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史话: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前后
2008年11月11日 09:11 来源: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陈兰彬、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图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合影。(来源/新华社)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该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容闳提出“留学教育计划”
说到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人们就会谈起被誉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容闳是广东香山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了美国。
在美国,容闳先入中学,后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学习英语文学,靠奖学金和打零工完成了学业。面对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闳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
1854年11月,26岁的容闳谢绝了美国友人的挽留,经过3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
回国后的容闳先在广州学习中文,后到香港谋生。为了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他曾经积极游说过太平天国领袖,但未被采纳。后来,他又来到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转而经商,开茶叶公司,最后投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曾国藩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兵工企业。兵工厂中使用了大量的外国机器,急需懂洋文的技术人员,于是容闳就有了用武之地,并得到曾国藩的重用。曾国藩曾派容闳赴美购置机器。1870年,曾国藩到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由容闳担任翻译。在与曾国藩的接触中,容闳大胆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对此,曾国藩非常赞同,并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清廷。二人在奏折中提出:“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容闳和陈兰彬等人负责此事。英美等国驻华公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万里蹈海赴花旗
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根据洋务运动的切实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
按照计划,首期留美幼童名额为120名。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当时,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都认为那里是“蛮夷之邦”,甚至有谣言说美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况且把这些十来岁的幼童送出国,一别15年,还要家长签字画押,这让父母们难以接受。留美幼童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文书。尽管容闳使出了全身解数,还是招不齐。无奈之下,容闳只好返回老家动员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招满。后来他到香港招了几名,才勉强凑够数。
1872年8月11日,这30名幼童由容闳率领,从上海坐船赴美。这些在大轮船上蹦蹦跳跳的孩子此刻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稚嫩的肩上担负着为国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使命。在这些幼童之中,不少人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容闳提出“留学教育计划”
说到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人们就会谈起被誉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容闳是广东香山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了美国。
在美国,容闳先入中学,后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学习英语文学,靠奖学金和打零工完成了学业。面对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闳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
1854年11月,26岁的容闳谢绝了美国友人的挽留,经过3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
回国后的容闳先在广州学习中文,后到香港谋生。为了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他曾经积极游说过太平天国领袖,但未被采纳。后来,他又来到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转而经商,开茶叶公司,最后投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曾国藩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兵工企业。兵工厂中使用了大量的外国机器,急需懂洋文的技术人员,于是容闳就有了用武之地,并得到曾国藩的重用。曾国藩曾派容闳赴美购置机器。1870年,曾国藩到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由容闳担任翻译。在与曾国藩的接触中,容闳大胆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对此,曾国藩非常赞同,并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清廷。二人在奏折中提出:“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容闳和陈兰彬等人负责此事。英美等国驻华公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万里蹈海赴花旗
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根据洋务运动的切实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
按照计划,首期留美幼童名额为120名。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当时,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都认为那里是“蛮夷之邦”,甚至有谣言说美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况且把这些十来岁的幼童送出国,一别15年,还要家长签字画押,这让父母们难以接受。留美幼童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文书。尽管容闳使出了全身解数,还是招不齐。无奈之下,容闳只好返回老家动员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招满。后来他到香港招了几名,才勉强凑够数。
1872年8月11日,这30名幼童由容闳率领,从上海坐船赴美。这些在大轮船上蹦蹦跳跳的孩子此刻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稚嫩的肩上担负着为国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使命。在这些幼童之中,不少人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