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編輯]
蘇頌 So Siōng | |
---|---|
天文學家、藥物學家 | |
國家 | 宋 |
時代 | 北宋 |
字 | 子容 |
族裔 | 閩南人 |
出身地 | 福建泉州同安縣葫蘆山 |
蘇頌(閩南語:So Siōng;1020年-1101年),字子容,福建泉州同安縣葫蘆山(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天文學家、藥物學家。其祖先在唐末隨王潮入閩,世代為閩南望族,其父蘇紳中過進士。蘇頌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聰敏好學,經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
生平[編輯]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二十三歲的蘇頌與王安石同榜中了進士,做了江蘇江寧縣令。蘇頌調任穎州(現安徽阜陽)知州時,朝廷大築皇陵,命各州縣調撥大批物資,州縣官們紛紛加捐派款,從中大撈一把,惟獨蘇頌不侵擾穎州百姓,從州庫中撥出官款置買。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蘇頌調升國史館集賢院校理九年,便利用接觸皇室藏書的機會,每天堅持背誦二千字,回家後默寫保留,故熟悉了許多宮廷秘本,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學識。著名的藥物學著作《本草圖經》二十一卷,就是在此期間完稿。
熙寧十年(1077年),蘇頌還朝,修任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後轉為左諫議大夫。
1101年,蘇頌病逝,享年八十二歲。朝廷諡號正簡,封贈「太師、魏國公」。
宋神宗即位時,宋朝的政權已顯現危機,西北有西夏國不斷侵擾,內部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國家財政日益枯竭。1069年,宋神宗為了挽救危機,起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可是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觸犯了官員們的某些利益,遭到了以富弼、韓琦、司馬光為代表的一大批「老成持重」的官員們的反對。蘇頌持保守立場,是神宗喜歡的中間派人士。
蘇頌曾屢次奉旨出使遼國,有豐富的外交經驗與見聞,歸而修成《華戍魯衛信錄》二百五十卷,記錄了宋遼八十餘年間的外交秘史,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資料。
他的某些政見,也切中時弊,為王安石讚賞並加以採用。如對科舉的態度,蘇頌反對唐及五代以來以詩文取士,不務實學,專尚浮文的制度,極力主張學校博士「應分經課試諸生以行藝,為升俊之路」,「議貢舉欲先實行,而後文藝。去彌封謄錄之法,使有司參考其素行」。就是說,學校應分系分科教育,考核學生,從中選舉有實際本領的專門人才。選拔人才不能單看詩詞文章,更要了解其實際本領與做人的品德如何。這種重視實踐,品學兼顧的選舉辦法,深得王安石賞識,並付之實行。
科學貢獻[編輯]
蘇頌博學多才,為官清正。他在科學技術上的成績,勝過了他的政績。
本草圖經[編輯]
《本草圖經》是一部承前啟後的藥物學巨著,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學的醫藥書。書中繼承了中國千多年來的古代醫藥學遺產,補充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發現,繪製了大量的藥物圖形,加以文字說明,準確地記載了各種藥物的產地、形態、性質、用途、採集季節、煉製方法、鑒別方法與配伍、禁忌等,圖文並茂,使用準確方便,開了明代集大成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先河。可惜封建統治階級對科技發明不予重視,令此巨著在蘇頌身後亡帙不傳,其內容只能散見於後代諸家本草,其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了較多的保留和借鑒,但也未能窺其全貌。
水運儀象台[編輯]
蘇頌一生最大的貢獻還在於複製水運儀象台,在天文與機械製造方面攀登了十一世紀的世界高峰。
「水運儀象台」是東漢張衡所創製的天文儀器,可惜已失傳。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粱令瓚複製,後又失傳。1088年,蘇頌應用自己豐富的天文、數學、機械學知識,組織科學家韓公廉、周日嚴等,著手進行複製。他吸收了勞動人民使用水車、筒車、桔槔、凸輪等生產機械的經驗,通過精密的理論計算及模型研製,終於在短短的兩年內,於1090年複製成功,把天文觀察、天象演示、自動報時集於一機,把漢、唐「水運儀象台」的功能與製作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就這點來說,蘇頌的「水運儀象台」不僅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複製,更似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
蘇頌的儀象台為正方形上狹下廣的木樓式建築,高三丈五尺,底寬二丈一尺。台分三層,上層放置「渾儀」觀象,有「望筒」以觀察天體運行。中層為天象演示台,有「渾象」,球面上畫著天體星宿的形狀位置,球外有經緯圈,設有「晝夜機」,可在樓內準確演示天象,與實際天象無異。這一層實際上是現代天文台室內天文演象館的前身。底層為木閣,共分五層,每層置有數量不一的木人,分報時、刻、更等。第五層木人且能按節氣變動而自動調整位置,報告日落日出。儀象台的頂部有九塊活動屋面板覆蓋,是現代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其「渾象」一晝夜自動均勻旋轉一圈,為現代轉儀鍾(天文台的跟蹤機械)的「祖先」。其木人寶石設施是在一組由水力推動的複雜的齒輪系統的帶動下自動實現的。其中的「天衡」(擒縱器)是現代鐘錶的關鍵部位,具天文鐘的雛型[2]。
1094年─1096年,蘇頌寫了《新儀象法要》三卷,詳細介紹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及使用方法,書中附圖六十三種,當中的星圖記錄恆星1434顆。[3]蘇頌設計之水運儀象台原件靖康之亂後被金兵丟棄而被毀。宋高宗南渡後想複製,蘇頌之子蘇攜獻上蘇頌遺書,竟無人能通,蘇攜本人也不懂,故無法仿製。直到1958年歷史學家王振鐸成功復原。
著作[編輯]
- 《本草圖經》二十一卷。
- 《新儀象法要》三卷
- 《蘇魏公文集》七十二卷
紀念蘇頌[編輯]
蘇頌故居蘆山堂[編輯]
蘆山堂位於福建廈門同安大同鎮葫蘆山南側建於五代晉開運年間(944年-946年),宋紹興二十三年(1152年)之前已毀,但宅基尤存,其後修建為蘇氏祠堂。元至大年間(1308年-1311年)被焚毀,清末於原址重建為三進雙護厝第式建築。1988年2月修建後進,同時維修一、二進。現有蘇頌全身坐像,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書題「蘆山堂」及「蘇氏大宗」匾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