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董作賓(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1],原名作仁(入學後名),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知名文史學者,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及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

董作賓

[編輯]
董作賓
董作賓
中華民國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性別
籍貫河南南陽
研究領域中國上古史甲骨學考古學
經歷
代表作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
《殷墟文字乙編》
董作賓(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1],原名作仁(入學後名),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知名文史學者,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曾任福建私立協和大學國立中州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臺灣大學文學院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1951年1至1955年8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2]生平[編輯]1923年入新成立的國立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為研究生,開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至福州,任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1927年,南下廣州,任中山大學副教授。1928年,受聘為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員,前往小屯調查。史語所從該年至1937年,針對河南安陽殷墟發掘甲骨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3],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4]。被譽為甲骨學四堂之一。1947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5]1948年回國。[5]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1950年擔任《大陸雜誌》發行人並編《臺大文史哲學報》。
董舉家來台之後,生活貧困,家中十餘口,食指浩繁[6]。1955年8月,他應香港大學之請,赴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員[7]。1958年,胡適由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力邀董作賓返台,史語所成立「甲骨學研究室」[8],由董作賓擔當主任主持工作。1959年忽膺中風,不能言語,「入臺大醫院治療三月而愈,然自後語言即告蹇澀」。1963年心臟病發去世,這天是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身亡之日[9],安葬於台北市胡適公園[10]董作賓與夫人合葬墓。 董作賓墓的胸像。 董作賓墓碑銘,陳槃撰、臺靜農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