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炮[編輯]
蒙古人遠征波斯時,發現當地有火砲[1],砲身以木頭製造,所用彈石重達150斤,射程近400公尺[2],落地時砸地深7尺[3],威力甚大。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遣使到波斯,向伊兒汗國宗王阿八哈徵調砲匠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Ismail)。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Al al-Din製成回回砲,在大都午門前試射成功。咸淳九年(1273年),忽必烈派遣回回砲匠至樊城與襄陽,造砲攻城。在《史集》記載的參與攻城的回回砲手中,除了亦思馬因,還有阿老瓦丁以及兩個大馬士革人。元軍得以渡江南下,在江南的每個戰場上,《元史·阿老瓦丁傳》則云回回砲是:「每戰用之,皆有功」。[4]
宋元襄樊之戰中,元軍即使用的回回砲射中襄陽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踰城降者。」,宋將呂文煥自知不敵,因此投降[5]。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建置回回砲手總管府,以阿老瓦丁為管軍總管、宣武將軍,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名為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南宋也曾經仿造回回砲,《宋史·兵志十一》云:「咸淳九年(1273年),沿邊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砲。有觸類巧思,別置砲遠出其上」。宋人鄭思肖在《心史》中記載:「其回回砲法,本出回回國,甚猛於常砲」,又「其『回回砲』甚猛於常砲,用之打入城,寺觀樓閣,盡為之碎」。宋人徐霆曾經對回回砲評價說:「回回百工技藝極精,攻城之具尤精」,「攻城之具」,就是回回砲。[4]
注釋[編輯]
- ^ 《明史·兵志》記載:「古所謂砲,皆以機發石。元初得西域砲,攻金蔡州城,始用火……然造法不傳。」
- ^ 《襄陽守城錄》記為250步,約391.25公尺。
- ^ 《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尼可羅和馬飛阿兄弟指揮最優秀的工匠製作回回砲,其中有些是聶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頭的西方機器」。
- ^ 4.0 4.1 張劍兵,中國古代拋石機研究,鄭州大學,2007年。
- ^ 《元史·亦思馬因傳》云:「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砲,至元八年(1271年)與阿老瓦丁至京師。十年,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砲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元史·阿里海牙》云:阿里海牙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陽。一砲中其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降者。劉整欲立碎其城,執文煥以快其意。阿里海牙獨不欲攻,乃身至城下。《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十》「咸淳八年」載「元劉整築新門於鹿門山,使千戶隋世昌總其役。樊城出兵來爭……整授軍二百,令世昌立砲簾於樊城攔馬牆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軍校多死傷,達旦而砲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