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歇斯底里症」談起..... |
上一頁 |
林口長庚精神科 蕭美君 主治醫師 |
舊佛洛依德時代所謂的女人“歇斯底里症”,指為子宮在體內到處流竄作祟的觀念,早已被時代所唾棄。但是臨床門診,仍常見病患或家屬用“歇斯底里”這四個字,來表達各種激烈的情緒反應或行為,並且仍暗暗指涉這是種女性常見的戲劇化反應。 站在婦女身心醫學之角度,以及“必也正名乎”的立意,就讓我們來談談何謂“歇斯底里症(Hysteria)”。 Hysteria多半是指病人本身所認為的或是所表現出來的不適或症狀,和醫療上身體或心理方面的各項客觀檢查或評估,出現不小的差異,並且常發生在心理衝突或壓力事件的時候。但這樣的行為可能是無意識的,而非故意和自己或和旁人過不去。 這麼說,是要大家避免對歇斯底里般的行為,產生太多道德上的批判及為難。而男性及女性在情緒表達方面本是大不同,有其生物學上及社會心理層次上的種種證據,如何尊重彼此差異,瞭解雙方隱藏的真正訊息,正是兩性須共同學習與成長的課題。 若歇斯底里的表現,是在身體上的症狀:例如在壓力衝突時,突然雙腳無力、一側偏癱、眼盲耳聾、局部皮膚麻木或失去感覺,甚至以痙臠或癲癇來表現,做了各項醫學上的檢查,都找不到毛病。 這樣的疾病稱為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是病患無意識地以身體的症狀來避開巨大的內心衝突。面對這樣的情況,醫療人員尤須慎重,因病人可能當時的確在壓力之下,將原有的真正疾病,以不恰當或過度的疾病行為表現出來;或是病人正罹患某種罕見疾病,一時不易檢查出來。 若懷疑是轉化症,萬不可直說病人是在裝病,若是直接戳破他這無意識以身體症狀隔開內在焦慮的防衛機轉,這內心巨大的衝突,在無法承受及預期之下,陡然浮現,加上旁人又無法專業處理下,病人極易崩潰及更加失控。 此時家人尤須更包容、更體諒,由精神科醫師與其他科醫師共同專業處理,密切追蹤其身心之變化與關連,之後讓病人能逐漸放鬆,漸進地面對原有壓力,來求症狀能慢慢緩解。這類的患者,可教導並提供其更多元化及更成熟的壓力因應策略。 平時之焦慮與情緒,也宜採如大禹治水般的“疏導”方式,適度釋放,而非一昧壓抑累積。心裡有話,可慢慢講,不易溝通的部分,也要容許讓時間、空間來解決。 社會對傳統女性角色之認知,仍較偏隱忍與壓抑,著重堅毅、忍讓層面,有時見到中老年婦女出現疑似轉化症現象,雖然臨床處理棘手,心中仍會為其叫屈,只求家屬、他科醫療人員,能與精神科醫師密切合作,共同協助個案早日復原。 歇斯底里[編輯] 歇斯底里發作的女性 歇斯底里(Hysteria)指無法控制地情感發泄。在過去是一種精神疾病的名稱,又被稱為癔病或癔症。癥狀是由於未知恐懼等原因而情緒失控,或幻想身體某部位不舒服,卻無法被醫學檢查出來。現在醫學界已逐漸停止使用該詞,轉而使用更精確的詞彙描述不同癥狀,如轉換障礙和分離障礙。 辭源[編輯] 「歇斯底里」是音譯自拉丁文hysteria,詞源於希臘文hystera(子宮),因為當時病因被認為是女性子宮擾動。[1] 按照中國傳統的講法,具有同等病徵的病況一般被歸類為中邪、鬼上身、癲癇、癔病等,癔病即「心意病也」。 歷史[編輯] 歐洲在19世紀前的兩千年里一直認為歇斯底里是由於女性子宮擾動、遊走或倒錯造成的。當時認為懷孕可以消除該癥狀。在19世紀中晚期,該病主要指性功能障礙,治療方法是用手、振動器或噴水進行生殖器按摩,使患者達到性高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醫學界逐漸認識到該病是一種心理疾病,20世紀中期以後,歇斯底里症被細分為許多精神疾病,醫學界已逐漸停止使用該詞,轉而使用更精確的詞彙描述不同癥狀,如轉換障礙和分離障礙。 癥狀[編輯] 譬如典型的歇斯底里球是一種在病人的喉嚨部位發生的急性阻塞感,它使病人既無法說話又會引起嘔吐現象,好像有一個球升到喉嚨那裡,於是大家就認為這種徵侯是因為子宮壓迫到喉嚨而引起的。 此外由於歇斯底里症病患會呈現一些如痙攣、月經失調、噁心、嘔吐、頭痛、頭昏、全身乏力等的症狀,而且多發生於年輕未婚女性中,因此大家較易以子宮的移動來說明此症,並根據子宮的原名來為此症命名。 心理學中,歇斯底裡有多種表現: 情感爆發:病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失常,哭叫、打人、毀物等,發作時有輕度的意識狀態,發作後部分遺忘。 意識朦朧:表現為夢游或在意識朦朧下突然出走,而清醒後對發生過的事毫無記憶。 心因性遺忘:對曾經是或者仍然是創傷性或者應激性的事件部分或全部遺忘。 疏離綜合症:自我的人格分離或是對周圍環境的「非真實感」。 多重人格:表現出兩種或以上的完整人格,不同人格之間還可能存在各種關係。 剛塞爾綜合症:假性癡呆。 附體障礙:在迷信的背景下常出現的「附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