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巨花魔芋

巨花魔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巨花魔芋
Titan arum Kew 6697.JPG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 澤瀉目 Alismatales
科: 天南星科 Araceae
屬: 魔芋屬 Amorphophallus
種: 巨花魔芋 A. titanum
二名法
Amorphophallus titanum
(Becc.) Becc. ex Arcang
異名
Conophallus titanum Becc.
巨花魔芋,(學名:Amorphophallus titanum),又名屍花,是天南星科魔芋屬植物
巨花魔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不分支花序;世界上最大的分枝花序,則是貝葉棕的花序;世界上最大的花則為大花草。巨花魔芋的印尼文名稱叫做「bunga bangkai」,「bunga」意為「花」,「bangkai」意為「屍體」,巨花魔芋在開花的時候會散發一股類似屍臭的味道,因此又有「屍花」的別名。在印尼,同樣的名稱也用來稱呼大花草,因為大花草開花時也會散發類似的氣味。大花草和巨花魔芋一樣,原生地都為印尼的蘇門答臘熱帶雨林

花序

巨花魔芋的花序可以高達三米以上。花序與斑葉疆南星馬蹄蓮等同科植物一樣,都為佛焰花序,單性花,著生在肉質的花序軸上,花序外面由一片類似花瓣的佛焰苞所包圍住。雄花和雌花生長在同一花序上,雌花會先開花,經過一二天後,雄花才會開花。同一植株的雌花和雄花不在同一時間一起開花,是為了防止自花授粉。花序會散發出類似腐肉的味道,這種味道會吸引以腐肉為食的甲蟲肉蠅科蠅類來替它授粉[1]

生長

巨花魔芋會先開花後長,當花凋謝後,會由生長在地底的球莖上長出一片葉子,這片葉子很大,可以長到六米高,五米寬,近似於一棵小樹[2]。葉柄綠色,似樹幹,在葉柄的頂端會分叉為三個分枝,每個分枝上著生有許多小葉。當生長季結束,地底的球莖儲存到足夠的能量後,老葉會萎凋掉落,球莖進入休眠期,大約會休眠四個月左右。

栽培

野生的巨花魔芋只生長在印尼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裡。最早發現這種植物的科學家,是義大利的植物學家奧多阿爾多·貝卡利,1878年他在蘇門答臘首次發現了這種植物。巨花魔芋在野生的狀態下本來就不常開花,而在人工栽培的環境下會開花的個體就更加稀少。1889年,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栽培的巨花魔芋第一次開花,這是人工栽培開花的第一次記錄,自此以後又有約六十次的開花記錄。紐約植物園栽培的巨花魔芋,分別在1937年和1939年這兩年開花。這是在美國境內最早的開花記錄。人工栽培的巨花魔芋數量已經逐漸變多,使得巨花魔芋不再是稀有罕見的植物。在世界各地的植物園裡,每一年大概都會有五件關於巨花魔芋開花的相關報導。

世界紀錄

2003年,德國波昂植物園所種植的巨花魔芋開出了高2.74米的花序,成為全世界花最高的栽培植物,並記錄在金氏世界紀錄中。
2005年10月20日,位於德國斯圖加的威廉瑪動植物園巨花魔芋開出了高2.91米的花序,打破了先前由波昂植物園所創下的記錄。
2010年6月18日,美國新罕布夏州吉福德郡的溫尼佩紹基蘭園(Winnipesaukee Orchids)展出了一株由路易斯·理察埃羅(Louis Ricciardiello)所種植的巨花魔芋,這株巨花魔芋高達3.1公尺,打破了先前的記錄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中最高的花。[3]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深喉嚨」(Deep Throat)是一個代號,他是《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當年採訪醜聞案時最重要的匿名消息來源。

「深喉嚨」(Deep Throat)是一個代號,他是《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當年採訪醜聞案時最重要的匿名消息來源。伍華德從開始接觸「深喉嚨」起就答應他,除非他自己願意公開,否則一定替他的身分保密。二十多 年來,伍華德未曾食言,到今天知道「深喉嚨」是誰的人,全世界祇有伍華德、他的採訪搭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郵報》的前總編輯布雷德利(Ben Bradlee)以及「深喉嚨」自己共四人,連《郵報》當年的女老闆葛蘭姆( Katharine Graham)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何許人。

  《郵報》的兩位記者與總編輯,二十多年來不曉得被人問過幾百、幾千次誰是「深喉嚨」這個問題,但他們守口如瓶,甚至連他們最親近的家人也被列為保密的對象。一項秘密竟然能保密那麼多年,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也可見他們的確是重然諾的新聞記者。

   但愈是解不開的秘密,大家愈有興趣去發掘。尼克森當年猜「深喉嚨」是聯調局的第三號人物費爾特(W. Felt),但費爾特直到去年仍然矢口否認。其他諸如季辛吉、海格或聯調局長葛瑞(L. Gray)等人,也曾多次被人猜是「深喉嚨」,但不管猜對或猜錯,伍華德從未主動說明,也從未被動證實或否認。

  直到今天,「深喉 嚨」仍然是一個沒有姓名也沒有臉孔的人,即使在今年八月才出版的「尋找深喉嚨」(In Search of Deep Throat)這本新書中,也沒有任何新的發現。每個人對「深喉嚨」的認識仍僅限於伍華德筆下的描述:男性,老菸槍,愛喝威士忌,偶爾會衝動,目前尚在人 間。除此無他。

  伍華德跑水門醜聞時,消息來源很多,但「深喉嚨」卻是他最重要的來源。不管在採訪上碰到任何疑難雜症,祇要跟「深喉 嚨」約好某個午夜在固定的地下停車場碰面後,幾乎每一項問題都有答案。歷史上雖然把揭發醜聞的功勞歸給兩位《郵報》記者,但真正改變美國歷史,並且把總統 拉下馬的頭號功臣,卻應該是代號叫「深喉嚨」的那個神祕消息來源。

  水門醜聞從案發到尼克森辭職下台,前後歷經26個月,其間雖也有 白宮放出「民主黨媒體」打擊「共和黨總統」這樣的陰謀論,但多數美國人卻不做此想。更重要的是,水門醜聞雖然造成華府政壇兩年多的紛擾不安,牽連的對象又 高到總統與他的親信幕僚,最後甚至逼得總統下台,多位親信入獄,但從頭到尾沒有人以總統形象受損、政局動盪不安或國家利益高於保護消息來源的個人利益等理 由,要求《郵報》公開「深喉嚨」的身分,或者公布採訪的證物來證明《郵報》的報導為真,即使連視媒體如寇讎的尼克森也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

  所謂民主,所謂新聞自由,所謂新聞倫理,在水門醜聞一案中盡皆表現無遺。因為有了這些條件,真相才得以大白,媒體才得以免於恐懼,「深喉嚨」也才得以隱姓埋名至今。
「深 喉嚨」(Deep Throat)是一個代號,他是《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當年採訪醜聞案時最重要的匿名消息來源。伍華德從開始接觸「深喉嚨」起就答應他,除非他自己願意公開,否則一定替他的身分保密。二十多 年來,伍華德未曾食言,到今天知道「深喉嚨」是誰的人,全世界祇有伍華德、他的採訪搭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郵報》的前總編輯布雷德利(Ben Bradlee)以及「深喉嚨」自己共四人,連《郵報》當年的女老闆葛蘭姆( Katharine Graham)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何許人。

  《郵報》的兩位記者與總編輯,二十多年來不曉得被人問過幾百、幾千次誰是「深喉嚨」這個問題,但他們守口如瓶,甚至連他們最親近的家人也被列為保密的對象。一項秘密竟然能保密那麼多年,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也可見他們的確是重然諾的新聞記者。

   但愈是解不開的秘密,大家愈有興趣去發掘。尼克森當年猜「深喉嚨」是聯調局的第三號人物費爾特(W. Felt),但費爾特直到去年仍然矢口否認。其他諸如季辛吉、海格或聯調局長葛瑞(L. Gray)等人,也曾多次被人猜是「深喉嚨」,但不管猜對或猜錯,伍華德從未主動說明,也從未被動證實或否認。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10313900
  • 2008-10-29 12:48:25 補充   直到今天,「深喉嚨」仍然是一個沒有姓名也沒有臉孔的人,即使在今年八月才出版的「尋找深喉嚨」(In Search of Deep Throat)這本新書中,也沒有任何新的發現。每個人對「深喉嚨」的認識仍僅限於伍華德筆下的描述:男性,老菸槍,愛喝威士忌,偶爾會衝動,目前尚在人 間。除此無他。
  • 2008-10-29 12:48:28 補充   伍華德跑水門醜聞時,消息來源很多,但「深喉嚨」卻是他最重要的來源。不管在採訪上碰到任何疑難雜症,祇要跟「深喉嚨」約好某個午夜在固定的地下停車 場碰面後,幾乎每一項問題都有答案。歷史上雖然把揭發醜聞的功勞歸給兩位《郵報》記者,但真正改變美國歷史,並且把總統拉下馬的頭號功臣,卻應該是代號叫 「深喉嚨」的那個神祕消息來源。

水俁病禍首,甲基汞中毒

水俁病禍首,甲基汞中毒

 

  水俁病(Minamata Disease)是一個非常有名、日本的環境職業

病案例,發生在一九五六年,四十幾年來共造成一千多人死亡。

  

    Minamata 是的一處海灣,當時那裡有很多居民得到「怪病」,

眼睛視野變小,後來出生的小孩有智能不足、畸型、腦性麻痺,肌肉

孿縮現象或動作無法協調。當時的媒體還報導,附近海鳥會無緣無故

掉下來,很多得病的人好像發瘋似,而這些人養的貓也有相同症狀,

最初因為貓跟人都有吃魚,因而推論病因是吃了魚後導致食物中毒。

  

    直到經過詳細的調查後才找出原因:原來,在Minamata海灣的旁

邊有乙醛工廠,在製作過程中產生的甲基汞(methyl mercury)直接被

排放到河川,污染了水中的魚、蝦、貝類,之後被人吃進肚子,貓因

為吃了魚骨頭也中毒。

  

    日本發現水俁症是甲基汞中毒後開始投入經費整治,經過十四年

,總共花費相當於台幣一百三十二億元,才把受污染的地方清乾淨,

並蓋成公園。 其實,避免這些危害物質的製造,比起之後去看病或做

除污的工作容易多了,防範環境職業實在應從污染源頭做起。

 

 

     

 

 

重金屬廢水鎘米 痛痛病之源

 

  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Itai-Itai為日語,意為疼痛),

1950年,日本的富山縣神通川附近,有很多電鍍工廠、蓄電池製造廠,

把含重金屬的廢水排到溝渠,污染四周稻田的灌溉水源,人們因為吃進

被鎘污染的稻米而中毒,導致二十四人死亡。鎘中毒的病人會全身骨骼

疼痛,亦即後天的凡可尼症候群,病人的近端腎小管被破壞,最後會腎

臟萎縮,發生尿毒症,病人因鈣質大量流失,容易骨折,病人因骨折疼

痛,成天喊著「好痛!好痛!」所以稱為痛痛病。

 

  一個工廠沒有注重安全的衛生,不僅直接影響到工人,周邊居民,

甚至大範圍的民眾也可受波及,因此,環境職業醫學要研究、關心的不

只是一個人從事何種職業內容後會得到什麼疾病,還包括關心環境污染

之後對人造成的疾病。

 

 

策略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 醉翁之意

策略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 醉翁之意
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位大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大政治家, 名叫歐陽修, 字永叔,盧陵人 (今江西吉安),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仁宗年間舉進士甲科。人了在年僅四歲的時候, 父親就死了,完全是母親負責教養。他常到州南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找他家弊筐中藏貯的書。 有一天打到六卷唐昌黎先生集 (韓愈文集),就借回家讀, 愛不釋手。當時天下學者,是以能時文取科第, 將來出人頭地, 誇耀世間, 都賴時文, 像韓愈這樣古朴的章法,是很少人問津的。 歐陽修立志, 等到一日顯貴,決定提倡韓昌黎體例的古文。 他進士及第之后,就與尹師魯等人,竭力介韓文, 把從前那部昌黎先生集,補綴校定, 以致天下學者漸趨于古。韓文沒而晃見二百余年而仗歐陽修之介, 始得盛行于世。那時如蘇家父子、王安石等,莫不習韓文。


今日有 「唐宋八大家」之稱號,即指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為首,次及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人而言。 王安石為相, 倡新法,歐陽修是站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派這一邊, 反對新法的。他做諫官, 論事物直, 被貶為滁州太守。 滁州在今安徽省境,靠長江甚近。 歐陽修做滁州太守時, 郎邪山的寺僧建了一個亭子,歐陽修常到這個亭子上與客飲酒。他寫了一篇文章, 叫 「醉翁亭記」。文章說:「環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郎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釀泉也。峰回路轉,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這心而寓之酒也……」清康熙錫山商侯過琪評這篇 「醉翁亭記」 說:「 從滁出山,從山出泉,從泉出亭, 從亭出處, 一層復一層, 如累疊階級, 逐節而上。節目相生妙矣。尤妙在醉翁之意不在酒, 及太守之樂其樂兩段,有無限樂民之樂意, 隱見言外。若只認作風月文章, 便失千里。」 滁州的郎邪山、醉翁亭,成為今日的名勝。歐陽修后拜參政知事, 以太子少師致仕。晚號六一居士。著有 《新唐書》、《新五代史》、《歐陽文忠詩文集》、《六一詞》等。

解釋 喻別有目的。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 或別有用心。 用來形容另有目的而寄其意者。
引用 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之意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例句 他每天陪你喝酒聊天,其實 「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正在覬覦你的錢財, 你可得當心才是!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拼为xiàng zhuāng wǔ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出自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
编辑摘要
名称: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拼音: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
出处: 〖出处〗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 释义: 〖解释〗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用法: 褒义 谓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在康有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见成名动也不动,已自愧悔。”

目录

[隐藏 ]
1 拼音
2 释义
3 出处
  1. 3.1 《大马扁》——清 黄小配
  2. 3.2 《史记 项羽本纪》——西汉 司马迁
4 背景
5 成语故事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 拼音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 zhì zài pèi gōng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 释义

项庄席间舞剑,其实是企图刺杀 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也译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 出处

《大马扁》——清 黄小配

康有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见成名动也不动,已自愧悔。

《史记 项羽本纪》——西汉 司马迁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 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 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 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招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 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 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 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 背景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 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 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 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 秦军围困的 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 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 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 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 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 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从项羽的叔父 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说服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项伯让刘邦次日前来鸿门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 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 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这边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的由来。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李克承 博士醫生是新竹地區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者


李克承 博士醫生

   李克承,號作仁,一九O九年出生於新竹北門。六歲喪父,在其母蕭氏嚴格督導下,勤奮向學。新竹第一公學校畢業後,就讀淡水中學,後入日本京都大學同志社中學部進修,佐賀高等學校理科卒業後,考入長崎醫科,畢業後留任為內科講師。一九三九年以糖尿科方面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一九四五年返回新竹開設新竹內科醫院於文昌街,懸壺濟世達五十年之久。

  克承是新竹地區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者,地方人士咸以【李博】相稱。行醫之外,仍孜孜不倦研究醫學,先後撰寫英文論文五篇,日文論文二篇,對醫學與倫理及醫師倫理教育方面尤有心得。一九四六年由商會團體推選為第一屆市參議員。其平日待人和氣,樂於助人,學位又最高,在市議會中影響力亦較大。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時,遭人忌恨被捕,得蘇紹文之助獲釋平反。第二屆市參議員選舉失利後,對選風失望已極,從此不再參加選舉。

  唯因名望清高,待人熱忱,每遇選舉,多被推為總幹事,蓋藉重其聲譽之故。李氏診病時態度幽默、風趣、親切,極有耐心,聆聽病患傾訴,縱使閒話家常,亦不以為意。診斷復極細心,深受患者信任,暱稱為【李博】。

  一九五四年擔任新竹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當時該社因經營不當而有倒閉之危機,李氏接任後,慘澹經營,八年任內,社務蒸蒸日上,躍昇為本省少數制度最完善、業績最佳之合作社。

  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六年擔任新竹縣醫師工會理事長。一九七六年擔任台灣省醫師公會理事長,任內與醫界同仁,反對「公共衛生保健員特考」「特種考試退除役軍人轉任衛生技術人員考試規則」,維持「醫師法」的基本精神。

  此外參與公益事業者為一九五三年擔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竹縣支會會長,一九六O年擔任淡江文理學院常務董事,一九六九年成立李克承博士獎學基金會,每年獎助各大學化學系清寒優秀學生,一九七三年出任財團法人新竹救濟院董事長並創辦新竹老人大學,綜其一生造福地方,深得民眾愛戴,令人迫慕不已。

留学史话: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前后(2)


留学史话: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前后(2)
2008年11月11日 09:11  来源:环球时报   
    住在美国人家里
  为显示大清威仪,幼童们上岸时一身中式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排着整齐的队伍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特别是每人一条乌黑油亮的小辫子,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每到一处总是观者如云。
  为了让初到美国的孩子们适应英语环境和美国的生活方式,容闳按照美方的建议,将孩子们分别安排在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几十个美国家庭里。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弥足珍贵。”
  刚登上新大陆的小留学生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住在美国友人家里,西洋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有些美国家庭的女主人出于爱怜,经常一见面就抱起小留学生亲吻他们的脸颊。这让这些初到异国的小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好些人吃不惯西餐,饿肚子在所难免。据说带队的清朝官员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孩子们偷吃光了。每当小留学生们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指着他们的小辫子高喊:“中国女孩子!”这让中国的小留学生们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
  在学习上,这些十二三岁的小孩既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中文。当时最让他们头痛的是每周用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先生就会打屁股。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进入了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在美国的小学、中学,幼童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加之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初来美国时的生活困难已经不复存在了,孩子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时人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记述了他在187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见到这些中国小留学生的情景:“诸童多在会院游览,于千万人中言动自如,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见圭等甚亲近。吐属有外洋风派。幼小者与女师偕行,师指物与观,颇能对答。亲爱之情,几同母子。”
  这些远离父母和家国的孩子们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他们因为用功过度,加之身体单薄,常常病倒。还有3人积劳成疾,客死美国。到1880年,多数小留学生已经中学毕业,许多人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学习,还有60多人正在读大学,詹天佑和欧阳庚已从耶鲁大学毕业。
  “美国化”严重,清政府将他们提前召回
  清政府中的一批人倡导办洋务,本身是希望在保持封建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挽救垂死的清王朝,其思想精髓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遣幼童赴美,是希望假外国人之手培养出一批掌握西方科技知识,但骨子里满脑袋封建纲常礼教的卫道士。幼童留美的结果却与这一初衷大相径庭。
  留美幼童在美国的几年时间,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小孩子思想简单,非常容易“美国化”。到美几年之后,这些孩子们大多不愿穿中式服装,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只在见清廷督导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当随行的清朝官员发现有的幼童剪辫子,就一面严厉管教,一面上奏清廷。清政府由此对这批留美幼童政治上失去了信心。此外,还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这更让清政府不能容忍。
  从小学到中学,小留学生们用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他们从这些书中不仅学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数年之后,很多幼童渐渐对《四书》、《五经》和儒学孔教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看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等观念十分迷恋。个别的幼童还和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充满青春活力的幼童们还与美国孩子一起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在不少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在受过美国文化熏陶的容闳眼里,孩子们的这些变化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在随行的清朝守旧官僚看来,这些举动却是大逆不道。
  1876年,清廷派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放,且官僚习气严重,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到任,就将幼童们召来,严加训斥,并下令开除了两名信基督教者,引起许多学生的不满。此外,吴子登还加重幼童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和礼仪教育,使幼童们非常反感,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听从容闳一个人的号令。恼羞成怒的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还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幼童如何“美国化”,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一切等等。只凭一腔热血报国却对中国政治一无所知的容闳根本没有在意吴子登的这些行动,也不进行反驳。清廷上下对吴子登的一面之词信以为真,连曾纪泽(时任驻英、法公使,曾国藩之子)这样开明的官员都认为留美幼童难以成才。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迅速得以批准。从8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不归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批启程回国。(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