣 中 , 混 凝 九 真 , 應 現 九 皇 道 體 : 一 曰 天 皇 , 二 曰 紫 微 , 三 曰 貪 狼 , 四 曰 巨 門 , 五 曰 祿 存 , 六 曰 文 曲 , 七 曰 廉 貞 , 八 曰 武 曲 , 九 曰 破 軍 。 由 斗 姆 化 生 的 九 皇 道 體 , 就 是 北 斗 九 辰 星 君 。 《 雲 笈 七 籤 》 稱 , 「 夫 九 星 者 , 寔 九 天 之 靈 根 , 日 月 之 明 梁 , 萬 品 之 宗 淵 也 。 故 天 有 九 氣 則 以 九 星 為 其 靈 紐 , 地 有 九 州 則 以 九 星 為 其 神 主 , 人 有 九 孔 則 以 九 星 為 其 命 府 , 陰 陽 九 宮 則 以 九 星 為 其 門 戶 , 五 嶽 四 海 則 以 九 星 為 其 淵 府 」 。 因 此 , 斗 姆 既 為 九 星 之 母 , 當 主 天 地 萬 物 之 生 。
   道 教 的 一 些 主 要 宮 觀 , 也 有 設 有 斗 姆 殿 的 。 其 斗 姆 像 作 女 像 , 三 目 、 四 首 、 八 臂 。 斗 姆 神 誕 之 日 , 一 說 是 六 月 二 十 日 , 一 說 是 九 月 初 九 日 。 道 教 徒 多 於 道 觀 內 斗 姆 殿 舉 行 祈 嗣 或 延 生 道 場 , 祈 禱 健 康 長 壽 , 子 孫 平 安 。
   五方五帝其作用,係按五行,佈序於四方,運行於四時,而化育萬物。然道書以元始開闢天地,奚止五億之多?因虛空無盡,廣無邊際,故須按立四極,而為統 制。乃有北曰北極,以紫微大帝主之,綜御萬星,南曰南極,以長生大帝主之,綜御萬靈。西曰太極,以天皇大帝主之,綜御萬神。東曰東極,以青華大帝主之,綜 御萬類。按此四極大帝,係輔佐昊天玉皇上帝,以統御萬天也。此皆先天「太極界」之神,為「天道」與「神道」組織系統之綱維也。
   北極紫微一曰紫微垣。據晉書天文志云:「北極五星,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又爾雅釋天云:「北極謂之北辰」。觀象玩占云:「北極星在紫 微宮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因是,北極紫微大帝為萬星帝主也。北極紫 微大帝萬星之主,掌理人間禍福善惡,前因後果富貴貧賤,生死時間,無不由之而予奪焉。凡一切星球人民,皆歸其總治,即中界之主宰也,然猶仰承玉帝之命令施 行,不敢自尊。
  紫微大帝的生日為農曆四月十八日,這天眾多百姓都要向紫微大帝焚香禱告,祈求除災招福。
   南極長生大帝,即俗稱南極星君也。史記天官書:「狼比有大星,曰南極老人」,又觀象玩占云:「南極老人星主壽考」正義云:「角亢在辰為壽星,三月之時, 萬物始生,建於春氣,布養各盡其性,不罹災天,故壽」。俗以為壽星明現,天下理安。若備醴祭告,可得福享壽,故南極曰長生大帝,而總御萬靈也。
  西方曰太極,由天皇大帝主之。接晉書天文志云:「勾陳宮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御群靈,執萬神圖」。故天皇大帝綜御萬神也。
青華大帝居於東極,即道稱: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蓋係東華帝君之化身,故有稱為東王公,或曰東王父,亦曰東皇太乙皆是也。按漢書郊祀志曰:「天神貴者太乙」。楚辭九歌以:太乙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曰東皇」。因青華大帝誓願救度眾生,故名救苦而綜御萬類也。
   元始天王不但一氣化成三清,且又化為盤古真人。據葛洪枕中書云「昔二儀未分,溟涬鴻濛,未有形成。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 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又太平御覽引三五曆記云:「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 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氏極長」。此謂天地由盤古氏所分成,而盤古氏又亦 元始天王所化。所以說天地亦是元始天王所開闢也。
  土 皇 是 道 教 的 地 神 。 中 國 古 代 就 有 地 神 , 即 后 土 , 職 掌 陰 陽 造 化 、 山 河 秀 麗 。 道 教 以 后 土 為 僅 次 於 三 清 的 四 御 神 之 一 , 神 號 為 承 天 效 法 厚 德 光 大 后 土 皇 地 衹 。 南 北 朝 時 期 , 道 教 的 宇 宙 創 世 理 論 有 很 大 發 展 , 對 於 神 仙 所 居 的 天 界 作 了 區 分 。 北 周 宇 文 邕 撰 《 無 上 秘 要 》 有 「 三 界 品 」 , 將 天 分 為 三 界 ( 欲 界 、 色 界 、 無 色 界 ) 二 十 八 天 , 以 及 無 色 界 之 上 的 四 梵 天 , 合 為 三 十 二 天 。 《 度 人 經 》 也 有 三 十 二 天 之 說 , 以 東 南 西 北 四 方 配 置 , 每 方 八 天 , 合 三 十 二 天 。 北 齊 嚴 東 注 稱 「 方 有 八 天 , 合 三 十 二 天 也 。 三 天 羅 其 上 」 。 唐 代 又 有 「 大 羅 天 彌 覆 三 清 之 上 」 , 合 為 三 十 六 天 。 三 十 六 天 , 各 有 天 帝 。 按 天 地 感 應 之 說 , 道 教 認 為 , 上 有 三 十 六 天 , 下 有 三 十 六 地 。 上 有 天 帝 , 下 有 土 皇 。 因 此 , 土 皇 是 各 方 土 地 的 主 管 神 靈 。 《 洞 玄 靈 寶 河 圖 仰 謝 三 十 六 土 皇 齋 儀 》 稱 , 「 依 洞 神 之 法 , 立 墠 設 位 象 三 十 六 天 , 燒 香 燃 燈 應 三 十 六 地 」 。
   土 皇 分 為 九 壘 , 壘 各 有 名 。 每 壘 分 設 四 名 土 皇 , 共 三 十 六 名 土 皇 。 據 《 洞 玄 靈 寶 河 圖 仰 謝 三 十 六 土 皇 齋 儀 》 , 「 第 一 壘 色 潤 地 , 第 一 土 皇 君 姓 秦 諱 孝 景 椿 ; 第 二 土 皇 君 姓 黃 諱 昌 上 文 ; 第 三 土 皇 君 姓 青 諱 玄 文 基 ; 第 四 土 皇 君 姓 蜚 諱 忠 陣 皇 。 第 二 壘 剛 色 地 , 第 五 土 皇 君 姓 戍 諱 神 文 光 ; 第 六 土 皇 君 姓 郁 諱 黃 母 生 ; 第 七 土 皇 君 姓 玄 諱 乾 德 維 ; 第 八 土 皇 君 姓 長 諱 皇 明 。 第 三 壘 石 臘 色 澤 地 , 第 九 土 皇 君 姓 張 諱 維 神 ; 第 十 土 皇 君 姓 周 諱 伯 上 人 ; 第 十 一 土 皇 君 姓 朱 諱 明 車 子 ; 第 十 二 土 皇 君 姓 庚 諱 文 敬 士 。 第 四 壘 潤 澤 地 , 第 十 三 土 皇 君 姓 賈 諱 雲 子 高 ; 第 十 四 土 皇 君 姓 謝 諱 伯 無 元 ; 第 十 五 土 皇 君 姓 己 諱 文 泰 陣 ; 第 十 六 土 皇 君 姓 行 諱 機 正 方 。 第 五 壘 金 粟 澤 地 , 第 十 七 土 皇 君 姓 華 諱 延 期 明 ; 第 十 八 土 皇 君 姓 黃 諱 齡 我 容 ; 第 十 九 土 皇 君 姓 雲 諱 探 無 淵 ; 第 二 十 土 皇 君 姓 蔣 諱 通 八 光 。 第 六 壘 金 剛 鐵 澤 地 , 第 二 十 一 土 皇 君 姓 李 諱 上 少 君 ; 第 二 十 二 土 皇 君 姓 范 諱 來 力 安 ; 第 二 十 三 土 皇 君 姓 張 諱 李 季 元 ; 第 二 十 四 土 皇 君 姓 王 諱 駟 女 容 。 第 七 壘 水 制 澤 地 , 第 二 十 五 土 皇 君 姓 唐 諱 初 生 映 ; 第 二 十 六 土 皇 君 姓 吳 諱 正 法 圖 ; 第 二 十 七 土 皇 君 姓 漢 諱 高 文 徹 ; 第 二 十 八 土 皇 君 姓 京 諱 仲 龍 首 。 第 八 壘 大 風 澤 地 , 第 二 十 九 土 皇 君 姓 葛 諱 玄 升 光 ; 第 三 十 土 皇 君 姓 華 諱 茂 雲 長 ; 第 三 十 一 土 皇 君 姓 羊 諱 真 洞 玄 ; 第 三 十 二 土 皇 君 姓 周 諱 尚 敬 原 。 第 九 壘 洞 元 無 色 剛 維 地 , 第 三 十 三 土 皇 君 姓 極 諱 無 上 玄 ; 第 三 十 四 土 皇 君 姓 升 諱 靈 元 浩 ; 第 三 十 五 土 皇 君 姓 趙 諱 上 伯 玄 ; 第 三 十 六 土 皇 君 姓 農 諱 勒 無 伯 」 。 南 宋 蔣 叔 輿 編 《 無 上 黃 籙 大 齋 立 成 儀 》 在 列 舉 各 土 皇 名 號 時 , 在 各 名 號 前 加 有 「 后 土 」 兩 字 , 表 明 南 宋 道 教 視 「 土 皇 」 為 「 后 土 」 的 下 屬 神 靈 , 其 職 能 是 職 掌 陰 陽 , 化 育 大 地 , 消 釋 幽 暗 , 抬 引 神 明 。
   道 教 較 大 的 宮 觀 中 , 在 四 御 殿 裡 供 奉 有 后 土 神 像 或 神 位 , 鮮 有 列 三 十 六 土 皇 神 像 或 神 位 的 。 但 在 大 型 齋 醮 儀 禮 中 , 多 供 奉 三 十 六 天 帝 和 三 十 六 土 皇 的 神 位 。 唐 代 以 來 , 隨 著 風 水 之 術 的 廣 泛 流 行 , 道 教 信 徒 在 動 土 、 上 樑 、 安 宅 、 鎮 宅 、 建 橋 、 鋪 路 時 , 常 要 舉 行 禮 謝 土 皇 的 齋 儀 , 以 祈 求 路 橋 暢 通 、 家 宅 平 安 、 降 福 消 災 。
   天真皇人乃先天的真聖,為元始天王所化身。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云:「天真皇人不知其得道之始,然是前劫修真極道之人也。身長九尺,玄毛披體,皆長尺餘。 黃帝時在峨嵋絕陰之下:蒼玉為屋,黃金為座,張華羅幡,燃百和香。侍者仙童玉女,座賓三人,皆稱太清仙王。黃帝再拜問道,授以五牙三一之文。又在峨嵋山以 太上靈寶度人經授黃帝;又授帝嚳於牧德之台。一云蜀岷山江北有慈母山,天真皇人修煉之所。山有龍池,池中有金銀銅鐵鍚魚各從其色,得食者味同乾薑,服之可 以長生,謂之肉芝龍。池一在山中,一在空中,澄潔如鏡,纖芥不汙。或乾條槁葉飛墮其上,即有五色凡鶩啣去」。此節所云,天真皇人住處,是即仙境也。
   東華帝君乃天界真仙也。據搜神記云:「東華帝君絕習在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木公生於碧海之上, 蒼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東王公焉。與西華金母皆挺質太元,毓神玄奧於東方溟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而成形,與西華王母共理二氣,而育養 天地,陶鑄萬物。凡天下三界十方男子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此云東華帝君之出處也。
   瑤池金母乃九靈太妙,龜山西華金母,又稱西王母也。據墉城集仙錄云:「金母一號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在昔啟迪玄功,生化萬物之初,先以東 華至真之氣,而生木公焉。木公生於碧海之上,以生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曰東王公焉。又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於神州伊川,生而飛翔,以主 陰靈之氣,理於西方,亦號西王母,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隸屬。所居宮闕,在龜山之舂山。崑崙玄 圃,閬風之苑。元始天王授以萬天統龜山九光之籙。昔黃帝討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化多方,徵風召雨,吹煙噴霧,師眾大迷。帝歸息太山之阿,王母遣使 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得之者勝,戰則克矣!帝佩符既畢。王母乃命一婦人,披玄狐之衣,人首鳥身,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官、五意、陰陽之略,太 一、遁甲、六壬、步罡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而天下大定,都於上谷之涿鹿。」是黃帝之有天下,得西王母之助也。又穆天子傳云「周穆 王好神仙,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稱觴於瑤池之上」。故西王母世又稱為瑤池金母元君也。按搜神記以:西王母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
方,男女登仙之籍,東王公掌男子籍,而西王母掌女子籍。
   西 王 母 , 俗 稱 王 母 娘 娘 , 又 稱 西 姥 、 王 母 、 金 母 和 金 母 元 君 。 全 名 為 白 玉 龜 台 九 靈 太 真 金 母 元 君 、 白 玉 龜 台 九 鳳 太 真 西 王 母 或 太 靈 九 光 龜 台 金 母 元 君 。 西 王 母 之 名 最 初 見 於 《 山 海 經 》 。 「 西 」 指 方 位 , 「 王 母 」 即 神 名 。 西 王 母 由 混 沌 道 氣 中 西 華 至 妙 之 氣 結 氣 成 形 , 厥 姓 侯 氏 , 位 配 西 方 。 《 漢 武 帝 內 傳 》 稱 西 王 母 上 殿 時 , 「 著 黃 金 褡 孎 , 文 采 鮮 明 , 光 儀 淑 穆 , 帶 靈 飛 大 綬 , 腰 佩 分 景 之 劍 , 頭 上 太 華 髻 , 戴 太 真 晨 嬰 之 冠 , 履 玄 鐍 鳳 文 之 舄 。 視 之 可 年 三 十 許 , 修 短 得 中 , 天 姿 掩 藹 , 容 顏 絕 世 」 , 漢 武 帝 拜 受 西 王 母 之 教 命 。 《 山 海 經 》 中 言 西 王 母 人 身 虎 齒 , 豹 尾 蓬 頭 云 云 , 乃 西 王 母 使 者 西 方 白 虎 之 神 , 非 西 王 母 之 形 。
   西 王 母 為 女 仙 之 宗 , 居 崑 崙 之 間 , 有 城 千 里 , 玉 樓 十 二 , 瓊 華 之 闕 , 光 碧 之 堂 , 九 層 元 室 , 紫 翠 丹 房 , 左 帶 瑤 池 , 右 環 翠 山 。 《 博 物 志 》 稱 , 瑤 池 有 桃 樹 , 「 三 千 年 一 生 實 」 。 天 上 天 下 、 三 界 十 方 , 女 子 得 道 登 仙 者 , 都 隸 屬 於 西 王 母 管 轄 。
   元 始 天 尊 授 西 王 母 以 方 天 元 統 龜 山 九 光 之 籙 , 使 制 召 萬 靈 , 統 括 真 聖 , 監 盟 證 信 , 總 諸 天 之 羽 儀 , 監 上 聖 之 考 校 。 西 王 母 和 東 王 公 又 是 道 氣 陰 陽 之 父 母 , 共 理 二 氣 , 育 養 天 地 , 陶 鈞 萬 物 。 黃 帝 討 伐 蚩 尤 之 暴 時 , 蚩 尤 多 方 變 幻 , 呼 風 喚 雨 , 吹 煙 噴 霧 , 西 王 母 即 遣 九 天 玄 女 授 黃 帝 三 宮 五 意 、 陰 陽 之 略 , 太 乙 遁 甲 六 壬 步 斗 之 術 , 陰 符 之 機 , 靈 寶 五 符 五 勝 之 文 。 黃 帝 遂 克 蚩 尤 於 中 冀 。 虞 舜 即 位 後 , 西 王 母 又 遣 使 授 白 玉 環 、 白 玉 琯 及 地 圖 , 舜 即 將 黃 帝 的 九 州 擴 大 為 十 二 州 。
  《 漢 武 帝 內 傳 》 中 有 西 王 母 賜 三 千 年 結 果 之 蟠 桃 事 , 因 此 , 西 王 母 開 蟠 桃 會 的 故 事 深 入 人 心 。 道 教 和 民 間 一 直 將 西 王 母 作 為 長 壽 的 象 徵 , 以 西 王 母 作 為 金 籙 延 壽 道 場 的 主 神 。 每 逢 西 王 母 神 誕 之 日 , 一 說 是 三 月 初 三 日 , 一 說 是 七 月 十 八 日 , 道 教 徒 , 特 別 是 女 性 教 徒 常 聚 集 在 道 觀 內 , 為 西 王 母 建 祝 誕 道 場 , 同 時 祈 求 健 康 長 壽 。
   五斗乃東南西北中五方斗宿也,以北斗為主,南斗次之,再次為東斗與西斗及中斗。北斗曰七元主掌解厄延生,計七宮:第一天樞陽明貪狼星君,第二天璇陰精巨 門星君,第三天璣真人祿存星君,第四天權玄明文曲星君,第五天衡丹元廉貞星君,第六闓陽北極武曲星君,第七瑤光天衝破軍星君。南斗曰六司主掌延壽度人,計 六宮:第一天府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司祿星君,第三天梁延壽星君,第四天同益算星君,第五天樞度厄星君,第六天機上生星君。東斗主掌紀算保命,計五宮:第一 蒼靈延生星君,第二陵延護命星君,第三開天集福星君,第四大明和陽星君,第五尾極總監星君。西斗主掌紀名護身,計四宮:一宮白標星君,二府高元星君。三典 皇靈星君。四將巨威星君。中斗曰大魁,主掌保命。計三宮:第一赫靈度世星君,第二斡化上聖星君,第三沖和至德星君。此為五方五斗星君是也。五斗星君是道教 敬奉的五位尊坤,道經稱,北斗落死,南斗上生,東斗主冥,西斗記名,中斗大魁,總監眾靈。世人如果禮斗朝真,便可消災解厄,增福延年。
  五方五德星君者,東方木德重華星君。南方火德焚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晨星君,中央土德地喉星君,是為五方五德星君也。
 五星七曜星君
  五 星 七 曜 星 君 是 道 教 的 七 位 星 神 。 五 星 指 的 是 歲 星 ( 木 星 ) 、 熒 惑 星 ( 火 星 ) 、 太 白 星 ( 金 星 ) 、 辰 星 ( 水 星 ) 、 鎮 星 ( 土 星 ) 。 五 星 又 稱 五 曜 , 加 上 日 、 月 , 合 稱 七 曜 。 道 教 尊 七 曜 為 神 , 名 為 星 君 。 日 月 和 星 神 的 崇 拜 , 起 於 上 古 。 兩 漢 時 , 讖 緯 之 學 多 有 據 星 象 以 驗 人 事 吉 兇 者 。 道 教 以 日 為 陽 精 , 稱 其 為 日 宮 太 丹 炎 光 鬱 明 太 陽 帝 君 , 或 稱 日 宮 太 陽 帝 君 孝 道 仙 王 , 作 男 像 。 以 月 亮 為 陰 精 , 稱 其 為 月 宮 黃 華 素 曜 元 精 聖 后 太 陰 元 君 , 或 稱 月 宮 太 陰 皇 君 孝 道 明 王 , 作 女 像 。 《 雲 笈 七 籤 》 之 《 總 說 星 》 節 中 , 五 星 各 有 名 號 : 東 方 歲 星 真 皇 君 ( 又 稱 木 德 真 君 ) , 名 澄 瀾 , 字 清 凝 。 南 方 熒 惑 真 皇 君 ( 又 稱 火 德 真 君 ) , 姓 浩 空 , 諱 維 淳 , 字 散 融 。 西 方 太 白 真 皇 君 ( 又 稱 金 德 真 君 ) , 姓 浩 空 , 名 德 標 。 北 方 辰 星 真 皇 君 ( 又 稱 水 德 真 君 ) , 名 啟 垣 , 字 積 原 。 中 央 鎮 星 真 皇 君 ( 又 稱 土 德 真 君 ) , 名 藏 睦 , 字 耽 延 。
《 玄 門 寶 海 經 》 云 , 「 陽 精 為 日 , 陰 精 為 月 。 分 日 月 之 精 為 星 辰 。 星 辰 共 以 真 道 , 要 養 萬 二 千 物 , 下 及 六 畜 糞 土 草 木 , 皆 被 服 其 秘 道 要 德 而 生 長 焉 」 。 意 為 五 星 七 曜 皆 是 道 的 體 現 。 天 地 依 靠 日 月 星 辰 之 真 氣 , 長 養 萬 物 。
  《 太 上 洞 真 五 星 秘 授 經 》 詳 述 五 星 之 職 掌 , 稱 東 方 木 德 真 君 「 主 發 生 萬 物 , 變 慘 為 舒 。 如 世 人 運 氣 逢 遇 , 多 有 福 慶 , 宜 弘 善 迎 之 」 。 南 方 火 德 真 君 「 主 長 養 萬 物 , 燭 幽 洞 微 。 如 世 人 運 氣 逢 遇 , 多 有 災 厄 疾 病 之 尤 , 宜 弘 善 以 迎 之 」 。 西 方 金 德 真 君 「 主 就 斂 萬 物 , 告 成 功 肅 。 如 世 人 運 氣 逢 遇 , 多 有 災 怪 刑 獄 之 咎 , 宜 弘 善 而 迎 之 」 。 北 方 水 德 真 君 主 「 通 利 萬 物 , 含 真 娠 靈 。 如 世 人 運 氣 逢 遇 , 多 有 災 滯 劾 掠 之 苦 , 宜 弘 善 而 迎 之 」 。 中 央 土 德 真 君 「 主 四 時 廣 育 萬 類 , 成 功 不 愆 。 如 世 人 運 氣 逢 遇 , 多 有 憂 塞 刑 律 之 厄 , 宜 弘 善 以 迎 之 」 。 至 於 日 和 月 , 《 太 上 洞 神 五 星 諸 宿 日 月 混 常 經 》 中 稱 , 有 遇 日 君 者 , 「 必 得 仙 術 」 ; 有 遇 月 君 者 , 「 所 求 皆 得 , 有 所 得 者 即 是 度 世 不 死 之 術 」 。
   道 教 宮 觀 常 有 供 奉 星 神 之 專 殿 , 間 亦 有 供 奉 五 星 七 曜 星 君 者 。 在 大 型 齋 醮 儀 禮 中 , 一 般 均 設 有 五 星 七 曜 神 位 , 並 在 有 關 科 儀 中 召 請 五 星 七 曜 星 君 降 壇 施 法 。 道 教 徒 中 也 常 有 為 轉 變 年 運 、 祛 病 除 邪 、 祈 福 延 年 而 參 拜 星 辰 之 神 者 。
 
   四靈者,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位四方綜二十八宿星。三輔黃圖云:「蒼龍、白虎、朱雀、玄式,天之四靈,以正四方」。是以東方青龍星君,綜角宿、亢 宿、氏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七星君。北方玄武星君,綜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璧宿七星君。丙方白虎星君。綜奎宿、婁宿、胃宿、昂宿、 畢宿觜宿、參宿七星君。南方朱雀星君,綜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七星君。是為四靈綜二十八宿星君也。
   四 靈 , 又 稱 四 相 或 四 象 , 指 的 是 天 上 四 方 星 宿 所 組 成 的 圖 象 , 即 東 方 的 青 龍 , 西 方 的 白 虎 , 南 方 的 朱 雀 和 北 方 的 玄 武 。 《 三 輔 黃 圖 》 稱 , 「 蒼 龍 、 白 虎 、 朱 雀 、 玄 武 , 天 之 四 靈 , 以 正 四 方 」 。 二 十 八 宿 , 是 中 國 古 代 天 文 學 家 在 觀 測 天 象 時 , 對 日 月 運 行 經 過 的 區 域 的 恒 星 劃 分 、 選 定 並 標 志 的 二 十 八 個 星 群 座 。 緯 書 《 尚 書 考 靈 曜 》 稱 , 「 東 方 角 、 亢 、 氐 、 房 、 心 、 尾 、 箕 七 宿 , 其 形 如 龍 , 曰 左 青 龍 。 南 方 井 、 鬼 、 柳 、 星 、 張 、 翼 、 軫 七 宿 , 其 形 如 鶉 鳥 , 曰 前 朱 雀 。 西 方 奎 、 婁 、 胃 、 昴 、 畢 、 觜 、 參 七 宿 , 其 形 如 虎 , 曰 右 白 虎 。 北 方 斗 、 牛 、 女 、 虛 、 危 、 室 、 壁 七 宿 , 其 形 如 龜 蛇 , 曰 後 玄 武 」 。 二 十 八 宿 星 官 , 各 有 名 姓 、 服 色 和 職 掌 。 如 角 星 神 , 姓 賓 , 名 遠 生 , 衣 綠 玄 單 衣 。 亢 星 神 , 姓 扶 , 名 司 馬 , 馬 頭 赤 身 , 衣 赤 緹 單 衣 , 帶 劍 , 等 等 。
   四 靈 二 十 八 宿 在 道 教 神 系 中 , 一 直 作 為 護 衛 神 靈 。 東 晉 葛 洪 《 抱 樸 子 內 篇 》 的 《 雜 應 》 中 稱 太 上 老 君 的 護 衛 神 , 「 左 有 十 二 青 龍 , 右 有 二 十 六 白 虎 , 前 有 二 十 四 朱 雀 , 後 有 七 十 二 玄 武 」 。 《 道 藏 》 有 《 北 斗 七 元 紫 庭 延 生 秘 訣 》 , 內 稱 道 士 行 法 時 , 「 左 有 青 龍 名 孟 章 , 右 有 白 虎 名 監 兵 , 前 有 朱 雀 名 陵 光 , 後 有 玄 武 名 執 明 , 建 節 持 幢 , 負 背 鐘 鼓 , 在 吾 前 後 左 右 」 。 四 靈 當 係 道 士 行 法 護 衛 神 靈 。 其 中 玄 武 星 神 自 明 代 以 後 , 倍 受 尊 崇 而 另 稱 玄 天 上 帝 、 或 真 武 大 帝 。
   道 教 宮 觀 常 有 在 山 門 靈 官 殿 兩 側 奉 祀 四 靈 的 , 四 靈 金 身 戎 裝 , 天 將 裝 束 , 當 是 以 四 靈 為 道 門 護 衛 神 靈 之 意 。 道 教 徒 進 廟 燒 香 , 大 多 從 山 門 開 始 , 即 從 奉 祀 王 靈 官 和 四 靈 開 始 。 道 教 的 大 型 齋 醮 禮 儀 中 , 也 多 設 有 四 靈 二 十 八 宿 的 神 位 , 並 在 科 儀 中 經 常 有 召 請 四 靈 護 法 的 細 節 。

   三台者:上台虛精開德星君,中台六淳司空星君,下台曲生司祿星君。晉書天文志云:「三台六星。兩兩而居,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 主開德宣符也」。十二宮辰星君者:一摩羯宮屬子,二寶瓶宮屬丑,三雙魚宮屬寅,四白羊宮屬卯,五金牛宮屬辰,六陰陽宮屬巳,七巨蟹宮屬午,八獅子宮屬未, 九雙女宮屬申,十天秤宮屬酉,十一天蝎宮屬戌,十二人馬宮屬亥。為十二支神所屬之宮辰星君也。
   十方救苦天尊乃東極青華大帝,化為太乙救苦天尊後,又應化於十方。化號為十方救苦天尊。其化號曰: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南方玄真萬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極天 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是為靈 寶十方救苦,濟度人鬼也。
道經《救苦誥》中稱,太乙救苦天尊"隨機赴感,誓願無邊,大聖大慈,大悲大願,十方化號,普度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十方化號"即指太乙救苦天尊方便于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化為靈寶十方救苦天尊。這"十方化號"是: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東南好生度命天尊
     東北度仙上聖天尊
     西南太靈虛皇天尊
     西北無量太華天尊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且看太乙救苦大天尊:
  他救苦十方,濟度人鬼,救苦救難,化身無數,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聖人、帝君,或為真人、天尊,或為金剛、 神王,或為力士、魔王,或為道士、天師,或為老君、皇人,或為功曹、天醫,或為男人、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伯、雨 師,總之"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太乙救苦天尊,在天上稱為太一福神,在世間稱為大慈仁者,在地獄稱為日耀帝君,在外道鎮邪時稱為獅子明王,在水府淵泉稱為洞淵帝君。
  太乙救苦天尊最尊、最貴、最聖、最靈,他于每月三、九日降臨人間,普救眾生。凡人在危急之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天尊即隨聲赴感,前往解救,凡人遭疾 疫,重病纏身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疾病即愈,獲得安寧;凡人求官尋職而奸佞妄生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然嫉妒不生,步步高遷凡人乘船渡江海,被波浪驚 嚇,受到魚龍威脅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到達彼岸,不受傷害;凡人碰到雷聲霹靂,風雨交加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能神清氣爽,魂魄不動,凡人親族生 怨,兄弟不和,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感六親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凡身為帝王君主,朝中叛臣偷生,兵火連綿,風雨失調,萬民塗炭,怨天尤人之聲此起彼 伏,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就會風調雨順,叛臣敗露,國泰民安.凡人被邪精、惡鬼、匪徒傷害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妖魁自止,鬼賊滅亡;凡人在山林中被虫蛇﹒ 禽獸追逐并受傷,只要念誦天尊聖號,禽虫自退,不敢近前;凡女子懷胎受孕而難產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感真氣護佑,無傷頭痛,并且生下智慧之男或漂亮之 女,六根具足,母子團圓.凡男人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性修身,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功行圓滿,白日升天;凡人之七祖、九先、弟子、同學、夫妻、 孩子身死而未得託生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然脫離陰間,得以生天;凡人被對頭苦纏不休,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化解恩怨,握手言和。
  總而言之,太乙救苦天尊的確像生成宇宙萬物的元氣,無處不有,無所不能,時時刻刻在救苦救難,普度眾生。

   普化天尊為先天陽精之神,即雷祖天尊也。道經以雷祖居九天之上,二澆二院為五雷院,驅邪院,三司為萬神雷司,雷霆都司,雷霆部司也)綜司五雷,應化九 天,運心三界,而總管雷霆都府,及二院三司。(按道稱為道稱為:雷聲普化天尊,嘗於玉清天中,坐七寶層台,持金光如意,集諸天仙帝,說玉樞寶經傳垂於世。 誦是經者,能消災度厄,為道家經典之要。今世人奉普化天尊為九天雷祖天尊也。
   雷 祖 , 即 九 天 應 元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 或 稱 九 天 應 元 雷 聲 普 化 真 王 。 據 《 無 上 九 霄 玉 清 大 梵 紫 微 玄 都 雷 霆 玉 經 》 稱 , 雷 祖 是 浮 黎 元 始 天 尊 第 九 子 玉 清 真 王 的 化 身 。 也 有 說 是 軒 轅 黃 帝 升 仙 以 後 成 為 雷 精 , 主 雷 雨 之 神 。 雷 祖 為 其 封 號 。 雷 祖 居 於 神 霄 玉 府 , 在 碧 霄 梵 氣 之 中 , 去 雷 城 有 二 千 三 百 里 。 雷 城 是 天 庭 行 雷 之 所 , 高 八 十 一 丈 , 左 有 玉 樞 五 雷 使 院 , 右 有 玉 府 五 雷 使 院 。 天 尊 前 有 雷 鼓 三 十 六 面 , 由 三 十 六 神 司 之 。 行 雷 之 時 , 雷 祖 擊 鼓 一 下 , 即 時 雷 公 雷 師 興 發 雷 聲 。 雷 部 有 神 三 十 六 名 , 皆 當 時 輔 相 有 功 之 臣 。 明 代 小 說 《 封 神 演 義 》 則 稱 聞 仲 為 九 天 應 元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 其 率 領 之 雷 部 催 雲 助 雨 護 法 天 君 共 有 二 十 四 名 。 其 中 有 道 觀 內 常 有 供 奉 的 律 令 大 神 鄧 元 帥 忠 , 銀 牙 耀 目 辛 天 君 環 , 飛 捷 報 應 張 使 者 節 , 左 伐 魔 使 苟 元 帥 章 , 右 伐 魔 使 畢 元 帥 環 等 天 將 , 還 有 陶 天 君 榮 、 龐 天 君 洪 、 秦 天 君 完 、 趙 天 君 江 、 董 天 君 全 、 袁 天 君 角 等 等 。
   雷 公 、 雷 神 的 崇 拜 , 古 已 有 之 。 但 是 , 在 神 系 中 設 置 雷 部 , 並 由 九 天 應 元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主 其 事 , 當 是 北 宋 末 年 的 事 。 北 宋 時 期 , 道 教 神 霄 、 清 微 諸 派 , 崇 尚 施 行 雷 法 , 於 是 , 雷 之 功 能 不 僅 在 於 施 雨 , 而 且 擴 大 到 了 主 天 之 禍 福 , 持 物 之 權 衡 , 掌 物 掌 人 , 司 生 司 殺 。 《 九 天 應 元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玉 樞 寶 經 》 就 稱 , 要 對 「 不 忠 君 王 , 不 孝 父 母 , 不 敬 師 長 」 者 , 即 付 五 雷 斬 勘 之 司 , 先 斬 其 神 , 後 勘 其 形 , 以 致 勘 形 震 尸 , 使 之 崩 裂 。
  《 明 史 》 的 《 禮 志 》 稱 , 「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者 , 道 家 以 為 總 司 五 雷 , 又 以 六 月 二 十 四 日 為 天 尊 現 示 之 日 , 故 歲 以 是 日 遣 官 詣 顯 靈 宮 致 祭 」 。 道 教 的 主 要 宮 觀 大 多 供 奉 雷 祖 。 每 逢 六 月 二 十 四 日 有 道 教 徒 進 廟 燒 香 , 祈 福 消 災 。 道 教 正 一 派 在 一 些 大 型 齋 醮 禮 儀 中 常 設 有 雷 祖 的 神 位 , 並 在 科 儀 中 有 召 請 雷 部 諸 天 君 的 內 容 。


   九天玄女乃先天真仙,係金母元君弟子也。據墉城集仙錄云:「九天玄女者,金母元君之弟子也。黃帝世為有熊國之君,神農氏理天下其孫榆罔既衰,諸侯相伐, 干戈日尋,各據方邑,而自稱五行之號。太昊之後自為青帝,神農之後榆罔自號赤帝,共工之族自號白帝,葛天之後自號黑帝,起自有熊之墟者自號黃帝。黃帝乃恭 己下士,側身修德,在位二十二年,而蚩尤肆虐,弟兄八十人,獸身人語,銅頭鐵臂,噉沙吞石,不食五谷,作虎之形,以害黎庶。鑄兵於葛鑪之山,不稟帝命。帝 欲征之,博求賢能,得風后於海隅,得力牧于大澤,合群臣以戰蚩尤於涿鹿,帝師不勝。蚩尤作大霧三日,內外皆迷。風后法斗機以作大車以杓指南,帝用憂憤!齋 於太山之下。西王母遂遣使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應也」。居數日,大霧冥冥晝晦,於是九天玄女,披玄狐之衣降焉。授帝以兵符及印劍等,帝載拜 受命。並為帝製夔牛鼓八十面,帝再戰蚩尤遂滅之,大定四方。後帝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黃龍來迎,乘龍昇天。」此云九天玄女受西王母命,授符去於黃 帝。後俗稱為九天玄女娘娘,今人或稱為九天玄母天尊也。
  酆都北陰大帝,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甲。為天下鬼神之宗,治酆都山,綜九幽陰曹神鬼事。 酆 都 大 帝 是 陰 間 冥 司 主 宰 地 獄 的 神 靈 。 酆 , 指 北 方 癸 地 的 鬼 國 , 山 高 二 千 六 百 里 , 周 圍 三 萬 里 , 上 下 並 有 鬼 神 宮 室 。 山 上 六 宮 是 北 酆 之 鬼 王 決 斷 罪 人 之 處 。 生 生 之 類 , 死 後 無 不 受 酆 都 之 主 宰 。 南 北 朝 時 , 北 酆 之 鬼 王 , 多 稱 為 北 帝 君 , 簡 稱 北 帝 。 齊 梁 高 道 陶 弘 景 《 真 靈 位 業 圖 》 排 列 神 仙 座 次 , 列 「 酆 都 北 陰 大 帝 」 為 最 下 一 層 ( 第 七 層 ) 中 位 。
  北 方 之 癸 地 羅 酆 山 原 是 鬼 魂 所 在 之 地 。 大 約 自 宋 代 起 , 就 有 人 實 指 羅 酆 山 為 四 川 酆 都 縣 , 並 且 在 酆 都 地 區 , 累 世 修 建 各 種 與 地 獄 有 關 的 建 築 , 成 為 中 國 有 名 的 「 鬼 都 」 。 酆 都 縣 原 有 平 都 山 , 是 道 教 七 十 二 福 地 之 一 。 傳 說 西 漢 王 方 平 、 東 漢 陰 長 生 等 曾 在 此 修 道 成 仙 , 白 日 飛 昇 。 後 人 誤 將 王 方 平 、 陰 長 生 之 首 字 連 讀 成 為 「 陰 王 」 , 並 作 陰 間 之 王 解 釋 , 於 是 , 福 地 酆 都 縣 就 被 視 作 陰 曹 地 府 之 所 在 地 。
   酆 都 大 帝 位 居 冥 司 神 靈 之 最 高 位 , 主 管 冥 司 , 為 天 下 鬼 魂 之 宗 。 凡 生 生 之 類 , 死 後 均 入 地 獄 , 其 魂 無 不 隸 屬 於 酆 都 大 帝 管 轄 , 以 生 前 所 犯 之 罪 孽 , 生 殺 鬼 魂 , 處 治 鬼 魂 。 舊 時 奉 祀 酆 都 大 帝 的 廟 內 , 多 設 有 七 十 五 司 , 各 司 分 別 承 擔 收 捕 、 追 逮 鬼 魂 , 關 告 鬼 魂 出 入 之 職 能 。 陽 司 親 屬 如 有 為 陰 間 鬼 魂 超 度 贖 罪 者 , 亦 由 酆 都 大 帝 決 斷 赦 免 , 發 送 鬼 魂 受 煉 昇 天 。
   道 教 徒 一 般  是 在 親 屬 亡 故 後 , 超 度 亡 魂 時 , 才 奉 祀 酆 都 大 帝 。 清 代 以 來 , 多 有 於 生 前 為 自 己 預 修 黃 籙 道 場 的 , 因 此 今 亦 有 在 生 前 修 建 延 生 道 場 時 , 關 告 酆 都 大 帝 , 祈 求 健 康 長 壽 的 。
至 於十殿冥王乃由靈寶十方救苦天尊所化,東方天尊化第一殿秦廣王,居玄冥宮。南方天尊化第二殿楚江王,居普明宮。西方天尊化第三殿宋帝王,居紂絕宮。北方天 尊化第四殿五官王,居太和宮。東北方天尊化第五殿閻羅王,居糾倫宮。東南方天尊化第六殿卞城王,居明晨宮。西南方天尊化第七殿泰山王,居神華宮。西北方天 尊化第八殿平等王,居七非宮。上方天尊化第九殿都市王居碧真宮。下方天尊化第十殿轉輪王,居肅英宮。
  第 一 殿 秦 廣 王 , 專 司 人 間 壽 夭 生 死 , 統 管 吉 凶 。 
  第 二 殿 楚 江 王 , 專 司 活 大 地 獄 , 即 寒 冰 地 獄 。
  第 三 殿 宋 帝 王  ,專 司 黑 繩 大 地 獄 。 
  第 四 殿 五 官 王  ,專 司 合 大 地 獄 , 即 血 池 地 獄 。 
  第 五 殿 閻 羅 王  , 專 司 叫 喚 大 地 獄 。 
  第 六 殿 卞 城 王  , 專 司 大 叫 喚 大 地 獄 及 枉 死 城 。
   第 七 殿 泰 山 王  , 專 司 熱 鬧 地 獄 , 即 肉 醬 地 獄 。
   第 八 殿 都 市 王  , 專 司 大 熱 鬧 大 地 獄 , 即 悶 鍋 地 獄 。 
   第 九 殿 平 等 王  , 專 司 鐵 網 阿 鼻 地 獄 。
   第 十 殿 轉 輪 王  , 專 司 各 殿 解 到 鬼 魂 , 區 別 善 惡 , 核 定 等 級 , 發 往 投 生 。 投 生 時 , 開 載 胎 卵 濕 化 , 男 女 壽 夭 , 富 貴 貧 賤 , 並 於 每 月 匯 知 第 一 殿 秦 廣 王 處 注 冊 。 凡 發 往 投 生 者 , 均 由 孟 婆 神 灌 飲 迷 魂 湯 , 使 其 忘 記 前 生 之 事 。
  明 清 以 來 , 十 殿 閻 王 之 說 盛 行 , 以 致 有 替 代 道 教 原 有 的 東 嶽 大 帝 主 宰 生 死 之 勢 。 但 是 民 間 少 有 專 門 奉 祀 十 殿 閻 王 的 廟 觀 ( 除 了 四 川 酆 都 ) 。 一 般 均 在 當 地 城 隍 廟 內 設 閻 王 殿 , 奉 祀 十 殿 閻 王 。 各 王 誕 辰 之 日 , 雖 然 也 有 香 火 , 但 主 要 奉 祀 十 殿 閻 王 , 當 是 在 為 亡 魂 舉 行 超 度 科 儀 之 時 , 以 祈 求 各 殿 閻 王 開 釋 亡 魂 , 使 其 早 日 受 度 昇 天 。
  道藏經「地府十王拔度儀」中云:
  冥府第一宮,泰素妙廣真君,世人所謂秦廣大王,其中地獄,長蛇吐焰,鐵狗噴煙,亡人一七,先到此宮。
  冥府第二宮,陰德定休真君,現世名曰初江大王,其中地獄,刀山劍樹,火翳寒冰,亡人二七,須詣此宮。
  冥府第三宮,洞明普靜真君,世人所謂宋帝大王,其中地獄,吞火食毒,屠割身形,亡人三七,須詣此宮。
  冥府第四宮,玄德五靈真君,世人所謂仵官大王,其中地獄,負沙運石,無有休息,亡人四七,須詣此宮。
  冥府第五宮,最聖耀靈真君,世人所謂閻羅大王,乃北陰天君之上佐,諸大地獄之總司,號同九幽,位齊五        斗,亡人五七,當至此宮,業鏡現形,隨緣報對。
  冥府第六宮,寶肅昭成真君,世人所謂變成大王,其中地獄,金針拔舌,鐵斧刳胃,亡人六七,當詣此宮,晝        夜拷魂,被受諸苦。
  冥府第七宮,泰山玄妙真君,現世名曰泰山大王,受上帝敕命,佐理北陰,晝居東嶽,夜入冥府,亡人終七,        須詣此宮,拷定因緣,校量罪福。
  冥府第八宮,無上正度真君,世人所謂平等大王,其中罪人手抱銅柱,身臥鐵林,死經百日,方到此宮,罪業        太深,拘留此獄。
  冥府第九宮,飛魔演化真君,世人所謂都市大王,其中地獄,鋸解鑊湯,萬死千生,無有休息,死經周歲,方        詣此宮。
  冥府第十宮,五靈威德真君,現世名曰轉輪大王,應詣罪魂,死經大祥,方至此宮。
  一切眾生,死經地獄,魂繫酆都,備受諸菩,時時拷掠,刀山屠割,銅柱鐵床,火翳寒地,無邊苦惱,若能稱吟太乙天尊聖號,舉無量音,響徹十方,聲聞九地,拷對悉皆解脫,魂神受鍊,徑上南宮,劫劫生生,長居快樂。
 
   老子生於商武丁庚辰歲(公元前一三0一年)二月十五日,母(玄妙玉女元君)懷孕八十一年,於李樹下,破腋而出。指李為姓名耳。為元始天王所化神寶君之化 身。道書以元始八十一化,至老子是為第十八化,世乃稱為太上老君。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老聃本傳云:「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 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其生平事蹟,載在老子內傳云:「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楚國苦縣曲仁里人也。其母見日精下落如流星,飛入口 中,因有娠。懷八十一歲,於陳國渦水李樹下,剖左腋而出,指李樹曰此為我姓。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耳有三漏,又號老聃。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舌 絡錦文,長成一丈二尺,齒有四十八。受元君神圖寶章變化之方,及還丹伏火水汞液金之術,為七十二篇。在周文王時為守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能為天神所濟, 聚仙所從。所出度世之法,有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心、養性、絕榖、變化、役使鬼神之法」。按神寶君又稱太上老君,老子係其所化法身,故老子內傳首句 即額曰:「太上老君」字樣,蓋以老子即太上老君也。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為掌祿籍之神。據明史禮志以:「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帝君掌 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封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歲二月三日生辰,遣祭。」按文昌帝君曾降筆於世,作梓潼帝君化書,自述其身世云:「予生於 周初,迄今有七十三化矣。西晉之末,再遊人間之初,忽至會稽之陰,見一隱者,年五十許,具香燈仰天而祈。時中春之夜,天文燦爛,張翼二宿昭然在上。俯而聽 之,隱者姓張,適符列宿之一,予於是生焉。張氏出黃帝之子名揮,始造張羅網,世掌其職,子孫因以張為姓,顯於吳地。予生及冠,毋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夜 中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袪瘟,行之果驗。因予累世為儒,天帝乃命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之鄉舉里 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皆隸焉」。因是世俗稱為文昌梓潼帝君也。
   文 昌 原 是 天 上 六 星 之 總 稱 , 即 文 昌 宮 。 一 說 在 北 斗 魁 前 , 一 說 在 北 斗 之 左 。 六 星 各 有 星 名 , 稱 上 將 、 次 將 、 貴 相 、 司 命 、 司 中 、 司 祿 等 。 文 昌 封 為 帝 君 , 並 且 又 稱 梓 潼 帝 君 , 當 是 元 仁 宗 時 之 事 。 元 仁 宗 延 祐 三 年 ( 1 3 1 6 年 ) 封 梓 潼 神 為 「 輔 元 開 化 文 昌 司 祿 宏 仁 帝 君 」 。 梓 潼 神 與 文 昌 神 合 為 一 神 。 《 明 史 》 的 《 禮 志 》 稱 , 「 梓 潼 帝 君 , 姓 張 , 名 亞 子 , 居 蜀 七 曲 山 , 仕 晉 戰 歿 , 人 為 立 廟 祀 之 」 。 張 亞 子 即 蜀 人 張 育 , 東 晉 寧 康 二 年 ( 3 7 4 年 ) 自 稱 蜀 王 , 起 義 抗 擊 前 秦 苻 堅 時 戰 死 。 後 人 為 紀 念 張 育 , 即 於 梓 潼 郡 七 曲 山 建 祠 , 尊 奉 其 為 雷 澤 龍 王 。 後 張 育 祠 與 同 山 之 梓 潼 神 亞 子 祠 合 稱 , 張 育 即 傳 稱 張 亞 子 。 唐 玄 宗 入 蜀 時 , 途 經 七 曲 山 , 有 感 於 張 亞 子 英 烈 , 遂 追 封 其 為 左 丞 相 , 並 重 加 祭 祀 。 唐 僖 宗 避 亂 入 蜀 時 , 經 七 曲 山 又 親 祀 梓 潼 神 , 封 張 亞 子 為 濟 順 王 , 並 親 解 佩 劍 獻 神 。 宋 朝 帝 王 多 有 敕 封 , 如 宋 真 宗 封 亞 子 為 英 顯 武 烈 王 , 宋 光 宗 時 封 為 忠 文 仁 武 孝 德 聖 烈 王 , 宋 理 宗 時 封 為 神 文 聖 武 孝 德 忠 仁 王 。 元 仁 宗 延 祐 三 年 ( 1 3 1 6 年 ) 敕 封 張 亞 子 為 輔 元 開 化 文 昌 司 祿 宏 仁 帝 君 。 於 是 梓 潼 神 張 亞 子 遂 被 稱 為 文 昌 帝 君 。
   文 昌 帝 君 除 有 抗 擊 戰 死 、 忠 主 救 民 之 功 績 外 , 《 梓 潼 帝 君 化 書 》 稱 , 張 亞 子 「 生 及 冠 , 母 病 疽 重 , 乃 為 吮 之 , 並 於 中 夜 自 割 股 肉 烹 而 供 , 母 病 遂 愈 。 後 值 瘟 疫 流 行 , 夢 神 授 以 《 大 洞 仙 經 》 並 法 籙 , 謂 可 治 邪 祛 瘟 , 行 之 果 驗 」 。 因 此 , 文 昌 帝 君 也 是 慈 祥 孝 親 的 楷 模 。 成 書 於 宋 元 時 的 《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列 舉 古 代 士 人 行 善 得 福 的 事 例 , 說 明 善 有 善 報 、 惡 有 惡 報 , 「 近 報 則 在 自 己 , 遠 報 則 在 兒 孫 」 的 因 果 報 應 , 勸 人 行 善 積 德 。
  《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稱 , 文 昌 帝 君 曾 七 十 三 次 化 生 人 間 , 世 為 士 大 夫 , 為 官 清 廉 , 從 未 酷 民 性 烈 , 同 秋 霜 白 日 之 不 可 侵 犯 。 「 濟 人 之 難 , 救 人 之 急 , 憫 人 之 孤 , 容 人 之 過 , 廣 行 陰 騭 , 上 格 蒼 穹 」 。 因 此 , 天 帝 命 文 昌 帝 君 掌 天 曹 桂 籍 文 昌 之 事 。 凡 世 間 之 鄉 舉 里 選 , 大 比 制 科 , 服 色 祿 秩 , 封 贈 奏 予 , 乃 至 二 府 進 退 等 等 , 都 歸 文 昌 帝 君 管 理 。
   元 明 以 後 , 隨 著 科 舉 制 度 的 規 模 化 和 制 度 化 , 對 於 文 昌 帝 君 的 奉 祀 也 逐 漸 普 遍 。 各 地 都 建 有 文 昌 宮 、 文 昌 閣 或 文 昌 祠 , 其 中 以 四 川 梓 潼 縣 七 曲 山 的 文 昌 宮 規 模 最 大 。 一 些 鄉 間 書 院 和 私 塾 也 都 供 奉 文 昌 神 像 或 神 位 , 其 間 雖 時 有 興 廢 , 但 因 文 章 司 命 , 貴 賤 所 系 , 所 以 一 直 奉 祀 不 衰 。 舊 時 每 年 二 月 初 三 日 為 文 昌 帝 君 神 誕 之 日 , 官 府 和 當 地 文 人 學 士 都 要 到 供 奉 文 昌 帝 君 的 廟 宇 奉 祀 , 或 吟 詩 作 文 , 舉 行 文 昌 會 。
   玄天上帝乃北極玄武星君之化身也。據三輔黃圖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蓋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璧」以玄武總 之。故漢書天文志云:「北宮玄武」是也。因以為北方之神,稱為玄武大帝。考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中說:「玄元聖祖,八十二次化為玄武大帝。大帝 既凡而玄妙哉!然其玄武應化之因,故知武曲顯靈之驗。昔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以淨樂王國,善勝皇后,夢而吞日,覺乃懷孕。經一十四月開皇元年三月三目,降 誕於王宮。既長捨家棄國,辭父母下入武當山修道。度世濟人,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帝封為玄武真人」。唐貞視二年,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宋時 真宗避玄字之諱,改稱「真武大帝」。按從漢書王梁傳有云:「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註云:「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蓋以「龜蛇二物,屬於北方, 而合為一體。故今人祀奉玄帝,輒象龜蛇二物於其旁。道家以玄天上帝尊為道教法主,稱號:佑聖真武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
  
真 武 大 帝 , 又 稱 玄 武 神 , 玄 天 上 帝 。 據 《 太 上 說 玄 天 大 聖 真 武 本 傳 神 咒 妙 經 》 , 真 武 大 帝 是 太 上 老 君 第 八 十 二 次 變 化 之 身 , 托 生 於 大 羅 境 上 無 欲 天 宮 , 凈 樂 國 王 善 勝 皇 后 之 子 。 皇 后 夢 而 吞 日 , 覺 而 懷 孕 , 經 一 十 四 月 及 四 百 餘 辰 , 降 誕 於 王 宮 。 後 既 長 成 , 遂 捨 家 辭 父 母 , 入 武 當 山 修 道 , 歷 四 十 二 年 功 成 果 滿 , 白 日 昇 天 。 玉 皇 有 詔 , 封 為 太 玄 , 鎮 於 北 方 。 玄 武 一 詞 , 原 是 二 十 八 宿 中 北 方 七 宿 的 總 稱 。 屈 原 《 楚 辭 》 之 《 遠 游 》 篇 有 句 稱 , 「 召 玄 武 而 奔 屬 」 。 玄 武 七 宿 之 形 如 龜 蛇 , 故 注 稱 , 「 玄 武 謂 龜 蛇 , 位 在 北 方 , 故 曰 玄 , 身 有 鱗 甲 , 故 曰 武 」 。 北 宋 開 寶 年 間 , 玄 武 神 降 於 終 南 山 。 太 平 興 國 六 年 ( 9 8 1 年 ) 封 為 翌 盛 將 軍 。 宋 真 宗 大 中 祥 符 七 年 ( 1 0 1 4 年 ) 加 封 為 翌 聖 保 德 真 君 , 後 為 避 聖 祖 趙 玄 朗 之 諱 , 改 玄 武 為 真 武 。 宋 真 宗 、 宋 徽 宗 、 南 宋 欽 宗 等 屢 有 加 封 。 元 代 大 德 七 年 ( 1 3 0 3 年 ) 加 封 真 武 為 元 聖 仁 威 玄 天 上 帝 。 明 成 祖 崇 奉 真 武 , 御 用 的 監 、 局 、 司 、 廠 、 庫 等 衙 門 中 , 都 建 有 真 武 廟 , 供 奉 真 武 大 帝 像 。 永 樂 十 年 ( 1 4 1 2 年 ) 又 命 隆 平 侯 張 信 率 軍 夫 二 十 餘 萬 人 大 建 武 當 山 宮 觀 群 , 使 武 當 山 真 武 大 帝 的 香 火 達 到 了 鼎 盛 。
   玄 武 是 北 方 七 宿 的 總 稱 。 七 宿 之 中 有 斗 宿 。 道 教 重 視 斗 星 崇 拜 , 稱 「 南 斗 注 生 , 北 斗 注 死 」 , 凡 是 人 從 投 胎 之 日 起 , 就 從 南 斗 過 渡 到 北 斗 。 人 之 生 命 壽 夭 均 由 北 斗 主 其 事 。 因 此 , 人 祈 求 延 生 長 壽 , 都 要 奉 祀 真 武 大 帝 。
  《 佑 聖 咒 》 稱 真 武 大 帝 是 「 太 陰 化 生 , 水 位 之 精 。 虛 危 上 應 , 龜 蛇 合 形 。 周 行 六 合 , 威 懾 萬 靈 」 。 因 此 , 真 武 大 帝 屬 水 , 當 能 治 水 降 火 , 解 除 水 火 之 患 。 明 代 宮 內 多 建 真 武 廟 就 為 祈 免 水 火 之 災 。 農 曆 三 月 初 三 日 , 是 真 武 大 帝 神 誕 之 日 。 各 地 真 武 廟 均 有 奉 祀 祝 誕 祭 典 。 其 中 以 武 當 山 進 香 朝 拜 為 最 盛 。
 
   王靈官乃玉樞火神降為山靈精氣,為湘陰之廟神也。鐵面朱髯,初無姓名。西河薩真人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之弟子(按係虛靖尸解後所收)。見其廟祀血食太 甚!乃飛符火焚其廟,王靈官燒成火眼金睛。以係無辜被焚,奏於天庭,玉帝賜予慧眼並金鞭;准其陰隨薩真人,察其有過錯時,則可報前仇!歷十有二年,以慧眼 觀察,見真人無過可尋。及至閩中,遂拜為師,誓佐行持。真人乃劈乾卦「王」字為之姓,以「善」字號其名。為奏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 為道家護法監壇之神。閩人稱為天君,立廟祀之,香火不絕也。
   王 靈 官 , 即 玉 樞 火 府 天 將 , 隆 恩 真 君 。 俗 稱 王 靈 官 。 《 明 史 》 的 《 禮 志 》 稱 , 「 隆 恩 真 君 , 則 玉 樞 火 府 天 將 王 靈 官 也 , 又 嘗 從 薩 真 君 傳 符 法 。 永 樂 中 , 以 周 思 德 能 傳 靈 官 法 , 乃 於 禁 城 之 西 建 天 將 廟 及 祖 師 殿 。 宣 德 中 ( 1 4 2 6 - 1 4 3 5 ) 改 廟 為 大 德 觀 , 封 二 真 君 。 成 化 初 , 改 觀 曰 顯 靈 宮 。 」 「 夫 薩 真 君 之 法 , 因 王 靈 官 而 行 。 王 靈 官 之 法 , 因 周 思 德 而 顯 。 而 其 法 之 所 自 , 又 皆 林 靈 素 輩 所 附 會 」 。 據 明 清 時 期 的 神 仙 傳 記 稱 , 王 靈 官 原 名 王 惡 , 湘 陰 浮 梁 之 廟 神 , 因 其 吞 噬 童 男 童 女 , 為 西 河 的 第 三 十 代 天 師 虛 靖 真 人 的 弟 子 薩 守 堅 , 飛 符 火 焚 , 將 王 惡 燒 成 火 眼 金 睛 。 王 惡 不 服 , 奏 告 於 天 庭 。 玉 皇 大 帝 即 賜 慧 眼 並 金 鞭 , 准 其 陰 隨 薩 真 人 , 察 有 過 錯 , 即 可 報 復 前 仇 。 十 二 年 間 , 王 惡 以 慧 眼 觀 察 無 遺 , 竟 無 過 錯 可 歸 咎 於 薩 真 人 。 後 至 閩 中 , 拜 薩 真 人 為 師 , 誓 佐 行 持 。 薩 真 人 乃 以 「 善 」 易 其 名 , 改 王 惡 為 王 善 , 並 且 奏 告 天 庭 , 錄 為 雷 部 三 五 火 車 雷 公 , 又 稱 豁 落 靈 官 。
   道 觀 內 多 塑 有 王 靈 官 之 像 , 紅 臉 , 滿 髯 高 翹 , 開 口 , 露 獠 牙 , 披 甲 執 鞭 , 正 對 山 門 。 額 上 有 火 眼 金 睛 , 能 辨 識 真 偽 , 護 鎮 山 門 。 因 此 , 王 靈 官 之 職 當 是 道 教 護 法 監 壇 之 神 靈 。 明 永 樂 年 間 ( 1 4 0 3 - 1 4 2 4 ) , 杭 州 道 士 周 思 德 能 傳 靈 官 之 法 , 附 神 降 體 , 禱 之 有 應 , 顯 於 京 師 。 周 思 德 還 在 禁 城 之 西 建 天 將 廟 和 薩 祖 師 殿 , 以 王 靈 官 為 火 府 天 將 , 天 庭 二 十 六 天 將 之 首 。 宣 德 年 間 ( 1 4 2 6 - 1 4 3 5 ) , 又 改 為 火 德 廟 , 歲 時 致 祭 。
  由 於 奉 祀 王 靈 官 的 殿 堂 一 般 都 在 道 觀 山 門 處 , 因 此 道 教 徒 進 山 門 後 首 先 朝 拜 王 靈 官 。 只 有 福 建 地 區 民 眾 有 稱 王 靈 官 為 天 將 而 專 為 其 建 廟 , 稱 天 將 廟 。 王 靈 官 神 誕 之 日 為 六 月 十五 日 , 道 教 徒 進 廟 奉 祀 王 靈 官 的 連 綿 不 絕 。
   趙玄壇諱朗,字公明,乃日之精也。據實錄云:「昔時天有十日,並出作噩!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堯命羿射之,落其下枝九,而化為九鳥,墜於青城,變為 九鬼王。八鬼行病災民,而帥獨化為人,騎黑虎,執銀鞭,避隱蜀中,渾忘甲子。後為張道陵天師,收為守護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永佐正一 玄壇。食丹
後形如天師,天師乃命守玄壇,故號玄壇元帥。及天師昇天後,奏於天庭,擢為天將」。又搜神記云:「趙元帥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奉玉帝召為神霄副帥。按元帥乃皓廷霄度天慧覺昏梵氣化生」。今稱為:上清如意金輪院正一玄壇趙元帥也。
   太保姓溫名瓊,字子玉,乳名卓郎,溫州平陽人。母張氏夫人,夢南方日輪大如車,其聲如雷,寤而有娠,遂生太保。身長九尺二寸,長而有志,武勇敢為。唐時 群盜蜂起,隨汾陽郭子儀出戰,身為先鋒。子儀嘗夢前軍有黑霧,覺而問,知為瓊大醉時,身中酒氣如黑霧,乃拜為帳前校尉。其臨陣時,常作黑霧驚盜而殺之。子 儀與同宿,又夢其變黑蛇而生角,知為異人也;然終疑能為患,欲殺之!瓊覺而逃,歸泰岱山下,屠牛賣酒為生。一日遇有道人點化之,遂悟而不殺牛。入東嶽廟為 祝,三年,忽一日過嶽峰,遇黃衣道者,揖曰:「今日嶽帝書上汝名,若天年終,則為嶽府太保。汝可立像於殿前,身後當任其職」。瓊如言立像,左執環,右執 間,於嶽府前。後果立化殿前,肉身不倒。初受敕封為顯德將軍,後常顯靈濟人,嶽帝為奏天庭,玉帝封為翊靈昭武大太保(見道藏地祇上將溫太保傳)。當三十代 天師虛靖真人時,將其列入地祇十將之第六,並擢為天將,奏達天庭,後即道家奉為:出入天門溫元帥也。
   馬元帥名勝,為南斗第六星所降生。故以原星之諱為名(接南斗六司星君,第六天機星君諱勝也)。以劈破乾卦自巽度乾而生火,乃成馬字為姓。生來三頭九目, 手持玉戟金磚,背飛丹符之鳥,身跨火犀。居世二百四十年,常驅邪袪瘟,度世濟人。後隨護梓潼帝君,至功完行滿,召返天庭,飭守斗闕,證位斗口靈官,道稱雷 聲不動天尊。
  上清後聖帝君,為先天玉宸大道君所化身也。據清微仙譜云:「上清後聖帝君,姓李諱弘元,一諱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淵,為地皇之胄也。育於北國天剛山下,李氏之家,母先夢玄雲日月纏其形,乃感而懷焉」。蓋即金闕後聖帝君也。
   諶姆者不知何許人也,自言諶姓,其字曰嬰。嘗居金陵丹陽郡之黃堂,潛修至道。忘其甲子,累世耆老皆見之。齒髮不落,容貌常少,敬為仙人,咸以諶姆呼之, 謂其可為人師也。據清微仙譜云:「上清元君西華聖母,一號靈寶淨明黃素天尊,乃女真諶姆也。姆諱嬰居於廣堂,事見仙傳,得上清高仙上明玉書三章,潛修至 道,感斗中
玉符之隱,上居西華諒光宮,掌元始圖書之府,稱諶姆元君」。按諶姆元君曾以淨明五雷諸法,傳授於西山許旌陽真君,垂世濟人也。
  道教八仙並無專典掌故,因元時人集八大仙人,作為「八仙慶壽」劇本,世俗乃有八仙名詞。接其所集八仙,為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等八仙是也。
  八 仙 , 就 是 道 教 供 奉 的 並 且 在 民 間 廣 泛 流 傳 的 八 名 得 道 仙 真 , 指 的 是 鍾 離 權 、 張 果 老 、 呂 洞 賓 、 李 鐵 拐 、 何 仙 姑 、 藍 采 和 、 韓 湘 子 和 曹 國 舅 等 八 人 。 道 教 的 八 仙 和 漢 代 的 「 淮 南 八 公 」 、 唐 代 的 「 飲 中 八 仙 」 以 及 四 川 的 「 蜀 中 八 仙 」 等 均 無 關 。 道 教 八 仙 之 說 , 約 起 於 宋 元 時 期 。 元 代 馬 致 遠 《 岳 陽 樓 》 、 范 子 安 《 竹 葉 船 》 和 谷 子 敬 《 城 南 柳 》 等 雜 劇 都 有 八 仙 , 與 今 世 所 傳 的 八 仙 大 同 小 異 。 明 代 中 葉 , 吳 元 泰 《 八 仙 出 處 東 游 記 》 問 世 後 , 今 世 所 傳 的 八 仙 才 定 型 。
  八 仙 分 別 代 表 中 國 人 的 男 女 老 少 、 富 貴 貧 賤 等 八 個 方 面 , 加 上 八 仙 所 持 的 板 、 扇 、 拐 、 劍 、 葫 蘆 、 拂 塵 和 花 籃 等 均 為 民 間 常 用 之 物 , 因 此 八 仙 和 道 教 信 徒 以 及 民 眾 生 活 十 分 接 近 。 因 此 , 明 清 以 來 八 仙 靈 跡 流 傳 廣 泛 , 深 入 人 心 。 道 教 宮 觀 多 建 有 供 奉 八 仙 的 殿 堂 , 西 安 還 有 八 仙 宮 ( 古 稱 八 仙 庵 ) , 其 主 殿 供 奉 八 仙 。 每 逢 新 春 和 朔 望 之 日 , 以 及 八 仙 神 誕 之 日 , 道 教 徒 和 民 眾 到 八 仙 殿 堂 奉 祀 , 以 祈 健 康 平 安 、 萬 事 如 意 。
  正陽祖師即正陽帝君,姓鍾離名權,古仙人也。據續文獻通考云:【鍾離權咸陽人,號和谷子,
一號正陽子,又號雲房。陝西西安府咸陽人。美髯俊目,身長八尺。歷仕漢、魏、晉為將軍,後因兵
失利,退隱終南山,得東華帝君授道真訣,復隱晉州羊角山,於正陽洞修煉登仙,今號正陽帝君」。
又宣和書譜云:唐時有仙人鍾離權,字雲房,與呂嵒同時,述雙髽髻以授道,嘗自稱「天下都散漢鍾
離權」。】後人因稱為漢鍾離。為正陽派祖師也。
   漢 鍾 離 原 複 姓 鍾 離 , 名 權 , 後 改 名 為 覺 , 燕 台 人 , 字 寂 道 , 號 和 谷 子 , 又 號 正 陽 子 。 全 真 道 派 尊 其 為 「 正 陽 祖 師 」 , 「 北 五 祖 」 之 一 。 鍾 離 權 神 誕 之 日 為 四 月 十 五 日 。 相 傳 誕 生 時 , 異 光 數 丈 , 狀 若 烈 火 。 生 下 後 不 哭 不 食 , 第 七 日 躍 然 而 起 曰 : 身 遊 紫 府 , 名 書 玉 京 。 及 長 , 為 諫 議 大 夫 , 奉 詔 北 征 失 利 , 軍 士 盡 散 。 鍾 離 權 獨 騎 奔 谷 迷 道 , 路 遇 王 玄 甫 授 以 長 生 真 訣 及 金 丹 火 候 、 青 龍 劍 法 等 。 後 入 華 山 、 入 崆 峒 山 , 見 老 君 , 賜 號 雲 房 。 唐 時 , 度 化 呂 純 陽 後 , 應 詔 昇 天 , 被 封 為 太 極 左 宮 真 人 。 鍾 離 權 與 呂 洞 賓 間 有 關 神 仙 之 道 的 問 答 , 有 《 鍾 呂 傳 道 集 》 傳 世 。 宋 欽 宗 靖 康 初 封 為 正 陽 真 人 。 元 至 元 六 年 ( 1 2 6 9 年 ) 又 褒 贈 正 陽 開 悟 傳 道 真 君 。 鍾 離 權 自 稱 「 天 下 都 散 漢 鍾 離 」 , 後 人 破 讀 為 「 漢 鍾 離 」 。 鍾 離 權 逭 雙 髽 髻 以 傳 道 , 手 搖 扇 子 , 袒 露 大 肚 , 一 派 散 仙 之 風 。
法派曰正陽派
陰陽生造化  動靜合本元
自得神仙旨  方知妙中玄
  純陽 祖師即孚佑帝君也。姓呂諱巖,號純陽子,世為河中府永樂縣人。據神仙鑑云:「呂祖係古聖王皇覃氏降凡,於唐貞觀丙午年四月十四日生,名紹先。父諱讓,初為 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剌史。母王夫人,就蓐於林檎樹下,異杳滿徑。及長,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黃,笑臉,微麻,三髭鬚。年二十,娶劉校尉女。武后時,三舉進士 不第。天授二年,已四十六歲,父強命赴試,因與童寄兒,往長安,遇鍾離祖於酒肆。授枕作黃粱夢,醒而悟,遂棄家,隨鍾離祖至終南山鶴嶺修道。因改其名巖, 字洞賓」。又呂祖全書呂祖本傳云:「呂祖既得鍾離祖之道,又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嗔。初遊江淮試靈劍,除長蛟之害。至洞庭湖登 岳陽樓獨酌,鍾離祖忽降,曰:「來踐前約,上帝命汝及眷屬,悉居荊山洞府、子之名字,已注玉清籍中」。三月十八日引拜苦竹真君,傳日月交笄之法。年五十三 歸宗廬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自是隱顯變化不一;惟其誓願宏大,是以浮沉濁世,行化度人,雖愚夫愚婦,罔不聞名起敬」。按呂祖得道之後,嘗於唐、宋、 元、明間,歷顯靈異,各地多立廟祀之。(如西安八仙宮)元世祖封號: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加封為孚佑帝君。清代列入祀典。
  呂 祖 即 呂 巖 , 亦 作 呂 喦 , 字 洞 賓 , 號 純 陽 子 。 由 於 道 教 全 真 道 派 奉 呂 巖 為 純 陽 祖 師 , 故 世 稱 呂 祖 。 據 《 歷 世 真 仙 體 道 通 鑒 》 , 呂 祖 生 於 唐 貞 觀 十 二 年 ( 6 3 8 年 ) 四 月 十 四 日 , 河 中 府 永 樂 縣 人 。 其 父 呂 讓 , 初 為 太 子 右 庶 子 , 遷 海 州 刺 史 。 呂 巖 生 於 林 檎 樹 下 , 出 生 時 異 香 滿 徑 。 幼 時 極 其 聰 明 , 日 誦 萬 言 。 及 長 , 身 高 八 尺 二 寸 , 面 淡 黃 , 笑 臉 , 微 麻 , 三 茈 鬚 。 一 說 武 后 時 三 舉 進 士 而 不 第 。 唐 文 宗 開 成 二 年 ( 8 3 7 年 ) 舉 進 士 , 後 遊 廬 山 , 遇 異 人 受 長 生 訣 而 得 道 。 另 一 說 , 呂 巖 兩 舉 進 士 不 第 , 後 在 赴 長 安 道 中 , 遇 鍾 離 祖 師 , 授 枕 作 黃 粱 夢 。 夢 中 舉 進 士 , 登 科 第 , 歷 任 顯 官 , 入 臺 閣 , 擢 侍 從 , 居 朝 三 十 一 年 。 偶 上 殿 應 對 差 誤 , 被 罪 謫 官 , 南 遷 江 表 , 路 值 風 雪 , 僕 馬 俱 瘁 , 一 身 無 聊 , 方 自 嘆 息 。 忽 然 夢 覺 , 入 睡 前 所 煮 黃 粱 米 飯 尚 未 炊 熟 , 世 稱 「 黃 粱 一 夢 」 。 醒 則 悟 , 遂 棄 家 , 隨 鍾 離 祖 師 赴 終 南 山 鶴 嶺 修 道 。 據 傳 , 唐 僖 宗 廣 明 元 年 ( 8 8 0 年 ) , 呂 祖 遇 到 崔 公 , 崔 公 授 《 入 藥 鏡 》 , 呂 祖 即 知 修 行 性 命 , 不 差 毫 髮 。 後 在 湘 潭 、 岳 陽 、 湖 北 一 帶 游 歷 度 人 。 又 據 《 呂 祖 本 傳 》 , 呂 祖 得 鍾 離 之 道 以 後 , 又 得 火 龍 真 人 天 遁 劍 法 , 一 斷 煩 惱 , 二 斷 色 欲 , 三 斷 貪 嗔 。 初 遊 江 淮 , 即 以 靈 劍 除 長 蛟 之 害 。 後 奉 天 帝 之 命 , 居 荊 山 洞 府 。 年 六 十 四 上 朝 元 始 天 尊 、 玉 皇 大 帝 。 自 是 隱 顯 變 化 不 一 , 惟 其 誓 願 宏 大 , 是 以 浮 塵 濁 世 , 行 化 度 人 , 傳 說 眾 多 。 元 代 道 士 苗 善 時 曾 編 有 《 純 陽 帝 君 神 化 妙 通 紀 》 七 卷 , 匯 集 呂 祖 一 百 零 八 化 的 故 事 , 無 不 以 勸 人 盡 忠 行 孝 、 積 善 除 邪 為 本 。
  對 呂 祖 的 信 仰 和 崇 拜 , 大 約 自 北 宋 末 年 起 開 始 興 盛 。 宋 徽 宗 宣 和 元 年 ( 1 1 1 9 年 ) 封 呂 祖 為 妙 通 真 人 。 南 宋 時 已 有 專 門 奉 祀 呂 祖 的 寺 廟 , 並 有 塑 像 供 奉 。 元 世 祖 至 元 六 年 ( 1 2 6 9 年 ) 褒 贈 純 陽 演 正 警 化 真 君 。 元 武 宗 至 大 三 年 ( 1 3 1 0 年 ) 又 加 封 為 純 陽 演 正 警 化 孚 佑 帝 君 。 呂 祖 神 誕 之 日 為 四 月 十 四 日 , 道 教 信 徒 多 於 神 誕 日 赴 道 觀 中 呂 祖 殿 燒 香 奉 祀 , 或 還 願 , 或 祈 願 。 華 南 地 區 和 南 洋 華 人 盛 傳 呂 祖 籤 文 , 遇 有 急 難 , 常 於 呂 祖 殿 神 像 前 求 籤 問 卜 , 祈 求 神 示 。
法派曰純陽派
寂然無一物  妙合於先天
元陽復本位  獨立玉京山
   姓 張 , 名 果 , 唐 代 道 士 。 曾 隱 於 中 條 山 修 道 。 自 稱 生 於 堯 時 , 渾 忘 甲 子 。 相 傳 神 誕 之 日 為 十 一 月 二 十 三 日 。 張 果 老 常 騎 白 驢 , 日 行 數 萬 里 。 歇 則 疊 驢 , 其 厚 如 紙 , 置 於 巾 箱 之 中 。 乘 則 以 水 噀 之 , 復 成 白 驢 。 唐 太 宗 、 高 宗 均 曾 徵 召 於 他 , 均 不 赴 。 唐 玄 宗 開 元 二 十 三 年 ( 7 3 5 年 ) 賜 銀 青 光 祿 大 夫 , 號 通 玄 先 生 。
  張果老為唐時方士也。姓張名果,隱居中條山。嘗自言生於堯時渾忘甲子。武后時使使召之,果詐死不應。開元中遣使迎之入京,,賜銀青光祿大夫,號曰通玄先生。玄宗為之建棲霞觀,世稱為張果老。
   韓湘子唐時人,姓韓名湘,以其學道成仙,亦稱韓湘子。據韓仙傳云:「韓仙之祖名仲卿,父名會,湘自少學道,呂洞賓度之登仙。湘又欲度其叔愈,愈拜刑部侍 郎,朋僚宴賀,湘來赴宴,勸愈棄官學道,呈愈詩有:「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等句,愈斥為異端,不從。湘乃以僅徑寸葫蘆,酌酒遍飲座客,數斗不竭。又以 火罐栽蓮,頃刻開花,花上有字成聯曰:「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仍不悟,湘乃別去。後愈以諫迎佛骨事,眨刺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 雪。馬憊於道。湘忽至,愈悟曰:「子言驗矣」!然志忠於君,終不欲隨湘學仙。於是湘護愈抵任,以法代除鱷患;復隨愈移袁州,又以法代除巨盜,最後乃度愈成 道」。此為韓湘子度叔之事略也。
  韓 湘 子 : 名 湘 , 字 清 夫 , 傳 為 韓 愈 之 侄 孫 。 韓 湘 神 誕 之 日 為 十 一 月 初 九 日 。 相 傳 韓 湘 自 幼 學 道 , 追 隨 呂 純 陽 , 後 登 桃 樹 墮 死 而 屍 解 登 仙 。 韓 愈 官 拜 刑 部 侍 郎 時 , 賓 客 盈 門 , 朋 僚 宴 賀 。 韓 湘 子 勸 韓 愈 棄 官 學 道 , 韓 愈 則 勉 韓 湘 子 棄 道 從 學 。 韓 湘 子 以 徑 寸 葫 蘆 , 酌 酒 遍 飲 賓 客 , 數 斗 不 竭 。 又 以 盆 覆 土 , 開 花 兩 朵 , 上 有 金 字 之 聯 : 雲 橫 秦 嶺 家 何 在 , 雪 擁 藍 關 馬 不 前 。 後 來 , 韓 愈 以 諫 迎 佛 骨 事 , 貶 謫 潮 州 , 別 家 赴 任 , 途 經 藍 關 , 值 大 雪 , 馬 憊 於 道 。 韓 湘 子 冒 雪 而 來 。 韓 愈 問 其 地 , 即 藍 關 , 嗟 嘆 韓 湘 子 預 言 之 靈 驗 。 後 韓 湘 子 護 愈 抵 任 , 復 隨 愈 移 袁 州 , 最 後 度 其 叔 韓 愈 入 道 。
 
   李鐵拐亦云鐵拐李,傳為八仙中之一也。據茶香室叢鈔云:「八仙中李鐵拐無可考,惟堅瓠集引仙蹤云:「鐵拐姓李,質本魁梧,早歲聞道,修真巖穴。一日赴李 老君之約於華山,屬其徒曰:「吾魄在此,倘遊魂七日不返,方可化吾魄也」。徒以母急病迅歸,六日即化之。李至七日歸,失魄無依,乃附一餓殍之屍而起,故其 形跛惡耳」!此仙蹤所載也」。按山堂肆考云:「拐仙姓李,不知其名,夙有足疾,西王母點化其昇仙,封東華教主,授以鐵拐一根」。故鐵拐之名本此也。
   李 鐵 拐 , 相 傳 名 叫 李 凝 陽 , 或 名 洪 水 , 小 字 拐 兒 , 自 號 李 孔 目 。 神 誕 之 日 為 七 月 初 十 日 。 《 混 元 仙 派 圖 》 稱 其 為 呂 洞 賓 的 弟 子 。 傳 稱 李 凝 陽 應 太 上 老 君 與 宛 丘 先 生 之 約 , 魂 游 華 山 。 臨 行 , 囑 咐 其 徒 守 魄 ( 軀 殼 ) 七 日 。 無 奈 其 徒 之 母 突 然 急 病 而 欲 速 歸 , 遂 於 第 六 日 化 師 之 魄 。 李 凝 陽 游 魂 於 第 七 日 回 歸 時 , 無 魄 可 依 , 即 附 於 一 餓 殍 之 屍 而 起 , 故 其 形 醜 陋 而 跛 右 腳 。 後 封 為 東 華 齊 陽 啟 元 帝 君 。
   曹國舅姓曹名景休,宋徐州人。據續文獻通考云「曹國舅宋曹太后之弟,因稱國舅,學道山巖間,遇鍾離權、呂洞賓輩,引入仙班」。又呂祖全書云.「曹仙名景 休,為曹皇后弟,彬之孫也。恥其弟景植倚勢不法而伏罪,遂隱跡山巖,葛巾野服,矢志修真。一日呂祖同鍾離祖來,問曰:「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對曰:「養 道」!曰:「道何在」?曹因指天。曰:「天何在」?曹又指心。二祖笑曰:「天即道,道即心,子親見未來矣」!遂授以還真秘旨,令其修煉。未幾道成,二祖來 引之去」。又徐州志云:「宋曹國舅,紹興四年,蟬蛻於「玉虛觀」,觀在縣東南五十里,今更名騰雲寺」。此為八仙中曹國舅的得道事蹟也。
  藍采和唐時逸士也,常著破爛衫,夏則加絮,冬則臥雪,時攜籃唱踏踏歌於長安市,歌詞多神仙意。後得鍾離祖師度引,在濠梁間酒樓,酒醉乘鶴仙去。
  唐 代 的 隱 逸 。 據 《 續 仙 傳 》 、 《 太 平 廣 記 》 稱 , 藍 采 和 常 衣 破 藍 衫 , 一 足 靴 , 一 足 跣 , 夏 則 披 絮 , 冬 則 臥 雪 , 氣 出 如 蒸 。 藍 采 和 常 行 歌 於 城 市 乞 討 , 手 持 大 拍 板 長 三 尺 餘 , 似 醉 非 醉 , 踏 歌 云 「 踏 歌 藍 采 和 , 世 界 能 幾 何 。 紅 顏 一 春 樹 , 流 年 一 擲 梭 」 , 均 為 神 仙 脫 世 之 意 。 後 得 鍾 離 權 之 度 化 , 乘 雲 而 去 。
   何仙姑名瓊,琴陵人,住雲母溪。據呂祖全書云:「何仙姑零陵市道女也。年十三,隨女伴入山採茶,俄失伴獨行,迷歸路。見東峰下一人,修髯紺目,冠高冠, 衣六銖衣,蓋即呂祖也。仙姑始僕僕亟拜之。呂祖與一桃曰:「食此盡,他日當飛昇,不然只居地中也」。仙姑僅食其半,祖指以歸路。仙姑歸,自謂只一日,不知 已逾月矣。自是不餓,無漏。洞知人事休咎,後戶解去」。又零陵縣志云:「女子何瓊,住雲母溪。年十四,夢神人教食雲母粉,復遇異人與桃食之,遂不餓,往來 山頂,其行如飛。能預知人事禍福,鄉
入神之,為構樓以居,景龍中仙去」。此為何仙姑得呂祖之度而成道的事實也。
  何 仙 姑 是 八 仙 之 中 唯 一 的 女 仙 , 名 瓊 , 永 州 零 陵 人 。 相 傳 神 誕 之 日 為 四 月 初 十 日 。 十 三 歲 時 , 入 山 採 茶 , 遇 呂 洞 賓 。 後 又 夢 見 神 人 教 餌 雲 母 粉 , 遂 誓 不 嫁 , 往 來 山 谷 , 輕 身 飛 行 。 每 日 朝 出 , 暮 持 山 果 歸 來 侍 母 , 後 屍 解 仙 去 。
   莊子戰國宋人也,姓莊名周,字子休,生於睢陽蒙縣,研學老氏之道。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云:「梁惠王時,莊子為蒙縣漆園吏,以卑賤不肯仕。楚威王以玉帛聘 之,欲以為相,使大夫往先焉。莊子方釣于濮水之上,持竿不顧。莊王又遣使聘之,亦不仕。得著道書名莊子真誥,與南華經。隱於抱犢山中,服者育火丹,白日昇 天」。唐玄宗時追號南華具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四聖者:天蓬、天猷、翌聖、佑聖,乃後天五行之精氣,上應昊天,而為玉皇之輔也。道書以:天蓬姓劉諱傑莊,天猷姓唐諱淵,翊聖姓張諱海機,佑聖李姓諱浩 乞。天蓬乃木氣之精,天猷為金氣之精,翊聖佑聖乃水火二氣之精也。四相者:天機內相陸諱通,天樞使相許諱遜(即旌陽祖師),泰玄上相張諱道陵(即張天 師),玉清上相尹諱喜,是為天府四相也。
   陸真人諱通,字接輿,春秋時楚人也。高士傳云:「楚昭王時政令無常,陸通乃佯狂不仕,時人稱為楚狂。孔予適楚,楚狂接輿迎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 衰也」!孔子欲與之言,通趨而避之。楚王聞其賢,遣使持金百鎰,車馬二駟往聘之,通不應;使者去,通妻從市來曰:「先生少而為義,豈老違之哉?門外車跡何 深也 !妾事先生窮耕以自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煖,其樂自足矣!不如去之」。於是夫妻變名易姓,隱蜀峨嵋山,壽數百歲。道書以:後遇老君度之,夫妻皆仙去。證 位真人為天機內相也。
   尹真人名喜,字公度,稱為文始先生,為周康王時之大夫也。清微仙譜云:「尹喜,康王時為大夫,常仰觀俯察,見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西行。至昭王時,乃出 為函谷關令。戒其吏屬,伺問過旅。及見紫氣東來,乃自守候關前以物色。果遇老子乘青牛至,遂趨迎之。拜求道法。老子授以道德五千之旨,後得昇入無形」。按 文始先生著有關尹子一書,及文始經傳世。得道後,證位真人,為玉清上相是也。
   鬼谷子相傳楚人,無鄉里族姓名字。為蘇秦、張儀之師,乃稱縱橫家之祖。因其所居鬼谷,故自號鬼谷子先生。錄異記云:「鬼谷先生古之真仙也,姓王氏,自稱 軒轅之後,歷於商、周,隨老君西至流沙,周末復歸。居漢濱鬼谷山,弟子百餘人,惟蘇秦、張儀二人不慕神仙,乃從學縱橫之術」。又歷代真仙體道通鑑云:「鬼 谷先生受道於老君,入雲氣山採藥,合服得道,顏如少童。居清溪之鬼谷。蘇秦、張儀問道於先生,先生曰:「聞道易,學道難!二子世心未冥,可學游說,以適今 時之宜,必得相其國矣;必不得相其死矣!若不懼?當相傳」。二子請學之,三年辭去。先生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按仙傳拾遺云:「鬼谷子,晉時人,姓 王名詡,居清溪之鬼谷,因以為號。精於占卜之術,弟子多皆名士,後云仙去」。因是,後者道家、縱橫家、兵家、雜家、及陰陽五行諸家之流,均師其術而祀奉 之,稱為鬼谷仙師。
   驪山老姥古女仙也,不詳姓氏來歷,俗多誤「驪」為「黎」以黎山老母稱之。姥本驪山仙女,風華絕代,秀媚無匹!秦始皇嘗做閣道於驪山,曾遇之,驚其艷麗, 乃生邪念,欲輕侮之,因受以法懲罰,乃罷。姥自此之後,不再以少女姿容出現,遂裝為老嫗,人乃以老姥稱之。集仙傳典神仙感遇傳云:「唐李筌居少室山,好神 仙之道,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巖,得黃帝陰符經,讀數千遍而不解其義。因入秦至驪山,逢一老媼,髮髻當頂,餘髮半垂,敝衣扶杖,狀貌甚異!路旁見遺火焚 樹,因自言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剋」
。筌驚而詢之曰:「此黃帝陰符經語,老姥何得而知」?姥曰:「吾受此經已三元六周甲子矣」!於是坐於石上,出丹書符令筌吞之,與筌說陰符經之義。久之,姥 曰:「時已晡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袖中出一瓢,令筌往谷中取水,既滿矣,瓢忽重百餘斤,力不能制,而沉於水中。及還,已失姥所在,但留麥飯數升而 已!筌食之,自此絕粒,後乃仙去」。驪山老母遂為世俗小說,往往稱道。按漢書謂:「殷周之際,有驪山女為天子,意其為人,必有非常材藝,稀世之術,為時所 推服,故傳於世」,迨唐宋以後,遂為女仙,尊曰姥或老母,驪山曾有祠祀之。道士焚修其中,香火頗聖。
   廣成子,自云:「有緣悟得本來真,曾在終南遇聖人,指出長生千古秀,生成玉蕊萬年新,渾身是口難為道,大地飛塵別有春,吾道了然一貫,不明一字最艱 辛。」廣成子乃太上化身,軒轅時曾居崆峒山石室中,與黃帝談治身之道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無俾爾思,乃可長生。出道誡經,教人以飛騰之學。 道藏謂:廣成子世有所出。
   赤精子自云:「何幸今為物外人,都因夙世脫凡塵,了知生死無差別,開了大門妙莫論,事事事通通事事,神神神徹不神神,目前總是常生理,海角天涯都是 春。」「高臥白雲山下,明月清風無價,壺中玄奧,靜裏乾坤大,夕陽看破霞,樹頭數晚鴉,化陰柳下,笑笑逢人話,剩水殘山,行行到處家,憑咱茅屋任生涯,從 他金瑎玉露滑。」赤精子亦為太上化身,顓頊時,說微言經教人以忠順之道。
燃燈道人,跨鹿乘雲,相貌稀奇,形容古怪,是仙人班首,有詩為證:一天瑞彩光搖曳,五色祥雲飛不徹。鹿鳴空內九皋聲,紫芝色秀千層葉。中間現出真人相,古 怪容顏原自別。神舞虹霓透漢霄,腰懸寶錄無生滅。靈鷲山下號燃燈,時赴蟠桃添壽域。雙抓髻,乾坤二色,皂道服,白鶴飛雲,仙風併道骨,霞彩現當身,頂上靈 光千丈遠,包羅萬象胸襟,九返金丹全不講,修成聖體微靈明,靈鷲山上客,元覺道燃燈。
  燃燈道人自天皇時修成正果,自云:「盤古修來不記年,陰陽二氣在先天,煞中生氣肌膚換,精裏含精性命團,玉液丹成真道士,六根清淨產胎仙,扭天拗地心 難正,徒費工夫落塹淵。「會得陽仙物外玄,了然得意自忘筌,應知物外長生路,自是逍遙不老仙,鉛與汞產先天,顛倒日月配坤乾,明明指出,無生妙,無奈凡心 不自損。」
  懼留孫自云:「交光日月煉金英,二粒靈珠透室明,擺動乾坤知道力,逃移生死見功成,逍遙四海留蹤跡,歸在玄都立姓名,直上五雲雲路穩,紫駕朱鶴自來迎。」
  懼留孫後來入釋成佛,為七佛之一。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清微教主太乙真人,即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乃東極東華帝君之化身,悲天憫人,為濟度人鬼,化號十方靈寶救苦天尊,再化身為北陰酆都山陰府十殿冥王。 騎九頭獅子,獅子吼聲能使地獄門開。同時開創東方長樂世界,普度聚生。自云:「當年有志學長生,今日方知道行精,運動乾坤顛倒理,轉移月日互為明,蒼龍有 意歸離臥,白虎多情兌坎行,欲煉九還何處是,震宮雷動望西成。」
  靈寶大法師,乃元始天王化身,元始時為天真皇人,三皇時為靈寶大法師,殷時為玄中大法師,至漢末為正一真人(張道陵)。
  天真皇人居紫霄鈞天之上,為紫微元辰,萬象之主。軒轅黃帝時下居峨眉山,黃帝率群臣往訪,授帝以金籙之首篇,太上之靈符寶文,三才五芽之秘訣。
  文殊廣法天尊,「悟得靈台體自殊,自由自在法難拘,三花久已朝元海,纓絡垂絲頂上珠。」正是:「雙抓髻,雲分靄靄,水合袍,緊束絲絛,仙風道骨任逍遙,腹 隱許多玄妙,玉虛宮元始門下,十仙首會赴蟠桃,乘鸞跨鶴在碧雲霄,天皇氏修仙學道。」自云:「欲試鋒芒敢憚勞,凌霄寶匣玉龍號,手中紫氣三千
丈,頂上凌雲百尺高,金闕曉臨談道德,玉京時去種蟠桃,奉師法旨離仙府,也到紅塵走一遭。」
  普賢真人,常云:「道德根源不敢忘,寒冰看破火消霜,塵心不解遭魔障。堪傷,眼前咫尺失天堂。」
  慈航道人自云:「自隱玄都不記春,幾回蒼海變成塵,玉京金闕朝元始,紫府丹霄悟妙真,喜集化成千歲鶴,閑來高臥萬年身,吾今已得長生術,未肯輕傳與世人。」
  慈航大士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故倒駕慈航,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
  雲中子,乃得道神仙,明於陰陽,能察妖魅。只因當年商紂無道,千年妖狐,假托人形,穢亂後宮,雲中子心存慈悲,乃削一木劍,進呈紂王,意欲除妖,終奈商數已盡,紂王聽信妖言,火焚木劍,白白將大好河山,失於西伯,天意合該如此。
  雲中子「不用乘騎與駕舟,五湖四海任遨遊,大千世界須臾至,石爛松枯當一秋。」有詩為證。詩曰:「隨緣隨分出塵林,似水如雲一片心。兩卷道經三尺劍; 一條藜杖五弦琴。囊中有藥逢人度;腹內新詩遇客吟。一粒能延千載壽,慢誇人世有黃金。」正是:「身逍遙,心自在:不操戈,不弄怪;萬事忙忙付肚外。吾不思 理正事而種韭,吾不思取功名如拾芥,吾不思身服錦袍,吾不思腰懸角帶,吾不思拂宰相之鬚,吾不思借君王之快,吾不思伏弩長驅,吾不思望塵下拜,吾不思養我 者享祿千鍾,吾不思簇我者有人四被。小小廬,不嫌窄;舊舊服,不嫌穢。制菱荷以為衣,結秋蘭以為佩。不問天皇、地皇與人皇,不問天籟、地籟與人籟。雅懷恍 如秋水同,興來猶恐天地礙。閒來一枕山中睡,夢魂要赴蟠桃會。那裏管玉兔東升,金烏西墜。」
   道行天尊,有一門下高徒韋護(佛家曰韋陀天尊)乃護三教法門全真,頭戴頂盔,身穿道服,手執降魔杵。此杵「曾經鍛煉爐中火,製就降魔杵一根,護法沙門多 有道,妖孳遇此絕真魂。」此寶拿在手中,輕如灰草,打在人身上重似泰山。自云:「煙霞深處隱吾軀,修煉天皇訪道機,一點真光無破漏,拖白虎,過橋西,易消 磨天地須臾,人稱我全真客,伴龍虎:守茅蘆,過幾世,固守男兒。」有徒如此,其師可知。
   清虛道德真君,「一煞真元萬事休,無為無作更無憂,心中白璧人難會,世上黃金我不求,石畔溪聲說梵語,澗邊山色咽寒流,有時七里灘頭坐,新月垂江作釣 鉤。」道德真君有一五火七禽扇,此扇有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三昧火,人間火,五火合成此寶,扇有鳳凰翅,有青鸞翅,有大鵬翅,有孔雀翅,有自鶴翅,有 鴻鵠翅,七禽翊,上有符印、有祕訣。後人有詩,單道此扇好處。「五火奇珍號七翎,授人初出乘離焚,逢山怪石成灰燼,遇海煎乾少露冷,克木克金為第一,焚樑 焚棟暫無停,妖人縱有神仙體,遇扇搧時即滅形。」
 
   葛仙翁諱玄字孝先,句容人也,生於漢延熹七年四月八日。生而秀穎,英姿振發,天才超軼,性識明茂。及長,學通經史,有邁俗之志,好誦老莊書。年十五,即 遯跡靈嶽,羽服遊羅浮諸山。入赤城山,精思念道,常服餌朮,能絕穀連年不餓。漢光和二年正月朔日,於天台上虞山,感太上遣東華真人,授以三洞經籙,修行祕 訣,金書玉誥符圖,及大洞靈寶經典,以為精修。並受白虎七變太清九鼎金液丹經,煉氣保形之術。於是五通俱足,仙遯無方矣。後於閤皁山上得道,白曰昇天。證 位太極左宮,天機內相,常道沖應,孚佑真君,留傳天台派。
  葛 玄 ( 葛 仙 翁 ) , 字 孝 先 , 三 國 時 吳 國 丹 陽 人 。 出 身 宦 族 名 門 , 生 而 秀 穎 , 性 識 英 明 。 自 幼 好 學 , 經 傳 子 史 , 無 不 博 覽 , 十 五 六 歲 名 震 江 左 。 性 喜 老 , 莊 之 說 , 不 願 仕 進 。 十 多 歲 時 , 俱 失 怙 恃 , 深 感 人 生 無 常 , 乃 發 心 學 道 。 於 是 遁 跡 名 山 , 參 訪 異 人 , 服 餌 芝 朮 , 精 勤 苦 修 , 遂 得 成 仙 , 世 稱 葛 仙 翁 。
葛 玄 歷 遊 靈 岳 、 赤 城 , 羅 浮 等 諸 山 , 從 仙 人 左 慈 , 受 九 丹 金 液 仙 經 等 道 法 。 葛 玄 勤 奉 齋 戒 , 感 老 君 與 太 極 真 人 , 降 於 天 台 山 , 授 葛 玄 靈 寶 等 經 三 十 六 卷 。 久 之 , 太 上 老 君 又 與 三 真 人 , 從 官 千 萬 , 命 侍 經 仙 郎 王 思 真 , 出 洞 元 大 洞 等 經 三 十 六 卷 , 及 上 清 齋 二 法 , 靈 寶 齋 六 法 等 。 葛 玄 完 全 遵 照 太 上 老 君 的 教 導 , 修 煉 勤 苦 不 怠 , 能 遨 遊 山 海 , 分 形 變 化 , 尤 長 於 治 病 收 劾 鬼 魅 之 術 。 《 三 國 志 ‧ 吳 書 》 記 載 : 孫 權 好 道 術 , 葛 玄 嘗 與 之 遊 , 得 權 器 重 , 特 於 方 山 立 洞 玄 觀 。 弟 子 鄭 隱 得 其 法 術 。
  葛 玄 一 日 對 弟 子 張 恭 說 : 「 吾 為 世 主 所 逼 留 , 不 遑 作 大 藥 , 今 當 以 八 月 十 三 日 中 時 去 矣 。 」 到 了 這 一 天 , 葛 玄 衣 冠 整 齊 進 入 室 中 , 臥 而 氣 絕 , 顏 色 不 變 。 弟 子 燒 香 守 著 他 , 三 日 三 夜 。 半 夜 忽 起 大 風 , 聲 響 如 雷 。 風 停 再 點 燃 蜡 燭 時 , 已 失 去 了 葛 玄 的 蹤 影 , 只 見 他 的 衣 服 委 放 在 床 上 , 衣 帶 都 未 解 開 。 早 晨 問 鄰 人 , 都 說 沒 有 大 風 , 大 風 只 在 這 一 個 屋 子 裡 才 有 。 葛 玄 已 經 成 仙 而 去 , 証 位 太 極 左 宮 天 機 內 相 , 道 教 中 稱 為 常 道 沖 應 孚 佑 真 君 , 世 俗 尊 稱 為 太 極 葛 仙 翁 。
許 遜 為 晉 代 著 名 道 士 。 字 敬 之 , 南 昌 人 。 祖 父 和 文 親 都 世 慕 仙 道 。 據 道 書 記 載 , 他 少 年 時 曾 入 山 射 鹿 , 鹿 胎 墮 地 , 母 鹿 不 顧 自 己 的 箭 傷 , 折 回 頭 來 傷 心 地 舔 其 子 而 死 。 許 遜 悵 然 感 悟 , 遂 折 弓 棄 矢 , 銳 意 修 道 。
  許 遜 聰 明 穎 悟 , 博 通 經 史 , 明 曉 天 文 , 地 理 , 音 律 , 五 行 , 讖 緯 之 書 , 尤 其 喜 好 神 仙 修 煉 之 術 。 據 說 他 曾 師 事 著 名 道 士 吳 猛 , 修 學 道 法 ; 曾 擇 西 山 之 陽 逍 遙 山 , 以 修 煉 為 事 。 後 舉 為 孝 廉 , 任 旌 陽 令 , 治 政 廉 簡 , 大 施 利 濟 , 吏 民 悅 服 , 時 人 感 其 德 化 。 後 見 晉 室 紛 亂 , 乃 棄 官 東 歸 , 遨 遊 江 湖 , 在 豫 章 地 區 傳 播 孝 道 。 據 說 曾 拜 諶 母 為 師 , 道 法 高 妙 , 豫 章 各 地 多 有 許 遜 蝰 蛟 斬 蛇 , 為 民 除 害 的 神 奇 故 事 。 據 說 曾 求 得 太 上 靈 寶 淨 明 法 , 被 尊 為 淨 明 道 派 祖 師 。 後 乃 歸 隱 西 山 , 精 修 不 懈 。
  至 孝 武 寧 康 二 年 , 許 遜 已 一 百 三 十 六 歲 , 八 月 朔 日 , 有 仙 人 自 天 降 , 曰 : 「 奉 玉 皇 詔 , 授 子 九 州 都 仙 太 史 高 明 大 使 」 。 八 月 望 日 , 舉 家 四 十 二 口 , 同 日 拔 宅 升 天 , 雞 犬 隨 之 。 宋 徽 宗 敕 封 : 至 道 玄 應 神 功 妙 濟 真 君 , 証 位 為 天 樞 使 相 , 為 天 府 四 相 之 一 。




   薩真人諱守堅,南華人也,一云西河人。自稱汾陽薩客,生年月日無實錄可考。少具利物濟人之心,嘗學醫術,因誤藥殺入,遂棄醫業學道。後聞江南三十代天師 虛靖真人,道法高超,欲往學之。追其行蹤,出蜀至陝,行囊已罄,方悶坐途次石上。忽見有三道人來,薩詢此去信州遠近?道人問所欲?薩云欲訪虛靖天師以學 道。道人曰:「天師羽化矣」!薩方悵惘;一道人曰:「新天師道法亦高,吾與有舊,當作函介,持往訪之」。遂授一信及一履,並曰:「吾有一法相授,日間可以 自給」。乃授以咒棗之術,曰:「咒一棗可取七文,日咒十棗,則有一日之資矣」。一道人亦曰:「吾亦有一法相授」。予以五明棕扇一柄,曰:「有病者搧之即 愈」。又一道人亦曰:「吾亦有一法相授」乃五雷法也。薩拜而受之,用之皆驗,日以咒棗百餘,除曰用外,餘錢均濟貧苦。及至信州登龍虎山,於天師府投信及 履,始知乃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親筆書也。天師舉家慟然!後過湘州,寓一血食神廟。湘州太守夜夢神告之曰:薩先生數日寓此,令我不安,幸為善遣之!薩被逐遂 行。至十數里外,遇人畀豕往廟酬神,薩以少香付之,囑於酬願畢將香焚之。其人如誡,乃雷火一聲,其廟焚然!更不延及民居。薩居越修行與濟世,十有二年。一 日行至某渡,見有船而無操舟者,乃舉篙自渡,至則置錢三文於舟中,以償渡資。忽見一人立於水中,金睛朱髮,鐵冠紅袍,手執金鞭。薩訶之出,立於薩前,曰. 「吾前湘州廟神也。前君火焚吾廟,使吾家三百餘口無依!吾實無罪,因訴於上帝,帝賜吾慧眼金鞭,令隨察於君,如有犯律,得便宜行事。於今十二年,君均無 過!今日渡舟,乃置錢空船中,君實無可報之過矣。今願為君部將,奉行法旨」。薩遂予命名王善,奏請玉帝,列為部將,每有行持,報應若響,後擢予豁落靈官之 職。薩得道後,遊於閩中,五月五日端坐而化。證位為一元無上真君。道稱玄風永振天尊,留傳西河派。
   陳摶宋真源人,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不知生於何時,或云出於唐季。五代時隱於華山修道,服氣辟穀,居恒鼾睡百餘日不起。初宋太祖微時曾往訪問道,而師事 之。自後晉漢以後,每聞一朝革命,摶必嚬蹙數日,及聞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笑曰:「天下自此定矣」!太宗時屢召始應,乃賜號希夷先生。後道家多祀 之,稱為希夷老祖。
  陳 摶 為 五 代 宋 初 著 名 道 士 。 字 圖 南 , 號 扶 搖 子 。 毫 州 真 源 人 ( 或 說 為 普 州 崇 龕 人 。 ) 年 少 時 熟 讀 經 史 百 家 之 言 , 好 佛 學 , 醫 理 , 天 文 地 理 , 頗 有 詩 名 。 後 舉 進 士 不 第 , 悟 世 事 浮 華 實 為 虛 妄 , 乃 不 求 仕 進 , 遊 歷 名 山 , 求 訪 仙 道 , 長 期 隱 居 在 武 當 山 九 室 岩 , 服 氣 辟 穀 , 清 靜 修 道 二 十 餘 年 。 後 移 居 華 山 雲 台 觀 和 少 華 山 石 室 , 與 隱 士 呂 洞 賓 , 李 琪 等 交 往 甚 密 。 後 周 世 宗 思 陳 摶 有 奇 才 遠 略 , 乃 召 陳 摶 入 宮 , 命 他 為 諫 議 大 夫 , 他 固 辭 不 受 , 賜 號 「 白 雲 先 生 」 。 宋 太 宗 曾 兩 次 召 陳 摶 入 宮 , 待 之 甚 厚 , 他 建 議 宋 太 宗 「 遠 招 賢 士 , 近 去 佞 臣 , 輕 賦 萬 民 , 重 賞 三 軍 」 , 甚 得 太 宗 敬 重 宏 信 , 賜 號 「 希 夷 先 生 」 。 端 拱 二 年 ( 9 8 9 年 ) 卒 於 蓮 華 峰 下 張 超 谷 中 。
  陳 摶 好 研 《 周 易 》 , 常 手 不 釋 卷 。 曾 作 《 無 極 圖 》 , 刻 於 華 山 石 壁 。 又 作 有 《 先 天 圖 》 , 其 宗 教 思 想 融 儒 , 釋 , 道 三 家 學 說 , 啟 宋 代 三 教 合 一 的 思 想 潮 流 。 對 宋 代 理 學 有 較 大 影 響 , 據 傳 理 學 開 山 大 師 周 敦 頤 的 《 太 極 圖 說 》 就 是 由 陳 摶 的 《 無 極 圖 》 衍 化 而 來 , 其 《 先 天 圖 》 被 邵 雍 演 化 為 「 象 數 」 體 系 。 其 道 教 丹 道 思 想 主 張 性 命 雙 修 , 養 生 內 煉 , 澄 思 息 慮 , 調 氣 入 靜 , 順 應 大 道 , 以 傳 統 的 道 家 學 說 為 核 心 , 吸 收 儒 家 , 佛 教 的 思 想 , 構 成 一 套 系 統 的 內 丹 理 論 , 為 宋 元 道 教 內 丹 派 的 形 成 奠 定 了 基 礎 。


   觀音大士古之仙女也。據道藏搜神記云:「昔有一國王號曰妙莊,有三女:長妙音,次妙緣,三妙善,妙善公主即觀音大士也。自幼艷麗秀穎,夙好習道,王令其 贅不從。逐之後花園,居於白雀寺,使僧尼苦之。以搬茶運水,鬼使代之。王怒,命焚寺,僧尼俱燬於燄,而大士無恙如故。王命斬之,刀三折。命縊之,白練帶 斷。忽然黑霧遮天,一白虎背之而去。至屍多林,青衣童子侍之,遂遊歷地府,過奈何橋,救諸苦難。再至屍多林,太白星化一老人,指與香山修行。後莊王病惡 劇,大士剜目斷臂救王,王往禮之。爾後道成,空中現千手千眼靈感觀世音奇妙之相,永為香山顯跡云」。蓋初為佛教之徒,後受道教之太白星君度引。宋徽宗時, 賜號觀音菩薩為觀音大士,列入道教。故宋以後,凡道教之家亦祀奉觀音大士,或稱為白衣大士。乃為佛敖而兼道教之神。
 
   關聖帝君諱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蜀漢解人,五月十三日生。美鬚髯,有膽力,好讀春秋,秉性忠直。與劉先主同張飛在桃園行結義,情若兄弟。初守下 邱,為曹操所敗,先主奔袁紹。時羽為操所得,待以殊禮,拜為偏將軍。旋紹攻操急,操無以應,羽斬紹勇將顏良,解操危以報之。操表封羽為漢壽亭侯,賞賚益 厚。嗣羽聞先主在紹軍,乃盡封操所賜,歸奔先主。先主既收江南諸郡後,以羽守襄陽。及西定益州,留羽督荊州事,大破曹仁於樊,斬龐德,擒于禁,覆其七軍, 威震華夏。後孫權用呂蒙計,襲破荊州,羽失江陵,退守麥城,終至被害!後追諡壯繆侯。道書以:羽自玉泉顯聖之後,遇鐵砵真人,立法為地祇上將。後因三十代 天師虛靖真人,命其斬蛟。宋崇甯中,封為崇惠真君,旋加封為武安王。明萬曆中晉封為協天護國大帝,後又封為伏魔大帝。歷朝皆有封諡,常於世上飛鸞降筆,覺 世濟人,屢顯靈異,立廟崇祀者遍於全國,而香火日隆。世乃尊為武聖帝君,又稱為文衡聖帝,道稱昭明翊聖天尊。
  關 帝 即 三 國 時 蜀 國 的 關 公 , 姓 關 名 羽 , 字 雲 長 , 蒲 州 解 良 人 ( 今 屬 陝 西 省 解 虞 縣 ) 。 傳 稱 , 關 羽 是 青 龍 轉 世 , 豎 眼 攢 眉 , 超 額 長 面 。 及 長 , 身 高 九 尺 五 寸 , 鬚 長 一 尺 八 寸 , 面 如 重 棗 , 唇 若 抹 砂 , 丹 鳳 眼 , 臥 蠶 眉 , 力 敵 萬 夫 。 東 漢 末 年 , 關 羽 與 劉 備 、 張 飛 在 桃 園 三 結 義 , 情 如 手 足 , 同 謀 起 兵 。 初 守 下 邳 , 為 曹 操 所 敗 被 獲 , 待 以 殊 禮 , 拜 為 偏 將 軍 , 後 為 曹 操 斬 袁 紹 之 勇 將 顏 良 , 以 解 曹 操 之 危 而 報 答 之 。 曹 操 表 封 關 羽 為 漢 壽 亭 侯 , 賞 賜 甚 厚 。 關 羽 在 得 知 劉 備 下 落 後 , 即 掛 印 封 金 , 盡 留 曹 操 之 賜 , 歸 奔 義 兄 劉 備 處 。 劉 備 建 蜀 國 後 , 以 關 羽 守 襄 陽 , 督 荊 州 事 。 關 羽 大 破 曹 仁 於 樊 城 , 斬 龐 德 , 擒 于 禁 , 覆 七 軍 , 威 震 華 夏 。 後 因 輕 敵 中 計 , 敗 走 麥 城 , 終 至 被 害 。 傳 其 頭 葬 於 河 南 洛 陽 關 林 , 其 身 葬 於 湖 北 當 陽 玉 泉 山 。 後 世 感 其 忠 義 , 遂 歲 時 奉 祀 。 道 書 稱 , 關 羽 自 玉 泉 山 顯 聖 之 後 , 遇 鐵 缽 真 人 , 立 法 為 地 衹 上 將 。 宋 時 , 應 三 十 代 天 師 虛 靖 真 人 之 召 , 現 形 御 前 , 降 蛟 斬 怪 。 宋 真 宗 嘉 其 護 國 祚 民 之 功 。 宋 徽 宗 崇 寧 元 年 ( 1 1 0 2 年 ) 封 為 忠 惠 公 , 宣 和 五 年 ( 1 1 2 3 年 ) 又 封 為 義 勇 武 安 王 。 元 代 封 為 顯 靈 義 勇 武 安 英 濟 王 。 明 初 祀 為 關 壯 繆 公 , 與 岳 飛 同 祀 , 各 地 武 廟 稱 為 關 岳 廟 。 萬 歷 三 十 三 年 ( 1 6 0 5 年 ) 封 為 三 界 伏 魔 大 帝 、 神 威 遠 震 天 尊 、 關 聖 帝 君 。 清 代 順 治 元 年 敕 封 為 「 忠 義 神 武 關 聖 大 帝 」 。 康 熙 五 年 ( 1 6 6 6 年 ) 又 加 封 為 「 忠 義 神 武 靈 佑 仁 勇 威 顯 關 聖 大 帝 」 , 勒 碑 於 洛 陽 關 林 。 自 北 宋 以 後 , 道 教 即 尊 奉 關 帝 為 護 法 天 神 之 一 , 有 稱 「 蕩 魔 真 君 」 或 「 伏 魔 大 帝 」 的 。 民 間 則 俗 稱 關 聖 帝 君 或 關 帝 。
  宋 元 之 間 , 關 帝 是 忠 義 的 象 徵 。 明 清 間 , 多 有 乩 壇 飛 鸞 、 請 關 帝 降 筆 著 述 傳 世 。 《 關 帝 覺 世 真 經 》 、 《 關 帝 明 聖 經 》 和 《 戒 士 子 文 》 等 在 民 間 廣 泛 流 傳 。 民 眾 崇 拜 關 帝 , 遠 超 出 道 教 以 關 帝 作 為 護 法 天 神 的 範 圍 , 而 是 將 關 帝 視 作 武 神 、 財 神 和 正 義 之 神 , 凡 是 命 祿 科 舉 、 祛 災 除 疾 、 驅 邪 辟 惡 , 誅 罰 叛 逆 、 巡 察 冥 司 、 庇 護 商 賈 、 通 暢 財 源 、 決 斷 疑 難 等 等 , 無 不 祈 求 關 帝 。 特 別 是 明 清 的 民 間 秘 密 會 黨 組 織 , 更 是 以 關 帝 之 忠 義 作 為 結 黨 的 精 神 紐 帶 , 入 幫 會 、 結 弟 兄 、 起 盟 誓 , 均 在 關 帝 神 像 前 , 焚 香 頂 禮 , 歃 血 為 證 。 清 至 民 國 期 間 , 各 地 都 建 有 專 門 奉 祀 關 帝 的 關 帝 廟 , 一 些 有 規 模 的 道 觀 乃 至 於 佛 教 寺 廟 也 都 塑 有 關 帝 神 像 或 供 奉 關 帝 神 位 , 其 香 火 之 盛 , 類 似 於 城 隍 廟 和 土 地 廟 。 關 帝 神 誕 之 日 , 傳 為 五 月 十 三 日 , 另 一 說 為 正 月 十 三 日 。 每 逢 神 誕 之 日 , 關 帝 廟 總 要 啟 建 祝 誕 道 場 。 清 末 有 人 感 嘆 其 香 火 之 盛 , 幾 「 與 天 地 同 不 朽 」 。


   岳王諱飛,字鵬舉,宋湯陰人。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宜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於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軍。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製旂以賜之。復破李 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又授少保,為河南北洛招討使。未幾,復大破金兵於朱仙鎮,正欲指日渡河,直搗黃龍!時秦檜為相,力主和議,欲盡棄淮北之 地以媚金。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飛返。以莫須有誣罪之,被捕下獄死,時年三十九。孝宗時詔復官,諡武穆。甯宗時追封鄂王,改諡忠孝。後人以其忠孝可欽,因多 祀奉之。民國三年,與關帝合祀武廟。
   東嶽乃群仙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也。神異經曰: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曰胥勃氏,曰立英氏,子曰金輪氏,弟曰少海氏,妻曰彌輪仙 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蟬氏即東嶽帝君也。伏羲氏封為古歲太華真人。至神農氏賜天符都官號。至漢明帝封太山元帥, 掌人世居民貴賤高下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真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唐武后時封為天齊君。玄宗加封為天齊王。宋真宗祥符元年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祥符四 年,尊為東嶽天齊仁聖帝。清朝加封為天齊仁聖大帝。世俗奉為治鬼之神也。 
  東 嶽 指 的 是 今 山 東 省 的 泰 山 。 東 嶽 大 帝 就 是 泰 山 神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稱 , 東 嶽 大 帝 是 盤 古 氏 九 世 苗 裔 金 輪 王 少 海 氏 與 妻 彌 綸 仙 女 所 生 之 子 , 初 名 金 虹 氏 。 金 虹 氏 有 功 在 長 白 山 中 , 至 伏 犧 氏 時 封 為 太 歲 。 至 神 農 朝 , 賜 天 符 都 官 , 號 名 府 君 。 漢 明 帝 時 , 封 為 泰 山 元 帥 。 唐 武 后 垂 拱 二 年 ( 6 8 6 年 ) , 封 東 嶽 為 「 神 嶽 天 中 王 」 。 武 后 萬 歲 通 天 元 年 ( 6 9 6 年 ) 又 尊 為 「 天 齊 君 」 。 唐 玄 宗 開 元 十 三 年 ( 7 2 5 年 ) 加 封 「 天 齊 王 」 。 宋 真 宗 大 中 祥 符 元 年 ( 1 0 0 8 年 ) , 詔 封 東 嶽 天 齊 仁 聖 王 , 四 年 又 尊 為 帝 , 稱 「 東 嶽 天 齊 仁 聖 帝 」 。 對 泰 山 神 之 祭 祀 和 崇 奉 , 自 上 古 三 代 就 有 。 三 代 民 居 都 在 黃 河 中 下 游 一 帶 , 故 天 子 「 以 血 祭 祭 社 稷 、 五 祀 、 五 嶽 」 , 其 中 五 嶽 之 長 就 是 泰 山 , 泰 山 被 尊 稱 為 岱 宗 。 《 風 俗 通 義 》 引 孔 子 語 稱 , 「 封 泰 山 , 禪 梁 父 , 可 得 而 數 , 七 十 有 二 」 , 當 指 王 者 功 成 封 禪 , 以 告 天 地 的 意 思 。 漢 魏 以 後 , 道 教 沿 襲 古 制 , 奉 祀 東 嶽 大 帝 。
   泰 山 峻 極 高 巍 , 古 人 視 作 通 天 之 路 , 故 稱 「 天 齊 」 , 意 思 是 與 天 一 般 高 。 祭 祀 泰 山 就 是 在 山 頂 上 築 土 為 壇 , 祭 天 以 報 天 之 功 。 學 道 修 道 之 人 即 以 祭 祀 泰 山 為 登 仙 之 道 。
  泰 山 地 處 東 方 , 陰 陽 交 泰 , 萬 物 之 始 , 有 生 必 有 死 , 故 泰 山 之 神 知 人 生 命 長 短 。 《 風 俗 通 義 》 引 當 時 傳 聞 稱 , 「 岱 宗 上 有 金 篋 玉 策 , 知 人 年 壽 修 短 」 。 漢 代 出 土 的 鎮 墓 券 上 , 多 有 「 死 屬 泰 山 」 字 樣 。 自 漢 魏 以 後 , 東 嶽 大 帝 又 主 掌 人 之 生 死 壽 夭 。 《 雲 笈 七 籤 》 卷 2 2 云 , 「 泰 山 君 領 群 神 五 千 九 百 人 , 主 治 死 生 , 百 鬼 之 主 帥 也 」 。 因 此 , 奉 祀 東 嶽 大 帝 的 東 嶽 廟 大 多 設 有 管 理 人 仙 命 籍 的 七 十 二 司 或 七 十 五 司 , 如 速 報 司 、 福 壽 司 等 等 , 分 別 司 理 人 的 生 死 貴 賤 。
   東 嶽 大 帝 的 神 誕 之 日 為 三 月 二 十 八 日 。 東 嶽 廟 或 者 供 奉 東 嶽 大 帝 的 宮 觀 都 要 舉 行 祝 壽 慶 典 , 以 大 型 齋 醮 儀 禮 為 道 教 徒 祈 壽 延 命 。 親 屬 亡 故 以 後 , 也 要 到 東 嶽 大 帝 前 行 黃 籙 超 度 功 德 , 祈 禱 亡 魂 早 日 昇 天 。

   城隍為地方神靈也。周禮蜡祭八神之一(即水庸)而變化者,蓋水為隍,庸為城。乃曰城隍。吳赤烏年間特祀之,遂遍於天下,其神往往為也方生前有功德勞績者 任之。例如:姑蘇城隍之春申君,杭州城隍之周新(見琅瑯代醉篇)。考城隍二字,始見於易經。所謂「城復於隍」也。又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 七」注:「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是為祭成隍之始,北齊時有慕容儼禱城隍獲佑事,據北齊書慕容儼傳云:「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佐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 是城隍之祀,南北朝亦有之,至唐則漸盛。而張說、許遠、張九齡、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皆有祭城隍文,大率為祈雨、求晴、禳災諸事而作。後唐清泰中,始封 城隍為王爵,宋以後其祀遍天下,明初京都郡縣皆為壇以祭之。太祖初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和、平滌以為王,府曰公,縣曰侯。洪武三年去號,但稱某 府縣城隍之神,洪武二十年,改建廟宇,如公廨,設座判事如長史狀。清因之,列入祀典(見陔餘叢考)。按城隍之神亦如人間之宰,省城隍稱為省主,治一省之 事;縣城隍以治一縣之事為縣主也。今各省縣地方,均有城隍廟宇存焉,稱為護國威靈公。
  城 隍 神 是 護 城 佑 民 、 主 掌 冥 籍 之 神 。 《 說 文 解 字 》 稱 「 城 , 以 盛 民 也 」 ; 「 隍 , 城 池 也 」 , 「 無 水 曰 隍 」 。 城 隍 一 詞 的 古 義 當 為 護 城 之 河 。 因 此 , 班 固 有 文 云 : 「 修 宮 室 , 浚 城 隍 」 。 以 城 隍 為 神 名 , 文 獻 始 見 於 《 北 齊 書 》 之 《 慕 容 儼 傳 》 , 傳 稱 慕 容 儼 守 城 , 「 城 中 先 有 神 祠 一 所 , 俗 號 城 隍 神 , 公 私 每 有 祈 禱 」 。 隋 唐 以 後 , 城 隍 崇 拜 逐 漸 流 行 。 《 太 平 廣 記 》 之 「 宣 州 司 戶 」 條 稱 , 吳 地 畏 鬼 , 「 每 州 縣 必 有 城 隍 神 」 。 五 代 時 期 , 城 隍 神 已 有 詔 封 , 例 如 , 杭 州 城 隍 被 封 為 順 義 保 寧 王 , 湖 州 城 隍 被 封 為 阜 俗 安 城 王 , 蒙 州 城 隍 被 封 為 靈 感 王 等 等 。 宋 代 時 , 城 隍 崇 拜 被 列 入 國 家 祀 典 。 宋 趙 與 時 《 賓 退 錄 》 言 及 城 隍 崇 拜 , 「 今 其 祀 幾 遍 天 下 , 朝 家 或 賜 廟 額 , 或 頒 封 爵 , 未 名 者 或 襲 鄰 郡 之 稱 , 或 承 流 俗 所 傳 , 郡 異 而 縣 不 同 」 。 元 繼 宋 典 , 上 都 和 大 都 均 建 有 城 隍 廟 , 大 都 之 城 隍 神 還 被 封 為 佑 聖 王 。 明 代 城 隍 崇 拜 達 到 極 盛 。 明 太 祖 洪 武 二 年 ( 公 元 1 3 6 9 年 ) 封 京 都 城 隍 為 承 天 鑒 國 司 民 升 福 明 靈 王 ; 封 開 封 、 臨 濠 、 太 平 、 和 州 、 滁 州 城 隍 為 正 一 品 , 其 餘 府 城 隍 為 正 二 品 ; 封 州 城 隍 為 靈 佑 侯 , 正 三 品 ; 封 縣 城 隍 為 顯 佑 伯 , 四 品 。 同 時 確 定 城 隍 殿 按 官 衙 設 置 , 高 廣 相 當 , 並 配 備 相 應 的 袞 章 冕 旒 。 明 太 祖 對 其 一 系 列 推 崇 城 隍 信 仰 的 用 意 曾 有 說 明 稱 : 「 朕 立 城 隍 神 , 使 人 知 畏 , 人 有 所 畏 , 則 不 敢 妄 為 」 。 清 代 的 城 隍 崇 拜 沿 用 明 制 。 明 清 兩 代 府 州 縣 官 員 蒞 任 , 必 先 祭 拜 城 隍 神 。
  城 隍 神 的 職 責 主 要 是 保 護 本 城 百 姓 , 既 有 在 冥 冥 之 中 保 佑 百 姓 安 全 、 健 康 之 職 , 又 有 監 察 和 糾 正 陽 世 官 員 功 過 之 責 。 代 天 理 物 , 剪 惡 除 兇 , 護 國 安 邦 , 普 降 甘 澤 , 判 定 生 死 , 賜 人 福 壽 。 《 續 文 獻 通 考 》 的 《 群 祀 考 》 中 引 明 太 祖 之 言 稱 : 「 朕 設 京 師 城 隍 , 俾 統 各 府 州 縣 之 神 , 以 鑒 察 民 之 善 惡 而 禍 福 之 , 俾 幽 明 舉 不 得 幸 免 」 。 據 《 北 齊 書 》 之 《 慕 容 儼 傳 》 稱 , 南 朝 梁 軍 於 水 中 築 荻 洪 以 斷 慕 容 儼 守 城 之 水 路 。 慕 容 在 祈 禱 城 隍 神 後 , 即 風 起 浪 湧 , 沖 斷 荻 洪 , 救 護 了 守 城 軍 民 。
  《 太 平 廣 記 》 一 二 四 , 引 《 報 應 記 》 云 : 唐 洪 州 司 馬 王 簡 易 「 常 得 暴 疾 , 夢 見 一 鬼 使 , 自 稱 丁 郢 , 手 執 符 牒 , 云 奉 城 隍 神 命 來 追 。 王 簡 易 即 隨 使 者 行 , 見 城 隍 神 。 神 命 左 右 將 簿 書 來 檢 。 畢 , 謂 簡 易 曰 : 猶 合 得 五 年 活 , 且 放 去 」 。 由 此 可 見 , 唐 時 城 隍 神 已 兼 理 陰 司 冥 籍 。 現 在 城 隍 廟 中 除 了 供 奉 主 神 城 隍 以 外 , 還 多 供 有 判 官 和 皂 隸 塑 像 , 當 屬 城 隍 神 主 理 陰 司 冥 籍 的 輔 從 。 道 教 科 儀 中 , 在 召 請 亡 魂 時 , 往 往 要 給 城 隍 發 「 牒 」 , 目 的 是 通 知 城 隍 押 解 亡 魂 到 壇 場 施 食 完 形 、 聽 候 超 度 , 這 正 是 城 隍 神 主 理 冥 籍 的 體 現 。
   奉 祀 城 隍 神 , 據 《 諸 神 聖 誕 日 玉 匣 記 》 , 明 代 定 五 月 十 一 日 為 都 城 隍 聖 誕 日 。 不 過 , 由 於 各 地 的 城 隍 神 多 有 功 於 民 , 例 如 蘇 州 城 隍 神 是 春 申 君 , 上 海 的 城 隍 是 秦 裕 伯 , 他 們 的 生 日 也 並 不 一 樣 。 因 此 各 城 隍 廟 的 聖 誕 之 日 也 不 盡 相 同 。 舊 時 於 清 明 和 中 元 之 日 , 還 有 將 城 隍 神 的 金 身 抬 出 城 隍 廟 、 全 副 儀 仗 、 吹 吹 打 打 、 出 巡 市 街 之 舉 , 民 國 以 後 在 中 國 大 陸 已 廢 , 但 是 在 元 旦 、 春 節 以 及 每 月 朔 望 之 日 , 進 城 隍 廟 燒 香 奉 祀 、 祈 禱 健 康 平 安 的 人 群 , 仍 似 往 昔 。
  在 周 代 已 經 有 城 隍 的 名 稱 , 人 民 愛 護 保 家 衛 國 的 城 隍 , 便 列 為 祀 典 去 祭 祀 。 周 時 有 八 蜡 之 祭 , 《 禮 . 郊 特 牲 》 說 ︰ 「 天 子 大 蜡 八 , 水 庸 居 其 七 」 水 是 隍 , 庸 是 指 城 。
  南 北 朝 時 , 正 式 稱 城 隍 神 ( 見 《 北 齊 書 . 慕 容 儼 傳 》 ) 唐 清 泰 中 , 以 王 爵 封 城 隍 神 , 五 代 仍 之 , 宋 代 列 城 隍 入 國 家 祀 典 , 各 府 、 州 、 縣 皆 立 廟 奉 祀 , 元 代 在 京 都 建 立 城 隍 廟 , 封 其 神 為 《 佑 聖 王 》 , 廟 宇 遍 天 下 。
  明 太 祖 微 時 曾 棲 身 城 隍 土 地 廟 中 , 即 帝 位 後 對 土 地 城 隍 神 特 別 崇 敬 , 大 行 封 賞 , 京 都 城 隍 神 ( 都 城 隍 ) 封 王 , 府 城 隍 封 公 , 州 城 隍 封 侯 , 縣 城 隍 封 伯 , 其 後 整 頓 祀 典 , 取 消 封 爵 , 下 令 各 地 城 隍 , 如 行 政 建 制 稱 呼 , 例 如 都 城 隍 , 府 城 隍 , 縣 城 隍 等 ) 其 廟 宇 建 築 一 如 衙 門 。 緣 用 至 清 及 民 初 , 城 隍 衙 門 附 設 地 獄 、 獄 卒 、 犯 人 、 刑 具 及 十 殿 閰 王 、 判 官 、 黑 白 無 常 陰 森 可 怖 , 所 以 勸 善 懲 惡 ( 香 港 上 環 街 市 有 十 王 殿 , 今 已 拆 去 , 地 名 猶 存 , 故 老 能 道 之 ) 。
  城 隍 為 親 民 之 神 , 凡 民 間 有 糾 紛 , 則 往 拜 城 隍 , 於 神 像 前 立 重 誓 , 斬 雞 頭  以 証 明 其 本 人 理 直 氣 壯 。
  清 代 凡 地 方 官 新 上 任 , 例 必 排 儀 仗 往 拜 城 隍 , 以 示 今 後 為 官 清 正 , 否 則 遭 神 譴 責 , 故 昔 日 一 般 人 對 城 隍 的 信 仰 和 親 切 感 實 較 他 神 為 深 。
太歲君歲神也,道書以六十甲子,每歲輪值,掌理人間禍福之神,為值年太歲,俗稱為歲君也。係由都雷太歲殷元帥所統管。殷元帥 商 紂 王 之 幼 子 。 傳 稱 , 幼 遭 國 難 , 母 被 妲 己 所 害 , 家 破 人 亡 , 蒙 申 真 人 收 養 , 授 以 道 法 , 後 乃 得 道 成 神 。 秉 性 剛 直 慈 仁 , 常 為 世 人 驅 邪 救 難 。 天 庭 悉 其 功 果 , 授 以 都 雷 太 歲 之 職 , 掌 地 司 蕩 兇 院 , 總 管 人 間 禍 福 , 祛 除 邪 魅 , 獎 善 罰 惡 , 為 主 宰 人 間 罪 福 之 神 明 。 六 十 甲 子 神 即 歸 其 管 轄 。
  六 十 甲 子 神 , 古 稱 歲 神 , 又 稱 太 歲 。 《 周 禮 》 《 春 官 》 篇 的 《 馮 相 氏 》 節 稱 其 職 為 「 掌 十 有 二 歲 , 十 有 二 月 , 十 有 二 辰 , 十 日 , 二 十 有 八 星 之 位 」 。 鄭 玄 注 稱 「 歲 謂 太 歲 , 歲 星 與 日 同 次 之 月 , 斗 所 建 之 辰 」 。 由 此 , 歲 神 原 是 中 國 古 代 天 文 學 中 為 觀 測 天 體 和 地 球 運 動 的 需 要 而 編 定 的 。 它 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的 十 二 地 支 為 一 循 環 , 又 以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的 天 干 十 相 配 , 組 成 六 十 干 支 , 用 以 紀 年 、 紀 月 、 紀 日 以 及 時 辰 。 道 教 沿 用 此 中 國 古 代 天 文 成 就 , 稱 六 十 甲 子 各 有 歲 神 , 每 歲 輪 值 , 為 值 年 太 歲 , 俗 稱 歲 君 , 各 有 名 號 。 如 : 甲 子 太 歲 金 辨 大 將 軍 , 乙 丑 太 歲 陳 才 大 將 軍 等 等 。 道 書 中 的 六 十 甲 子 神 名 與 今 北 京 白 云 觀 六 十 甲 子 神 名 號 有 異 , 其 故 待 考 。
   值 年 太 歲 , 掌 握 本 歲 的 人 間 禍 福 , 他 們 「 率 領 各 神 , 統 正 方 位 , 斡 運 時 序 , 總 歲 成 功 」 。 國 家 巡 狩 省 方 , 營 造 宮 闕 , 開 拓 疆 土 ; 百 姓 修 營 宅 舍 , 築 壘 墻 垣 , 並 須 迴 避 。 《 月 令 廣 義 》 稱 , 「 太 歲 者 , 主 宰 一 歲 之 尊 神 。 凡 吉 事 勿 沖 之 , 兇 事 勿 犯 之 。 凡 修 造 方 向 等 事 尤 宜 慎 避 」 。 道 書 稱 太 歲 君 由 都 雷 太 歲 殷 元 帥 統 管 。 殷 元 帥 , 商 紂 王 之 幼 子 。 傳 稱 , 幼 遭 國 難 , 母 被 妲 己 所 害 , 家 破 人 亡 , 蒙 申 真 人 收 養 , 授 以 道 法 , 後 乃 得 道 成 神 。 秉 性 剛 直 慈 仁 , 常 為 世 人 驅 邪 救 難 。 天 庭 悉 其 功 果 , 授 以 都 雷 太 歲 之 職 , 掌 地 司 蕩 兇 院 , 總 管 人 間 禍 福 , 祛 除 邪 魅 , 獎 善 罰 惡 , 為 主 宰 人 間 罪 福 之 神 明 。 六 十 甲 子 神 即 歸 其 管 轄 。
   道 教 的 主 要 宮 觀 大 多 有 「 星 宿 殿 」 , 供 奉 六 十 甲 子 神 。 每 逢 歲 初 春 節 期 間 , 道 教 信 徒 都 要 到 星 宿 殿 為 自 己 的 本 命 神 燒 香 、 叩 拜 、 送 上 奉 獻 , 比 肩 接 踵 。 特 別 是 逢 到 自 己 出 生 的 干 支 之 年 , 俗 稱 「 本 命 年 」 , 更 是 必 須 朝 拜 自 己 的 歲 神 , 祈 求 健 康 平 安 , 逢 兇 化 吉 , 因 為 相 傳 「 本 命 年 」 是 「 檻 兒 年 」 , 此 年 為 人 處 世 必 須 如 同 邁 過 門 檻 一 樣 小 心 謹 慎 , 以 免 摔 交 。
   五穀大帝為農家所奉之杜稷土神也,以稷為穀神,因代表五穀之主也。禮月令:「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注:「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故 後人稱五穀之神為神農,世俗並以神農氏祀之,奉為五穀大帝。按神農氏古帝王也,生於姜水,以姜為姓斲木為耒,揉木為耜,始製耒耜,教民務農,故號神農氏。 以火德
王,又稱炎帝,起於烈山,又稱烈山氏。在位時嘗百草以作方書,療疾病,立市廛,以通貨財。初都於陳,後遷魯之曲阜,立一百四十年而崩,葬於長沙,傳八世凡五百二十年。後人尊為五穀大帝,因其嘗百草,創醫藥,又稱為藥王,民間農村及醫藥界亦奉之。
   鄭成功明末南安人,原名森,字大木,芝龍之子。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後閩臺人以國姓王稱之)。崇幀末年,京師淪陷,唐王即位於閩之福州。芝龍變節降 清,成功遁入海鳥,據於南澳。桂王封為延平郡王。乃連攻舟山與福建,並取台灣,作為滅清復明之根據地,仍奉明帝年號。因鑒僅憑軍事與政治之力,恐不易摧毀 清廷統治,乃用陳永華等之策,創洪門會。以道教為中心,並派人至內地學道與傳道,以團結力量;且在台灣興建道廟,一時人民皆受所化,信奉道教者十有八九。 使道教在台灣奠下鞏厚基礎!郡王歿後,臺人仰懷德政,與其忠貞英烈事蹟,乃建祠於臺南祀之,迄今閩臺兩省各地,崇奉不衰。
   東廚者庖廚之稱也,東廚司命係灶神,俗稱灶王或灶君也。灶神乃古來傳承之神,為古五祀神之一也。禮月令云:「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注:「五祀門、戶、 中霤、灶、行也」。又云:「孟夏之月祀灶」注:「祀灶之禮,東面設主於灶陘」疏:「灶陘謂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朱子語錄云:「灶陘即今之灶門安柴 處」。論語八佾:「甯媚於灶」。皇疏:「灶謂人家為飲食之處也」。禮禮器:「臧文仲焉知禮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注「奧或作灶, 老婦先炊者也,明此祭先炊,非祭火神,燔柴似失之。」疏「奧者灶神,常祀在夏,以老婦配之,有俎及籩豆,設於灶陘」。蓋謂灶即奧也。至五經異義云:「灶神 姓蘇名吉利,夫人姓王名摶頭」。與酉陽雜俎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女六人,皆名察治」。及周禮以顓頊之子黎為灶神等。疑皆附會之說。 按祀灶之起源甚早,今人多皆家奉灶神,稱為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以祀奉灶神在家,考察家人善惡,每年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報天庭,以為福禍之憑,故俗皆於 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之,謂之送灶神。然抱朴子微旨云:「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是則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乃月必一報於天也又東京夢華錄云: 「都人至除夕請僧道誦經,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此則又係於除夕送灶神,以灶神稱為司命也。又有稱灶神為灶君者,國策趙策云:「復 塗偵謂衛公曰:臣嘗夢見灶君」。羅隱送灶詩云:「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是皆稱灶君也。考道藏洞玄部有:「東廚司命燈儀」與「太上洞真安灶 經」。足見祀奉灶神,古已重之矣。按灶神又稱為「本家司命」,據道書以:各家所祀灶神,乃本姓祖先之有德者任之,以察其子孫之善惡,故曰本家司命云。
  灶 神 , 即 東 廚 司 命 定 福 灶 君 , 俗 稱 灶 君 、 灶 王 、 灶 王 爺 。 中 國 古 代 就 有 祭 祀 灶 神 的 。 《 禮 記 》 的 《 祭 法 》 篇 稱 , 「 王 為 群 姓 立 七 祀 」 , 在 七 祀 中 有 一 祀 就 是 祀 灶 。 但 是 普 通 百 姓 只 能 祀 一 鍾 , 或 者 祀 戶 , 或 者 祀 灶 。 灶 要 生 火 , 因 此 , 兩 漢 時 期 , 有 稱 火 神 炎 帝 神 農 , 死 後 託 祀 於 灶 ; 也 有 稱 祝 融 祿 回 為 高 辛 氏 火 正 , 死 為 火 神 , 託 祀 於 灶 。 上 灶 還 要 洗 刷 鍋 盆 , 因 此 《 禮 記 》 的 《 禮 器 》 篇 又 稱 祭 灶 是 「 老 婦 之 祭 」 , 「 惟 盛 食 於 盆 , 盛 酒 於 瓶 , 卑 賤 之 祭 耳 。 雖 卑 賤 而 必 祭 之 者 , 以 其 有 功 於 飲 食 , 故 報 之 也 」 。 魏 晉 以 後 , 灶 神 有 了 姓 名 。 隋 杜 臺 卿 《 玉 燭 寶 典 》 引 《 灶 書 》 稱 , 「 灶 神 , 姓 蘇 , 名 吉 利 , 婦 名 搏 頰 」 。 唐 李 賢 注 引 《 雜 五 行 書 》 又 稱 , 「 灶 神 名 禪 , 字 子 郭 , 衣 黃 衣 , 披 髮 , 從 灶 中 出 」 。 灶 神 初 為 女 神 , 或 稱 是 老 婦 , 或 稱 是 美 女 , 說 法 諸 多 。 大 約 出 於 清 代 的 《 敬 灶 全 書 》 則 稱 , 灶 君 姓 張 , 名 單 , 字 子 郭 。 當 屬 男 神 。 現 在 民 間 供 奉 的 東 廚 司 命 定 福 灶 君 的 紙 馬 , 往 往 是 一 對 老 夫 婦 並 坐 , 即 灶 君 和 灶 君 夫 人 的 畫 像 。
  灶 神 之 職 原 是 主 管 人 間 的 飲 食 製 作 。 約 在 東 晉 前 , 灶 神 又 有 了 監 察 人 間 罪 惡 , 掌 握 一 家 壽 夭 禍 福 的 職 能 。 東 晉 葛 洪 《 抱 樸 子 內 篇 》 的 《 微 旨 》 稱 : 「 月 晦 之 夜 , 灶 神 亦 上 天 白 人 罪 狀 。 大 者 奪 紀 , 紀 者 三 百 日 也 。 小 者 奪 算 , 算 者 三 日 也 」 。 大 約 成 書 於 元 明 之 際 的 《 東 廚 司 命 燈 儀 》 中 有 句 稱 , 「 灶 神 職 重 , 秉 下 民 倚 伏 之 權 」 , 「 在 天 為 七 元 之 使 者 , 遞 日 奉 萬 事 於 宸 庭 」 , 「 迭 主 陰 陽 , 雖 善 善 惡 惡 , 均 在 修 為 ; 然 是 是 非 非 , 必 恭 記 錄 」 。 清 代 的 《 敬 灶 全 書 》 則 稱 , 灶 君 受 一 家 香 火 , 保 一 家 康 泰 。 察 一 家 善 惡 , 奏 一 家 功 過 。 每 奉 庚 申 日 , 上 奏 玉 帝 , 終 月 則 算 。 功 多 者 , 三 年 之 後 , 天 必 降 之 福 壽 ; 過 多 者 , 三 年 之 後 , 天 必 降 之 災 殃 。
   每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四 日 , 灶 神 上 天 , 報 告 人 間 功 過 , 定 人 禍 福 。 因 此 , 南 北 習 俗 均 於 十 二 月 二 十 三 日 晚 上 奉 祀 灶 君 , 焚 香 祀 送 。 舊 時 亦 有 士 紳 家 於 二 十 三 日 送 灶 , 百 姓 家 二 十 四 日 送 灶 之 別 。 奉 祀 灶 君 多 用 糖 元 寶 、 炒 米 糖 、 花 生 糖 、 芝 麻 糖 和 糯 米 糰 子 之 類 , 以 冀 塞 住 灶 神 之 口 , 不 講 人 間 罪 惡 , 世 稱 「 上 天 言 好 事 , 下 界 保 平 安 」 。 祭 畢 , 即 將 奉 祀 經 年 的 灶 君 舊 紙 馬 從 灶 上 揭 下 , 連 同 紙 錠 等 一 起 焚 化 , 以 示 灶 神 上 天 。 除 夕 接 神 時 , 再 行 接 灶 神 之 禮 , 奉 祀 灶 神 後 , 再 在 灶 上 粘 貼 新 的 灶 君 紙 馬 。
   土地社神也,俗稱里社之神曰土地。公羊傳註:「社神者土地之主也」,故古以土地之神為社神。朱文公集,有四時祭土地文數篇。通俗篇云:「今凡社神,俱呼 土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之神為上公。」杜氏註:「用幣於社,謂請教於上公」。又後漢方術傳有社公之名,通稱為公,後世遂稱為土地公。蓋各地凡有 里社必祀土地之神,稱為「福德正神」亦稱為「土地公」。按俗以土地神之像,老而鬚髮皆白,左手端一大元寶,右手扶杖,以能招財與守財,應「有土此有財」之義,因又稱為財神爺,今凡廟宇亦皆祀之。
  中 國 古 代 就 有 奉 土 祭 社 的 禮 俗 。 社 者 , 地 方 之 最 小 行 政 單 位 。 《 禮 記 》 之 《 祭 法 》 篇 注 稱 , 「 大 夫 以 下 包 士 庶 , 成 群 聚 而 居 , 滿 百 家 以 上 , 得 立 社 」 。 《 漢 書 》 之 《 五 行 志 》 又 稱 「 舊 制 , 二 十 五 家 為 一 社 」 , 古 人 尊 天 而 親 地 , 「 土 地 廣 博 , 不 可 遍 敬 , 故 封 土 為 社 而 祀 之 , 以 報 功 也 」 。 為 報 答 大 地 之 恩 賜 而 奉 土 祭 社 , 東 漢 時 即 稱 社 神 為 社 公 或 土 地 , 而 稱 土 地 者 更 甚 。 社 神 初 無 姓 名 。 東 晉 以 後 , 民 間 以 生 前 行 善 或 廉 正 之 官 吏 為 土 地 神 , 遂 有 人 格 及 姓 氏 。 道 經 《 道 要 靈 衹 神 鬼 品 經 》 的 《 社 神 品 》 曾 引 用 《 老 子 天 地 鬼 神 目 錄 》 稱 , 「 京 師 社 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陰 右 陽 , 姓 黃 名 崇 。 本 楊 州 九 江 歷 陽 人 也 。 秩 萬 石 , 主 天 下 名 山 大 神 , 社 皆 臣 從 之 」 。 明 清 以 後 , 民 間 又 多 以 名 人 作 為 各 方 土 地 。 例 如 : 清 代 翰 林 院 及 吏 部 所 祀 之 土 地 , 傳 為 唐 代 大 文 人 韓 愈 。 杭 州 太 學 一 帶 , 原 是 岳 飛 的 故 鄉 , 於 是 太 學 就 奉 岳 飛 為 土 地 神 。 現 在 的 土 地 廟 中 常 配 祀 有 土 地 婆 婆 , 其 俗 約 起 於 南 宋 。
  土 地 載 萬 物 , 又 生 養 萬 物 , 長 五 穀 以 養 育 百 姓 , 此 乃 中 國 人 所 以 親 土 地 而 奉 祀 土 地 的 原 因 。 《 太 平 御 覽 》 5 3 2 引 《 禮 記 外 傳 》 稱 「 國 以 民 為 本 , 民 以 食 為 天 , 故 建 國 君 民 , 先 命 立 社 , 地 廣 穀 多 , 不 可 遍 祭 , 故 於 國 城 之 內 , 立 壇 祀 之 」 。
  自 東 晉 以 後 , 隨 著 封 建 國 家 從 中 央 到 基 層 的 官 僚 制 度 的 逐 漸 完 善 , 土 地 神 也 演 變 成 為 在 道 教 神 階 中 只 能 管 理 本 鄉 本 土 的 最 低 級 的 小 神 。 東 晉 的 《 搜 神 記 》 卷 五 稱 廣 陵 人 蔣 子 文 因 追 賊 而 死 。 東 吳 孫 權 掌 權 後 , 蔣 子 文 顯 靈 於 道 說 : 「 我 當 為 此 土 地 神 , 以 福 爾 下 民 」 。 這 裡 所 指 的 福 爾 下 民 , 就 是 指 的 保 佑 本 鄉 本 土 家 宅 平 安 , 添 丁 進 口 , 六 畜 興 旺 , 並 且 為 人 公 道 。 中 國 南 方 土 地 廟 常 有 對 聯 稱 : 「 公 公 做 事 公 平 , 婆 婆 苦 口 婆 心 」 。
  供 奉 土 地 神 的 土 地 廟 大 多 比 較 簡 陋 。 一 些 大 廟 中 間 也 有 在 殿 堂 中 設 有 當 方 土 地 神 位 者 。 土 地 神 的 神 誕 之 日 是 二 月 初 二 。 舊 時 , 官 府 和 百 姓 都 到 土 地 廟 燒 香 奉 祀 。 現 在 初 一 、 月 半 到 土 地 廟 燒 香 的 依 然 十 分 普 遍 。
   財 神 有 文 財 神 和 武 財 神 之 區 分 。 當 今 道 教 宮 觀 中 的 財 神 神 像 , 多 為 黑 面 濃 鬚 , 騎 黑 虎 , 一 手 執 銀 鞭 , 一 手 持 元 寶 , 全 副 戎 裝 。 該 財 神 像 當 為 武 財 神 , 即 趙 公 元 帥 像 。 趙 公 元 帥 , 即 趙 公 明 、 趙 玄 壇 。 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 成 書 的 《 搜 神 記 》 和 《 真 誥 》 等 , 都 有 趙 公 明 的 神 跡 , 但 只 是 司 土 下 冢 中 事 , 或 是 瘟 神 。 元 明 之 間 , 趙 公 明 的 神 跡 才 有 完 整 的 記 載 稱 , 趙 公 元 帥 姓 趙 名 朗 、 玄 朗 , 字 公 明 , 終 南 山 人 。 原 是 日 精 之 一 。 古 時 天 有 九 日 , 九 日 被 后 羿 射 下 以 後 , 變 化 為 九 鳥 , 墬 落 於 青 城 山 , 變 成 九 鬼 王 。 八 鬼 行 病 害 人 , 但 是 趙 玄 朗 卻 獨 化 為 人 , 避 隱 蜀 中 , 精 修 至 道 。 張 陵 在 青 城 山 煉 丹 時 , 收 趙 玄 朗 護 衛 丹 室 。 天 師 丹 成 , 分 丹 餌 之 , 遂 能 變 化 無 方 。 趙 玄 朗 食 丹 以 後 , 其 形 酷 似 天 師 。 天 師 遂 命 其 永 鎮 玄 壇 , 故 號 玄 壇 元 帥 。 《 三 教 搜 神 大 全 》 稱 其 能 " 驅 雷 役 電 , 喚 雨 呼 風 , 除 瘟 剪 瘧 , 保 病 禳 災 " , " 至 如 訟 冤 伸 抑 , 公 能 使 之 解 釋 , 公 平 買 賣 求 財 , 公 能 使 之 獲 利 和 合 。 但 有 公 平 之 事 , 可 以 對 神 禱 , 無 不 如 意 " 。 明 代 小 說 《 封 神 演 義 》 有 姜 子 牙 封 神 一 節 , 封 趙 公 明 為 金 龍 如 意 正 乙 龍 虎 玄 壇 真 君 , 率 領 招 寶 天 尊 、 納 珍 天 尊 、 招 財 使 者 和 利 市 仙 官 等 , 統 管 人 世 間 一 切 金 銀 財 寶 。 除 了 趙 公 元 帥 以 外 , 民 間 亦 有 以 關 帝 和 明 代 無 錫 禦 城 戰 死 的 何 五 路 為 武 財 神 的 。
  文 財 神 , 民 間 所 指 甚 多 , 如 : 比 干 、 范 蠡 、 財 帛 星 君 和 福 祿 壽 三 星 中 的 祿 星 等 。 文 財 神 多 見 於 民 間 雕 塑 和 木 版 年 畫 , 大 多 是 錦 衣 玉 帶 、 冠 冕 朝 靴 , 臉 色 白 淨 , 面 帶 笑 容 , 適 合 新 春 喜 慶 , 堂 室 張 掛 。 文 財 神 或 是 生 前 巨 富 , 或 是 昇 仙 後 奉 命 管 理 人 間 財 帛 、 人 世 爵 位 。 文 財 神 大 多 並 未 進 入 道 教 神 系 , 亦 少 有 經 籍 傳 世 。
  舊 時 稱 財 神 趙 公 明 神 誕 之 日 為 三 月 十 五 日 ( 亦 有 稱 正 月 初 二 的 ) , 道 教 徒 多 於 神 誕 之 日 到 道 觀 中 奉 祀 財 神 , 祈 求 五 榖 豐 登 , 財 源 亨 通 。 不 過 , 民 間 傳 說 正 月 初 五 日 為 財 神 下 凡 、 巡 察 人 世 的 日 子 , 因 此 , 民 間 多 於 初 五 清 早 放 鞭 炮 、 舞 獅 子 , 俗 稱 「 接 財 神 」 , 祈 求 春 節 以 後 開 市 大 吉 , 財 源 滾 滾 。
   五祀者,古禮所立五社神以祀之也。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禮祭法:「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又 王制「大夫祭五祀」注:「與祭法同」。禮月令:「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注:「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也。」。按漢以後易行為井,以地方神靈在此五也, 故必祀之。
   門神、戶尉,謂守門之神也。禮喪服大記注「君釋菜以禮禮門神」。通俗篇鬼神引禮此文,而續其下云:「今謂其左曰門丞,右曰戶尉」。此泛言門戶之神,未有 實指也。考漢書禮儀志云:「東海有度朔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讀如伸舒)一曰鬱壘(讀如尉律),主閱領眾鬼之惡,有害人者,執以葦索縛之,而用飼 虎」。又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以禦凶邪,俗謂之門神」。又風俗通云:「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 鬼」。故古時民間習俗,皆以神荼鬱壘為門神,以禦鬼也。至唐代以後,更有以秦叔寶與尉遲恭為門神者,據道藏搜神記載云:「戶神唐秦叔寶尉遲恭二將軍也,按 傳云:唐太宗不豫,夜聞寢門外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奏云:「願同尉遲恭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事。因命畫工,繪二人之像懸宮門, 邪祟以息。後世以襲之,遂永為門神」。今之廟宇殿門,多繪一白臉一黑臉二神像,蓋即秦與尉遲也。
  門 神 , 即 守 衛 門 戶 之 神 靈 。 中 國 先 秦 文 獻 中 就 有 祭 祀 門 神 的 記 載 。 《 禮 記 》 的 《 喪 大 記 》 注 稱 , 「 君 釋 菜 , 以 禮 禮 門 神 」 。 漢 代 時 的 門 神 指 的 是 神 荼 、 鬱 壘 二 人 (讀 作 申 舒 、 屈 律 )。 《 論 衡 》 引 《 山 海 經 》 云 : 「 滄 海 之 中 , 有 度 朔 之 山 , 上 有 大 桃 木 , 其 屈 蟠 三 千 里 , 其 枝 間 東 北 曰 鬼 門 , 萬 鬼 所 出 入 也 。 上 有 二 人 , 一 曰 神 荼 , 一 曰 鬱 壘 , 主 閱 領 萬 鬼 。 惡 害 之 鬼 , 執 以 葦 索 , 而 以 食 虎 。 於 是 黃 帝 乃 作 禮 , 以 時 驅 之 , 立 大 桃 人 , 門 戶 畫 神 荼 、 鬱 壘 與 虎 , 懸 葦 索 , 以 禦 兇 魅 」 。 南 北 朝 時 , 民 間 已 有 在 門 上 繪 「 披 甲 持 鉞 」 之 神 荼 、 鬱 壘 門 神 的 習 俗 。 後 世 所 繪 神 荼 像 , 白 臉 、 喜 相 ; 鬱 壘 像 , 紅 臉 、 怒 相 。 歷 代 相 沿 。 唐 代 時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稱 , 唐 太 宗 不 適 , 夜 聞 寢 門 外 有 鬼 魅 呼 號 之 聲 。 太 宗 告 群 臣 , 秦 叔 寶 ( 即 秦 瓊 ) 奏 云 , 願 同 胡 敬 德 ( 一 說 作 尉 遲 敬 德 ) 戎 裝 立 於 寢 門 外 以 伺 。 太 宗 准 其 奏 , 是 夜 果 然 無 事 。 唐 太 宗 於 是 命 畫 工 繪 秦 叔 寶 和 胡 敬 德 二 人 戎 馬 之 像 , 懸 於 宮 門 , 邪 祟 乃 息 。 後 世 因 襲 之 , 於 是 秦 瓊 和 胡 敬 德 ( 或 作 尉 遲 敬 德 ) 即 傳 為 門 神 。 秦 瓊 繪 作 白 臉 , 胡 敬 德 繪 作 黑 臉 。 宋 代 道 書 排 列 神 位 , 一 般 均 將 門 神 列 於 神 衹 之 最 下 位 , 以 其 職 能 僅 為 守 衛 居 室 門 戶 , 祛 除 邪 祟 、 騷 擾 和 進 犯 。
  門 神 之 神 誕 之 日 為 正 月 十 五 日 , 民 間 多 有 在 新 春 時 節 , 祭 祀 門 神 並 於 大 門 口 張 貼 門 神 的 習 俗 。 一 些 著 名 的 傳 統 木 刻 版 畫 產 地 , 也 以 印 制 門 神 版 畫 而 聞 名 , 如 楊 柳 青 、 濰 坊 和 桃 花 塢 等 地 。 門 神 繪 制 也 多 姿 多 彩 , 有 的 頭 戴 虎 盔 , 有 的 穿 袍 掛 戴 , 年 畫 上 還 飾 有 爵 鹿 、 蝠 喜 、 寶 馬 、 瓶 鞍 等 喜 慶 圖 案 , 以 祈 吉 祥 。

   媽祖姓林閨諱默娘,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人也。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父諱愿字惟懿,官都巡檢,慈祥樂善,里人稱為善人。母王氏夫人,生有一 男六女,媽祖最小。母夢神人授予一丸吞之而有孕。媽祖生時紅光繞室,異香氤氳,生至彌月不聞啼聲,故名曰默。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年十六,得天書於 古井中,因能通曉變化,妙用玄機,而驅邪治病,濟世活人;並能呼風喚雨。常於大海狂瀾,救護難船;且應縣令之請,登壇祈雨,獲降甘霖。屢顯靈異,以濟世 人,人以為神!宋雍熙四年,媽祖年已二十八,猶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是歲夏初,父兄同出航海,突遇風浪覆舟,媽祖聞訊,立赴海中,救兄生還,而父沒頂無 獲!大海遍尋父屍,三日始負父屍歸。為盡孝道,令人感動,時人稱為孝女焉。媽祖自是之後,悲哀日甚!突於九月九日,端坐山頭而化。里人感其恩德,將其肉身 立廟祀之,至今湄州祖廟尚存其肉身神像無損。因其化後常顯威靈,所以香火不絕;且又迭於海上顯聖救難,故為各地航海人士奉為聖神,尊稱為媽祖。事聞於朝, 乃歷代均有封贈。南宋高宗敕封靈惠昭應夫人。元世祖封為護國明著天妃。明成祖晉封弘仁普濟天后。清康熙加封為天上聖母,乾隆時旨敕列入祀典。今各地皆有天 后宮之廟祀,為世人所崇拜,而祀奉不衰也。
  媽 祖 , 又 稱 天 后 。 她 是 源 起 於 福 建 省 莆 田 海 邊 的 女 神 。 宋 ˙ 吳 自 牧 《 夢 粱 錄 》 記 述 , 南 宋 時 都 城 杭 州 有 順 濟 聖 妃 廟 , 據 其 廟 記 , 說 神 姓 林 , 是 福 建 莆 田 人 氏 , 生 前 便 有 種 種 神 異 , 化 去 後 鄉 民 在 莆 田 聖 堆 為 她 立 祠 。 北 宋 宣 和 年 間 , 朝 廷 賜 以 廟 額 , 從 夫 人 封 起 , 累 進 到 妃 。 她 的 主 要 靈 跡 是 在 海 洋 中 保 佑 船 舶 , 也 兼 管 民 眾 的 疾 苦 。 據 另 外 一 些 文 獻 談 到 , 她 是 五 代 時 莆 田 人 官 居 都 巡 檢 的 林 願 的 第 六 個 女 兒 。  明 代 鄭 和 下 西 洋 , 在 船 中 奉 祀 天 妃 , 凡 遇 到 險 阻 , 一 稱 神 號 , 立 即 感 應 如 響 , 即 有 神 燈 照 於 桅 杆 上 , 她 的 靈 光 一 臨 , 馬 上 化 險 為 夷 。 ( 參 看 明 ˙ 鄭 和 《 通 番 記 》 ) 。 從 宋 歷 元 , 至 於 明 , 海 運 對 於 國 計 民 生 的 影 響 越 來 越 大 , 所 以 歷 代 朝 廷 都 對 她 很 重 視 。 宋 代 稱 聖 妃 , 元 代 至 元 十 八 年 冊 為 「 護 國 天 妃 」 。 清 代 康 熙 年 間 , 加 封 「 天 后 聖 母 」 , 以 後 仍 然 歷 加 封 號 , 截 止 同 治 十 一 年 , 封 號 多 至 七 十 個 字 , 可 見 她 受 重 視 的 程 度 。
  天 后 的 信 仰 實 際 是 起 於 民 間 的 。 朝 廷 的 封 贈 固 然 提 高 了 她 的 地 位 , 但 民 間 仍 然 以 自 己 的 理 解 和 情 感 去 崇 拜 她 。 福 建 人 仍 稱 她 為 「 媽 祖 」 。 據 說 , 媽 祖 是 對 沒 出 嫁 的 ( 上 輩 ) 姑 娘 的 稱 呼 , 從 這 當 中 , 透 出 些 對 她 的 親 切 感 。 民 間 傳 說 , 當 大 難 臨 頭 時 , 呼 「 媽 祖 」 , 她 能 立 即 來 救 ; 如 果 呼 她 的 封 號 天 妃 , 因 為 她 要 梳 妝 打 扮 穿 上 朝 服 , 反 而 會 耽 誤 時 間 。
  媽 祖 是 起 於 民 間 的 , 開 始 時 并 沒 有 相 應 的 經 書 。 大 約 到 了 明 朝 , 出 現 了 一 部 《 太 上 老 君 說 天 妃 靈 驗 經 》 , 經 中 將 有 關 她 的 一 些 傳 說 集 中 起 來 , 并 且 極 度 歌 頌 她 的 靈 驗 與 神 跡 。 經 中 說 , 她 的 來 歷 十 分 不 凡 。 原 來 太 上 老 君 在 無 極 境 中 , 觀 見 海 洋 和 江 河 中 , 民 眾 舟 船 往 來 , 風 水 不 便 , 潮 勢 洶 涌 , 有 時 受 到 風 雷 震 擊 , 翻 船 損 人 , 無 由 救 免 , 所 以 派 了 斗 中 妙 行 玉 女 下 凡 , 降 生 人 間 , 救 度 生 民 。 她 便 是 媽 祖 , 也 就 是 功 成 之 後 被 封 的 天 妃 。 這 是 道 教 中 的 說 法 。 從 這 一 說 法 中 可 以 看 到 , 她 很 早 說 被 收 入 了 道 教 的 神 仙 譜 系 , 成 為 道 教 崇 拜 的 重 要 尊 神 之 一 。 民 間 對 於 天 后 , 也 有 一 些 自 己 的 傳 說 。 比 較 廣 的 一 種 說 法 是 , 她 是 母 親 吞 食 了 觀 音 菩 薩 給 的 優 曇 缽 花 才 有 孕 的 。
  媽 祖 是 海 上 的 保 護 神 , 她 本 起 沿 海 漁 民 和 船 民 的 信 仰 。 海 上 風 濤 險 惡 , 人 們 迫 切 希 望 有 一 位 有 力 而 善 良 慈 悲 的 神 靈 來 保 佑 自 己 。 天 后 的 信 仰 就 是 在 這 一 社 會 心 理 的 基 礎 上 發 展 起 來 的 。 在 台 灣 海 峽 兩 岸 , 往 來 全 靠 船 隻 。 所 以 對 媽 祖 的 信 仰 都 具 有 很 深 的 基 礎 。 而 且 , 台 灣 的 文 化 , 與 大 陸 本 來 枝 莖 相 聯 , 民 間 文 化 與 閩 南 的 淵 源 特 別 深 , 論 其 鄉 貫 , 多 是 閩 南 人 。 清 人 說 , 「 台 灣 往 來 , 神 跡 尤 著 」 。 在 航 海 技 術 不 發 達 的 古 代 , 對 媽 祖 的 信 仰 曾 經 在 溝 通 大 陸 與 台 灣 的 交 通 往 來 中 , 起 過 精 神 上 的 鼓 勵 、 推 動 作 用 。 迄 今 她 仍 是 台 灣 與 大 陸 共 同 的 文 化 的 一 個 因 子 。 她 是 海 峽 兩 岸 共 同 的 文 化 精 神 的 一 個 象 徵 , 是 兩 岸 交 往 的 一 條 紐 帶 。
  近 代 以 來 , 中 國 人 , 特 別 是 沿 海 居 民 中 有 不 少 人 漂 過 海 , 到 異 國 他 鄉 謀 生 , 天 后 的 崇 拜 也 被 帶 到 南 洋 乃 至 于 大 西 洋 、 太 平 洋 彼 岸 , 在 異 國 立 有 天 后 宮 。 她 攜 帶 著 故 鄉 文 化 的 種 子 , 具 有 不 忘 祖 國 固 有 文 化 的 意 味 。
  媽祖是 中 國 東 南 沿 海 和 海 外 華 人 供 奉 的 海 洋 保 護 神 , 又 稱 天 妃 、 天 后 、 天 妃 娘 娘 、 天 上 聖 母 等 等 。 道 教 《 太 上 老 君 說 天 妃 救 苦 靈 驗 經 》 稱 , 太 上 老 君 封 媽 祖 為 「 輔 斗 昭 孝 純 正 靈 應 孚 濟 護 國 庇 民 妙 靈 昭 應 弘 仁 普 濟 天 妃 」 。 有 關 媽 祖 的 記 載 , 大 約 起 於 北 宋 。 媽 祖 原 是 都 巡 檢 林 願 之 女 , 名 默 娘 , 生 於 宋 太 祖 建 隆 元 年 ( 9 6 0 年 ) , 歿 於 宋 太 宗 雍 熙 四 年 ( 9 8 7 年 ) , 享 年 二 十 八 歲 。 林 默 娘 初 生 時 , 紅 光 滿 室 , 異 氣 氤 氳 。 由 於 生 而 彌 月 , 不 聞 哭 聲 , 故 名 之 曰 默 娘 。 林 默 娘 八 歲 就 塾 讀 書 , 喜 燒 香 禮 佛 。 十 三 歲 得 道 典 秘 法 。 十 六 歲 觀 井 得 符 , 能 布 席 渡 海 救 人 。 昇 化 以 後 , 有 禱 輒 應 。 自 宣 和 以 後 , 兩 宋 間 先 後 敕 封 達 九 次 。 其 封 號 , 南 宋 光 宗 紹 熙 ( 1 1 9 0 年 ) 由 「 夫 人 」 進 爵 為 「 妃 」 , 元 世 祖 時 又 進 爵 為 「 天 妃 」 , 清 康 熙 時 再 進 爵 為 「 天 后 」 。 至 清 嘉 慶 年 間 , 媽 祖 的 封 號 已 經 累 積 到 二 十 八 字 。
  媽 祖 之 主 要 神 跡 是 救 濟 海 上 遇 難 之 生 民 。 據 傳 , 媽 祖 有 隨 從 , 千 里 眼 、 順 風 耳 , 能 解 救 於 千 里 之 外 。 媽 祖 常 穿 朱 衣 , 乘 雲 遊 於 島 嶼 之 間 。 如 果 海 風 驟 起 , 船 舶 遇 難 , 只 要 口 誦 媽 祖 聖 號 , 媽 祖 就 會 到 場 營 救 。 《 太 上 老 君 說 天 妃 救 苦 靈 驗 經 》 稱 , 媽 祖 所 救 就 是 「 翻 覆 舟 船 , 損 人 性 命 , 橫 被 傷 殺 , 無 由 解 脫 」 。 後 來 , 媽 祖 之 職 能 略 有 擴 大 。 同 經 還 稱 「 若 有 行 商 坐 賈 , 買 賣 積 財 , 或 農 工 技 藝 , 種 作 經 營 , 或 行 兵 布 陣 , 或 產 難 」 , 「 或 疾 病 」 , 「 但 能 起 恭 敬 心 , 稱 吾 名 者 , 我 即 應 時 孚 感 , 令 得 所 願 遂 心 , 所 謀 如 意 」 。 因 此 , 民 間 亦 有 以 媽 祖 為 送 子 娘 娘 的 。
  中 國 東 南 沿 海 各 地 大 多 建 有 媽 祖 廟 , 其 中 以 福 建 泉 州 莆 田 媽 祖 廟 為 祖 庭 。 台 灣 省 有 媽 祖 廟 將近百 座 , 其 中 有 廟 史 可 考 者 3 9 座 , 內 建 於 明 代 的 2 座 , 建 於 清 代 3 7 座 。 每 年 三 月 二 十 三 日 是 媽 祖 神 誕 之 日 , 福 建 莆 田 的 媽 祖 廟 和 以 台 灣 北 港 朝 天 宮 為 代 表 的 媽 祖 廟 都 要 舉 行 奉 祀 和 媽 祖 像 巡 街 活 動 , 媽 祖 信 徒 人 數 之 多 , 香 火 之 旺 , 至 今 亦 然 。


  臨 水夫人陳氏閨諱靖姑,父諱昌,母葛氏,唐天佑二年,正月十五日生於福建之福州。據閩都別記載:「夫人臨盆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里稱奇,引為吉兆。幼 聰穎明慧,賢淑端莊。年十三,蒙許遜真君錄入門下,授以道法。三年學成歸里,奉親命適古田縣劉杞公為妻。時有邪魔作怪,肆虐害民!夫人本好生濟世之心,常 以閭山正法,攝伏魔精,救人厄難。開閩建國二年夏,閩垣大旱,禾枯樹萎,民不聊生!夫人順應輿情,以懷孕之身,奮然脫胎,臨壇施法祈雨,果降甘霖,旱象頓 消,民正欣幸!詎夫人忽遭仇妖乘隙暗害,戶解歸天!年方二十四歲。時人以其肉身,於古田立廟祀之。夫人羽化之後,英靈復赴閭山,求師補授救產保胎之術,誓 願以救產扶嬰,治病驅邪,濟度世人」。因其屢顯靈異於世,遂為閩臺各地廟祀日隆。歷宋、元、明、清諸代均有封贈,初號臨水夫人,後加封臨水崇幅夫人,玉詔 榮封為順天聖母順懿元君,道稱惠忱慈量天尊。閩人咸以臨水陳太后稱之。
  臨 水 夫 人 , 又 稱 大 奶 夫 人 、 順 懿 夫 人 , 即 陳 靖 姑 、 或 稱 陳 進 姑 。 福 建 、 台 灣 省 和 南 洋 閩 籍 華 人 崇 奉 之 女 神 。 陳 靖 姑 , 出 生 於 福 州 府 ( 今 福 建 省 羅 源 縣 下 渡 ) , 又 有 稱 是 古 田 縣 臨 水 鄉 人 。 父 陳 昌 , 官 拜 戶 部 郎 中 。 母 葛 氏 。 傳 稱 陳 靖 姑 是 南 海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指 甲 投 胎 , 降 生 於 唐 大 歷 二 年 ( 7 6 7 年 ) 正 月 十 五 日 。 據 《 閩 都 別 記 》 云 , 陳 靖 姑 降 生 時 , 「 景 雲 覆 室 , 紫 氣 盈 庭 , 閭 里 稱 奇 , 引 為 吉 兆 」 。 幼 聰 穎 明 慧 , 賢 淑 端 莊 。 其 兄 陳 守 元 有 道 術 , 隱 居 山 中 。 陳 靖 姑 曾 進 山 餉 兄 , 年 十 三 受 閭 山 道 法 , 三 年 學 成 歸 里 , 奉 親 命 適 古 田 縣 劉 杞 公 為 妻 。 開 閩 建 國 二 年 夏 , 陳 靖 姑 正 懷 孕 數 月 。 閩 垣 大 旱 , 禾 枯 樹 萎 , 民 不 聊 生 。 夫 人 順 應 民 願 , 以 二 十 四 歲 有 孕 之 身 , 奮 然 脫 胎 , 臨 壇 施 法 祈 雨 , 果 降 甘 霖 , 旱 象 頓 消 。 但 夫 人 遭 仇 妖 暗 算 , 屍 解 歸 天 。 卒 時 自 言 道 : 吾 死 必 為 神 , 救 人 產 難 。 民 眾 以 夫 人 之 肉 身 , 於 古 田 立 廟 祀 之 。 宋 淳 祐 中 ( 1 2 4 1 - 1 2 5 2 年 ) , 被 封 為 崇 福 昭 惠 慈 濟 夫 人 , 賜 額 順 懿 。 後 又 加 封 為 天 仙 聖 母 青 靈 普 化 碧 霞 元 君 。 元 明 清 各 朝 代 , 屢 有 封 贈 , 稱 臨 水 崇 福 夫 人 、 順 天 聖 母 順 懿 元 君 等 等 。 道 教 經 籍 中 稱 臨 水 夫 人 為 惠 忱 慈 量 天 尊 。
  臨 水 夫 人 曾 授 閭 山 道 法 , 當 有 鎮 妖 驅 邪 之 道 術 , 但 民 間 卻 以 救 產 保 胎 為 臨 水 夫 人 之 主 要 靈 績 。 《 鑄 鼎 餘 聞 》 卷 三 引 同 治 《 麗 水 縣 志 》 稱 , 婦 女 敬 事 夫 人 , 即 所 稱 順 懿 夫 人 、 護 國 馬 夫 人 也 。 順 懿 廟 在 太 平 坊 鶴 鳴 井 者 , 香 火 尤 盛 。 凡 求 子 者 , 必 赴 廟 虔 禱 於 臨 水 夫 人 。 兒 生 後 , 自 洗 兒 及 滿 月 、 周 歲 , 必 設 臨 水 夫 人 之 位 於 家 , 供 奉 香 火 。 有 的 還 招 瞽 者 唱 夫 人 遺 事 , 稱 為 唱 夫 人 。 每 年 上 元 前 二 日 , 司 事 擇 婦 人 福 壽 者 數 人 , 為 夫 人 沐 浴 更 衣 。 次 日 , 平 明 升 座 , 各 官 行 禮 , 信 徒 焚 香 膜 拜 , 絡 繹 不 絕 。 當 晚 , 還 從 廟 中 抬 夫 人 像 巡 行 街 上 , 張 燈 結 彩 , 鼓 吹 喧 闐 。 小 兒 數 百 人 皆 執 花 燈 跨 馬 列 前 隊 。 觀 夫 人 出 巡 者 , 比 肩 路 塞 。 今 福 建 省 和 台 灣 省 仍 多 有 供 奉 臨 水 夫 人 的 廟 宇 或 殿 堂 。 台 灣 民 眾 稱 其 為 台 南 助 國 夫 人 、 順 天 聖 母 、 臨 水 奶 、 夫 人 媽 等 等 。 婦 女 為 求 臨 產 平 安 、 產 後 健 康 , 仍 於 臨 水 夫 人 神 位 前 , 燒 香 祈 禱 。 每 年 神 誕 之 日 , 臨 水 夫 人 廟 舉 行 盛 典 , 十 分 隆 重 。

   三奶夫人並無專典可據。按閩南與臺省人士,以閭山淨明派之臨水陳夫人,與其所收之徒並結為姊妹的林九娘,為林刺史之女,世代書香,精研易理。及在羅源海 口破廟大顯威靈之李三娘,尊稱為陳大奶、林九奶,與李三奶,合為三奶夫人是也。奉為治病、驅邪、護產、保童、消災、度厄以濟世。現信奉者遍及全臺各地,且 有廟祀。
   大帝姓吳名本,字華基,號雲東,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之白礁鄉。父諱通,母黃氏,分娩時,恍見神人護童子至寢門曰:「是紫微星也」。俄而大帝生焉。時宋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也。幼穎悟絕倫,夙具道性。既長,博通天文地理,禮樂刑政諸書,尤擅歧黃。年十七,遊名山,遇異人泛槎,邀登舟。上高峰,乃 崑崙也。進見西王母,授以濟世神方,及驅邪術,留住七日歸。至家後,悟道精修,不茹葷,不納室,由貢舉官至御史。旋退隱於大雁山,獨契玄機妙道,深明三五 飛步之法。以刀圭符法,救濟世人,從學者日眾。仁宗明道元年,漳泉旱荒,民艱於食!大帝廣施法力,運糧濟急,越年漳泉一帶,又起瘴虐,魔怪為害。大帝召神 兵袪厲鬼,符咒兼施,民賴痊安。景佑三年五月二日,壽五十八,化於白礁,乘鶴昇天。之後地方每逢寇至,大帝輒助官兵剿之。遇水患則見大帝止水退潮,屢顯神 功,里人建祠塑像祀之。宋高宗紹興二十年,頒詔立廟於白礁;二十一年復立廟於青礁。孝宗乾道七年,賜號大道真人。明成祖永樂間,文皇后患乳疾危甚!大帝化 為道士入宮治之,起死回生,大著威靈,贈金拜爵不受,乘鶴飛去,至太子嗣位,是為仁宗,於洪熙元年,加封為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敕造宮 殿。至清而祀典不衰,今閩臺各地廟祀猶隆。
  保 生 大 帝 , 又 稱 大 道 公 、 吳 真 君 , 即 吳 本 。 吳 本 , 字 華 基 , 號 雲 東 , 祖 居 福 建 泉 州 府 同 安 縣 之 白 礁 鄉 。 父 名 吳 通 , 母 黃 氏 。 吳 本 出 生 於 宋 太 宗 太 平 興 國 四 年 ( 9 7 9 年 ) 三 月 十 五 日 。 據 傳 , 吳 本 出 生 時 , 其 母 曾 在 恍 惚 中 見 神 人 護 童 子 到 房 門 說 : 這 是 紫 微 星 。 吳 本 幼 年 時 穎 悟 絕 倫 , 夙 具 道 性 。 稍 長 , 博 通 天 文 地 理 、 禮 樂 諸 書 , 尤 其 擅 長 醫 術 。 十 七 歲 時 , 遍 遊 名 山 , 遇 異 人 泛 槎 , 邀 請 登 舟 , 上 崑 崙 , 進 見 西 王 母 , 授 以 濟 世 神 方 及 驅 邪 術 。 回 家 後 , 悟 道 精 修 , 不 茹 葷 , 不 納 室 , 由 貢 舉 官 至 御 史 。 景 佑 三 年 ( 1 0 3 6 年 ) 五 月 二 日 , 吳 本 羽 化 於 漳 州 白 礁 , 乘 鶴 昇 天 。 宋 高 宗 紹 興 年 間 頒 詔 立 廟 於 白 礁 和 青 礁 。 宋 孝 宗 乾 道 七 年 ( 1 1 7 1 年 ) , 賜 號 大 道 真 人 。 明 太 祖 時 , 敕 封 為 昊 天 御 史 醫 靈 真 君 。 明 洪 熙 元 年 ( 1 4 2 5 年 ) 加 封 為 慈 濟 醫 靈 妙 道 真 君 , 萬 壽 無 極 保 生 大 帝 。
  保 生 大 帝 獨 契 玄 機 妙 道 , 深 明 三 五 飛 步 之 法 , 以 刀 圭 符 法 , 救 濟 世 人 。 宋 仁 宗 明 道 年 間 ( 1 0 3 2 - 1 0 3 3 年 ) , 漳 泉 旱 荒 , 民 艱 於 食 。 保 生 大 帝 即 廣 施 法 力 , 運 糧 濟 急 。 越 年 , 漳 泉 一 帶 , 又 起 瘴 瘧 , 魔 怪 為 害 。 保 生 大 帝 即 召 神 兵 , 祛 厲 鬼 , 符 咒 兼 施 , 民 賴 痊 安 。 吳 本 之 主 要 神 跡 是 除 瘴 醫 病 的 神 醫 。 清 同 治 《 福 建 通 志 》 稱 吳 本 「 業 醫 活 人 , 按 病 與 藥 , 如 矢 破 的 。 或 吸 氣 噓 水 以 飲 病 者 , 雖 沉 痼 奇 怪 叵 曉 之 狀 , 亦 就 痊 愈 」 。 《 閩 書 》 中 還 記 載 , 明 永 樂 中 ( 1 4 0 3 - 1 4 2 4 年 ) 文 皇 后 患 乳 疾 , 夢 道 人 獻 方 , 牽 紅 絲 線 纏 乳 上 , 灸 之 , 乳 疾 頓 消 。 遣 使 訪 之 , 始 知 乃 吳 本 試 藥 , 即 敕 封 吳 本 保 生 大 帝 之 名 號 以 及 龍 袍 一 襲 。 吳 本 退 隱 行 醫 , 時 有 神 異 , 民 賴 痊 安 。 因 此 , 福 建 南 部 泉 州 一 帶 、 台 灣 省 北 部 以 及 東 南 亞 地 區 泉 州 人 士 集 中 居 住 的 地 方 , 多 建 有 奉 祀 保 生 大 帝 的 廟 觀 或 殿 堂 。 每 年 的 三 月 十 五 日 保 生 大 帝 神 誕 之 日 , 閩 南 籍 人 士 都 要 奉 祀 大 道 公 , 以 祈 求 身 體 健 康 , 無 病 消 災 。



   開漳王姓陳諱元光,字延炬,號龍湖,生於唐顯慶二年二月十六日。幼即慕道,年十三隨父戍閩。至父薨,代領父軍,親率一旅之眾,攻打盤踞八閩地區之蠻夷, 激戰數月,大獲全勝,遂開漳泉二府。嗣詔進嶺南行軍總管,兼領漳州刺史,戰歿於唐景雲二年十一月五日,壽五十有六。此蓋完其忠孝大節,入世道功,而成神 也。諡昭烈侯,宋封廣濟王,又封靈著王,及成惠王。明封開漳聖王。漳泉二州人崇為開疆闢土之民族英雄,而仰其神武,崇功報德,立廟奉祀,香火迄今猶盛於閩 臺各地也。
  開 漳 聖 王 , 又 稱 聖 王 公 , 陳 聖 王 , 即 陳 元 光 。 陳 元 光 , 字 延 炬 , 號 龍 湖 , 光 州 固 始 人 ( 今 屬 河 南 ) 。 生 於 唐 顯 慶 二 年 ( 6 5 7 年 ) 二 月 十 五 日 。 幼 年 慕 道 , 十 三 歲 時 隨 父 陳 政 戍 閩 。 唐 高 宗 時 , 陳 政 統 嶺 南 行 軍 總 管 。 父 去 世 於 官 , 陳 元 光 即 代 領 父 眾 , 親 自 率 一 旅 之 眾 , 攻 打 盤 踞 福 建 地 區 之 蠻 夷 , 激 戰 數 月 , 大 獲 全 勝 。 清 同 治 十 年 《 福 建 通 志 》 稱 , 唐 中 宗 嗣 聖 三 年 ( 6 8 6 年 ) , 陳 元 光 疏 言 : 「 周 官 七 閩 , 宜 增 為 八 , 請 建 一 州 , 泉 、 潮 間 」 。 陳 獲 旨 得 准 開 建 漳 州 漳 浦 郡 , 並 受 命 掌 嶺 南 行 軍 總 管 、 世 守 漳 州 刺 史 。 陳 元 光 又 疏 部 曲 許 天 正 、 馬 仁 等 幹 略 , 請 授 司 馬 等 職 。 從 之 。 陳 元 光 即 率 眾 等 在 漳 州 剪 除 荊 棘 , 營 農 積 穀 , 奏 立 行 臺 , 四 境 遂 無 枹 鼓 之 聲 。 唐 景 雲 二 年 ( 7 1 1 年 ) , 在 討 伐 藍 奉 高 時 , 陳 元 光 戰 死 。 詔 贈 右 豹 韜 衛 大 將 軍 , 立 廟 漳 浦 。 唐 開 元 四 年 ( 7 1 6 年 ) 進 封 穎 川 侯 , 謚 昭 烈 。 宋 代 時 , 又 封 為 廣 濟 王 、 靈 著 王 和 成 惠 王 。
  開 漳 聖 王 一 直 受 到 福 建 漳 州 和 香 港 、 台 灣 以 及 東 南 亞 地 區 的 福 建 漳 州 籍 民 眾 的 崇 奉 和 信 仰 。 漳 州 本 地 民 眾 對 開 漳 聖 王 的 奉 祀 從 未 中 斷 過 。 台 灣 省 內 , 凡 是 閩 南 漳 州 人 士 集 中 居 住 的 地 方 都 有 開 漳 聖 王 的 供 奉 。 每 年 二 月 十 五 日 , 開 漳 聖 王 神 誕 之 日 , 漳 州 籍 民 眾 都 要 到 廟 中 祭 祀 或 舉 行 神 誕 道 場 。


   三田都元帥為音樂之祖師,其來歷無史實可考,唯據三教搜神大全所載:元帥唐時人,母蘇氏女,因至野外,偶感天上翼宿投入懷中,乃未嫁而有孕。帥生後,外 祖蘇老以無父之子,有辱門楣,遂棄諸田間。為雷姓農民所拾,收養為子,名雷海青。越二歲夏,蘇老至鄉收租,抵佃戶雷姓寓,見一孩裸戲於庭,視其所著紅兜肚 (抹胸)繡有蓮花,認係己家物,始憶此童為己外孫。乃與雷翁商之,攜歸撫養。因棄之田間,收之田戶,遂以田為之姓。稍長天賦異稟,聰穎絕倫,甫弱冠,擅長 音樂,舉凡樂器,無不精通,應手入神,而善譜曲。唐玄宗時召入宮,供奉為樂工,為譜霓裳羽衣一曲,名操於時。封為御前都尉,領梨園子弟事。又據傳說:其在 梨園飾演元帥一劇時,暴斃,故身著戎裝,頭戴雉尾。沒玄宗蒙塵時,帥曾三次顯靈護駕,空中現有「田都」二字之旂,故後以三田都元帥稱之,世人奉為音樂祖師 也。
   五府千歲係臺南縣南鯤身與麻豆,均有代天府廟,稱為代天巡狩之五王爺曰五千歲,其來歷不詳!據續修臺灣縣志云:「邑又有稱王公廟、大人廟、三老爺廟者, 不知何神!查各坊里社廟,以王公大人稱者甚夥,廟宇大小不一,概號曰代天府,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皙,詰其姓莫有知者」。又臺灣通史云:「延干 郡王入臺後,闢土田,興教養,存明朔,抗滿人,精忠大義,震耀古今。乃亡後,民間建廟以祀之,而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其言代天巡 狩者,以明室既滅,而王開府東都,禮樂征伐,代行天子之事。故王爺之廟,皆曰代天府,而尊之為大人,為千歲者,未敢昌言也」。依此可知臺灣自延平郡王入臺 後,所有地方祀奉忠貞義烈之神靈廟宇,皆曰代天府。至南鯤身代天府五府千歲者:乃大王爺李府千歲,二王爺池府千歲,三王爺吳府千歲,四王爺朱府千歲,五王 爺范府千歲。其事蹟來歷,據南瀛文獻第十二卷代天巡狩考,引古閩史貽輝之五府千歲傳略云:「蓋聞有功德於民則祀,惟聰明正直者神。本廟(代天府)供奉代天 巡狩五府千歲,神威遠播,威靈赫濯。稽諸史乘,神生於隨唐之季;李公諱大亮,經陽人,兼資文式,與池公夢彪,吳公孝寬,朱公叔裕,范公承業。效桃園故事, 結為生死之交,以忠義相切磋。雖異姓勝同胞焉。唐高祖入關,自歸投效,旋李公擢金川司馬,池、吳、朱、范四公,亦並授都尉。後李為涼州都督,及西突厥安撫 大使等。李公恭儉忠謹,池公沉毅剛直,吳公嫉惡如仇,朱范二公則皆守正不阿,並稱於世。昇化之後,超授顯秩,代天巡狩,樓船邁賀,掃蕩妖氛,捍災禦患,護 國佑民,宜乎歷朝褒祀,四海尊崇也」。按南鯤身之廟,建於清之嘉慶年間,其神云係由大船自大陸漂來,抵臺海濱。因五千歲後各屢顯靈異:乃為臺民崇奉日隆, 其香火以臺南縣為最發達,今僅臺南一縣其廟宇即有一百餘座之多,而其他縣市亦多有建廟祀之。
  三山國王乃山靈之神也,故無姓名,居於廣東省潮州府屬地。據潮州府志以:宋代末葉,恭帝被擄北去,文天祥立端帝昺於福州,改元景炎。旋元兵壓境,張世傑奉 帝南奔潮州時,至揭陽縣治途次,又遇元兵,被所包圍,勢正危殆!忽然天氣驟變,風雷畫晦,見有三支兵馬,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 兵,斯圍乃解。帝與隨從諸臣,正欲向前致謝,時三支兵馬,又向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於是始知係山神顯靈效順救駕,乃向空謝之。細觀三面山形色,一為 綠樹蒼蒼,一則白石峨峨,一則土色赭赭,因敕封為三山國王。以其忠義英烈可崇,後邑人乃立廟祀之。所塑神像以: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按山之形色 也。三神又歷著神異,故其香火綿延至今不絕。閩粵及臺省人士亦多祀奉之。或云三山為獨山、明山、巾山,其神係連、趙、喬三姓神也。
  三 山 指 的 是 廣 東 潮 州 地 區 的 獨 山 、 巾 山 和 明 山 。 三 山 國 王 就 是 廣 東 潮 州 地 區 的 地 方 保 護 神 。 據 清 同 治 三 年 的 《 廣 東 通 志 》 稱 , 獨 山 、 巾 山 和 明 山 三 山 對 峙 , 「 有 神 三 人 出 巾 山 之 石 穴 , 自 稱 昆 季 , 受 命 於 天 鎮 三 山 , 託 靈 於 王 峰 之 界 石 , 廟 食 一 方 」。 鄉 民 遂 於 巾 山 之 麓 置 祠 合 祭 , 水 旱 疾 疫 , 有 禱 必 應 。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開 基 以 後 , 劉 鋹 拒 命 , 王 師 南 討 , 潮 守 侍 監 王 某 訴 於 神 , 天 果 然 雷 電 以 風 , 助 王 師 之 討 伐 , 劉 鋹 兵 敗 , 南 海 以 平 。 宋 太 宗 征 太 原 時 , 在 城 下 見 金 甲 神 三 人 , 操 戈 駛 馬 , 沖 鋒 在 前 。 凱 旋 後 , 觀 三 金 甲 神 在 城 上 。 人 以 潮 州 三 山 神 奏 告 太 宗 。 宋 太 宗 即 詔 封 明 山 神 為 清 化 盛 德 報 國 王 , 巾 山 神 為 助 政 明 肅 寧 國 王 , 獨 山 神 為 惠 威 宏 應 豐 國 王 。 賜 廟 額 為 「 明 貺 」 。 歲 時 合 祭 。 另 據 《 潮 州 府 志 》 , 三 山 國 王 之 事 跡 略 異 。 府 志 稱 , 宋 代 末 年 , 恭 帝 被 北 擄 去 。 文 天 祥 立 端 帝 於 福 州 , 改 元 景 炎 。 元 兵 壓 境 時 , 張 世 杰 奉 帝 南 奔 潮 州 , 至 揭 陽 縣 境 , 又 被 圍 。 情 勢 危 急 之 中 , 忽 見 天 氣 驟 變 , 風 雷 晝 晦 , 有 兵 馬 三 支 , 從 三 面 山 中 , 由 三 位 將 軍 率 領 , 衝 殺 而 出 , 驅 退 元 兵 , 斯 圍 即 解 。 帝 與 眾 臣 正 欲 向 三 支 兵 馬 致 謝 , 兵 馬 迅 速 按 原 路 退 去 , 頃 刻 間 不 見 蹤 影 。 風 雷 過 後 , 細 視 周 圍 , 三 面 環 山 , 一 為 綠 樹 蒼 蒼 , 一 為 白 石 峨 峨 , 一 為 土 色 赭 赭 。 於 是 封 三 山 為 三 山 國 王 。 邑 人 立 廟 祀 王 , 所 塑 神 像 則 一 為 青 面 , 一 為 白 臉 , 一 為 赭 顏 。 此 三 山 即 為 獨 山 、 巾 山 和 明 山 。
  三 山 國 王 , 在 民 間 傳 說 很 多 , 屢 有 顯 靈 , 都 是 以 協 助 地 方 除 害 禳 疾 , 化 解 水 旱 和 刀 兵 之 災 為 最 。 因 此 , 三 山 國 王 是 保 護 廣 東 潮 州 地 區 民 眾 的 神 明 。 三 山 國 王 之 三 王 , 各 有 神 誕 之 日 。 獨 山 惠 威 宏 應 豐 國 王 是 三 月 十 六 日 ; 巾 山 助 政 明 肅 寧 國 王 是 二 月 二 十 八 日 ; 明 山 清 化 盛 德 報 國 王 是 三 月 二 十 四 日 。 每 逢 三 山 國 王 神 誕 之 日 , 福 建 潮 州 地 區 以 及 台 灣 和 東 南 亞 地 區 的 潮 州 人 士 多 進 廟 奉 祀 三 山 國 王 。


  尊 王姓張名滾,三國時吳人。為孫權稗將,忠勇智謀,正直廉潔,派守泉州惠安地方。施行仁政,功績昭彰,軍民愛戴之如父母。歿後葬於惠安縣衙之東,邑人常祭其 墓。有事求之,靈應若響,後乃立廟於城外之青山。更時顯神靈,香火極盛。宋高宗時,詔封靈安尊王,重修廟宇,四時供祭,閩南各縣民間,後多祀奉之,俗稱青 山王。
  尊王姓陶,唐時來自江介,行賈閩廣間,至泉州寓旅邸,值歲恒暘。一日晨起,遇二人,怪其不類,行跡可疑,再三詰問之。二人告云:「恭受帝命,玄玄土 合災,吾挈囊藥,分投眾井,俾飲且食,咸畢其命!」陶大驚怖,郡人何罪?帝必不爾!二人相顧微哂,陶復詰問:「何物疢毒,能畢眾命,畀我識別」!二人解藥 示之,陶奮褒奪噉之云:「我代此土生靈,若第休矣」!陶食既立化。郡人以其捨身成仁,爭畀法身供奉,為立廟於郡治街左。曰糶糴宮,他日賽神報謝,累見神異 云。此事見於古今圖書集成泉州府部外篇。今人稱為廣利尊王而祀之也。
   廣澤尊王或稱保安尊王,其來歷未有可考,相傳為郭姓名洪福。幼失雙親,貧而無依,受僱於陳姓富翁為牧童。時陳翁聘一堪輿師在家,為卜風水,惟翁性慳吝, 薄待堪輿師,堪輿師心啣之。曾知有吉地即在羊舍內,不獻於翁,而牧童禮之甚恭,乃愛重之。竟將吉地授與攸童。遂密告牧童以:羊舍內有吉穴,如將爾父親遺骸 葬於是處,將來當可為神!牧童從其言,後果坐化於羊舍溝澤之磐石上。里人祀之,素顯靈應。後乃尊為廣澤尊王,立廟祀焉。臺省民間多有信奉之,俗又稱為郭聖 王。
   中壇元帥俗稱太子爺,謂係哪吒太子。相傳係玉皇殿前五營神將之中營元帥也。謂因玉皇上帝為鎮壓人間邪魔,敕其降生為李靖之三子,名李哪吒。身長六丈,常 能變化為三頭九目六臂,頭戴金環,口吐青雲,足踏火輪,身佩飛帶,神力廣大,能騰雲駕霧,招風降雨,以攝伏邪魔。臺省人民祀奉甚隆,稱為中壇元帥,或尊為 太子爺
也,又據宋高僧道宣傳云:「道宣持律精苦,嘗夜行道臨階墜,忽有一人捧承其足曰:某非常人,乃毗沙門天王太子哪吒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 按此謂哪吒乃為毗沙門王太子,係佛教之護法神也。又據夷堅志載程法師事云:「值黑物如錘,從林間直出,知為石精,遂持哪吒咒,俄而見火毯自身出,與黑物相 擊」。此則以道家法師持佛家哪吒咒而有驗,故謂哪吒太子為佛教而兼道教之神也。
   清水祖師姓陳,本名昭應,河南開封人。其祖上廉思公為宋太祖時節度使,歷封疆鎮,無敗政。恒教子孫以忠孝報國為本。傳至祖師時值世大亂,從遷南渡臨安, 投忠武軍,南征北戰,效忠漢族。後率眾移師閩之泉州安溪,卜居於清水之巖。懇田訓民,啟發漢族精神,以求恢復失土。至天下被混,元兵侵華,版圖易色!祖師 乃特改裝僧徒,周遊閩粵,勸化反抗時政。事敗,潛回清水故里,勗兒輩與鄉人,以反夷復國興華為重!歿後,其子孫引眾,從朱元璋滅元,明太祖時敕封香田,立 廟以祀。後常護國佑民,屢顯靈應,人乃崇奉日隆,稱為清水祖師。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人(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土原) 人,通曉老莊、百家之學,兼通佛學,尤精醫學及陰陽術數。北周宣帝(公元579年在位)時,以王室多事而長期隱居太白山,在終南山一帶修道、煉氣、著書、 行醫。楊堅(後為隋文帝)輔政,召為國子博士,孫思邈稱疾不就。唐太宗(公元627一650年在位)即位,召至京都,授以爵位,又固辭不受。諫議大夫魏征 等奉詔編修五代史,恐有遺漏,屢去請教,孫思邈以口傳授,有如親眼所見。顯慶四年(公元659),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孫思邈仍辭謝不就。上元元年(公 元674),托疾請歸,高宗賜予良馬及鄱陽公主舊居(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官舍閒置),供其居住。永淳元年(公元682),孫思邈在高齡101歲時,無疾 而卒。北宋崇甯二年(公元1103),徽宗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 思 邈 ( 5 8 1 ~ 6 8 2 ) , 唐 代 著 名 道 士 , 醫 藥 學 家 。  。 幼 即 聰 穎 好 學 。 自 謂 「 幼 遭 風 冷 , 屢 造 醫 門 , 湯 藥 之 資 , 罄 盡 家 產 」 。 及 長 , 通 老 、 莊 及 百 家 之 說 , 兼 好 佛 典 。 十 八 歲 時 立 志 學 醫 , 頗 覺 有 悟 , 親 鄰 中 外 有 疾 厄 者 , 多 所 濟 益 。 先 隱 居 太 白 山 , 學 道 , 煉 氣 , 養 形 , 究 養 生 長 壽 之 術 。 後 隱 居 終 南 山 , 與 佛 教 名 僧 道 宣 律 師 相 友 善 。 曾 入 峨 眉 山 煉 太 一 神 精 丹 。 他 終 身 不 仕 , 隱 居 山 林 , 唐 太 宗 , 唐 高 宗 等 幾 位 帝 王 數 次 征 召 他 到 京 城 做 官 , 都 辭 謝 不 就 。 北 宋 崇 寧 二 年 ( 1 1 0 3 年 ) , 追 封 為 「 妙 應 真 人 」 。
  孫 思 邈 擅 長 陰 陽 , 推 步 ( 算 命 ) , 妙 解 數 術 , 親 自 採 製 藥 物 , 為 人 治 病 。 他 搜 集 民 間 驗 方 、 秘 方 , 總 結 臨 床 經 驗 , 廣 泛 搜 集 了 以 前 許 多 醫 論 , 醫 方 以 及 用 藥 , 針 灸 等 經 驗 , 兼 及 服 餌 , 食 療 , 導 引 , 按 摩 等 養 生 方 法 , 為 醫 學 和 藥 物 學 作 出 重 要 貢 獻 , 後 世 尊 其 為 「 藥 王 」 。
  他 撰 寫 了 《 千 金 要 方 》 三 十 卷 , 《 千 金 翼 方 》 三 十 卷 , 還 著 寫 了 如 《 攝 養 論 》 《 太 清 丹 經 要 訣 》 《 枕 中 方 》 等 數 種 著 作 。 他 的 醫 學 著 作 集 方 廣 泛 , 內 容 豐 富 , 對 後 世 醫 學 特 別 是 方 劑 學 的 發 展 , 有 著 明 顯 的 影 響 和 貢 獻 , 並 對 日 本 , 朝 鮮 醫 學 之 發 展 也 有 積 極 的 作 用 。
  他 將 道 教 內 修 理 論 和 醫 學 , 衛 生 學 相 結 合 , 把 養 生 學 也 作 為 醫 療 內 容 。 認 為 須 講 究 飲 食 起 居 , 抑 情 養 性 , 去 惡 行 善 , 廣 積 功 德 , 加 以 導 引 行 氣 , 食 補 藥 補 , 才 能 健 康 長 壽 , 終 其 天 年 。
  他 重 視 醫 德 , 不 分 貴 賤 貧 富 , 長 幼 妍 蚩 , 怨 親 善 友 , 華 夷 愚 智 , 皆 一 視 同 仁 , 救 急 濟 危 。 聲 言 「 人 命 至 重 , 有 貴 千 金 」 。
  他 很 重 視 婦 幼 保 健 , 著 《 婦 人 方 》 三 卷 , 《 少 小 嬰 孺 方 》 二 卷 , 置 於 《 千 金 要 方 》 之 首 。

  
晉 代 道 士 黃 初 平 ( 黃 大 仙 ) , 是 道 教 著 名 的 神 仙 , 浙 江 金 華 人 。 十 五 歲 的 時 候 , 家 裡 讓 他 去 牧 羊 。 有 道 士 見 他 本 性 純 善 , 為 人 良 謹 , 便 帶 他 到 金 華 山 石 室 中 , 修 學 道 法 , 得 成 神 仙 。
  黃 初 平 入 山 學 道 後 , 很 快 便 過 了 四 十 多 年 。 他 的 哥 哥 黃 初 起 , 入 山 尋 找 初 平 , 歷 年 也 找 不 著 。 後 在 市 中 遇 見 一 個 善 卜 的 道 士 , 道 士 告 訴 初 起 , 黃 初 平 的 所 在 , 並 帶 他 入 金 華 山 中 找 到 了 黃 初 平 。 黃 初 平 當 其 兄 長 的 面 , 叱 無 數 白 石 皆 變 為 數 萬 頭 羊 。 黃 初 起 見 其 弟 已 得 如 此 神 通 , 心 生 慕 道 之 心 , 便 棄 妻 子 , 留 就 初 平 , 修 學 道 法 。 共 服 松 脂 茯 苓 , 至 五 千 日 , 能 坐 在 立 亡 , 行 於 日 中 無 影 , 而 有 童 子 之 色 。 後 來 兄 弟 二 人 一 起 返 還 鄉 裡 , 看 見 各 位 親 友 基 本 上 都 已 經 死 亡 了 , 於 是 又 回 金 華 山 去 。 臨 回 去 時 , 以 方 授 南 伯 逢 , 易 姓 為 赤 初 平 , 改 字 為 赤 松 子 。 初 起 改 字 為 魯 班 。 其 後 傳 服 此 藥 而 得 仙 者 , 有 數 十 人 。
  金 華 北 山 曾 在 晉 代 建 有 赤 松 觀 , 規 模 宏 偉 , 「 為 江 南 道 觀 之 冠 」 。 舊 時 東 南 地 區 普 遍 信 仰 , 隨 著 華 僑 的 外 出 謀 生 , 黃 大 仙 信 仰 逐 漸 傳 至 海 外 。 現 今 以 香 港 的 黃 大 仙 廟 尤 為 著 名 , 終 年 進 香 朝 拜 者 甚 眾 。

  祖 天 師 張 道 陵 , 初 名 陵 後 名 道 陵 , 字 輔 漢 , 張 良 ( 子 房 ) 八 世 孫 , 後 漢 沛 國 丰 縣 人 。 本 來 是 太 學 書 生 , 生 性 好 學 , 博 採 五 經 , 邃 於 黃 老 之 道 , 七 歲 時 即 能 通 道 德 經 及 河 洛 圖 諱 之 書 , 皆 極 其 奧 。 長 為 博 學 之 士 。 後 棄 官 學 道 。 創 立 了 正 一 盟 威 天 師 道 , 俗 稱 五 斗 米 道 , 故 稱 張 道 陵 為 祖 天 師 。
  張 道 陵 先 退 隱 北 邙 山 修 道 , 後 得 皇 帝 九 鼎 丹 經 , 修 煉 於 繁 陽 山 , 丹 成 服 之 , 得 分 形 散 影 之 妙 , 通 神 變 化 , 坐 在 立 亡 , 每 泛 池 中 , 誦 經 堂 上 , 隱 几 對 客 , 杖 藜 行 吟 , 一 時 並 赴 , 人 皆 莫 測 其 靈 異 也 。 後 於 萬 山 石 室 中 , 得 隱 書 秘 文 及 制 命 山 嶽 眾 神 之 術 , 行 之 有 驗 。 聞 蜀 民 樸 素 純 厚 , 易 於 教 化 , 且 多 名 山 , 乃 將 弟 子 入 蜀 , 於 鶴 鳴 山 隱 居 修 道 。 既 遇 老 君 , 遂 於 隱 居 之 所 備 藥 物 , 依 法 修 煉 , 三 年 丹 成 , 未 敢 服 餌 , 謂 弟 子 曰 , 神 丹 已 成 , 然 未 有 大 功 於 世 , 須 為 國 家 除 害 興 利 , 以 濟 民 庶 , 然 後 服 丹 即 輕 舉 , 臣 事 三 境 , 庶 無 愧 焉 。 老 君 尋 遣 清 和 玉 女 , 教 以 吐 納 清 和 之 法 , 修 行 千 日 , 能 內 見 五 臟 , 外 集 外 神 。 六 天 妖 魔 , 盡 被 降 伏 。 先 時 蜀 中 魔 鬼 數 萬 , 白 晝 為 市 , 擅 行 疫 癘 , 生 民 久 蒙 其 害 , 自 六 天 大 魔 被 降 之 後 , 張 道 陵 斥 其 鬼 眾 , 散 處 西 北 不 毛 之 地 , 與 之 為 誓 曰 , 人 主 於 晝 , 鬼 行 於 夜 , 陰 陽 分 別 , 各 有 司 存 , 違 者 正 一 有 法 , 必 加 誅 戳 。 於 是 幽 冥 異 域 , 人 鬼 殊 途 , 大 利 蜀 民 。 功 成 蒙 太 上 冊 封 正 一 天 師 。
  永 壽 二 年 九 月 九 日 至 雲 台 治 , 以 餘 丹 , 及 印 , 劍 , 都 功 符 籙 , 授 子 衡 曰 : 「 吾 遇 太 上 親 傳 至 道 , 此 文 總 領 三 五 都 功 , 正 一 樞 要 。 世 世 一 子 紹 吾 之 位 , 非 吾 宗 親 子 孫 不 得 傳 。 」 是 日 同 弟 子 王 長 , 趙 升 , 於 雲 台 山 上 與 夫 人 雍 氏 白 日 飛 升 。 是 為 道 教 第 一 代 天 師 , 而 為 道 教 正 一 教 祖 。

  
元 明 道 士 。 名 全 一 , 一 名 君 寶 , 號 三 丰 。 約 活 動 於 元 延 祐 ( 1 3 1 4 - - 1 3 2 0 ) 到 明 永 樂 十 五 年 ( 1 4 1 7 ) 間 。 遼 東 懿 州 ( 今 遼 寧 彰 武 西 南 ) 人 。
  張 三 丰 以 其 不 修 邊 幅 , 又 名 「 張 邋 遢 」 。 傳 說 他 「 姿 態 魁 偉 , 龜 形 鶴 背 , 大 耳 圓 目 , 鬚 髯 如 戟 。 寒 暑 唯 一 衲 一 蓑 。 所 啖 升 斗 輒 盡 , 或 數 日 一 食 , 或 數 月 不 食 。 」 讀 書 經 目 不 忘 , 有 學 識 , 能 詩 書 。 灑 脫 不 羈 , 頗 具 神 仙 風 度 。 其 身 世 出 處 , 頗 多 傳 說 , 「 或 言 三 丰 金 時 人 」 。 傳 說 宋 末 , 時 亂 , 宋 徽 宗 召 之 , 三 丰 曾 單 拳 擊 殺 賊 百 人 。 亦 傳 其 能 辟 穀 神 行 , 死 而 復 生 。 一 生 不 慕 榮 利 , 遁 世 清 修 。 據 其 自 述 , 他 曾 任 縣 令 , 後 棄 官 出 家 為 全 真 道 士 。 曾 於 終 南 山 遇 火 龍 真 人 傳 以 丹 訣 。 遊 武 當 山 , 與 其 徒 在 該 山 「 去 荊 榛 、 群 瓦 礫 」 , 創 草 廬 以 修 道 。 預 言 「 此 山 異 日 必 大 興 」 , 囑 其 弟 子 「 善 守 香 火 」 。 不 久 離 開 武 當 山 , 雲 遊 至 四 川 , 在 青 城 山 和 鶴 鳴 山 訪 真 攬 勝 。 首 創 太 極 拳 注 以 為 修 道 健 身 之 用 , 今 日 大 行 於 世 。
  張 三 丰 一 生 漫 遊 天 下 , 行 蹤 莫 測 , 以 「 隱 」 名 著 , 號 稱 「 隱 仙 」 。 洪 武 二 十 四 年 ( 1 3 9 1 ) , 朱 元 璋 派 張 宇 初 到 處 尋 訪 他 , 竟 毫 無 蹤 影 。 明 成 祖 永 樂 年 間 數 次 遣 使 尋 訪 , 亦 未 得 見 , 遂 大 修 武 當 山 宮 觀 , 使 三 丰 「 異 日 必 大 興 」 的 預 言 應 驗 。 明 英 宗 天 順 三 年 ( 1 4 5 9 ) 封 為 「 通 微 顯 化 真 人 」 。 憲 宗 於 成 化 二 十 二 年 ( 1 4 8 6 ) 封 其 為 「 韜 光 尚 志 真 仙 」 。 天 啟 三 年 ( 1 6 2 3 ) 熹 宗 稱 三 丰 降 壇 顯 靈 , 封 其 為 「 飛 龍 顯 化 宏 仁 濟 世 真 君 」 。 明 代 諸 帝 的 慕 求 與 褒 封 , 道 門 的 神 化 , 使 張 三 丰 的 神 仙 傳 說 歷 久 不 衰 , 托 稱 曾 遇 張 三 丰 傳 道 之 說 直 到 清 代 仍 時 有 所 聞 。
  張 三 丰 的 思 想 具 有 元 明 時 代 道 教 思 想 的 普 遍 特 徵 , 即 高 倡 三 教 同 源 一 致 。 他 認 為 儒 、 釋 、 道 三 教 雖 創 始 人 不 同 , 但 都 「 修 己 利 人 , 其 趨 一 也 。 」 因 此 , 「 牟 尼 、 孔 、 老 皆 名 曰 道 」 。 他 在 《 大 道 論 》 中 說 : 「 儒 也 者 行 道 濟 世 者 也 , 佛 也 者 悟 道 覺 世 者 也 , 仙 也 者 藏 道 度 人 也 。 」 他 主 張 修 道 就 是 修 「 陰 、 陽 、 性 命 」 之 道 , 「 三 教 聖 人 皆 本 此 道 而 立 其 教 也 。 」 他 主 張 「 玄 學 以 功 德 為 體 , 金 丹 為 用 , 而 後 可 以 成 仙 」 。 其 著 作 較 多 , 清 人 李 西 月 編 有 《 張 三 丰 先 生 全 集 》 , 收 入 《 道 藏 輯 要 》 

  
三 茅 真 君 指 的 是 三 位 真 君 , 即 大 茅 君 茅 盈 、 中 茅 君 茅 固 和 三 茅 君 茅 衷 。 三 茅 真 君 原 來 是 出 生 在 咸 陽 南 關 的 三 兄 弟 。 大 茅 君 茅 盈 , 字 申 叔 , 十 八 歲 時 就 棄 家 赴 北 嶽 恒 山 讀 老 子 書 及 《 易 》 經 , 服 餌 內 修 積 六 年 , 後 面 見 西 王 母 , 受 玉 佩 金 鐺 之 道 、 太 極 玄 真 之 經 , 四 十 九 歲 時 學 成 得 道 而 歸 。 中 茅 君 茅 固 , 字 季 偉 , 漢 景 帝 時 舉 孝 廉 , 累 遷 至 武 威 太 守 。 三 茅 君 茅 衷 , 字 思 和 , 漢 宣 帝 時 遷 洛 陽 令 , 後 拜 為 五 更 大 夫 、 西 河 太 守 。 茅 盈 飛 昇 後 , 兩 兄 弟 均 棄 官 還 家 , 求 兄 於 東 山 。 茅 盈 乃 授 以 延 年 不 死 之 法 。 兩 兄 弟 修 道 三 年 , 佩 服 九 轉 還 丹 後 , 亦 飛 昇 成 仙 。 茅 氏 三 真 得 道 後 , 來 句 容 之 句 曲 山 ( 今 江 蘇 省 句 容 之 茅 山 ) , 掌 管 此 山 , 故 句 曲 山 後 名 茅 山 。 齊 梁 陶 弘 景 編 定 之 《 真 靈 位 業 圖 》 , 即 稱 大 茅 君 茅 盈 為 「 司 命 東 嶽 上 真 卿 太 元 真 人 茅 君 」 , 列 上 清 左 位 ; 稱 中 茅 君 為 「 句 曲 山 真 人 定 祿 右 禁 師 茅 君 」 「 右 禁 郎 定 祿 真 君 中 茅 君 」 , 列 太 清 左 位 和 第 六 中 位 ; 稱 三 茅 君 為 「 三 官 保 命 小 茅 君 」 , 列 第 六 左 位 。 宋 太 宗 和 宋 真 宗 、 徽 宗 、 理 宗 等 屢 有 加 封 。 茅 盈 被 封 為 「 上 茅 九 天 上 卿 司 命 太 元 妙 道 沖 虛 聖 佑 真 應 真 君 」 , 茅 固 被 封 為 「 中 茅 地 仙 上 真 定 祿 右 禁 至 道 沖 靜 德 佑 妙 應 真 君 」 , 茅 衷 被 封 為 「 下 茅 地 仙 至 真 三 官 保 命 微 妙 沖 慧 神 佑 神 應 真 君 」 , 總 稱 三 茅 真 君 。
  三 茅 真 君 以 司 命 、 保 命 、 定 祿 為 名 , 亦 以 司 命 、 定 祿 為 職 。 據 《 太 元 真 人 東 嶽 上 卿 司 命 真 君 傳 》 稱 , 大 茅 君 茅 盈 治 宮 在 赤 城 玉 洞 之 府 , 有 玉 童 玉 女 各 四 十 人 , 出 入 太 微 , 受 事 太 極 , 總 括 東 嶽 , 司 命 司 祿 。 中 茅 君 和 三 茅 君 僅 為 地 仙 。 中 茅 君 治 茅 山 , 兼 統 地 真 。 三 茅 君 治 良 常 之 山 , 總 括 岱 宗 , 領 生 記 生 , 位 為 地 仙 九 宮 之 英 , 勸 教 童 蒙 , 教 訓 女 官 , 授 諸 妙 靈 , 蒞 治 百 鬼 , 鎮 陰 宮 之 門 。
  相 傳 , 大 茅 君 茅 盈 出 生 於 漢 景 帝 中 元 五 年 ( 公 元 前 1 4 5 年 ) 十 月 初 三 日 , 於 天 漢 四 年 ( 公 元 前 9 7 年 ) 三 月 十 八 日 得 道 昇 天 。 今 江 蘇 省 茅 山 以 奉 祀 三 茅 真 君 著 稱 於 世 , 其 進 香 之 香 期 為 農 曆 之 正 月 至 三 月 , 當 係 大 茅 君 得 道 之 時 日 為 進 香 之 高 潮 期
 
   碧 霞 元 君 , 即 東 嶽 泰 山 天 仙 玉 女 碧 霞 元 君 , 俗 稱 「 泰 山 奶 奶 」 。 碧 霞 元 君 之 由 來 , 眾 說 不 一 。 一 說 是 泰 山 神 之 女 。 一 說 原 是 天 仙 神 女 。 據 明 王 之 綱 《 玉 女 傳 》 引 《 玉 女 考 》 , 黃 帝 遣 玉 女 七 人 在 泰 山 建 岱 嶽 觀 。 七 名 仙 女 雲 冠 羽 衣 , 焚 修 以 迎 西 昆 真 人 。 七 女 之 中 , 只 有 一 女 修 而 得 道 , 即 碧 霞 元 君 。 另 一 說 則 稱 碧 霞 元 君 原 是 凡 人 之 女 , 稱 : 漢 明 帝 時 , 西 牛 國 孫 寧 府 奉 符 縣 善 士 石 守 道 與 妻 金 氏 所 生 之 女 , 名 玉 葉 。 其 女 相 貌 端 莊 , 為 人 聰 穎 。 三 歲 懂 得 人 倫 , 七 歲 即 學 道 法 , 曾 參 拜 西 王 母 。 十 四 歲 時 入 天 空 山 黃 花 洞 修 煉 。 天 空 山 , 即 泰 山 。 黃 花 洞 , 即 山 頂 石 室 。 三 年 修 煉 丹 成 , 元 精 發 而 光 顯 。 于 是 , 憑 靈 泰 山 , 成 為 泰 山 女 神 碧 霞 元 君 。 泰 山 之 有 女 神 , 晉 代 的 《 博 物 志 》 、 《 搜 神 記 》 都 有 記 載 。 但 泰 山 女 神 之 受 封 是 北 宋 真 宗 時 的 事 。 據 《 蒿 庵 閑 話 》 稱 , 漢 代 仁 聖 帝 以 前 , 山 上 有 琢 金 童 玉 女 , 至 五 代 時 , 殿 圮 象 仆 , 童 象 泐 盡 , 女 淪 於 池 。 宋 真 宗 東 封 還 次 御 帳 , 滌 手 池 內 , 一 石 人 浮 出 水 面 , 出 而 滌 之 , 玉 女 也 。 真 宗 命 有 司 建 祠 奉 之 , 號 為 聖 帝 之 女 , 封 天 仙 玉 女 碧 霞 元 君 , 祠 名 昭 真 祠 , 當 是 今 泰 山 山 頂 碧 霞 祠 的 發 端 。 明 成 化 年 間 , 拓 建 為 宮 。 弘 治 年 間 更 名 為 靈 應 宮 , 嘉 靖 年 間 再 更 名 為 碧 霞 。
   碧 霞 元 君 受 玉 帝 之 命 , 證 位 仙 真 , 統 率 泰 山 嶽 府 之 天 將 神 兵 , 照 察 人 間 一 切 善 惡 生 死 之 事 。 神 通 廣 大 , 治 病 救 人 , 護 佑 一 切 農 耕 、 商 賈 、 旅 行 和 婚 姻 等 事 。 民 間 傳 說 , 碧 霞 元 君 之 女 侍 塑 像 中 有 一 女 抱 有 嬰 兒 者 , 此 乃 碧 霞 元 君 陰 佑 婦 女 兒 童 健 康 平 安 , 能 讓 無 孕 得 孕 , 有 孕 順 產 。
   明 清 以 來 , 直 至 今 日 , 民 間 崇 拜 泰 山 奶 奶 的 , 一 直 十 分 興 盛 。 碧 霞 元 君 神 誕 之 日 是 四 月 十 八 日 。 神 誕 日 前 後 , 正 是 泰 山 地 區 春 暖 花 開 的 時 候 , 登 頂 上 山 為 碧 霞 元 君 燒 香 奉 祀 、 許 願 還 願 者 , 常 常 是 山 上 山 下 , 連 成 一 片 。 北 方 地 區 多 有 供 奉 碧 霞 元 君 之 廟 觀 。 據 《 宛 平 縣 志 》 等 稱 , 舊 時 , 北 京 宛 平 高 橋 和 妙 峰 山 一 帶 , 自 四 月 初 十 至 十 八 日 都 有 碧 霞 元 君 神 誕 廟 會 , 遊 人 相 接 , 「 傾 城 婦 女 往 乞 靈 , 祈 生 子 」 。
  六丁六甲是十二位名稱全取于干支男女神的合稱。六丁是六位女性神,即:丁丑、丁卯、丁已、丁未、丁酉、丁亥;六甲是六位男性神,即:甲子、甲寅、甲辰、甲申、甲午、甲戌。
  道經上稱,六丁六甲能行風雷,制鬼神。他們最初是真武部下大將。据《真武本傳》記載,六甲神將的名諱是:
甲子水將李文思、甲寅木將李守遷。
甲辰風將李守進、甲申金將李守全,
甲午火將李守左、甲戌土將李守通。
 而在《三寸圖合》和《老君六甲符圖》中記載的名字又與《真武本傳》中不同,他們是:
甲子神將王文卿、甲寅神將明文章,
甲辰神將孟非卿、甲申神將扈文長,
甲午神將書玉卿、甲戌神將展子江,
丁丑神將趙子任、丁卯神將司馬卿,
丁巳神將崔石卿、丁未神將石叔通,
丁酉神將臧文公、丁亥神將張文通。
  武當山元和觀內,有六尊精美的六甲神像,均為銅鑄鎏金,各高六尺有餘,總重量達壹萬多斤。六甲神態各異,造型巧絕,為明代鑄造。

  
雷 部 五 元 帥 , 指 的 是 九 天 應 元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主 掌 的 雷 部 中 五 名 元 帥 。 雷 部 中 元 帥 很 多 , 一說 雷 部 有 鼓 三 十 六 面 , 各 鼓 均 有 一 名 元 帥 操 持 , 故 有 元 帥 三 十 六 名 ; 一 說 雷 部 有 催 雲 助 雨 護法 天 君 二 十 四 名 , 故 有 元 帥 二 十 四 名 。 雷 部 五 元 帥 就 是 常 見 於 道 教 經 籍 之 中 、 民 間 流 傳 最 廣 、在 一 些 道 觀 中 設 像 供 奉 的 雷 部 五 名 元 帥 , 即 : 鄧 、 畢 、 劉 、 辛 、 龐 等 五 名 元 帥 。
  雷 部 諸 元 帥 中 , 以 鄧 元 帥 為 首 。 鄧 元 帥 , 名 忠 , 傳 稱 其 「 銀 牙 耀 目 」 、 「 火 焰 繞 身 」 。 《 夷 堅 志 補 》 稱 「 天 元 考 召 鄧 將 軍 」 。 《 鑄 鼎 餘 聞 》 引 明 《 常 熟 私 志 》 稱 「 律 令 大 神 鄧 元 帥 」 , 當 係 職 掌 雷 部 律 令 考 召 之 意 。
  畢 元 帥 , 原 名 田 華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田 華 原 係 雷 精 , 藏 地 中 , 寄 胎 於 田 間 , 得千 年 石 鐘 乳 氣 而 生 。 出 生 時 , 白 晝 晴 空 霹 靂 , 火 光 照 天 , 風 雨 驟 至 。 大 蛇 圍 其 外 , 群 蜂 以 哺 。 及 長 , 因 田 為 田 , 指 華 為 畢 , 修 煉 於 漉 瀘 岩 下 。 女 媧 補 天 不 成 , 畢 元 帥 助 水 火 之 精 , 聲 吼 天地 , 乃 塞 天 漏 。 又 煉 五 色 火 雹 風 雷 陣 , 助 黃 帝 擊 死 蚩 尤 , 被 拜 為 龍 師 。 玉 帝 封 以 雷 門 畢 元 帥 之 職 , 敕 掌 十 二 雷 庭 , 助 玄 天 上 帝 誅 瘟 役 鬼 , 上 管 天 地 潦 涸 , 下 糾 群 魅 出 沒 , 中 擊 不 仁 不 義 等 等 。
  劉 天 君 , 名 后 , 東 晉 時 人 。 生 於 岷 江 漁 渡 中 , 幼 時 落 波 心 而 不 死 。 因 貧 , 送 於 羅 真 人 為 侍 讀 , 因 精 於 五 雷 掌 訣 , 能 招 風 捉 雨 , 隨 叩 即 應 , 濟 民 助 國 。 是 年 東 京 大 旱 , 皇 帝 禱 於 劉 天 君 祠 , 果 有 大 雨 。 時 秋 大 稔 。 皇 帝 敕 命 其 為 「 立 化 慈 濟 真 君 」 。 玉 皇 大 帝 亦 命 劉 天 君 職 掌 雷 部 王 府 的 各 種 事 務 。
  辛 元 帥 , 原 名 辛 興 , 字 震 宇 , 雍 州 人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雍 州 地 界 有 神 雷 山 。 辛 興 之 母 即 為 神 雷 山 霹 靂 破 膽 而 死 。 辛 興 抱 母 屍 而 哭 。 雷 神 感 其 至 孝 , 變 化 為 道 士 而 謝 罪 , 並 贈 辛 興 十 二 火 丹 以 啖 之 。 辛 遂 易 形 , 妖 其 頭 , 喙 其 嘴 , 翼 其 兩 肩 , 左 執 尖 , 右 持 槌 , 腳 踏 五 鼓 。 玉 皇 大 帝 封 其 為 元 帥 , 與 畢 元 帥 「 共 五 方 事 , 往 來 行 天 , 翦 幽 冥 中 邪 魔 鬼 惡 」 。 傳 說 六 月 十 五 日 為 辛 元 帥 神 誕 之 日 , 奉 祀 雷 神 的 道 教 徒 於 是 日 茹 素 , 稱 為 「 雷 齋 」 , 以 祈 神 佑 。
  龐 元 帥 , 原 名 龐 喬 , 字 長 清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龐 喬 家 境 貧 困 , 世 為 駕 渡 之 工 。 但 龐 喬 心 行 善 良 , 對 往 來 渡 客 無 不 平 等 , 救 人 急 難 。 玉 皇 大 帝 聞 其 至 孝 至 誠 , 敕 為 混 氣 元 帥 , 手 執 金 刀 , 唯 天 門 之 出 入 是 命 , 以 降 陰 魔 , 除 舊 惡 , 秋 毫 不 爽 。
  一 些 大 道 觀 常 有 設 天 將 殿 堂 , 供 奉 雷 部 元 帥 或 其 他 天 將 。 其 中 由 於 各 地 道 教 徒 的 地 方 文 化 歷 史 背 景 的 差 異 , 因 此 供 奉 元 帥 之 名 號 以 及 數 量 可 能 有 所 不 同 。 但 是 以 雷 部 元 帥 作 為 護 法 神 靈 , 救 難 神 靈 祈 求 確 是 一 致 的 。


  
雷 公 是 司 雷 之 神 , 屬 陽 , 故 稱 公 , 又 稱 雷 師 、 雷 神 。 電 母 是 司 掌 閃 電 之 神 , 屬 陰 , 故 稱 母 , 又 稱 金 光 聖 母 、 閃 電 娘 娘 。 雷 電 崇 拜 , 起 自 上 古 。 戰 國 屈 原 《 遠 游 》 篇 有 句 稱 「 左 雨 師 使 經待 兮 , 右 雷 公 而 為 衛 」 ; 《 離 騷 》 中 亦 云 : 「 鸞 皇 為 余 先 戒 兮 , 雷 師 告 余 以 未 具 。 吾 令 豐 隆 乘雲 兮 , 求 宓 妃 之 所 在 」 。 豐 隆 , 據 漢 王 逸 注 , 「 一 曰 雷 師 」 。 《 山 海 經 》 中 有 多 處 關 於 雷 神 的記 載 , 稱 雷 神 是 「 龍 身 而 人 頭 , 鼓 其 腹 」 , 當 是 獸 形 。 但 漢 代 王 充 《 論 衡 》 中 所 述 漢 代 的 雷 神 , 「 若 力 士 之 容 , 謂 之 雷 公 。 使 之 左 手 引 連 鼓 , 右 手 推 椎 , 若 擊 之 狀 。 其 意 以 為 雷 聲 隆 隆 者 ,連 鼓 相 扣 擊 之 音 也 」 。 雷 公 當 是 人 形 。 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 , 雷 公 又 變 為 獸 形 。 《 搜 神 記 》 稱 雷 神「 色 如 丹 , 目 如 鏡 , 毛 角 長 三 尺 , 狀 如 六 畜 , 似 彌 猴 」 。 閃 電 之 職 , 古 代 亦 由 雷 公 兼 司 。 直 至漢 代 才 有 電 父 之 說 。 大 約 在 唐 宋 時 期 , 閃 電 之 神 變 成 電 母 。 唐 崔 致 遠 有 句 稱 「 使 電 母 雷 公 , 鑿外 域 朝 天 之 路 」 。 宋 蘇 軾 亦 有 詩 稱 「 麾 駕 雷 公 訶 電 母 」 。 宋 元 以 後 , 電 母 更 有 名 姓 , 《 鑄 鼎 餘聞 》 稱 「 電 母 秀 使 者 , 名 文 英 」 。 《 元 史 》 的 《 輿 服 志 》 說 到 軍 中 有 「 電 母 旗 」 , 旗 上 畫 神 人 為女 人 形 , 「 纁 衣 朱 裳 白 褲 , 兩 手 運 光 」 。 明 代 小 說 《 西 游 記 》 和 《 北 游 記 》 都 寫 到 電 母 , 稱 " 金光 聖 母 " 或 " 朱 佩 娘 " 。
  雷 公 電 母 之 職 , 原 來 是 管 理 雷 電 。 但 是 自 先 秦 兩 漢 起 , 民 眾 就 賦 予 雷 電 以 懲 惡 揚 善 的 意 義 。 《 史 記 》 的 《 殷 本 紀 》 稱 「 武 乙 無 道 , 暴 雷 震 死 」 。 王 充 《 論 衡 》 的 《 雷 虛 》 篇 稱 「 盛 夏 之時 , 雷 電 迅 疾 , 擊 折 樹 木 , 壞 敗 室 屋 , 時 犯 殺 人 」 , 「 其 犯 殺 人 也 , 謂 之 陰 過 , 飲 食 人 以 不 潔 凈 , 天 怒 擊 而 殺 之 。 隆 隆 之 聲 , 天 怒 之 音 , 若 人 之 響 噓 矣 」 。 其 雷 電 都 具 有 代 天 行 道 、 懲 罰 陰 過 、 震 死 暴 雷 的 意 思 。 道 教 繼 承 中 國 古 代 對 雷 公 電 母 的 信 仰 。 唐 五 代 高 道 杜 光 庭 在 其 編 定 的 《 道門 科 範 大 全 集 》 的 多 種 祈 求 雨 雪 的 科 儀 中 , 都 以 雷 公 電 母 作 為 主 要 啟 請 的 神 靈 。 北 宋 以 後 的 神霄 派 、 清 微 派 道 士 施 行 雷 法 , 《 道 法 會 元 》 稱 雷 法 之 基 礎 是 「 氣 」 , 「 道 中 之 法 者 , 靜 則 交 媾龍 虎 , 動 則 叱 吒 雷 霆 」 , 而 雷 公 作 為 主 管 雷 霆 的 九 天 應 元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 即 雷 祖 ) 的 下 屬 神 靈 , 在 施 法 中 予 以 迎 送 、 召 喚 、 調 遣 和 施 雷 等 事 。在 一 些 規 模 較 大 的 道 觀 和 廟 宇 中 , 常 有 雷 公 電 母 的 供 奉 。 雷 公 神 像 作 力 士 狀 , 裸 胸 袒 腹 , 背 插 雙 翅 , 額 具 三 目 , 臉 赤 如 猴 , 下 巴 長 而 銳 , 足 如鷹 爪 。 左 手 執 鍥 , 右 手 執 鎚 , 作 欲 擊 狀 。 自 頂 至 旁 , 環 懸 連 鼓 五 個 , 左 足 盤 躡 一 鼓 , 世 稱 雷 公江 天 君 。 電 母 之 像 則 容 如 女 , 貌 端 雅 , 兩 手 執 鏡 , 號 曰 電 母 秀 天 君 。 雷 公 神 誕 之 日 為 六 月 二 十四 日 。 道 教 信 徒 一 般 只 是 在 祈 求 雨 雪 時 才 奉 祀 雷 公 電 母 , 專 門 奉 祀 的 已 不 多 見 。 但 在 道 教 大 型齋 醮 儀 禮 中 仍 列 有 雷 公 電 母 之 神 位 。


 
龍 是 中 國 古 代 神 話 的 四 靈 之 一 。 《 太 上 洞 淵 神 咒 經 》 中 有 「 龍 王 品 」 , 列 有 以 方 位 為 區 分 的 「 五 帝 龍 王 」 , 以 海 洋 為 區 分 的 「 四 海 龍 王 」 ,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區 分 的 5 4 名 龍 王 名 字 和 6 2 名 神 龍 王 名 字 。 唐 玄 宗 時 , 詔 祠 龍 池 , 設 壇 官 致 祭 , 以 祭 雨 師 之 儀 祭 龍 王 。 宋 太 祖 沿 用 唐 代 祭 五 龍 之 制 。 宋 徽 宗 大 觀 二 年 ( 1 1 0 8 年 ) 詔 天 下 五 龍 皆 封 王 爵 。 封 青 龍 神 為 廣 仁 王 , 赤 龍 神 為 嘉 澤 王 , 黃 龍 神 為 孚 應 王 , 白 龍 神 為 義 濟 王 , 黑 龍 神 為 靈 澤 王 。 清 同 治 二 年 ( 1 8 6 3 年 ) 又 封 運 河 龍 神 為 「 延 庥 顯 應 分 水 龍 王 之 神 」 , 令 河 道 總 督 以 時 致 祭 。
  由 此 , 龍 王 之 職 就 是 興 雲 布 雨 , 為 人 消 滅 炎 熱 和 煩 惱 , 龍 王 治 水 成 了 民 間 普 遍 的 信 仰 。 道 教 《 太 上 洞 淵 神 咒 經 》 中 的 「 龍 王 品 」 就 稱 , 「 國 土 炎 旱 , 五 榖 不 收 , 三 三 兩 兩 莫 知 何 計 時 」 , 元 始 天 尊 乘 五 色 雲 來 臨 國 土 , 與 諸 天 龍 王 等 宣 揚 正 法 , 普 救 眾 生 , 大 雨 洪 流 , 應 時 甘 潤 。
  龍 王 神 誕 之 日 , 各 種 文 獻 記 載 和 各 地 民 間 傳 說 均 有 差 異 。 舊 時 專 門 供 奉 龍 王 之 廟 宇 几 乎 與 城 隍 、 土 地 之 廟 宇 同 樣 普 遍 。 每 逢 風 雨 失 調 , 久 旱 不 雨 , 或 久 雨 不 止 時 , 民 眾 都 要 到 龍 王 廟 燒 香 祈 願 , 以 求 龍 王 治 水 , 風 調 雨 順 。

  
雨 師 就 是 雨 神 , 亦 稱 萍 翳 、 玄 冥 等 。 中 國 古 代 的 雨 神 起 源 甚 早 。 《 周 禮 》 的 《 大 宗 伯 》 篇 稱 , 「 以 燎 祀 司 中 、 司 命 、 風 師 、 雨 師 」 。 鄭 玄 注 : 「 雨 師 , 畢 也 」 , 意 思 是 「 月 離 於 畢 , 俾 滂 沱 矣 。 是 雨 師 畢 也 」 。 東 漢 蔡 邕 《 獨 斷 》 則 稱 , 「 雨 師 神 , 畢 星 也 。 其 象 在 天 , 能 興 雨 」 。 畢 星 是 二 十 八 宿 中 西 方 七 宿 之 一 。 此 當 是 以 星 宿 為 雨 神 也 。 另 外 , 亦 有 以 人 物 為 雨 神 者 。 屈 原 《 天 問 》 云 「 蓱 號 起 雨 」 。 漢 代 王 逸 注 稱 : 「 蓱 , 萍 翳 , 雨 師 名 也 」 。 《 風 俗 通 義 》 稱 「 春 秋 左 氏 傳 說 , 共 工 之 子 , 為 玄 冥 師 」 , 「 鄭 大 夫 子 產 禳 於 玄 冥 」 。 玄 冥 , 雨 師 也 。 晉 《 搜 神 記 》 稱 , 「 赤 松 子 者 , 神 農 時 雨 師 也 」 。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更 以 神 鳥 為 雨 師 , 稱 「 雨 師 者 , 商 羊 是 也 。 商 羊 , 神 鳥 , 一 足 , 能 大 能 小 , 吸 則 溟 渤 可 枯 , 雨 師 之 神 也 」 。 唐 宋 以 後 , 從 佛 教 中 脫 胎 出 來 的 龍 王 崇 拜 逐 漸 取 代 了 雨 師 的 位 置 。
  雨 師 之 名 , 以 「 師 」 名 神 。 據 《 風 俗 通 義 》 的 《 祀 典 》 稱 , 「 師 者 , 眾 也 。 土 中 之 眾 者 莫 若 水 。 雷 震 萬 里 , 風 亦 如 之 。 至 於 太 山 , 不 崇 朝 而 遍 雨 天 下 , 異 於 雷 風 , 其 德 散 大 , 故 雨 獨 稱 師 也 」 。 正 是 由 於 風 雨 滋 潤 , 「 養 成 萬 物 , 有 功 於 人 , 王 者 祀 以 報 功 也 」 。
  雨 師 的 奉 祀 , 秦 漢 時 已 列 入 國 家 的 祀 典 。 《 唐 會 要 》 稱 , 奉 祀 雨 師 , 升 入 中 祀 , 並 且 要 「 諸 郡 各 置 一 壇 」 , 與 王 同 祀 。 道 教 宮 觀 也 有 設 殿 供 奉 風 伯 雨 師 、 雷 公 電 母 者 。 其 雨 師 之 塑 像 常 作 一 烏 髯 壯 漢 , 左 手 執 盂 , 內 盛 一 龍 , 右 手 若 灑 水 狀 , 稱 雨 師 陳 天 君 。 雨 師 之 神 誕 日 為 十 一 月 二 十 日 。 由 于 近 代 雨 師 的 崇 拜 逐 漸 為 龍 王 崇 拜 所 取 代 , 因 此 現 在 專 門 奉 祀 雨 師 的 祭 典 已 不 多 見 。 只 是 在 道 教 大 型 齋 醮 儀 禮 上 , 設 置 雨 師 的 神 位 , 隨 眾 神 受 拜 。
 

  
風 伯 , 就 是 風 神 , 亦 稱 風 師 、 飛 廉 、 箕 伯 等 等 。 中 國 古 代 的 風 神 崇 拜 起 源 較 早 。 《 周 禮 》 的 《 大 宗 伯 》 篇 稱 , 「 以 燎 祀 司 中 、 司 命 、 風 師 、 雨 師 」 。 鄭 玄 注 : 「 風 師 , 箕 也 」 , 意 思 是 「 月 離 於 箕 , 風 揚 沙 , 故 知 風 師 其 也 」 。 東 漢 蔡 邕 《 獨 斷 》 則 稱 , 「 風 伯 神 , 箕 星 也 。 其 象 在 天 , 能 興 風 」 。 箕 星 是 二 十 八 宿 中 東 方 七 宿 之 一 , 此 當 以 星 宿 為 風 神 。 另 外 , 楚 地 亦 有 稱 風 伯 為 飛 廉 的 。 屈 原 《 離 騷 》 有 句 稱 「 前 望 舒 使 先 驅 兮 , 後 飛 廉 使 奔 屬 」 。 晉 灼 注 飛 廉 曰 「 鹿 身 , 頭 如 雀 , 有 角 而 蛇 尾 豹 文 」 。 高 誘 注 蜚 廉 曰 「 獸 名 , 長 毛 有 翼 」 。 此 當 以 動 物 為 風 神 。 唐 宋 以 後 , 風 伯 曾 作 「 風 姨 」 、 「 封 姨 」 和 「 風 后 」 , 即 曾 作 女 神 。 但 以 箕 星 作 風 伯 之 說 , 一 直 佔 據 主 導 地 位 。
  風 伯 之 職 , 就 是 「 掌 八 風 消 息 , 通 五 運 之 氣 候 」 。 風 是 氣 候 的 主 要 因 素 , 事 關 濟 時 育 物 。 《 風 俗 通 義 》 的 《 祀 典 》 稱 , 風 伯 「 鼓 之 以 雷 霆 , 潤 之 以 風 雨 , 養 成 萬 物 , 有 功 於 人 。 王 者 祀 以 報 功 也 」 。
  對 風 伯 的 奉 祀 , 秦 漢 時 就 已 經 列 入 國 家 祀 典 。 《 唐 會 要 》 稱 , 奉 祀 風 伯 , 升 入 中 祀 , 並 且 要 「 諸 郡 各 置 一 壇 」 , 與 王 同 祀 。 道 教 宮 觀 中 也 有 設 殿 供 奉 風 伯 雨 師 、 雷 公 電 母 的 , 其 風 伯 塑 像 常 作 一 白 髮 老 人 , 左 手 持 輪 , 右 手 執 扇 , 作 扇 輪 子 狀 , 稱 風 伯 方 天 君 。 風 伯 神 誕 之 日 為 十 月 初 五 日 。 普 通 道 教 徒 在 其 生 存 和 職 業 同 「 風 」 有 密 切 關 係 者 才 單 獨 奉 祀 風 伯 , 一 般 道 教 徒 只 是 在 大 型 齋 醮 法 會 時 才 供 奉 風 伯 。

  道 教 的 福 祿 壽 三 星 之 說 , 約 起 於 明 代 。 成 儀 於 明 代 的 《 金 籙 齋 玄 靈 轉 經 早 朝 行 道 儀 》 , 其 中 在 為 皇 家 轉 誦 《 太 上 玄 靈 北 斗 本 命 延 生 真 經 》 時 , 祈 請 神 靈 中 , 除 有 三 清 、 玉 帝 、 北 斗 九 星 君 以 外 , 還 要 祈 請 「 南 極 老 人 壽 德 星 君 」 、 「 上 清 福 德 星 君 」 、 「 上 清 祿 德 星 君 」 。 同 是 明 代 成 儀 的 《 金 籙 齋 延 壽 設 醮 儀 》 中 , 也 有 祈 請 「 上 清 福 祿 壽 三 星 真 君 」 。 《 中 天 紫 微 星 真 寶 懺 》 朝 禮 各 星 君 時 , 也 有 禮 拜 「 福 星 天 德 星 君 、 祿 星 天 祐 星 君 、 壽 星 老 人 星 君 」 的 內 容 。 但 是 , 福 祿 壽 三 星 之 所 指 , 道 書 和 民 間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 大 約 成 書 於 明 代 初 年 的 《 金 籙 祈 壽 早 朝 儀 》 稱 「 南 極 老 人 福 祿 壽 三 星 真 君 」 , 據 文 意 , 似 乎 將 福 祿 壽 三 星 統 歸 於 「 南 極 老 人 」 名 下 。 現 在 , 道 教 和 一 般 民 眾 大 致 認 為 , 福 星 指 的 是 天 官 ; 祿 星 指 的 是 文 昌 ; 壽 星 指 的 是 南 極 老 人 。 奉 祀 壽 星 , 起 於 先 秦 。 《 史 記 》 的 《 封 禪 書 》 稱 , 秦 時 「 於 杜 、 亳 有 三 社 主 之 祠 、 壽 星 祠 」 。 《 史 記 索 隱 》 注 稱 , 「 壽 星 , 蓋 南 極 老 人 星 也 , 見 則 天 下 理 安 , 故 祠 之 以 祈 福 壽 」 。 可 見 , 秦 漢 之 時 , 奉 祀 壽 星 可 以 祈 福 祈 壽 。 齊 梁 高 道 陶 弘 景 《 真 靈 位 業 圖 》 列 南 極 老 人 丹 陵 上 真 為 「 太 極 左 位 」 。 漢 代 以 降 , 一 直 列 為 國 家 祀 典 。 但 是 , 明 代 洪 武 三 年 起 , 以 其 為 妄 而 罷 祀 。 然 而 , 道 教 中 的 奉 祀 依 舊 , 並 且 , 將 其 與 天 官 、 文 昌 同 列 為 福 祿 壽 三 星 。
  福 星 天 官 , 當 以 賜 福 為 職 。 《 三 官 燈 儀 》 稱 , 「 真 都 元 陽 , 紫 微 宮 主 , 自 然 大 聖 , 賜 福 天 官 , 統 攝 天 界 , 役 使 鬼 神 , 保 天 長 存 」 。 祿 星 文 昌 , 文 昌 有 六 星 , 其 中 司 祿 星 , 緯 書 《 春 秋 元 命 苞 》 稱 「 司 祿 賞 功 進 士 」 , 主 文 人 之 功 名 利 祿 。 壽 星 南 極 老 人 星 , 《 史 記 正 義 》 稱 「 為 人 主 占 壽 命 延 長 之 應 」 。
  有 福 、 得 祿 和 長 壽 等 三 個 目 標 , 一 直 是 中 國 道 教 信 徒 和 普 通 民 眾 追 求 的 共 同 理 想 。 因 此 , 明 代 以 降 , 民 間 對 福 祿 壽 三 星 的 奉 祀 經 久 不 衰 。 道 教 宮 觀 , 盡 管 少 有 專 門 設 立 的 福 祿 壽 三 星 君 殿 , 但 是 單 獨 供 奉 壽 星 的 仍 較 普 遍 。 中 國 福 祿 壽 三 星 瓷 雕 至 今 仍 然 有 人 請 回 家 供 奉 , 並 預 先 在 道 觀 中 開 光 分 靈 , 以 求 靈 驗 , 護 佑 合 家 有 福 、 得 祿 和 長 壽 。
   註生娘娘,又稱註生媽。註生娘娘是主司生育之神,也是保佑孕婦、產婦和褓幼之神。有些地方則將「臨水夫人」視為「註生娘娘」。註生娘娘的來歷出自「封神 傳」(亦名「封神演義」)。姜子牙奉玉帝之命,封三仙島的的雲霄、瓊霄、碧宵掌混元金斗,人生先從金斗轉劫。金斗即淨捐或產盆。
雲霄、瓊霄、碧宵合稱為註生娘娘,又稱「授子之神」,其所屬的十二婆姐,又名十二褓姆或十二延女,造型為各各抱一嬰孩而立。
  十二婆姐分別為註生婆姐陳四娘、註胎婆姐萬四娘、監生婆姐阮三娘、抱送婆姐曾五娘、守胎婆姐林九娘、轉生婆姐李大娘、護產婆姐許大娘、註男女婆姐劉七娘、送子婆姐馬五娘、安胎婆姐林一娘、養生婆姐高四娘、抱子婆姐卓五娘等。註生娘娘誕辰為三月二十日。
   在一些文昌祠中,在主神文昌帝君的兩側,常塑兩位童子塑。這兩位侍童,即俗稱"天聾"、"地啞"。在許多文昌帝君的畫像中,也常出現這兩位童子。探溯本 源,天聾、地啞實即原始社會農耕民族信仰中的最大神聖天父、地母。地母比天父早出。大地負載萬物,生育萬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繁衍的根本。因此遠古 先民特別崇拜大地。受農耕初期母系氏族社會的影響,人們便取大地生育萬物,為萬物之母之含義,稱這位由大地崇拜而產生的神靈為"地母"。天父是父系社會出 現後產生的男性蒼天大神。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認為陰陽相配才能化生萬物
。所以古代神話稱,天父與地母結為配偶,天覆於地,向地下雨,致使地母受孕而滋生萬物。
《地母經》云:
地母本是無忌土。包養先天與後天。
夫君本是玄童子,他聾我啞配成雙。
神與氣合化天地,氣與神合產賢人。
真氣為母母是氣,真神為子子是神。
陰陽會合真造化,造化天地產賢君。
雖然不會人言語,三九二八時時行。
子母不離懷胎孕,身懷有孕十年整。
十年胎足卦爻定,胎滿產出六賢君。
天皇地皇人皇氏,伏羲軒轅與神農。
  《禮記》中云:"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天地運分晝夜,剖斷四季,覆載萬物,撫養萬物,功勞勛卓,無與倫比。人 們信仰天父、地母就是尊其偉大、酬其功勞。但對於人們的尊奉,天地卻既聾又啞,默然無聲,從不居功自傲,誇其偉大。地母也自稱"他(天父),聾我啞",所 以,人們又稱天父、地母為天聾、地啞。地母聖誕是十月十八日,過去道士多於此日念誦《地母經》,祈禱年豐歲稔,人民康寧。天父、地母被當作文昌帝君的隨童 后,其職能形象均已改變。如今偶或有道士在地母聖誕為地母念誦《地母經》,但誰也不記得在這一天去文昌閣為地啞慶祝聖誕。因為在信仰者看來,地母與地啞已 經是兩位迥然不同的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