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中央俱樂部組織(Central Club,簡稱CC)是陳果夫被譽為「國民黨之教父」中國國民黨主要派系,也有人認為CC的領導是陳立夫與陳果夫兄弟都姓陳(Chen),所以簡稱CC。[1]

中央俱樂部

中央俱樂部組織Central Club,簡稱CC)是中國國民黨主要派系,也有人認為CC的領導是陳立夫陳果夫兄弟都姓陳(Chen),所以簡稱CC。[1]

成因

陳果夫陳立夫,人稱二陳,是蔣介石的結義兄長陳其美之姪子,憑此關係,1928年2月,蔣介石任命陳立夫代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由二陳著手組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在八年抗戰爆發前夕它的頂峰期間,CC派已有上萬成員,成為四大家族之一,民間有所謂「蔣家天下陳家,宋家姐妹孔家財」之說,陳果夫被譽為「國民黨之教父」。

消亡

否定CC的人則認為,黨同伐異,大陸失守,CC派難辭其咎。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時,李宗仁白崇禧桂系集團已徹底崩潰,CC派的利用價值已經降低,加上蔣中正決定培植蔣經國,於是決定削藩。蔣中正召見陳立夫,問他對「國民黨改造」有何想法,陳立夫說:大陸失敗,黨、政、軍三方面都應有人出面承擔責任,黨的方面由他和陳果夫承擔,因此他們兄弟不宜參加黨的改造。蔣中正默默不語。蔣中正下令免去陳果夫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職務,裁撤中央合作金庫、中國農民銀行,削去了CC的經濟權力。
不久陳誠以坐擁軍權而攻陳,陳誠曾說:「把陳立夫送上火燒島」,陳果夫久病在床,陳立夫以參加「道德重整會議」的名義,自願放逐流亡美國紐澤西州湖林城外養,直至陳誠死後才被蔣中正召回臺灣。

  1. 陳果夫

    陳果夫
    人物陳果夫.jpg
     中國國民黨組織部部長
    任期
    1928年3月-1939年8月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1892年10月27日]
     大清帝國浙江烏程縣
    逝世 1951年8月25日(58歲)
    臺灣 臺灣台北市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 南京陸軍第四學校
    經歷
    • 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副院長年任
    • 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
    • 中華民國江蘇省政府主席
    • 中華民國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
    • 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主任
    • 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
    國立政治大學之果夫樓即為紀念陳果夫先生而命名。
    陳果夫(1892年10月27日-1951年8月25日),名祖燾,字果夫浙江吳興東林澤河裡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陳果夫及其弟陳立夫蔣介石關係密切,在大陸時期為蔣所倚重,負責國民黨內組織及黨務,有「二陳」、「CC系」之稱。

    生平

    陳果夫的叔父陳其美辛亥革命元勳,與蔣介石曾為結拜兄弟。陳果夫年輕時於浙江陸軍小學畢業,受陳其美影響,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及討袁。1920年,在上海經營証券物品交易所,股東有蔣介石等國民黨人,曾獲利頗豐。所得利潤部分用作支持孫中山革命。
    1924年,蔣介石主持黃埔軍校籌建,陳果夫在上海代其處理軍用品採購、人才招攬等工作。1925年,蔣經國前往廣州,在黃埔軍校與蔣介石討論計畫出國前往莫斯科留學,之後獲得蔣介石同意。儘管蔣中正一開始並不希望送自己的兒子前往蘇聯,後來與陳果夫討論。對此,陳果夫弟弟陳立夫在1996年接受採訪,聲稱蔣中正接受的背後原因是中國國民黨當時並無法確認能夠獲得蘇聯支持。
    1926年陳到廣州,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並任中央組織部代部長。1927年4月初,與國民黨內右派吳敬恆張靜江等提出彈劾共產黨案,為之後的清黨準備。1928年,蔣介石復出,陳果夫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副院長。實質負責國民黨內組織,整理黨務及進行清黨。除重新審查登記國民黨員,並開始設立調查組織,即後來專門負責反共之「中統」。1929年任中央執委,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成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二陳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至使當時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稱。1932年,陳果夫為「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兼任江蘇省政府主席,負責整治江蘇及淮河水利。導淮工程後因抗戰而停頓。抗戰勝利後,陳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
    陳果夫自辛亥革命時已染有肺結核病,經常咯血住院,抗戰其間多次施手術。戰後開始退出政壇,1948年12月,遷居台中休養。1951年8月25日因肺病於台北病逝。陳果夫無子嗣,陳立夫過繼其長子陳澤安給陳果夫。
    • 主要獎項
    獨立一等功績韓國:韓國章(1966)

    評價

    胡適在陳果夫去世後,在日記中表示,陳果夫一生忠於國家,忠於國民黨,堅決反對中共,因此一直受到中共有計畫的毀謗。[1]

    軼聞

    • 陳果夫力扶中醫,於1931年在南京成立「中央國醫館」並任理事長,各地設分支館,有效地保存了當時在社會輿論上式微的中醫學。
    • 1933年陳果夫任江蘇省主席時,特請兒時好友、癮君子徐儷江出任全省禁煙局長,促其現身說法,以利禁煙。
    • 陳果夫而立之前即患當時不治之症肺結核,但他善於養病,起居有序、精神鎮靜,就當時醫療條件,陳氏通過養生多活了約二十年。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顧祝同
    江蘇省政府主席
    1933年10月 - 1937年11月
    繼任:
    顧祝同
  2.  

    陳立夫

    陳立夫
    Chen Lifu 01.jpg
    中華民國政治人士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出生 1900年8月21日(清光緒26年7月27日)
     大清帝國浙江吳興
    逝世 2001年2月8日(100歲)
    臺灣 臺灣台中市北區中醫大附醫
    配偶 孫祿卿
    親屬 父:陳其業
    叔:陳其美
    兄:陳果夫
    子女 陳澤安陳澤寧陳澤容陳澤寵
    學歷
    經歷
    •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
      (1925年9月)
    •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
      (1928年)
    • 國民政府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
      (1928年4月27日-1928年6月30日)
    •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8年2月1日-1931年)
    • 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
      (1929年)
    • (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7日-1931年)
    • (國民政府)考選委員會委員
      (1929年2月-1932年12月15日)
    •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
      (1931年)
    • (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
      (1933年10月12日-1947年)
    • 國民政府委員
      (1933年10月5日-1938年3月5日)
    • (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1938年1月1日-1944年11月20日)
    • (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
      (1939年)
    • 國立編譯館館長
      (1942年1月-1944年2月)
    • 正中書局董事長
      (1944年)
    • 立法院副院長
      (1948年6月18日-1948年12月22日)
    • 中央日報董事長
      (1947年-1950年)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49年6月12日-1950年3月10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50年-2001年)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總編輯
      (1967年-2001年2月8日)
    •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理事長
      (1967年-2001年2月8日)
    • 總統府資政
      (1969年-1996年5月19日)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
      (1970年-1991年)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西醫合作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7年-2001年2月8日)
    • 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
      (1972年-2001年2月8日)
    • 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1989年-2001年2月8日)
    陳立夫(1900年8月21日-2001年2月8日,英語Li-Fu Chen),名祖燕,字立夫浙江吳興縣東林澤河裡(現屬湖州吳興區東林鎮)人,1924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學碩士學位。父陳其業,字勤士,兄陳祖燾,字果夫。其二叔陳英士陳其美)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陳其美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於孫中山,而蔣提拔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蔣陳兩家可以說是沒有陳其美就沒有蔣中正,沒有蔣中正也沒有陳氏二兄弟的相互提拔的關係。陳立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

    生平

    早年生活

    陳果夫及陳立夫是中國國民黨重要人物。兄弟倆早年入私塾,師為若臣。1917年,陳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學工礦,畢業後又赴美留學。1924年,他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冶礦碩士,在史克蘭敦當了8個月的實習礦工後回國。就在他準備接受中興煤礦公司聘請、任采礦工程師時,於美國匹茲堡大學留學歸國並已決定赴美工作的陳立夫向蔣介石辭行,大哥陳果夫轉來蔣的兩份電報,蔣表示希望陳立夫能到廣州協助自己。陳立夫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陳果夫的勸說以及與蔣的叔輩關系,還是去了廣州。陳立夫後來在回憶錄里講,原以為只是幫忙一段時間,便馬上再回去投身采礦。但在北伐前夕,當時蔣中正廣羅人才留用了陳立夫,陳從此踏入政壇,沒成為一名工程師,棄工從政。
    27歲即出任蔣中正的機要秘書,深得信任。29歲任中央黨部秘書長,是國民黨史上最年輕的中央黨部秘書長,負責人事及組織工作。1931年,31歲的陳立夫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組織部是國民黨黨內安全特務機構。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下面有三個組:第一組組長是徐恩曾,第二組組長是戴笠,第三組組長為丁默邨。後來一組、二組分別發展壯大成中統局軍統局丁默邨的三組被撤銷。在國民黨內,陳果夫和陳立夫的派系被稱為「二陳」或者CC系。CC系雖被稱為二陳的私人系統,實際上所指的是當時的中央人士所聚集的Central Club。二陳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時稱「蔣家天下陳家黨」。而在所謂民國四大家族中,只有陳家與蔣宋孔三家沒有姻親關係。
    陳立夫在中國醫學的維護與轉型,也扮演重要角色。1920年代,中國鼠疫瘧疾等傳染病肆虐,中醫遭到西醫藥物壓制,被汪精衛為首的官員強硬取締。陳立夫和其兄長陳果夫挺身而出,與胡漢民等學者在1930年召開「國醫館籌備大會」,要「以科學方法整理中醫學術」,陳立夫被推為理事長,後來這一天,也成為國醫節,當時中醫已要被廢除,可以說中醫是由二陳出面所拯救留下的。
    1937年4月,蔣經國到南京拜訪陳立夫。蔣經國抱怨蔣介石還沒見他。陳立夫說:「你現在還是共產黨員,而且還寫信罵他,你必須先寫信給他,向他報告,你已經不是共產黨員,希望加入國民黨。」[1]

    國府教長任內

    1938年,陳立夫38歲任教育部長,正是抗戰最艱辛時刻,陳立夫堅持教育是百年大計,當時喊出「戰時如平時」口號,陳任部長後的首要工作,便是主持了大學內遷,遷得最遠的便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南開大學,初遷長沙,合設長沙臨時大學,再遷蒙自昆明,改稱西南聯大,西南聯大後來也創造了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奇蹟。陳立夫任部長時期另外實施「貸金」政策,由國家借錢給學生念書,成立了「貸金」,也就是現在的助學貸款來幫助學生唸書及出國留學,造就許多現代對國家有成就之學者。諾貝爾獎金得主楊振寧李政道二位就是其中受惠者。另外大學全國統一招生制度、全國各級教育、師範教育培訓制度和教師退休金制度以及教師節等,也都是他在任教育部部長時創立的。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陳立夫還做過一件當時看來似乎不急卻影響綿遠的事。為了獎勵外國青年研究中國的語文歷史文化,增進對中國的瞭解,1944年,中國在英國牛津倫敦美國哈佛耶魯芝加哥哥倫比亞印度加爾各答等十來所大學,共設立了50個名額的獎學金,每年每個名額提供1500美金,凡是在這些大學肄業的非中國學生選學中國語言歷史政治經濟地理等學科一年以上,有相當成績者都可申請。以後又擴大到英國劍橋、美國史丹佛等多所名牌大學。這一獎學金專案延續到1948年度國民黨將要潰敗前夕。享受過這一獎學金的學生中,出現了不少漢學家,其中如耶魯大學的名教授吳克 (Prof. Richard L. Wallker)、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的狄百瑞 (Prof.W.T.Debary) 等。1947年,陳立夫當上了《時代Time雜誌一期的封面人物。

    1948年後

    1948年陳立夫曾受命到美國為杜威助選,結果杜威落選,而國民黨亦因而開罪上臺之杜魯門。另任中央政校代校長,後又擔任國大代表、立法院副院長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等職,可說歷任所有黨政要職,陳立夫還成了《時代TIME雜誌1947年5月26日號一期的封面人物。
    1949年中華民國搬遷台灣後,蔣中正為整頓在台勢力,並受到陳誠掌握軍權逼迫,蔣介石面臨黨內空前的壓力。蔣介石、孫科、 陳果夫三個人曾在一起商量,誰來承擔丟了大陸的責任?陳果夫和陳立夫說,如果有機會重回大陸,軍事重於政治,那麼一定要保蔣介石,這個責任就由陳家來擔。 於是,1950年7月26日,蔣介石宣布由他指定的中央改造委員和中央評議委員名單,陳果夫只得了個中央評議委員的虛銜,陳立夫則完全被排除在外。
    陳立夫為鞏固蔣介石政權自願離開政壇,1950年8月,陳立夫以參加道德重整會議的名義,帶全家離開台灣出國,定居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開始了遠離政治的生活,以經營農場養雞、賣皮蛋、粽子等食品為生。1951年,陳果夫在臺灣去世。當時蔣介石給陳立夫一封信,告之已處理陳果夫的喪事,暗示陳立夫不要回臺灣。1961年,陳立夫第一次獲準回來探望他病重的父親,陳立夫因為人氣太旺,回臺灣的時候來機場接他的人爆滿。為了避免猜忌,陳立夫並未久留就回了美國。陳在美養雞時間曾多次受蔣介石邀任職務,其中包括聯合國代表,日本大使,考試院院長,西班牙大使,希臘大使,以及巡迴大使,但陳立夫均未接受。
    外傳蔣介石因怪罪陳立夫而要求陳離開台灣。但在兩蔣遺留的書信中發現蔣經國與陳立夫當時經常書信來往,信中常提起蔣介石蔣經國對陳立夫在美生活的關心,蔣介石並從他人得知陳在美養雞生活非常艱苦,曾多次託俞國華匯錢給陳幫助渡過幾次生活上的難關,但陳是否有接受幫助便不得而知,其中蔣介石曾多次透過蔣經國希望陳立夫返台但都遭婉拒。直至陳誠死後蔣介石招陳立夫返台陳才接受回到台灣定居,因此蔣介石與陳立夫不合之說不攻自破。[2]

    晚年生活

    晚年受招回臺灣後陳立夫多次婉拒蔣介石提出之政治職務,最後只接受蔣介石所授之總統府資政,但總是以總統府資政的身分襄助文化復興運動。陳在大陸時已大力提倡中華文化,回台後更專注於文化上的工作,在蔣介石授命下於臺中市中國醫藥學院擔任董事長,將中國醫藥學院提昇到現今的規模並成立中國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尤其對中醫的保存以及貢獻功不可沒。1982年12月1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陳立夫則以父親拒絕離粵據為己功六十八年立夫為此說時兒即已發表『沉思於慈湖之畔』一文以事實予以澄清」[3]
    1983年1月24日,宋美齡函電蔣經國:
    「沉思於慈湖之畔一冊見書內答復立夫對父親之說法非常適當甚慰」[4]
    90歲那年,以一生寫書法募款所得成立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用以鼓勵國內外從事中醫藥及文化學術高深之研究及推廣,在當時中醫不被相信以及被打壓的情況下極力推崇中醫,因此有"中醫保鑣"的稱號,對中華文化以及儒家思想也有極大貢獻。雖返華後主動退出政壇,但因是國民黨元 老並對中華文化貢獻許多,仍非常受兩岸政治人物、學者及中醫界人士尊敬。寫有《陳立夫講唯生論》、《四書道貫》、《成敗之鑑》、《我怎樣活到一百歲》、 《孟子之政治思想》、《孟子之倫理道德思想》、《人理學》、《寒風集》、《八年來的回憶》、《我的信仰和希望》、《中醫科學理論基礎之發現,及中醫合作之 必然性》、《國父道德言論類輯》與《中華醫藥專輯》,並主編《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中華文化概述》、《易學應用之研究》三輯,及主持譯印英人李約瑟所著《中國之科技與文明》等書。
    陳立夫對兩岸和平共處以及希望兩岸統一也做過許多努力與建議。他在自傳《成敗之鑒》中提到「我與趙耀東同志、連同中央評議委員32人,提案以中國文化建立兩岸之共信,並以一百億元與中共共同開始建設國父實業計畫之一部分。藉以建立互信,進而達致兩岸之和平統一,此案通過中央評議會議,此一構想有勝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號召,中共方面有趙紫陽政之反應贊成,但吾政府方面,似怕中共之乏誠意,未有進行」,盡管海內外各方面反應極佳,此案仍不免胎死腹中,殊為可惜。「
    另外在中國國民黨第十五屆中央評議委員第四次會議上,陳立夫與梁肅戎聯署提交《國共第三次合作,共議和平統一案》,提出三點具體建議:第一,由連戰率團訪問大陸,與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進行高峰會議,發表聲明,共同反對臺獨,朝向統一的道路前進;第二,加強國共兩黨間的合作,組成國家統一委員會,在兩岸互設辦事處,進行政治、經貿、文化、體育等各項交流活動;第三,在最短期間內積極推動三通,增進兩岸人民感情,減少敵意,為兩岸和平統一奠定基礎。此提議除設置國統會外,其餘未經當時政府採納,但現今中華民國政府都朝著這些方向進行,可見陳立夫的遠見和影響力。
    陳果夫、 陳立夫兩兄弟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至使當時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稱。雖被中國共產黨宣傳為民國四大家族之一,現經多方研究學者證明二陳主管黨務而未見以 公謀私斂財的證據,並未娶多妻亦無花名在外,在中國近代高層官員中被公認個人品行修養良好,也被肯定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各種層面中影響力極深的兩兄弟。前中 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曾讚許陳立夫說:「陳立夫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敵人。」
    陳立夫於2001年2月8日晚8時50分左右在醫院的加護病房過世,走過跨越3世紀的人生,享壽101歲。
    晚年的陳立夫
    中華民國政府通過總統頒布褒揚令給予褒揚,褒揚令原文為:
    總 統府前資政、私立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襟期閎遠,性行謙沖。幼承庭訓,飽讀經史。及長志懷奇節,精研工礦,榮獲美國匹茨堡大學碩士學位。學成遄歸, 膺任黃埔軍校校長先總統 蔣公機要秘書,參與東征、北伐各役,發明密碼編譯製作,設立短波無線電臺,啟用新知,決勝千里;敉平動盪,卓著勳績。抗日軍興,洊膺教育部部長,制定戰時 教育綱領,撫輯流亡學生,為國育才,成效斐然。行憲伊始,先後出任立法院副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等職,讜論嘉謨,益宏靖獻。公餘治學勤奮,著 作等身,尤以「四書道貫」一書,窮理致義,善導群生;宏揚儒學,蜚聲寰宇。晚歲獲聘私立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闡揚中華醫藥精髓,倡導中西醫藥一體,發隱抉 微,中外同欽。期頤上壽,人瑞國珍。茲聞溘逝,愴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耆賢之至意。 總   統 陳水扁
    行政院院長 張俊雄

    陳立夫養生保健之道

    陳立夫是近代歷史上有名的人瑞,他的高壽來自自創的一套特殊養生之道-四十八字養生真訣: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
    物熟始食,水沸始飲;
    多食果菜,少食肉類;
    頭部宜冷,足部宜暖;
    知足常樂,無求常安。
    因此,高齡的陳立夫至過世前仍耳聰目明,健步如飛,童顏鶴髮,精神矍鑠;也是他給人最深、最動人的印象。同時他更鼓勵國人以穴位按 摩法健身;散步、自我按摩、洗澡,都能促進新陳代謝、血液流暢,關節靈活。陳立夫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起床後第一件事是先沐浴再用早餐,然後在院子裡散步 五百到一千步,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陳立夫的自我按摩健身法,就是在沐浴時,從頭頂到腳心,全身各處,水沖到那裡,就用兩手心在此部位按摩一百下。每 次需時約四十分鐘。他解釋說:這是利用水的溫熱力量以及皮膚的摩擦促進週身血液循環暢通。傳陳立夫晚年悟得一幅對聯:合情合理合勢做成大事 輕名輕利輕權修得長生

    家庭

    陳立夫與孫祿卿結為夫妻,育三子一女,孫祿卿早年畢業於上海美專,為國畫大師劉海粟弟子。陳立夫與孫祿卿都是浙江湖州人,是指腹為婚的。13歲那年訂婚,直到23歲陳立夫出國前才第一次見過面。雖然是老式婚姻,但感情很好,共同生活了65年。陳立夫自己總結的婚姻經驗是「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陳澤安,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農學系,赴美深造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是植物病理學家。
    陳澤寧,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陳澤容,16歲時就赴美學音樂,現在美國定居。
    陳澤寵,畢業於美國普度大學航空工程系學士,普度大學MBA和工業設計系的雙科碩士。(已歿)
    陳立夫子女中唯一留在台灣的只有最小的兒子陳澤寵一家,其他人都在美國定居。
    陳立夫三子陳澤寵,曾接手擔任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2005年8月赴北京旅遊,因感冒不適到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檢查,卻被建議切除肝腫瘤,手術中大量出血,術後病情惡化,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卻無積極處理,轉至武警總醫院緊急換肝後仍告不治,享年六十四歲[1]。其妻林穎曾為此,提出非常多的證據有關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嚴重失責並試圖隱瞞事實,據此提醒中國醫療水準讓人堪憂。[5]
    陳澤寵長子陳紹誠近來被台灣媒體報導注目而又引起一般民眾對陳家歷史背景的好奇。

    其他

    中國醫藥學院事件:對於外界質疑的中國醫藥學院校產糾紛,陳立夫三子陳澤寵說,學校並沒有校產之爭。陳澤寵透露陳立夫的遺願是希望中國醫藥學院成為國立的綜合大學。
    紫砂壺事件:陳立夫三子陳澤寵媳林穎曾代表陳立夫的子女,於2005年8月對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拍賣之120件「陳立夫舊藏紫砂壺」一事發表聲明,稱陳立夫一生從沒有收藏過紫砂壺,關於「所拍紫砂壺系陳立夫當年所有」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
    林穎曾向媒體展示了居住美國的陳立夫次子陳澤寧的親筆信函說明,這封信中寫到:「澤寵弟、穎曾妹:近日讀新聞之『陳立夫珍藏紫砂壺將在京拍賣』大感 錯愕。此事決非事實,有害父親生前的清名。我們都知道父親一生不是個有收藏嗜好的人,難得有幾件有價值的藝術品,他一向都讓母親和我們兄弟們知道,我們既 然都不知道這些紫砂壺,那就決不可能是事實。茲請弟妹查清此次消息的來源,作充分的了解和適當處理,以免讓此事有傷於父親的清名。」[2]
    北京中拍國際拍賣公司於2005年8月14日以人民幣七百八十萬元起拍價「陳立夫舊藏紫砂壺」120件,但由於紫砂壺是否為陳立夫珍藏有爭議,這批拍品因無人競投而流拍。

    履歷

    • 1922年 畢業於北洋大學採礦系。
    • 1925年 獲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學碩士學位。
    • 1925年9月回國,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隨侍蔣介石
    • 1928年4月27日-1928年6月30日 任(國民政府)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
    • 1928年2月1日-1931年 任(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 1928年 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
    • 1929年 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時年29歲,是國民黨歷史上最年輕的秘書長。
    • 1929年1月7日-1931年 任導淮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
    • 1929年2月-1932年12月15日 任考選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
    • 1931年 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
    • 1933年10月5日-1938年3月5日 任國民政府委員
    • 1933年10月12日-1947年 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
    • 1934年 任國民政府土地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38年1月1日-1944年11月20日 任教育部部長(國民政府)
    • 1939年 任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
    • 1944年 任正中書局董事長
    • 1947年-1950年 任中央日報董事長
    • 1948年6月18日-1948年12月22日 任立法院副院長
    •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 1949年 隨中華民國政府去臺灣
    • 1949年6月12日-1950年3月10日 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 1950年-2001年 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 1951年 赴美國定居。
    • 1967-2001年 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西醫合作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67年-2001年2月8日 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總編輯
    • 1966年 賀蔣介石八十大壽,首次返台
    • 1967年-2001年2月8日 任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理事長
    • 1969年-1996年5月19日 任總統府資政
    • 1969年 於臺灣定居,歷任總統府資政、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職。
    • 1970年-1991年 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
    • 1972年-2001年2月8日 任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
    • 1989年 創立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任董事長
    • 2000年10月 因肺炎住進醫院、併發心肌梗塞
    • 2001年2月8日晚近九時 在台中市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逝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