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為潮州府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台灣民間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三山國王(達濠王爺宮)2010.11.7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為潮州府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台灣民間信仰之一。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據台灣鄉村禮俗記載,台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十五

三王簡介


田心宮三山國王正像 2009.7.31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
以下列出三山國王各自姓氏及聖誕[1]

三山國王廟

在粵東三山國王廟常俗稱為王爺宮或王公宮。

粵東

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中,汕頭65座,揭陽60座,潮州25座,梅州45座,汕尾109座。 據2012年實地調查,汕頭市濠江區三山國王廟有38座。由此,前述不完全統計,粵東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 揭西縣霖田祖廟(始建於隋,至今有1400年歷史),
  • 饒平縣鴻埕大廟(始建於宋,至今有800多年歷史),
  • 潮陽區棉城蛇臍古廟(始建於明,有500多年歷史),
  • 澄海銀砂古廟(始建於明,有600多年歷史,1996年重建),
  • 達濠王爺宮始建於明朝,清乾隆五十年改建三山亭,1985年遭火災,遂重建,2009年末重修。
  • 達濠青籃田心宮,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1987年重修。

汕頭達濠王爺宮 2009.8.6

達濠王爺宮正門 2010.11.7

達濠青籃 田心宮 2009.7.31

臺灣


臺南三山國王廟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陳春聲教授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在170座左右。 (由北到南排列)

香港


牛池灣村三山國王廟

...............
c-05.jpg (44651 bytes)
 
c-06.jpg (46154 bytes)
 
三山傳說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
 「三山國王」名稱的由來,根據記載說,原本是廣東潮州府揭陽縣的三座名山,即獨山、明山、巾山的鎮山神,這種信仰來自古代對自然山岳崇拜的遺風。

 另有一種傳說:宋朝末年潮州某一地方武夫陳有連集眾叛變,聲勢浩大,潮州、汕頭等地方完全被他控制。宋昺帝為了早日平亂,親自御駕出征,卻不幸敗北,部 將死傷大半。當叛軍追趕官兵到了河邊,眼看昺帝就快被擒,突然殺出三位將軍將叛軍擊退,化險為夷,解救了昺帝。亂事平定之後,昺帝論功行賞,遍尋救駕的三 將軍卻不知去向。後來經高人指點,才知道是三位山神爺顯靈相救。因此下詔書建廟祭祀,表示感恩。


 三山國王  徐素貞  

黃榮洛先生:客家庄信奉開山神由大陸傳來,信奉為移墾地守護神,祈求保估民安,謹附文二篇介紹。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的由來
 什麼是「三山國王」呢?依據「霖田都三山國王顯靈史蹟」之記載:三山國王,原來是有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有過了庇民獲國的功績,而被朝廷封為護國公 王的。這三座山,一名為「巾山」,一名為「明山」,一名為「獨山」,簡稱為「巾明獨」三山,同是在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一處地方,即今之揭陽躲屬河婆 地方,河婆為霖田都內一個市鎮,以商業繁盛,人口集中,位于三山附近,故今人多通稱河婆即為國王發蹟的所在...隋朝有三神人出現,狀甚奇偉,初出顯於 「獨山」的石洞,自稱兄弟,受命於天,分鎮巾、明、獨三山。話完即不見,在其石洞前有一顆古楓樹生連花,苦紺碧色,大者盈尺,眾人往觀,忽又出現三神人, 乘馬迎面而來,向一姓陳人,招之為其從徒,未幾陳與三神人,俱化不見,眾人乃知為有神,遂為摸拜,後於巾山、明山,亦時有出顯,既而降出乩童,言封陳為將 軍,並示以巾山為其兄弟聚集之處(巾山位於三山的中間),眾人乃建一小廟,併陳合祀,自此聲靈日著,香火日盛,凡有水旱,疾疫災難求解者,無不應驗,地方奉為福神。
    及至唐代,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文公任潮州刺使之時,逢霪雨害稼,韓公憂心,率眾乃禱于三山神,果然有應,韓公即以犧牲等祭品,併作文祭祀。到了宋朝,劉振 據兩粵抗命,開寶四年(九七一年),韓國公潘美奉旨提師南討,潮守王侍監,愬請山神助佑,天果雷霆大作,風雨交襲,促賊兵大敗,南海告平。又宋太平興國四 年(九七九年)太宗率兵親征劉繼元,軍到大原城下,見有金甲神三人,操戈馳馬,飛往助陣,宋師大捷,凱旋之夕,復見神於城上,雲中顯出旌旗,書曰:「潮州 三山神」,所以上奏朝廷潮州揭陽二山神之神助,即獲下詔賜封為:
   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明山為助改明肅寧國王
   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並賜封廟額曰:「明貺」,勅潮陽郡,廣增廟宇,歲時合祭,嗣於宋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年),再賜加廟額「靈廣﹂兩字,自此廣東潮、梅、惠、屬,均建有廟宇,隆重奉祀。

臺灣的三山國王廟
    臺灣人的先祖,決定移墾臺灣,就要選擇作為移墾地守護神,在客家人而言大部份都選擇三山國、觀音娘、媽祖婆等三神香大或神像帶來,或在家奉祀,或在臺灣的 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賜予保佑,或為移民的精神支持力量。待至經濟力量許可時,便在僑居地建立家鄉式的寺廟作為回報奉祀。上文已提過,為了臺灣原住民的 出草馘首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定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聯想之下,而來的選擇。
    早期客家人入墾的地方,建立不少奉祀三山國王的廟宇,例如彰化縣溪湖鎮的「霖肇宮」,相傳是明萬曆年間所創建。同縣員林的廣安宮是明永曆年間所建:永曆年 間所創建的尚有高雄市楠梓區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安宮、屏東縣九如的三山國王廟。此外,康熙乾隆年間以前所建的:臺中縣豐原萬順宮、沙鹿保安宮、 彰化縣員林廣寧宮、社頭鎮安宮、鹿港三山國王廟、埔心的霖興宮、霖鳳宮。台南市三山國玉廟。屏東市林邊忠福宮、佳東千山公侯宮、國玉廟、車城保安宮等。」
    如上述,乾隆年代以前已經有這麼多三山國王廟之存在,正可證明客家居民不少,且民有餘財,才會建立廟宇,由寺廟之建築與財產,可察知地方經濟之榮枯。這個 情形與﹁諸羅縣志」(嘉義縣志)漢俗考所載:「自下加冬至斗六門,客莊、漳泉人相半......斗六以北客莊愈多,雜諸番而各自為俗」,「諸
羅土曠,漢人間上草地.........潮人尤多,名曰客,多者千人,少亦數百,號曰客莊﹂「凡流寓,客莊最多,漳泉次之,興化福州又次之」。「重修鳳山 縣志」風土志亦載:「臺自鄭氏擎內地數萬人來居茲地,半閩之漳泉,粵之惠潮民﹂。可見乾隆早期以前來臺的漢人,客家人居半之情形躍於文獻上,才會如此建立 這麼多座早期的三山國王廟。
    不分年代的三山國王廟的座數如下:基隆市一、嘉義市一、臺南市一、高雄市三、臺北縣二、宜蘭縣二十四、新竹縣十三、苗栗縣四、臺中縣十二、彰化縣十八、南 投縣四、雲林縣十、嘉義縣十一、臺南縣一、高雄縣十、屏東縣二十八、花蓮縣一、臺柬縣一、澎湖縣無,一共一百五十五座,在於原鄉僅不過二~三座的三山國王 廟,在臺灣之地建立了一百五十餘座的盛況,就能察知客家人移墾臺灣的大概情形。
    有句成語:「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所以現今在被視為學佬人縣市的中南部:臺中縣、彰化縣、雲林 縣、嘉義縣、臺南縣等,都存在著多座三山國王廟,就是很多客家人在這等地方生活過的痕跡,反之桃園縣,客家人的約略占半數之鉅,竟然沒有一座三山國玉廟之 存在。苗栗縣可以說客家人的縣份,但三山國王廟僅有四座,一座在苗栗市,一座在卓藺鎮,兩座在頭份鎮,廣大而且甚受「番害﹂威脅的公館;頭屋、大湖、獅 潭、南庄等地區,也沒有三山國王廟。新竹縣的湖口、新豐、竹北、新埔、關西等市鄉鎮,就中新埔、關西二鎮曾經受「番害」熾烈的地方,也僅有一座三山國王廟 在關西鎮而已。這種現象,依筆者的觀察,就是在這等地區的平埔族人,早就懂得漢族人的文化習慣,在於經濟上不輸入墾漢族的成就,在地方領導階級占有地位, 他們雖然是熟番,熟番也是番,漢族方面不方便提議建立防番的三山國王廟,轉而選擇建立其他寺廟所致的結果吧!所以三山國王廟之存在,研究客家人入墾臺灣 的,很重要的史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