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異鄉人》(原名:L'Étranger,又譯為「局外人」)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卡繆1957年得獎作品。1942年發行,暢銷且影響深遠,為二十世紀著名小說。卡謬藉此作表達人是存在於孤立疏離之間以及生活的荒謬性。

異鄉人

異鄉人
200px
1st US version
(publ. Alfred A. Knopf, 1946)[1]
作者 阿爾貝·卡繆
封面設計 Jack Walser
出版地 法國
語言 法語
類型 哲學小說
出版者 Éditions Gallimard
出版日期 1942年
異鄉人》(原名:L'Étranger,又譯為「局外人」)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卡繆1957年得獎作品。1942年發行,暢銷且影響深遠,為二十世紀著名小說。卡謬藉此作表達人是存在於孤立疏離之間以及生活的荒謬性。

劇情

作品主要描述生活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的主人公莫梭收到一封來自養老院的電報告知其母親的死訊。主人翁在母親的葬禮上並沒有流露出傷心難過,反而無視於道德教條在葬禮隔 天與女友做愛。之後又繼續著與從前一般無二的生活,直到被捲入朋友的麻煩事,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種種行為既無關於他是否不愛他母親,也無關他是否討厭那 阿拉伯人。在等待審判的期間,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凌亂片段地交代莫梭過往生活中的荒謬事件。最後在面對審判時,主角莫梭表現得滿不在乎,當被問到殺人動機 時,他回答:「都是太陽惹的禍」,期待著在人們的咒罵聲中面對行刑。小說最後以荒謬的判決將其處死作為結束。

點評鑒賞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加繆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傑出作品之一,該書以一種客觀記錄式的「零度風格」,粗線條地描述了主人公默而索在荒繆 的世界中經歷的種種荒繆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誕體驗。從參加母親的葬禮到偶然成了殺人犯,再到被判處死刑,默而索似乎對一切都無動於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 理性的存在著,他像一個象徵性的符號,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個血紅色的燈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然而,局外人現象的產生無疑是由那個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而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本書寫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時期,西方世界正處於戰爭的恐慌 之中,人們對社會充滿迷惘,精神沒有歸宿。默而索們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他們孤獨、痛苦、冷漠,但又不甘於被現實的世界如此凌迫,於是他們變成了世 界的局外人,自我成了自我的陌生人。他們以冷漠來反抗生活,卻最終未能逃脫在命運面前的慘敗,悲劇是註定的,但蔑視悲劇的態度卻讓他成了一名挑戰荒繆的英 雄。 可以說,局外人並不是指默而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的人的代表,默而索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做為一個人,他是特別的,但是普通卻往往寓於特別之 中,他的身上有著太多人的影子。為了進一步了解生活,了解從前的人或許也是我們現在身邊的人,默而索的個人的世界也便成為一類人共有的特質,通過對默而索 的探知,才能更加深入的認識」局外人」這種現象。

電影版

1967年在義大利被拍攝成電影。電影名為《異鄉人》(義大利語:Lo straniero)。該片導演是義大利名導盧奇諾·維斯康蒂,《郵差總按兩次鈴》、《氣蓋山河》、《詛咒》、《魂斷威尼斯》都是其作品。製片人迪諾·德·勞倫提斯。出演者馬切洛·馬斯楚安尼安娜·卡里娜



阿爾貝·卡繆

(已重新導向自 阿尔贝·卡缪)
阿爾貝·卡繆

阿爾貝·卡繆
西方哲學家
出生 1913年11月7日
法國 法屬阿爾及利亞塔里夫省蒙多維城
逝世 1960年1月4日
 法國勃艮第約訥省維勒布勒萬
學派 荒謬主義
主要領域 倫理學政治學
阿爾貝·卡繆的墓碑
法國小鎮維勒布勒萬的阿爾貝·卡繆的車禍紀念碑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城。

生平

卡繆父親在1914年大戰時陣亡,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生活極為艱難。卡繆靠獎學金讀完中學,1933年起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1936年畢業,論文題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參加大學任教資格考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繆參加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大戰爆發時他任《共和晚報》主編,後在巴黎任《巴黎晚報》編輯部秘書。德軍侵法後參加地下抗德組織,負責《戰鬥報》的出版工作。
卡繆從1932年起即發表作品,1942年因發表《異鄉人》(又譯為《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說《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評,但是《反抗者》(1951)一書由於宣揚「純粹的反抗」,即反對革命暴力而導致了他和薩特等左派知識分子的決裂。他主要的作品還有隨筆《薛西弗斯神話》(1942)、劇本《卡里古拉》(1944)、《義人》(1949)、小說《墮落》(1956)和短篇小說集《放逐和王國》(1957)等。 卡繆於1957年10月17日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法國當時第九位也是最年輕的獲獎者。1960年1月4日與加利馬Michel Gallimard)同死於車禍。
2009年11月22日法國總統沙柯吉有意將卡繆的墳遷移至塞納河左岸先賢祠,為紀念卡繆逝世50週年;可是卡繆的兒子反對該提議,其認為他父親一生反對虛名,不會接受搬進先賢祠受人膜拜。[1]
他的創作喜歡以三部曲形式:小說+哲學隨筆+劇本。哲學思想在於從精神上反抗不可避免的荒誕。薩特的自由選擇是面對荒誕可採取的手段之一,而卡繆則著重強調苦難之中的幸福。

哲學思想

人道主義思想

卡繆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義,人的尊嚴問題,一直纏繞著他的創作、生活和政治鬥爭的根本問題。《薛西弗斯神話》和《異鄉人》構成了卡繆文學創作的母題,包含著卡繆未來作品的核心問題。書中,薛西弗斯(又譯:西敘福斯、西西弗斯)的幸福假設的提出,其本質動機,不在荒誕,因為荒誕不能告訴我們何謂幸福及不幸;之所以卡繆假設薛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嚴。
反抗才能體現尊嚴。薛西弗斯被責為永罰,卻幸福,這絕對是一種反抗,也是在這種條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卡繆在假設薛西弗斯幸福的時候,充分運用了想像和獨斷,其潛台詞,卻是人類尊嚴的需要。

二元對立

卡繆的創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對立的主題,其中有一些亦直接作為書名,如《反與正》,《放逐和王國》等。
卡繆強調的其他還有「荒誕和理性」,「生與死」,「墮落和拯救」,「陽光和陰影」,「有罪和無辜」……這些二元對立的主題經常成對出現,而且互不抵銷,甚至有相輔相成的意思。
卡繆在他的隨筆中數次使用這樣的修辭方式:用一片黑暗來形容明亮的陽光。隨筆中也許不過是一種修辭,但這種修辭代表的思維方式卻貫穿了卡繆幾乎全部的創作,成為他的重要特色。無論是他的小說還是戲劇,或是哲理隨筆,都看不到邏輯的一貫性,到處都隱含著矛盾,這在別的作家那裡,這可能是個致命的弱點,可從卡繆的作品中體現的卻是複雜的深刻,丹麥物理學玻爾說過:「和小真理相對的當然是謬誤,可是和偉大的真理相對的仍然是偉大的真理。」正是在這樣對矛盾的正視當中反映了人類思維的局限及其和世界的斷裂。二元對立的兩極互相為對方的存在存在,形成強大的張力,悖論和歧義性、多義性在此從生,這也成為卡繆難以被定義的地方,其間人道主義一以貫之,然而人道主義本來就是意義含混的詞。
二元對立其實是西方的傳統思維習慣,但是傳統的二元對立主要是主客關係,「善與惡」,「美與醜」等一系列概念,但在卡繆那裡,這些傳統的理念被拋棄了,善惡美醜問題被諸如「流放和王國」,「陽光和陰影」這樣的形象所取代。甚至在講述一樁殺人案的《異鄉人》中,傳統的「罪與無辜」的問題竟消解於無形之中,只是作為一個背景存在。卡繆的這些悖論性的理念沒有給他找到理論上的出路,卻使他的小說和戲劇有了令人捉摸不定的多義性,成為意義之源。在美學的意義上,則是用簡單,毫不修飾的語言產生讓人困惑的效果,在《異鄉人》和《墮落》中最為明顯。

存在主義

卡繆一貫反對別人給他加上的存在主義的標籤,但在他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頒獎詞中依然稱他為存在主義者,這說明存在主義絕非捕風作影,實理有固然。
存在主義包容了各種各樣思想的一種思潮,在各種公認的存在主義思想之間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簡單而言,存在主義的重大主題為個人對於存在的恐懼,荒誕的感受;它反映人在面對世界時所感到的一種情緒:孤立無援、個人承擔但無意義的世界荒謬而沒有盡頭、個人處於一種「被拋」的境地。
如卡繆《薛西弗斯神話》 中說的,每個人都是西西弗斯,差別只在是否認識到這一點:「起床,電車,四小時辦公室或工廠的工作,吃飯,電車,四小時的工作,吃飯,睡覺,星期一,星期 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樣的節奏周而復始地流逝。可是某一天,『為什麼』的問題浮現在意識中,一切就都從這略 帶驚奇的厭倦中開始了。『開始』,這是至關重要的。厭倦產生在機械麻木的生活之後,但它開啟了意識的運動。」卡繆的作品中都以存在主義的方式表現了存在主 義,故普遍都認為卡繆是存在主義者。
至於卡繆反對存在主義主要是為了和薩特劃清界限,因為當時的輿論界基本上認為所謂存在主義就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卡繆與薩特的思想有不少共同點,但也有分歧,尤其是在對待革命歷史以及蘇聯的態度。其根源在馬克思主義;薩特戰後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卡繆卻一貫反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主義。薩特是個哲學家,更多的被理念所纏繞,抽象得多,卡繆的哲學思想更多來源於感性生活,直接體驗,這一點在卡繆的散文里體現的最為明顯,他深深熱愛的阿爾及利亞對他而言就是這種感性生活的代表,他一生都沒有放棄地中海式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薛西弗斯神話》和《存在與虛無》是兩本截然不同的書,這種不同不是表現在觀點的分歧上,而是表現在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同樣是荒謬,薩特通過一系列的論證說明你不可能不荒謬,而卡繆卻不強調自由選擇,又說「我就在這兒,這就是荒謬」。
兩者的另一重大區別在於薩特強調行動,而卡繆老在猶疑不定,在他的小說中,除了《鼠疫》外,行動幾乎沒有什麼意義,特別是《異鄉人》中,更為明顯。這本書在二戰中出版,當時就有人發出這本書出得是不是時候的疑問,莫爾索和卡繆親自投入的抵抗運動看起來有點格格不入。卡繆和薩特都反對虛無,宣揚反抗,然而卡繆的反抗和薩特的反抗是不同的,卡繆的反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即不在於你怎麼做,而在於你怎麼想,有點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但這種辦法使反抗成為一種絕對可能的東西。而薩特恰恰相反,不在於你怎麼想,而在於你怎麼做。卡繆的英雄薛西弗斯薩特的英雄奧萊斯忒(Oreste)是兩種不同的英雄。而正是在「反抗」問題上的分歧導致兩人幾十年的友誼破裂,1951年《反抗者》出版後,卡繆和薩特的矛盾發展到頂點。

作品

小說

  • 異鄉人》,或《局外人》("L'Étranger")(1942)
  • 鼠疫》,或《瘟疫》("La Peste")(1947)
  • 墮落》,或《墜落》("La Chute")(1956)
  • 快樂的死》("La Mort heureuse")(1936-1938年間完成,逝世後於1971年出版)
  • 《第一人》,或《最初之人》("Le premier homme")(未完成,逝世後於1995年出版)

短篇故事

  • 《放逐和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短篇小說集)(1957)
    • 〈成熟的女人〉("La Femme adultère")
    • 〈困惑靈魂的叛變〉("Le Renégat ou un esprit confus")
    • 〈沉默之人〉("Les Muets")
    • 〈賓客〉( "L'Hôte")
    • 〈喬那斯或工作中的藝術家〉("Jonas ou l'artiste au travail")
    • 〈石頭在長〉("La Pierre qui pousse")

劇作

  • 卡里古拉》("Caligula")(四幕劇)(1938年完成,1945年演出)
  • 《修女安魂曲》("Requiem pour une nonne",改編自福克納的同名小說)
  • 《誤會》("Le Malentendu")(三幕劇)(1944)
  • 《圍城狀態》("L'Etat de Siege")(1948)
  • 《義人》("Les Justes")(五幕劇)(1949)
  • 《附魔者》("Les Possédés",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同名小說)(1959)

論文

  • Create Dangerously (Essay on Realism and Artistic Creation) (1957)
  •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 (Parnassos lecture in Greece) (1956)
  • The Crisis of Man (Lec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1946)
  • Why Spain? (Essay for the theatrical play L' Etat de Siege) (1948)
  • Reflections on the Guillotine (Réflexions sur la guillotine) (Extended essay, 1957)
  • Neither Victims Nor Executioners (Combat) (1946)

論文集

  • 《存在,反抗與死亡》(1961)
  • Lyrical and Critical Essays (1970)
  • Youthful Writings (1976)
  • Between Hell and Reason: Essays from the Resistance Newspaper "Combat", 1944–1947 (1991)
  • Camus at "Combat": Writing 1944–1947 (2005)
  • Albert Camus Contre la Peine de Mort (2011)

散文集、札記

  • Christian Metaphysics and Neoplatonism (1935)
  • 反與正》("L'envers et l'endroit")(1937)
  • 《婚禮》("Noces")(1938)
  • 薛西弗斯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1942)
  • 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1951)
  • 《夏天》("L'Été")(1954)
  • 《時事集》
一,評論集("Chroniques"),1944 - 1948(1950年出版)
二,評論集("Chroniques"),1948 - 1953
三,阿爾及利亞評論集("Chroniques algériennes"),1939 - 1958(1958年出版)
  • 《卡繆札記》("Carnets")
一,1935/2 - 1942/2 (1962)
二,1943-1951 (1965)
三,1951-1959 (2008)
  • 《致德國友人書》("Lettres à un ami allemand",給Louis Neuville)(1948)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 卡繆的作品「異鄉人」
    • 王潤華/譯,《異鄉人》,台南市:中華,1966年初版、1968年再版。
    • 尚適/譯,《異鄉人》,台中市:義士,1974年初版。
    • 孟祥森/譯,《異鄉人》,台北市:牧童,1977年再版。
    • 鍾文/譯,《異鄉人》,台北市:遠景,1981年初版。
    • 康樂意/譯,《異鄉人:荒謬的存在》,台北市:萬象,1994年。
    • 莫渝/譯,《異鄉人》,台北市:志文,1994年再版、1997年、2004年。
    • 不著譯者,《異鄉人》,台北市:萬象,1998年。
    • 林凱慧/譯,《異鄉人》,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1999年初版。
    • 阮若缺/譯,《異鄉人》,台北市:天肯文化,1999年。
    • 鍾文/譯,《異鄉人》,台北市:錦繡,1999年。
    • 柔之/譯,《異鄉人》,台北市:小知堂文化,2000年。
    • 莫渝/譯,《異鄉人》,台北市:桂冠,2001年。
    • 李淑貞/編譯,《異鄉人》,台北市:經典文庫,2002年。
    • 雨陶/編譯,《異鄉人》,台北縣中和市:華文網出版,2003年。
    • 張一喬/譯,《異鄉人》,台北市:麥田,2009年。
  • 卡繆的作品「瘟疫」
    • 周行元/譯,《瘟疫》,台北市:志文,1969年初版。
    • 徐蘋/譯,《黑死病》,台北市:世界文物,1970年。
    • 李怡/譯,《瘟疫(黑死病)》,台南市:文言,1983年。
    • 顧梅聖、徐志仁/譯,《大瘟疫》,台北市:業強,1994年。
    • 顧方濟、徐志仁/譯,《鼠疫》,台北市:林鬱出版,1994年。
    • 孟祥森/譯,林燿德/導讀,《瘟疫》,台北市:桂冠,1995年。
    • 周行之/譯,《瘟疫》,台北市:志文,1998年再版。
    • 諾貝爾文學編譯委員會,《卡繆:黑死病》,環華館,2002年。
    • 顏湘如/譯,《鼠疫》,台北市:麥田,2012年。
  • 卡繆的雜文集、札記與哲學作品
    • 沙特、卡繆/同撰,何欣/主編,《從存在主義觀點論文學》,台北市:環宇,1971年。
    • 劉俊餘/譯,《反抗者》,台北市:三民書局,1972年。
    • 溫一凡/譯,《卡繆雜文集:抵抗、反抗與死亡》,台北市:志文,1979年初版、1985年、1990年。
    • 張伯權、範文/譯,《卡繆札記》,台北市:楓城出版社,1976年、1981年第4版、1986年、1988年、1991年。
    • 張伯權、範文/譯,《卡繆札記》,台北市:萬象出版社,1998年。
    • 楊耐冬/譯註,《卡繆語錄:存在主義大師之壹》,台北市:漢藝色研出版,1994年。
    • 黃馨慧/譯,《卡繆札記I》,台北市:麥田,2011年。
  • 卡繆的其他作品
    • 何欣/譯,《放逐與王國》,台北市:晨鐘,1970年、1975年。
    • 戴維揚、黃美序/同譯,《卡繆戲劇選集:柯里古拉、正義之士》,台北市:驚聲文物,1970年、1984年。
    • 孟凡/譯,《卡里古拉》,台北市:現代學苑月刊社,1969年。
    • 阮若缺/導讀,《卡里古拉》,台北市:桂冠,1994年。
    • 廖學宗/譯,《墮落》,台北市:正文,1973年。
    • 陳山木/譯,《墮落》,台北市:水牛,1977年再版。
    • 孟祥森/譯,《墮落》,台北市:遠景,1983年。
    • 不著譯者,《墮落》,台北市:萬象,1992年初版。
    • 徐進夫/譯,《快樂的死》,台北市:晨鐘,1973年。
    • 傅佩榮/譯,《西齊弗神話》,台北縣新店市:先知,1976年。
    • 張漢良/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市:志文,1991年再版、1998年、2001年。
    • 郭宏安/譯,《局外人》,台北市:林鬱出版,1994年。
    • 顏湘如/譯,《局內局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初版。
    • 《局外人》、《局內局外》即異鄉人,譯名不同。
    • 出版社編輯室/譯,《災難》,台北縣中和市:兆瑞出版,2003年初版。
    • 吳錫德/譯,《第一人》,台北市:皇冠出版,1997年初版。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卡繆(1957)》,台北市:九華出版:環華發行,出版年份沒有註明。
    • 石武耕/譯,吳坤墉/校閱, 《思索斷頭台》,高雄市,無境文化,2012

作品在中國大陸的出版

  • 杜小真、顧嘉琛/譯,《置身於苦難與陽光之間:加繆散文集》,上海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 袁莉、周小珊/譯,《第一個人》,南京市:譯林出版社,1999年。
  • 柳鳴九、沈志明/主編,《加繆全集》(全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2002年。
  • 杜小真/譯,《西西弗的神話》,北京:西苑,2003年。
  • 郭宏安、顧方濟、徐志仁/譯,《局外人‧鼠疫》,譯林出版社,2007年。
  • 劉瓊歌/譯,《西西弗的神話》,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 楊榮甲、王殿忠等人/譯,《加繆全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呂永真/譯,《反抗者》,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沈志明/譯,《西西弗神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柳鳴九/譯,《局外人》,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
  • 不著譯者,《局外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劉方/譯,《鼠疫》,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 郭宏安/譯,《西緒福斯神話》,新星出版社,2012年。

相關書籍、論述

繁體本:
  • 卡繆、左拉等人/著,不著譯者,《法國短篇小說選》,志文出版,1989年。
  • 張容/著,《阿爾貝‧卡繆》,遠流出版,1990年。
  • 蘇登家/著,《卡繆異鄉人解析》,台北市:歐語,1991年。
  • 吳詠九/著,《諾貝爾傑出小說家》,台北市:國家出版社,1994年。
  • 戴維揚/著,《現代文豪心象》,宇宙光出版,?年。
簡體本:
  • 張容/著,《形而上的反抗:加繆思想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 理察‧坎伯(RichardKamber)/著,《加繆》,中華書局,2002年。
  • 羅納德‧阿隆森(美)/著,《加謬和薩特:一段傳奇友誼及其崩解》,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 不著編著,《西西弗的神話:加繆荒謬與反抗論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 托尼‧失朱(Tony Judt)/著,《責任的重負:布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的20世紀》,新星出版社,2007年。
  • 郭宏安/著,《從蒙田到加繆:重建法國文學的閱讀空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 李元/著,《加繆的新人本主義哲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 大衛‧贊恩‧梅羅伍茲(英)/著,《視讀加繆》,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年。

梁詩陶弘景

陶弘景

 

《告遊篇》

性靈昔既肇
緣業久相因
即化非冥滅
在理澹悲欣
冠劍空衣影
鑣轡乃仙身
去此昭軒侶
結彼瀛臺賓
儻能踵留轍
為子道玄津
 

《胡笳曲》

自戾飛天歷
與奪徒紛紜
百年三五代
終是甲辰君
 

《寒夜怨》

夜雲生
夜鴻驚
悽切嘹唳傷夜情
空山霜滿高煙平
鉛華沈照帳孤明
寒月微
寒風緊
愁心絕
愁淚盡
情人不勝怨
思來誰能忍
 

《詔問山中何所有詩以答》

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
不堪持寄君
 

《題所居壁》

夷甫任散誕
平叔坐談空
不言昭陽殿
化作單于宮
 

《和約法師臨友人詩》

我有數行淚
不落十餘年
今日為君盡
併灑秋風前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鍊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圖》等。
 

個人簡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鍊丹家、文學家,卒諡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

  
陶弘景
陶弘景
      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爲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 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爲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着金籠頭,被拿着鞭子的人牽着鼻子。梁武帝一 見,便知其意,雖不爲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 書尤妙。對曆算地理醫藥等 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 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内容爲曆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著作

  
陶弘景作品
陶弘景作品
      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等。他的文章《答謝中書書》被選入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教科書.

成就

  
陶弘景菜園求學
陶弘景菜園求學
       陶弘景在醫藥鍊丹天文曆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對於藥物學的貢獻爲最大﹐這又和鍊丹有關。

化學方面

  陶弘景對化學的貢獻之一是記載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樸硝大同小異﹐朏朏如握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樸硝﹐雲是真消石也。”所謂“紫青煙起”是鉀鹽所特有的性質。陶弘景這一記載﹐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鑒定的最早記錄。

鍊丹方面

  陶弘景曾長期從事鍊丹實驗。梁武帝送給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讓他鍊丹。他在鍊丹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例如﹕可與某些金屬形成汞齊﹐汞齊可以鍍物。指出水銀“能消化金﹑銀成泥﹐人以鍍物是也”。胡粉(鹼式碳酸鉛)和黄丹(四氧化三鉛)不是天然產物﹐而是由鉛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鉛所作”﹔黄丹是“熬鉛所作”。

文學方面

  
陶弘景書法
陶弘景書法
      陶弘景一生著書很多,約二百二十三篇。其中關於醫藥學的有《本草經集注》七卷,《補闕肘後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效驗施用藥方》五卷,《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穀祕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氣導引》一卷,《養性延命錄》二卷,《人間卻災患法》一卷,《集藥訣》一卷等。其中絕大多數均已散失 。

陶弘景與《神農本草經》

  古代中藥學的發展,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者著--《神農本草經》之後的另一部重要文獻,是《本草經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四五歲常以蘆荻爲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長大以後,"神儀明 秀,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梁武帝問他:"山 中有什麼,爲什麼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後畫了一幅畫作爲回答。詩爲《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悦,不堪持寄 君"(《陶隱居集》)。畫的内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着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着,並用牛鞭驅趕。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 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但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谘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於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幹擾也很 大。後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上",關門讀書,與世無爭。

醫藥方面貢獻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
       陶弘景在醫藥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本草經》的 科學整理。《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勞動人民積累的藥物知識,共收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成上、中、下三品。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采集和主治 的病症,都作了詳細的記載。對各種藥物如何配伍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但隨着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的藥物知識農漸豐富起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漢代的這本《神農本草經》,不僅輾轉傳抄,"遺誤相繼,字義殘缺",而且内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

  因此,陶弘景便對本草學做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他從自己名醫别錄編中挑選出了三百六十五種新品種附入《神農本草經》,使原書隻有三百六十五種的藥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種,並予以一一訂正、調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集注》一書。

《本草經集注》特點

   《本草經集注》具有明顯的特點。首先,它改進了藥物的一般分類法。《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僅僅概括地指出藥物有毒或無毒,較爲粗糙,既不容易掌握 藥性,又難於尋檢,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差錯。陶弘景把三品分類發展到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種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爲我國古代藥 物分類的標准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其次,對於藥物的性味、產地、采集、形態和鑒别諸方面的論述,有顯著提高。再次,總結了 諸病通用的藥物。例如祛風的藥物有防風、防己、秦艽、川芎、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叫做"諸病通用藥"。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參考,對醫藥學的發展也起 到了促進作用。因此,此書問世後,影響很大,我國古代的第一部藥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修訂完成的。但《本草經集注》也存在不 少問題。李時珍對其采取一分爲二的評價,說"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的修正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種藥,所作的訂正、補充和說明,是有調查研究作爲基礎的。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藥物的采集和臨床用藥的經驗,並 經常深入藥材產地,了解藥物的形態、采制方法。在對各種藥味進行研究時,他發現許多藥物,雖被指爲藥用,其實有名無實,毫無價值。如石下、長卿、屈草、滿 陰實、扁青等等。他把這類藥列爲"有名無用"類。這種創見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穫得的。

陶弘景治學嚴謹

  遇到疑難就去調查研究,這是陶弘景在幾十年治學的過程中養成的習慣。這里有個很生動的故事。一天,他讀到《詩經·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幾句,就很不以爲然。《詩經》 的舊注說,蜾蠃(一種細腰蜂)有雄無雌。繁殖後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蟲銜回窩里,叫那幼蟲變成自己的樣子,而成爲後代。恰好一個朋友也來問這 是怎麼回事。他就先去查書本,書本說的跟《詩經》舊注的一模一樣。他想:這些書盡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書是查不出什麼名堂了。我何不親自到現場看個究竟 呢?於是,陶弘景來到庭院里找到一窩蜾蠃。經過幾次細心的觀察,他終於發現,那螟蛉幼蟲並非用來變蜾蠃的。而是蜾羸銜來放在巢里,等自己產下的卵孵出幼蟲 時,作爲它們的"糧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後代。蜾蠃銜螟蛉幼蟲作子之謎,終於被陶弘景用調查研究的辦法揭穿了。從這件事,他就得出一個結 論:治學要重視調查研究,不能因爲别人怎麼說自己也跟着怎麼說。由此可見他治學的嚴謹性。

陶弘景整理醫籍原則

   陶弘景整理醫籍,十分尊重原作,決不亂塗亂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補充,也把自己的說法和原書的說法區分開來。如把蒐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種藥加入《神農 本草經》,他就用"黑"字寫,有的就用"紅"字寫。所以,後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稱。赤字是本經正文,黑字是後來加入的。他開創的這種做法, 後來的注釋家就爭相學習。

  陶弘景整理醫籍,細心、嚴謹、周密、實用,是我們今天整理中醫古籍的一面鏡子,不愧爲一代名醫,流傳千古。 至今還被世人所推崇。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陶弘景與溫州

  被稱爲“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隱居永嘉楠溪和瑞安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遺蹟和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屬南京市)人。一生經歷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家。他出生於書香家庭。祖父陶隆,爲王府參軍,父親陶貞,曾任孝昌縣令。弘景小時即表現奇特,四五歲就用荻幹作筆在灰中學字,十歲開始研讀葛洪的《神仙傳》。他父親是被妾害死的,因此他終身不娶妻。讀書破萬卷,善琴棋,工草隸,通曉曆代典章制度,不到20歲,召爲南朝宋末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脱朝服掛神武門,辭官歸隱茅山(今鎮江市句容縣)徘徊於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詠爲樂,自號華陽陶隱居。沈約爲東陽郡太守時,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約。

  蕭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齊梁禪代之際,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圖讖,認爲天下必歸梁。梁武帝蕭衍即位後,對他恩寵有加,每逢吉凶未蔔或軍國大事都要先問陶弘景,書信來往不絕,時人稱他爲“山中宰相”。

    陶弘景篤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神仙理論體系,遍游名山大川,到處尋求靈異。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後東行浙越,至會稽大洪山,謁居士類慧明;到餘姚太平 山,謁居士杜京產;又到始寧(上虞)*山,謁法師鍾義山;到始豐天台山,謁諸僧及諸宿舊道士,並得真人遺蹟十餘卷。對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楊義的 《上清》經篆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進行總結和改革,開創了有深遠影響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張佛道雙修,儒釋道三教調和兼容並包,曾說“萬物森羅,不離兩 儀,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在養生問題上主張形神雙修,養性與鍊形並重。一生勤於著述,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方物、醫 術、本草無不通曉,他也從事金丹燒鍊。著作甚多。纂《真浩》、《隱訣》,注《老子》等書二百餘卷。

   康熙《溫州府志》載:“陶弘景棲茅山,一日夢人告曰,欲求還丹,三永之間。知是永嘉,永寧、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將廣泛蒐集到的楊、許三君(楊義、許謐、許)的遺蹟,並整理,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詰》7篇20卷,故大若岩又名真誥岩。

   陶弘景在《答謝中書(謝征)書》所描繪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聳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 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過去人們以爲這是陶氏寫茅山的景色。現經查考,謝靈運的游蹤並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 嘉卻寫過《登永嘉綠蟑山》、《石室山》、《過白岸亭》等多首詩篇。可見陶氏所雲“未複有能與其奇者”,實指楠溪江。

   傳說陶弘景嚐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結草爲廬,采藥種藥種甘蔗(藥用),爲窮人治病,不取分文。群眾感其思德,將他住過的地方稱“陶山”,種藥的地方稱 “藥齊”,山稱“藥齊項”,甘蔗稱“陶蔗”。他練功的地方常有白雲繚繞,陶詩有雲“山中無所有,嶺上多白雲”。故這一帶舊稱“白雲鄉”。如今,陶山寺尚留 有清人撰寫的楹聯:“六朝霸業成誓水,千古名山猶姓陶”。怪不得會有山川之美這一篇詩啊。

陶弘景與道教

  陶弘景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陶弘景
陶弘景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恒以荻爲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   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 文爲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爲深恥”。①十五歲作《尋山 志》,傾慕隱 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 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 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 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

  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

  天監三 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鍊丹之用。天監十三年,敕於茅山爲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爲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 教”。且“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諡貞白 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初,曾師事孫游嶽。受上清經法、符圖;後又廣蒐道經,遂爲上清經之重要傳人。

  永明十 年(492)正式歸隱茅山後,便着手整理弘颺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曆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鍊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 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1933年4月胡適做《陶弘景〈真誥〉考》一文,考證該書是陶弘景“造作的一部傳經故事的 書”)《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藥諸法節度》《集金丹黄白方》 《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

  
陶弘景道裝
陶弘景道裝
       東晉末年以來,楊羲許謐許翽等 人造作的上清經訣,在江東已廣泛流傳,但在傳播過程中,多有散失偽謬。南朝宋齊時道士顧歡,曾對楊、許舊籍進行過蒐集和整理,但仍有不少漏失和謬誤。陶弘 景以顧歡《真蹟經》爲藍本,參考自己蒐訪所得之上清經訣及有關見聞,加以增刪改寫,注解詮次,遂成《真誥》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東晉以來《上清經》出世之 源及傳布過程,楊羲與二許之家世生平等,引用眾多道經,提及大量道教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仙宮鬼神名稱,具體修行方術等等,實爲早期道教上清派教義和歷史 之集大成者。陶弘景所著之《登真隱訣》一書,是一部抄撮諸《上清經》中有關方術祕訣,專論上清派養生登仙之術的重要著作。該書繼承和總結了東晉以來上清派 思神内視及導引、按摩等内修養生之術,並保存了部分天師道的請神上章、符咒驅鬼  的方術。《真靈位業圖》乃系陶弘景構造道教神仙譜系之著作。該書將道教信奉之天神、地、人鬼及諸仙真排定座次,構成了一個等級有序,統屬分明的龐大完整 的道教神仙譜系。

  陶弘景十分重視道教養生學的研究,主張道士的修鍊應從養神、鍊形入手。爲總結道教在養神、鍊形方面 的修鍊經驗,撰寫了《養性延命錄》一書。強調養神當“少思寡欲”,“游心虛靜,息慮無爲”,調節喜怒哀樂情緒,防止勞神傷心;鍊形則要“飲食有節,起居有 度”,避免過度辛勞和放縱淫樂,輔以導引、行氣之術,方能延年益壽,長生久視。

  醫藥學是與道教養生學密 切相關的學科。陶弘景精通醫藥學,主張治病應因人之虛 實、男女老幼、苦樂榮瘁而異。撰有《本草集注》《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藥總訣》等著作,尤以《本草集注》最爲著名。陶弘景首創以玉石、草木、蟲 獸、果菜、米實等分類方法。書中並對各種藥物的名稱、產地、性狀、主治疾病、配制保存方法等等皆一一注明,内容豐富,條理分明,對隋唐以後本草學的發展產 生重大影響,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服餌鍊丹是道教的重要修鍊方術。陶弘景對此非常重視,積極從事鍊丹活動。 史載,他從梁天監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鍊丹實踐,在梁天監(502~519)中曾獻丹於武帝。在穫得豐富鍊丹經驗的基 礎上,他撰寫了《太清諸丹集要》《合丹藥諸法式節度》《服餌方》《服雲母諸石藥消化三十六水法》《鍊化雜術》《集金丹黄白方》等鍊丹服餌著作。其鍊丹成 就,爲充實和豐富我國後世本草學,推動原始化學的進展具有積極作用,是繼魏伯陽葛洪之後又一著名鍊丹家。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市)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陶弘景


姓名陶弘景

通明

華陽隱居

出生456年
丹陽秣陵(今南京

逝世536年(79–80歲)
茅山華陽館

居住地茅山華陽館

國籍梁朝

種族漢族

宗派上清派

呼號山中宰相

頭銜貞白先生

代表作本草經集注
《陶隱居集》
《集金丹黃白方》
《真誥》
《登真隱訣》
《陶氏效驗方》
《補闕肘後百一方》
《古今刀劍錄》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市)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因梁武帝輒就諮詢,時人稱爲山中宰相。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

生平
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家庭。堯帝陶唐的後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後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自幼聰明異常,十歲時獲得葛洪《神仙傳》,日夜研讀,萌發養生之志。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爲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30歲左右時拜陸修靜弟子孫游岳為師。三十六歲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館。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爲「山中宰相」。
508年,陶弘景乘船東下,前往相傳仙人大茅君與魏夫人所在的霍山(今福建寧德縣霍童山)煉丹,途中收周子良為弟子,513年回到茅山。[1]
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又作渾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用於天文曆法。大同二年去世,時年八十一歲(一說八十五歲),顏色不變,屈申自如,香氣滿山,數日不散。諡「貞白先生」。
《梁書·處士傳》稱陶弘景:「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南史·陶弘景傳》載其臨終遺令:「既沒不須沐浴,不須施床,止兩重席於地,因所著舊衣上加生裓裙及臂衣 ,冠巾法服,左肘錄鈴,右肘藥鈴,佩符絡左腋下,繞腰穿環,結於前,釵符於髻上,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車馬。」
著作
陶弘景著有《真誥》、《登真隱訣》、《周氏冥通記》、《本草經集注》、《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藥總訣》、《古今刀劍錄》等。
醫學成就
陶弘景也是著名的醫學家,對中醫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心得經驗,比較全面地總結了如何養生,著有《養性延命錄》,增補了葛洪的《肘後方》。
陶弘景對中醫藥物分類法做了改進創新。著有《本草經集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存疑)等。他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爲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思想與信仰
陶弘景提出了「三教合流」的思想。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佛教觀點。陶弘景尊崇上清經,是上清派領袖,兼修,但排斥道教中的靈寶經
姚思廉梁書》說他:「善辟穀導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壯容。深慕張良之為人,雲『古賢莫比』,曾夢佛授其菩提記,名為勝力菩薩。乃詣酇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肘後方
肘後方》,原名《肘後救卒方》,東晉葛洪編著,又稱《肘後備急方》,共八卷70篇,為中醫方劑學名著。
這是葛洪將他在廣東時編著的一本方劑書《金匱藥方》(一作《玉函方》),其中擷取出的精要。它所講述的病症,都是日常會遇到的內科急症,兼及外傷、 寄生蟲病等;所收集的方劑,多是經驗有效,採藥方便、便宜。而且此書的卷帙不多,可以繫在肘後,作為救急之用,故取名為《肘後救卒方》。其方劑都是取自民 間,結合自身經驗所成。
增補
後經陶宏景增補,名為《補闕肘後百一方》。金朝楊用道再次增補,遂成今本《肘後備急方
傳說
民間有較多陶弘景的傳說。有著名的「弘景改書」典故。
注釋
  1. ^ Kristofer Schipper(施舟人):〈第一洞天〉,頁138-142。

神仙故事:陶弘景

劉新宇 整理(http://www.epochtimes.com)


陶弘景,字通明,道號真白先生,是吳地荊州牧陶濬的七世孫,丹陽人。他的母親剛懷上他,就夢見一條青龍在她的懷中,同時有兩個神仙從天而降,手裡拿著香 爐。他母親睡醒後對旁邊的人說懷的一定是個男孩,但不會是凡人,恐怕還是等於沒有後代。孩子生下以後,果然和平常人不同,自小就特別聰明,長大後博學多 聞,因為讀了《神仙傳》而萌生了乘龍駕雲的志向。先生十七歲時,和江□、褚炫、劉俊,並稱為南朝宋國的“升明四友”。陶弘景一開始在齊地做官,給幾 位王侯當過侍讀。二十多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在興世觀的觀主孫先生門下學習道經,研究道學的奧秘,達到了洞察人間一切大小事物的程度。後來陶弘景上表 請求辭去官職,皇帝很惋惜,給了他很多的賞賜准許了他的請求。陶弘景辭官返鄉,臨上路時,三公大臣們在征虜亭為他送行,宴會很豐盛,都說南朝宋、齊以來, 從沒見君主給臣下這樣的賞賜禮遇。
陶弘景進入茅山修道,又得到了楊主、許邁的真經。於是他登上山峰與人世隔絕,自稱“華陽穩居”,寫信著書 也用“華陽隱居”為代。到南朝宋明帝時,朝裡的人們共同商量打算迎他到蔣山,陶弘景再三辭謝才算作罷。從此他更加深居簡出,收斂了自己一切外在的神採,專 門修煉心性。他修道的一份誠心始終寄託給天上的神靈,上天的神人果然也很讚賞他的堅定志向,真可謂人神相互通達感應了。陶弘景身高七尺八寸,性格謙遜豁 達,心如明鏡般清淨,任何事情一眼都能看透。他羨慕敬佩張良的為人,認為張良放達飄逸,看破凡俗,頗有雲中神仙的氣度。他對道術的精通全靠心領神會,不是 靠常人的學識所能達到的。對於地理、曆法、算學等門類的學問也不只停留在論述上,而是聯繫實際使之能夠應用。他撰寫的有關道學研究和修道秘訣的著作共有二 百多卷。
到了永元(南朝齊東昏侯年號)三年時,更加潛心修煉。後來樑武帝謀取皇位後,和大臣們商討定國號的事,一直沒有統一的意見。陶弘景 就按照各種卦書推算,建議國號定為“樑”,說這個國號上應天運,一定能使國家昌盛。他又為樑武帝卜算出登基的日子,也十分吉利靈驗。樑武帝即位後,派使臣 進山,向陶弘景宣讀了感謝他輔佐的聖旨。樑武帝早就和陶弘景有交往,從即位以後,更是有事必然報知,一同商議國家大事。他早就得到了煉制仙丹的秘方,認為 仙丹一定可以煉成,但苦於一時找不到煉丹的金、石等藥料,樑武帝就供給他需要的藥料。樑武帝有一次寫了一封親筆信請他入朝作官,陶弘景就畫了兩條牛,一條 散放在水間自由自在,另一條戴著黃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用棍子趕著走。樑武帝看後笑道:“這個人真是什麼都能幹的好人才,但他硬要學烏龜縮頭縮腦,誰也 沒法子讓他出山做官。”
陶弘景曾作過一首詩說:“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談空。不信昭陽殿,化作單於宮。”這是他在告誠當時的官宦大夫們都愛空 談,不注重富國強兵,後來河南王侯景叛變,攻破建康把樑武帝圍困在台城最後餓死,這場“侯景之亂”,就驗證了那首詩中的預言。陶弘景在樑武帝(中)大同二 年(丙辰年)三月十二日癸醜去世,當時八十一歲,死時臉上顏色像活著一樣,四肢柔軟沒有僵硬能屈能伸,室內的香氣好幾天不散。三月十四日,在雷平山給他建 了衣冠塚。
陶弘景弟子中得道的有王遠之、陸逸衝、桓清遠等人,都繼承了陶先生的高尚的道德節操。唐代天寶元年,唐玄宗追賜他為金紫光祿大夫和太子太保,樑郡陵王肖綸為他的墓碑撰寫了墓誌銘。

(資料來源: 《太平廣記》)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丹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他小的时候,就很聪颖好学。十岁时,他最喜欢读葛洪的《神仙传》,每日研读此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从此便立下了修身养生的志向。长大后,陶弘景生 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副仙风道骨。他长期食素,不沾荤腥,不近女色,也不娶妻生子。他的学识十分渊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到20岁,就做了帝王的伴 读。后来做了官,虽然身在仕途,却仍然很少与外人结交,只是在批阅公文以及研究学问上下功夫。而朝中的大小事务,大多须要由他定夺。
陶弘景退隐之后,便以炼丹修道为主,皇帝对他虽然不舍,但仍答应了他,送给他大量的布帛及应用之物。他离开京城时,众官员都在路上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场面之大足以证明他在朝中地位之高。
他来到了句容山,就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朝中的事务,仍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由此,陶弘景又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在医学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本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草经集注》在《本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经集注》 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这样,比起《本经》的“三品”分类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 物的总结。并且,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这种方法被一直延用着。其次,书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方面的论述水平,也较以前的论述有了显 著的提高。另外,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陶弘景还 第一次提出了“诸病通用药”的概念。这是将药物的功用主治和疾病特点两个方面相结合进行的一种十分切合临床使用的归纳方法。比如:书中提到“治风”的通用 药有防风、防己、秦艽、芎藭等;“治黄疸”的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白薇等。这种方法的创立为临床医学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草经集注》问世以后,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甚至到了唐代,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后完成的。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我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
-----------------------
陶弘景(456~536)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陶氏思想是释、道、儒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
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 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 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等。他在我国本草学发 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弘景具 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 法,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 的蜂窠,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认为《诗经》的说法“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类此。”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
据记载,陶弘景一生著作很多,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有陶氏著作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在养生方面,有《养性延命录》、《养生经》,在本草学方面,除上述者外,还有《药总诀》等。
陶弘景在医学上也是有突出成就的。古代医药并不分家,是本草学家,在医理上也必然精通其道,陶弘景正是如此。他首先整理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著有《效验方》。
此外,陶弘景在其他学科如天文历算、养生学方面,也都有所研究,据称还制有“浑无仪”,可惜已无可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