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老坑玉

翡 翠,現在被稱為玉器之王,無論是其色澤還是硬度,都遠遠超出中國傳統玉器之上,從玉質的硬度來分,屬於硬玉類,嚴格說來,在中國的傳統玉器一般都是指的軟 玉,比如最常見的岫玉、白玉等,翡翠大概是到了清朝晚期才大規模傳入中國,所以一般的古玉裡面很少有翡翠。有朋友問:「翡翠與一般的玉怎樣區別?」我往往 簡單地告訴他:「用小刀在玉器上劃一道,如果是白道,則是一般的軟玉,如果是黑道,則是翡翠了!」因為翡翠的硬度僅次於鑽石,小刀在岫玉上劃一道,當然把 玉給劃上了痕迹,玉器掉了粉,自然出現白道
老坑玉
,但是在翡翠上劃一道,掉粉的可就是小刀啦,所以會出現黑道,而且一抹就消失,玉器則毫髮無損。或許也正是因為翡翠的硬度太高,在遠古時期很難加工的緣故吧,我們很少能見到古玩裡面會有清朝以前的翡翠。
   說起翡翠的選購,大家自然十分興奮,也都能說上很多道道兒,比如:一定要A貨,要老坑,要水頭大的,要綠色多而正的……但是真的面對珠寶櫃檯前那一大堆 翡翠的時候,或許就花了眼,再看看說明,都是A貨,都是老坑,都是綠色,甚至都是玻璃種……傻了吧?!這時你還能冷靜地選擇出真正貨真價實
老坑玉
的飾品嗎?:)

2 老坑玉 -翡翠價值的劃分

  基本價值標準:坑、種、色、水,高級價值標準:雕工創意、瑕疵。

3 老坑玉 -翡翠的「老坑新坑」

   一般將緬甸所產的,經過機械風化和河水搬運至河谷、河床中的翡翠大礫石,稱為「老坑玉」或「仔料」。這種玉的特點是「水頭好」,質堅,透明度高,其上品 透明如玻璃,故稱「玻璃件」或「冰種」,其中的翠綠綠得可愛,被稱為「高綠」或「艷綠」。而在原產地新開採出來的翡翠玉料,沒有風化表皮,其水頭和光澤都 比老坑玉差,被稱為「新坑玉」,也稱「山料」。 老坑和新坑實際上是按人們發現,開採翡翠的先後年份來分的,按著地質學觀點看,它們在地下形成的地質時代是相同的。河流沉積的次生礦床是第四紀時期河流搬 運至河床沉積而成,可以說時間上是更后形成的礦床。
  有些行家從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在「老坑」中的翡翠質量較好,水份也較足,這是事實。是否由於長期在河流里浸泡,水份進入結晶體中形成的呢?其實這不是的,在河流沉積礦床發現的翡翠質量較好,是色高、質細、透明度好,對於這個情況,可以從地質學理上得到合理的解釋。
  實際上翡翠曠床存在的這些現象,其它寶石礦床也同樣存在,如砂礦中的鑽石,就是比原生礦床的質量好。 
   這是因為原生礦床實際上有各種質量不等的礦石,經過水流的搬運,沉積成次生礦床,一些質量差的,如有裂隙的,粗粒的,結構鬆散的,不純的翡翠就會得到自 然的分選,淘汰。最後保留於河床中的,主要是些質地較緊密,結構較細粒的翡翠。這種翡翠往往較透明,卻不是因為水進入引起的,水是無法進入翡翠晶體的,老 坑的翡翠質量較好,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
  這種翡翠外表的一層皮則是由於當翡翠露出地表后,受到自然界的氧化和水解作用使它含有的一些鐵質和錳質析出而成為一種氧化鐵或氧化錳附著其表面,形成一層外殼,就如不常使用的刀子,其表面含氧化生鏽一樣的道理。
  可以說「老坑」中的翡翠質量較好,但新坑中也有質量較好的翡翠,只是相對較少。這就是未經分選的結果。
  世界著名優質翡翠礦床位於緬甸北部烏尤河(親敦江支流)流域。從十三世紀(也許還早)就開始在這一帶開採沖積砂礦和冰川砂礦,直到十八世紀才發現原生翡翠礦床。原生翡翠礦產於前寒武紀地層中呈由北向東延伸的蛇紋石化橄欖岩體內。主要產地是度冒、緬冒、潘冒和南奈冒。
   這四個礦區是由彼此相距很近的脈狀、透鏡狀、岩株狀翡翠礦體組成長而厚的同一礦帶,沿走向長近1—2.5公里。含翡翠的脈體呈環帶狀構造,脈體中心部分 是硬玉單礦物翡翠岩,向脈壁方向漸變為鈉長石一--翡翠岩帶,鈉長岩帶和鹼性角閃岩帶。翡翠岩一般厚2.5—3米,主要由白色硬玉組成。這種翡翠是一種緻 密(極細粒至中粒)的硬玉顆粒集合體,它的外貌很象白色砂糖狀大理石(仔細觀察具變班晶交織結構)。有的地方在白「地」上雜亂地分佈有各種顏色(深綠、蘋 果綠、黃綠、藕粉色)的斑點和條帶,有時在同一塊裴翠岩中幾種顏色恰到好處地融和搭配在一起。這幾個礦區被發現時,礦脈中的部分礦石在露天裸露的時間已經 非常的久了。由於當地的帶酸性的地下水和雨水的長期浸泡和侵蝕,當地的翡翠礦石變得質地更加細密(因為那些質地粗松的礦石已經被風化和腐蝕掉了)在經過加 工后顯現出非常好的通透度,這些礦區產出的翡翠就被行內人士稱作「老坑」料。
  所謂「新坑」,也就是指那些翡翠礦脈形成時間較晚一些的,遠離上 述的那條礦脈的坑口。由於年紀較輕,露天形成時間也不夠,所以大多質地粗松,水頭短少,也有人將山料翡翠礦石也歸納進來,但其實大多數「新坑」翡翠礦石是 從幾十米深的坑井裡掏出來的!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被行內人士稱作「83坑」的翡翠礦脈。因其被發現得較晚(1983年),加之產量頗巨,目前用來做翡翠飾品 的原料,主要來自那個礦區。而真正老坑礦床由於幾代人的開挖,已經資源殆盡了。
  凡老坑礦料一般都質地緊密,密度一般都能達到3.20(由於礦 物生成過程中產生交帶現象,故融合進的礦物含量也有不同,會產生不同密度的翡翠礦岩,但平均密度應不低於3.20/cm2),而新坑礦料可能在生成時沒有 那麼高的溫度和壓力,結果就是大都質地粗松,其中雖有質地較為細密的,看似水頭不錯的品種但普遍密度都達不到3.2這個界限。由於其質地粗松,有的就像冬 瓜瓤,有的還像是糠蘿蔔,它們的底色多以乳白、灰白、淺綠為主,礦石看起來好像是粗鹽粒壓在了一起,底色中常常散布著綠色,暗綠色,墨綠色。顏色的造型一 般呈現出雲朵狀、浸染狀、脈狀、團塊狀,分散凌亂好似飄花。的確難登大雅之堂,但棄置也的確可惜!從而應運而生出了一隻將其優化改良的浩蕩產業大軍。

4 老坑玉 -加工工藝

  俗話說的好,玉不琢不成器。翡翠玉由於其高硬度高比重和以翠色翡色紫色為主的豐富顏色,以及其原料(特別是高檔料)非常稀少而珍貴,被稱為玉中之王。因此,其加工程序、加工材料、加工工具和加工設備有別於其他玉石。現將翡翠玉加工流程和工序介紹如下:
   一、選料: 這是重要的開端,翡翠玉料多般帶皮殼,是世界上唯一帶皮殼的玉石,故也稱為賭石或賭貨,也是其他玉石所沒有的。 因此,選料的關鍵是加工用途,做擺件?器件?手鐲?掛件?戒指還是戒面等。原料的特徵與加工用途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選擇不好,不僅浪費原料,加工出來也 會虧本。
  二、開料: 也是關鍵一環節,有些人賭石心切,往往一刀而下,不僅可能把翠切掉(因為好翠往往是較薄的),也有可能做不了整體雕刻藝術品,失去其本來的價值。一般正常 程序是先擦皮看玉石表面特徵,比如翠色的走向,裂隙的發育與走向,翡色和紫色等顏色,黑色的分佈狀況,種水裡外變化分析與估計,原石的外形等特徵。其次, 根據原石整體狀況與可能做加工的用途來確定。然後,再決定是整個原料做雕件,還是切開來做。
  三、用途定位與設計:
  1、做小件:考慮用途與出成率。如圓雕件和手鐲等。
  2、做小雕件:如做玉佩和腰牌等,要考慮做什麼圖案,既用上原料的優勢特徵,又符合雕件圖案的要求。否則,容易出廢品。
   3、 做擺件:主題圖案的選擇確定與原料的特徵的關係密切,是非常關鍵首要的環節。如設計做人物類,關鍵是看原石是否有無雜質,或乾淨一點的部位做人物的臉,還 要考慮原石是否夠人物的比例使用等因素。完美的翡翠玉器,都是經過創意設計精工而成的翡翠玉藝術品。雕件設計上根據原石色、種、水、形、裂、黑、玉質等特 徵,將原石提高到最大價值為原則。 一般雕件圖案:人物、山子、吉祥類、動物類、花卉類對原料的要求是不同的。雕件主題圖案與相配襯托圖案是有原則和有比例的,而不是圖案的簡單堆積。
  四、加工工藝流程:
  一、切割:
  1、小件:分步切割成不同用途規格的大小,把不能用或不符合規格的片料,改變其加工用途,達到物以盡用。
  2、擺件:根據設計圖案要求,切割成大致毛坯。
  二、鍘:用金剛石砂輪(粗號砂)進一步打去無用部分成粗毛坯。
  三、鏨:用金剛石(中號砂)砂輪進一步打去凸凹部分和整個表面無用部分。
  四、沖:用金剛石砂輪或圓砣,將上一工序的粗毛坯,進一步沖成粗坯。
  五;、磨:用各種規格磨砣磨出圖案圓雕部分樣坯,如水果、山石和樹根等。
  六、雕:
  1、軋:用軋砣過細,開出人物、動物、山水和花卉等圖案的外形。如開臉、動物身體和樹木花卉根莖葉等。
  2、勾:用勾砣或各形釘勾出細紋飾,象人的鬢髮、鬍子、鳳毛、動物毛、鱗和植物的葉紋等。
  3、收光:一般大型有實力的工廠都有這一道工序,採用專用工具和材料,把前面雕刻工序多餘刻痕和砂眼磨平整,為下一道打磨拋光工序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雕刻方法:
  中國是有七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那麼玉石加工也有了七千年的歷史。在玉石雕刻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非常先進的雕玉工具和玉雕方法,我們將許許多多的玉雕方法當中常用的一部份,簡單介紹如下:
  1、浮雕:指凸雕,有淺浮雕,深浮雕;俏色雕。如:福祿壽禧等。
  2、透雕:是指透空雕,有十字透空雕,有圓形透空雕,有紋飾透空雕等。如:動物的下肢和樹枝等。
  3、鏤雕:是指將玉石鏤空,而不透空,有深鏤空(如:花瓶、筆筒等)和淺鏤空(如:筆洗、煙缸等)。
  4、線雕:是指線刻、絲雕,如:人物的頭髮,動物的毛髮和水浪等。
  5、陰雕:是指凹下部份的一種雕刻方法,如:陰陽八卦等。
  6、圓雕:是指圓弧形雕刻,如:茶壺、茶杯和球形玉件等。
  六、打磨拋光工藝
  一、打磨:
  1、人工打磨:屬半機械化,人工通過磨機,用各形金剛砂輪工具,從粗磨至細磨,精磨到亞光。
  2、機器打磨:屬全機械化,通過振機用金剛砂完成從粗磨到細磨、精磨各工序。一般圓雕小玉件打磨時間,正常需3至4天。
  二、拋光:
  1、人工拋光:人工通過拋光機,用各類拋光工具和拋光材料拋出亮光。
  2、機器拋光:振機加拋光材料,一般圓雕小玉件正常需2至3天完工。 人工打磨拋光比機器自動打磨拋光,一般打磨拋光時間長,成本較高,但效果也較好,保留雕刻紋飾的立體與雕峰風格。
  七、裝潢
  1、擺件的裝潢:配底座是擺件最重要的裝潢,擺件配座的材料和款式很多,配得好可達到藝術與價值的提升。
  2、包裝:是最後一個環節,一件美麗的翡翠玉商品,有好的包裝包括內包裝和外包裝,配套包裝,既有裝飾美化上檔次效果,還有保護與運輸之功能。

5 老坑玉 -老坑玉保養

  翡翠具有較強的韌性,但不要把這一特性誤解為不怕摔打。殊不知翡翠同樣需精心保養,在佩戴翡翠首飾時,應盡量避免使它從高處墜落或撞擊硬物,尤其是有少量裂紋的翡翠首飾.否則很容易破裂或損傷。
  翡翠首飾是高雅聖潔的象徵,若長期使它接觸油污,油污則易沾在表面,影響光彩,有時污濁的油垢沿翡翠首飾的裂紋充填,很不雅觀。因此在佩戴翡翠首飾時,要保持翡翠首飾的清潔,得經常在中性洗滌劑中用軟布清洗,抹乾后再用綢布擦亮。
   翡翠首飾在雕琢之後,往往都上有川蠟以增加其美艷程度,所以翡翠首飾不能與酸、鹼和有機溶劑接觸。即使是未上蠟的翡翠首飾,因為它們是多礦物的集合體, 也應切忌與酸、鹼長期接觸,這些化學試劑都會對翡翠首飾表面產生腐蝕作用;另外也不要將翡翠首飾長期放在箱里,時間久了翡翠首飾也會「失水」變干。
  1、翡翠也要休息
   定期對翡翠進行清洗:將其浸泡在清水中 30 分鐘,如果因為長期佩戴使其表面出現臟污,只要在浸泡後用小軟刷輕輕擦洗翡翠即可。這樣腐蝕性的物質就很難長期存在在翡翠表面對其進行損傷,同時又能補回 翡翠在夏季高溫或你在洗桑那時失去的「水分」。一個月進行一次清洗是很必要的,在酷熱的南方,每天都洗澡,注意,如果喜歡洗熱水澡還是把心愛的翠翠取下來 吧。平常洗澡時就用沐浴液洗也可以
  另外:每次清洗時要注意觀察一下掛繩是否有磨損、鑲嵌飾品是否有鬆動,這樣及時檢修、保養能及時發現送回店內進行維護,避免由於掛繩斷裂、鑲口鬆開而造成翡翠摔壞丟失。
  2、盛夏的保養
   盛夏將至,人們流汗量增多,在人的汗液中所含有的鹽份與揮發性脂肪酸以及尿素等物質,會慢慢地侵蝕翡翠的外表。從而使翡翠的「亮度」與光澤遭到破壞。所 以,夏季里最好不要將翡翠拿在手中把玩,而那些佩戴在身上與肌膚貼近的飾件,如手鐲、掛件等,要經常在中性洗滌液(相信嗎,你的中性洗面奶或沐浴液就很 好)就用手清洗,個別雕工麻煩的,可以用軟毛刷(各種毛筆是不錯的選擇)輕刷,放在陰涼除吹乾即可(我就直接又戴上了)。切記!!翡翠首飾也應切忌與酸、 鹼和有機溶劑長期接觸,例如各種化妝品、香水、美髮劑等,都會對其表面產生腐蝕作用。
  3、翡翠怕高溫
  翡翠經過烤灼 會使其內部分子體積增大,使玉質產生變態,造成翡翠失去溫潤的水分,使其種質變干,而其顏色也會變淺。因此去日照強烈的沙灘等地遊玩時盡量不要佩戴翡翠首 飾,避免過強的陽光對其直接照射;還有喜歡蒸桑拿朋友,在進桑拿房前也要將翡翠飾物取下,不要讓翡翠長期處於高溫濕熱的環境下;在烹飪時也盡量避免使翡翠 與高溫或明火接觸,最好是在烹飪時能取下翡翠飾品以防翡翠受到損傷。

莫里斯·梅特林克

莫里斯·梅特林克

莫里斯·梅特林克
莫里斯·波利多爾·馬里·貝爾納·梅特林克法文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1862年8月29日-1949年5月6日),比利時詩人劇作家散文家,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作品主題主要關於死亡生命的意義。

生平

梅特林克在比利時根特一個富裕的法語家庭,1885年在根特大學完成法律課程後曾赴法國巴黎參加象徵主義文學活動。1889年,他的第一部戲劇《瑪萊娜公主》(La princesse Maleine)得到《費加羅報》文學評論家奧克塔夫·米爾博讚賞,從而一夜成名。隨後數年,他發表了若干具有宿命論神秘主義色彩的象徵主義戲劇,如《不速之客》(L'Intruse,1890年)、《盲人》(Les Aveugles,1890年)等。他的作品中最為人熟悉的是《青鳥》(L'Oiseau Bleu,1908年),曾被改編成多部電影。
梅特林克認為世界是由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事物、可見的人與不可見的心靈所維繫。作家不應停止在表面可見現象的描寫,而應直入精神堂奧。基於這種哲 學認識,梅特林克致力把「生活的淵源和隱秘之處探索出來」。孟憲忠認為,梅特林克的主要成就是他的一系列象徵主義戲劇:《瑪蘭納公主》、《普萊雅斯和梅洲 特桑》、《闖入者》、《盲人》、《七公主》、《青鳥》;這些戲劇突破了法國古典戲劇的傳統,不滿足於誇張情節、渲染感情,而是透視人類的靈魂和宇宙中超現 象的力量。[1]
梅特林克發表過多部昆蟲學書籍。其中1926年發表的《白蟻的生命》(La Vie des Termites)一書,幾乎完全是抄襲南非詩人兼科學家Eugene Marais所寫的《白蟻的靈魂》(The Soul of the White Ant)一書。倫敦大學生物學教授David Bignell認為《白蟻的生命》是學術抄襲的經典例子。[2]
1949年,梅特林克在法國尼斯逝世。
青鳥》:「大多數人從生到死始終沒有享受過身邊的幸福,是因為他們有一種錯覺,認為物質享受才是幸福。其實,真正的幸福是用一顆無私的心幫助他人而帶來的精神享受,助人為快樂之本。」

作品的中譯

1949年以前的版本

  • 傅東華/譯,《青鳥》,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
  • 倫叟/譯,《婀拉亭與巴羅米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 谷鳳田/譯,《愛的遺留》,北京:海音書局,1927年。
  • 谷鳳田/譯,《拜梨雅士與梅李三德》,北京:海音書局,1927年。
  • 徐蔚南/譯,《茂娜凡娜》,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
  • 蕭石君/譯,《梅特林劇曲選集》,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 靜子/譯,《圮塔》,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 田漢/譯,《檀泰琪兒之死》,上海,現代書局,1935年。
  • 古猶人/譯,《嫫娜娃娜》,上海:大光書局,1936年。
  • 馬耳/譯,《喬婉娜》,重慶:建國書店,1944年。
  • 盧布蘭(G.Leblanc)羅塞/譯,《青鳥》,昆明:黎明社,1944年。
  • 王石城/編譯,《水落石出》,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年。
  • 孫家新/譯,《梅麗桑》,重慶:文通書局,1946年。

1949年後的繁體本

  • 啟明書局編譯所/譯,《一把鑰匙》,台北市:啟明,1958年。
  • 陳正仰/譯,《青鳥》,台北市:正文,1972年。
  • 不著譯者,《青鳥》,台北市:地球出版,1986年。
  • 唐玉美/主編,《青鳥》,台北市:文國書局,1986年。
  • 鄭佩香/編,朱明珠/改寫,《青鳥》,高雄:大眾,1988年。
  • 嶺月/譯寫,《青鳥》,台北市:台英雜誌,1989年、1995年。
  • 井元陽子、永田萌/繪畫,《青鳥》,香港:時代生活叢書,1992年。
  • 姬旻若改寫,《青鳥》,台北市:光復,1995年。
  • 不著譯者,《青鳥》,台北市:國際少年村,1996年。
  • 周願同/改寫,張麗/繪圖,《青鳥》,台北市:台灣東方,1997年。
  • 李淑貞/編譯,《青鳥》,台北市:九儀,1998年。
  • 張臺青/譯,《青鳥》,台北市:人本自然出版,2000年。
  • 林鳴仁等人/編著,沈汶誼/插圖,《青鳥》,台南市:光田,2001年。
  • 肖俊風/譯,《青鳥》,台中市:晨星發行,2002年。
  • 殷麗君/譯寫,白蒂莉亞(Maria Battaglia)/繪圖,《青鳥》,台北市:台灣麥克,2002年。
  • 黃瑾瑜/譯,《螞蟻的生活》,台北市:普天出版,2003年。
  • 不著譯者,《白螞的生活》,台北縣:普天出版,2003年。
  • 朱陵/譯,《青鳥》,台北市:新潮社,2004年。
  • 陳蓁美/譯,《花的智慧》,台中市:晨星出版,2005年。
  • 游政榮/譯,《青鳥》,新竹市:時行臺語文會出版,2006年。
  • 登亞/編繪,《青鳥》,台北縣:風車出版,2008年。
  • 秦儀原創漫畫,《青鳥》,台北市:福地出版,2008年。
  • 朱陵/譯,《青鳥:幸福是什麼?青鳥在哪裡?》,台北縣,元麓書社出版,2009年。

1949年後的簡體本

  • 譚立德等人/譯,《花的智慧》,北京:灕江出版社,2001年。
  • 吳群芳等人/譯,《智慧的力量》,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年。
  • 李斯、董廣才/譯,《蜜蜂的生活;雙重花園》,哈爾濱出版社,2004年。
  • 陳訓明/譯,《梅特林克散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 不著譯者,《謙卑者的財富》,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
  • 不著譯者,《幸福人生的完美指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與梅特林克相關的著作

  • 梅特林克等人/著,田智等人/譯,《沙漏:外國哲理散文選》,台北市:出版單位不詳,1992年。

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橢圓形辦公室會見6位200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由左至右分別是化學獎得主羅德里克·麥金農博士、物理學獎得主安東尼·萊格特博士、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F·恩格爾博士、物理學獎得主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博士、化學獎得主彼得·阿格雷博士和生理及醫學獎得主保羅·勞特伯博士。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是一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給對化學物理文學和平生理及醫學這五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的獎項[1]。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2]。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3]。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2]。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獲得大約10,000,000瑞典克朗[4]。每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死忌,物理學、化學、生理及醫學、文學和經濟學獎項會在斯德哥爾摩頒發[5],而和平獎則會在奧斯陸頒發[6]
截至2011年,已有830名人士和23個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包括69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7]在諾貝爾獎得主中,有4名得主所屬的政府拒絕讓他們前往領獎,阿道夫·希特勒禁止其中3位德國得主,分別是里夏德·庫恩(1938年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化學獎得主)和格哈德·多馬克(1939年生理及醫學獎得主),另一位則是因為受到蘇聯政府施壓而拒絕領獎的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文學獎得主)。1964年文學獎得主尚-保羅·沙特和1973年和平獎得主黎德壽是目前唯一兩名拒絕領獎的得主;尚-保羅·沙特拒絕獎項的原因是他拒絕所有官方獎項,黎德壽拒絕的原因則是當時越南仍陷入戰亂之中。有6名得主曾獲得多過一次諾貝爾獎,其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三奪諾貝爾和平獎,是獲獎次數最多的得主[8]。在830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44位是女性,而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是瑪麗·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得主)[9][8]。某些由於外圍因素或缺乏提名而沒有頒發諾貝爾獎的年份中原本的獎金會回撥到基金用作其他相關獎項[10]。諾貝爾獎在1940年至1942年之間,因為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未有頒發[11]

得主列表

1901年~1968年

年份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1901年 威廉·倫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蘇利·普呂多姆 尚·亨利·杜南
弗雷德里克·帕西
1902年 亨得里克·洛侖茲
彼得·塞曼
赫爾曼·費歇爾 羅納德·羅斯 特奧多爾·蒙森 埃利·迪科門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
1903年 亨利·貝克勒
皮埃爾·居里
瑪麗·居里
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尼爾斯·呂貝里·芬森 比約恩斯徹納·比昂松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
1904年 約翰·斯特拉特 威廉·拉姆齊 伊萬·巴甫洛夫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
何塞·埃切加賴
國際法研究院
1905年 菲利普·萊納德 阿道夫·馮·拜爾 羅伯特·科赫 亨利克·顯克微支 貝爾塔·馮·蘇特納
1906年 約瑟夫·湯姆森 亨利·莫瓦桑 卡米洛·高爾基
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焦蘇埃·卡爾杜奇 西奧多·羅斯福
1907年 阿爾伯特·邁克生 愛德華·比希納 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埃內斯托·泰奧多羅·莫內塔
路易·雷諾
1908年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 歐內斯特·盧瑟福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保羅·埃爾利希
倭鏗 克拉斯·蓬圖斯·阿諾爾德松
弗雷德里克·貝耶
1909年 古列爾莫·馬可尼
卡爾·布勞恩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 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塞爾瑪·拉格洛夫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
保羅·德康斯坦
1910年 約翰內斯·范德瓦耳斯 奧托·瓦拉赫 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 保羅·海澤 國際和平局
1911年 威廉·維因 瑪麗·居里 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 莫里斯·梅特林克 托比亞斯·阿賽爾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弗里德
1912年 古斯塔夫·達倫 維克多·格林尼亞
保羅·薩巴捷
亞歷克西·卡雷爾 蓋哈特·霍普特曼 伊萊休·魯特
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夏爾·羅貝爾·里歇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亨利·拉方丹
1914年 馬克斯·馮·勞厄 西奧多·理查茲 羅伯特·巴拉尼 沒有頒獎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 沒有頒獎 羅曼·羅蘭 沒有頒獎
1916年 沒有頒獎 維爾納·馮·海登斯坦 沒有頒獎
1917年 查爾斯·巴克拉 沒有頒獎 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
亨利克·蓬托皮丹
國際紅十字會
1918年 馬克斯·普朗克 弗里茨·哈伯 沒有頒獎
1919年 約翰尼斯·斯塔克 沒有頒獎 朱爾·博爾代 卡爾·施皮特勒 伍德羅·威爾遜
1920年 夏爾·紀堯姆 沃爾特·能斯特 奧古斯特·克羅 克努特·漢姆生 萊昂·布儒瓦
1921年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弗雷德里克·索迪 沒有頒獎 阿納托爾·法郎士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
克里斯蒂安·勞斯·朗格
1922年 尼爾斯·波耳 弗朗西斯·阿斯頓 阿奇博爾德·希爾
奧托·邁爾霍夫
哈辛托·貝納文特 弗里喬夫·南森
1923年 羅伯特·密立根 弗里茨·普雷格爾 弗雷德里克·班廷
約翰·麥克勞德
威廉·勃特勒·葉芝 沒有頒獎
1924年 曼內·西格巴恩 沒有頒獎 威廉·埃因托芬 瓦迪斯瓦夫·雷蒙特 沒有頒獎
1925年 詹姆斯·法蘭克
古斯塔夫·赫茲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沒有頒獎 蕭伯納 奧斯丁·張伯倫
查爾斯·蓋茨·道斯
1926年 讓·佩蘭 特奧多爾·斯韋德貝里 約翰尼斯·菲比格 格拉齊亞·黛萊達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1927年 阿瑟·康普頓
查爾斯·威爾森
海因里希·奧托·威蘭 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 亨利·柏格森 費迪南·比松
路德維希·克魏德
1928年 歐文·瑞查森 阿道夫·溫道斯 夏爾·尼科勒 西格麗德·溫塞特 沒有頒獎
1929年 路易·德布羅意公爵 阿瑟·哈登
漢斯·奧伊勒-克爾平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托馬斯·曼 弗蘭克·凱洛格
1930年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 漢斯·費歇爾 卡爾·蘭德施泰納 辛克萊·劉易斯 納坦·瑟德布盧姆
1931年 沒有頒獎 卡爾·博施
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
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 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 簡·亞當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1932年 維爾納·海森堡 歐文·朗繆爾 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
埃德加·阿德里安
約翰·高爾斯華綏 沒有頒獎
1933年 埃爾文·薛丁格
保羅·狄拉克
沒有頒獎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 諾曼·安吉爾
1934年 沒有頒獎 哈羅德·尤里 喬治·惠普爾
喬治·邁諾特
威廉·莫菲
路伊吉·皮蘭德婁 阿瑟·亨德森
1935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
伊倫·約里奧-居里
漢斯·斯佩曼 沒有頒獎 卡爾·馮·奧西茨基
1936年 維克托·赫斯
卡爾·安德森
彼得·德拜 亨利·哈利特·戴爾
奧托·勒維
尤金·奧尼爾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
1937年 柯林頓·戴維森
喬治·湯姆森
沃爾特·霍沃思
保羅·卡勒
聖捷爾吉·阿爾伯特 羅傑·馬丁·杜·加爾 羅伯特·塞西爾
1938年 恩里科·費米 里夏德·庫恩[A] 柯奈爾·海門斯 賽珍珠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1939年 歐內斯特·勞倫斯 阿道夫·布特南特[A]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格哈德·多馬克[A]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沒有頒獎
1940年 沒有頒獎
1941年 沒有頒獎
1942年 沒有頒獎
1943年 奧托·斯特恩 喬治·德海韋西 亨利克·達姆
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
沒有頒獎
1944年 伊西多·拉比 奧托·哈恩 約瑟夫·厄爾蘭格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45年 沃爾夫岡·泡利 阿爾圖裡·伊爾馬里·維爾塔寧 亞歷山大·弗萊明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霍華德·弗洛里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科德爾·赫爾
1946年 珀西·布里奇曼 詹姆士·薩姆納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溫德爾·斯坦利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赫爾曼·黑塞 愛米莉·巴爾奇
約翰·穆德
1947年 愛德華·阿普爾頓 羅伯特·魯賓遜 卡爾·斐迪南·科里
格蒂·科里
貝爾納多·奧賽
安德烈·紀德 英國教友會
美國教友會
1948年 派屈克·布萊克特 阿爾內·蒂塞利烏斯 保羅·赫爾曼·穆勒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沒有頒獎[B]
1949年 湯川秀樹 威廉·吉奧克 瓦爾特·魯道夫·赫斯
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
威廉·福克納 約翰·博伊德·奧爾
1950年 塞西爾·鮑威爾 奧托·迪爾斯
庫爾特·阿爾德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伯特蘭·羅素 拉爾夫·本奇
1951年 約翰·考克饒夫
歐內斯特·沃吞
埃德溫·麥克米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馬克斯·泰累爾 佩爾·拉格奎斯特 列翁·茹奧
1952年 費利克斯·布洛赫
愛德華·珀塞爾
阿徹·約翰·波特·馬丁
理察·勞倫斯·米林頓·辛格
賽爾曼·A·瓦克斯曼 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艾伯特·史懷哲
1953年 弗里茨·塞爾尼克 赫爾曼·施陶丁格 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
溫斯頓·丘吉爾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54年 馬克斯·玻恩
瓦爾特·博特
萊納斯·鮑林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
托馬斯·哈克爾·韋勒
歐內斯特·海明威 聯合國難民署
1955年 威利斯·蘭姆
波利卡普·庫施
文森特·迪維尼奧 胡戈·特奧雷爾 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 沒有頒獎
1956年 威廉·肖克利
約翰·巴丁
沃爾特·布喇頓
西里爾·欣謝爾伍德
尼古拉·謝苗諾夫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沃納·福士曼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 沒有頒獎
1957年 楊振寧
李政道
亞歷山大·R·托德 達尼埃爾·博韋 阿爾貝·加繆 萊斯特·皮爾森
1958年 帕維爾·切連科夫
伊利亞·法蘭克
伊戈爾·塔姆
弗雷德里克·桑格 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愛德華·勞里·塔特姆
喬舒亞·萊德伯格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C] 喬治·皮爾
1959年 埃米利奧·塞格雷
歐文·張伯倫
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 阿瑟·科恩伯格
塞韋羅·奧喬亞
薩瓦多爾·夸西莫多 菲利普·J·諾埃爾-貝克
1960年 唐納德·格拉澤 威拉德·利比 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
彼得·梅達沃
聖瓊·佩斯 艾伯特·約翰·盧圖利
1961年 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魯道夫·穆斯堡爾
梅爾文·卡爾文 蓋歐爾格·馮·貝凱希 伊沃·安德里奇 達格·哈馬舍爾德
1962年 列夫·朗道 馬克斯·佩魯茨
約翰·肯德魯
弗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莫里斯·威爾金斯
約翰·史坦貝克 萊納斯·鮑林
1963年 尤金·維格納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約翰內斯·延森
卡爾·齊格勒
居里奧·納塔
約翰·卡魯·埃克爾斯
艾倫·勞埃德·霍奇金
安德魯·赫胥黎
喬治·塞菲裡斯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1964年 查爾斯·湯斯
尼古拉·巴索夫
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康拉德·布洛赫
費奧多爾·呂嫩
尚-保羅·沙特[D] 馬丁·路德·金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朱利安·施溫格
理察·費曼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方斯華·賈克柏
安德列·利沃夫
賈克·莫諾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1966年 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 羅伯特·馬利肯 裴頓·勞斯
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
內莉·薩克斯
沒有頒獎
1967年 漢斯·貝特 曼弗雷德·艾根
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
喬治·波特
拉格納·格拉尼特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喬治·沃爾德
米格爾·阿斯圖里亞斯 沒有頒獎
1968年 路易斯·阿爾瓦雷茨 拉斯·昂薩格 羅伯特·W·霍利
哈爾·葛賓·科拉納
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
川端康成 勒內·卡森
年份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1969年至今

年份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經濟學獎
1969年 默里·蓋爾曼 德里克·巴頓
奧德·哈塞爾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阿弗雷德·赫希
薩爾瓦多·盧瑞亞
塞繆爾·貝克特 國際勞工組織 朗納·弗里施
簡·丁伯根
1970年 漢尼斯·阿爾文
路易·奈耳
路易斯·費德里克·勒羅亞爾 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
烏爾夫·馮·奧伊勒
伯納德·卡茨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 諾曼·布勞格 保羅·薩繆爾森
1971年 伽博·丹尼斯 格哈德·赫茨貝格 埃魯·威爾布爾·蘇德蘭 巴勃羅·聶魯達 維利·勃蘭特 西蒙·庫茲涅茨
1972年 約翰·巴丁
利昂·庫珀
約翰·施里弗
克里斯琴·伯默爾·安芬森
史丹福·摩爾
威廉·霍華德·斯坦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羅德尼·羅伯特·波特
海因里希·伯爾 沒有頒獎 約翰·希克斯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1973年 江崎玲於奈
伊瓦爾·賈埃弗
布賴恩·約瑟夫森
恩斯特·奧托·菲舍爾
傑弗里·威爾金森
卡爾·馮·弗利
康拉德·洛倫茲
尼可拉斯·庭伯根
派屈克·懷特 亨利·季辛吉
黎德壽[E]
華西里·列昂惕夫
1974年 馬丁·賴爾
安東尼·休伊什
保羅·弗洛里 阿爾伯特·克勞德
克里斯汀·德·迪夫
喬治·埃米爾·帕拉德
雍松
哈里·馬丁松
肖恩·麥克布賴德
佐藤榮作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貢納爾·默達爾
1975年 奧格·玻爾
本·莫特森
利奧·雷恩沃特
約翰·康福思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戴維·巴爾的摩
羅納托·杜爾貝科
霍華德·馬丁·特明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 列昂尼德·坎托羅維奇
特亞林·科普曼斯
1976年 伯頓·里克特
丁肇中
威廉·利普斯科姆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索爾·貝婁 貝蒂·威廉斯
梅里德·科列根麥桂
米爾頓·佛利民
1977年 菲利普·安德森
內維爾·莫特
約翰·凡扶累克
伊利亞·普里高津 羅歇·吉耶曼
安德魯·沙利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
阿萊克桑德雷·梅洛 國際特赦組織 貝蒂爾·奧林
詹姆斯·米德
1978年 彼得·卡皮查
阿諾·彭齊亞斯
羅伯特·威爾遜
彼得·米切爾 沃納·亞伯
丹尼爾·那森斯
漢彌爾頓·史密斯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梅納赫姆·貝京
赫伯特·西蒙
1979年 謝爾登·格拉肖
阿卜杜勒·薩拉姆
史蒂文·溫伯格
赫伯特·布朗
格奧爾格·維蒂希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高弗雷·豪斯費爾德
奧德修斯·埃裡蒂斯 德蕾莎修女 威廉·阿瑟·劉易斯
西奧多·舒爾茨
1980年 詹姆斯·克羅寧
瓦爾·菲奇
保羅·伯格
沃特·吉爾伯特
弗雷德里克·桑格
巴茹·貝納塞拉夫
尚·多塞
喬治·斯內爾
切斯瓦夫·米沃什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 勞倫斯·羅·克萊因
1981年 凱·西格巴恩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阿瑟·肖洛
福井謙一
羅德·霍夫曼
羅傑·斯佩里
大衛·休伯爾
托斯坦·維厄瑟爾
埃利亞斯·卡內蒂 聯合國難民公署 詹姆士·托賓
1982年 肯尼斯·威爾遜 阿龍·克盧格 蘇恩·伯格斯特龍
本格特·薩米爾松
約翰·范恩
賈西亞·馬奎斯 阿爾瓦·米達爾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
喬治·斯蒂格勒
1983年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威廉·福勒
亨利·陶布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威廉·戈爾丁 萊赫·華勒沙 羅拉爾·德布魯
1984年 卡洛·魯比亞
西蒙·范德梅爾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尼爾斯·傑尼
喬治斯·克勒
色薩·米爾斯坦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 德斯蒙德·圖圖主教 理察·約翰·斯通
1985年 克勞斯·馮·克利青 赫伯特·豪普特曼
傑爾姆·卡爾
麥可·布朗
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
克勞德·西蒙 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1986年 恩斯特·魯斯卡
格爾德·賓寧
海因里希·羅雷爾
達德利·赫施巴赫
李遠哲
約翰·波拉尼
斯坦利·科恩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沃萊·索因卡 埃利·維瑟爾 詹姆斯·布坎南
1987年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
卡爾·米勒
唐納德·克拉姆
尚-馬里·萊恩
查爾斯·佩特森
利根川進 約瑟夫·布羅茨基 奧斯卡·阿里亞斯·桑切斯 羅伯特·索洛
1988年 利昂·萊德曼
梅爾文·施瓦茨
傑克·施泰因貝格爾
約翰·戴森霍費爾
羅伯特·胡貝爾
哈特穆特·米歇爾
詹姆士·W·布拉克
格特魯德·B·埃利恩
喬治·希青斯
納吉布·馬哈福茲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莫里斯·阿萊斯
1989年 諾曼·拉姆齊
漢斯·德默爾特
沃爾夫岡·保羅
西德尼·奧特曼
托馬斯·切赫
米高·畢曉普
哈羅德·瓦慕斯
卡米洛·何塞·塞拉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特里夫·哈維默
1990年 傑爾姆·弗里德曼
亨利·肯德爾
理查·泰勒
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 約瑟夫·默里
唐納爾·托馬斯
奧克塔維奧·帕斯 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默頓·米勒
哈里·馬科維茨
威廉·夏普
1991年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 理察·恩斯特 厄溫·內爾
伯特·薩克曼
內丁·戈迪默 翁山蘇姬 羅納德·科斯
1992年 喬治·夏帕克 魯道夫·馬庫斯 埃德蒙·費希爾
埃德溫·克雷布斯
德里克·沃爾科特 里戈韋塔·門楚·圖姆 蓋瑞·貝克
1993年 拉塞爾·赫爾斯
約瑟夫·泰勒
凱利·穆利斯
米高·史密斯
理察·羅伯茨
菲利普·夏普
托妮·莫里森 納爾遜·曼德拉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羅伯特·福格爾
道格拉斯·諾斯
1994年 伯特倫·布羅克豪斯
克利福德·沙爾
喬治·安德魯·歐拉 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
馬丁·羅德貝爾
大江健三郎 亞西爾·阿拉法特
希蒙·佩雷斯
伊扎克·拉賓
約翰·納什
約翰·海薩尼
萊因哈德·澤爾騰
1995年 馬丁·佩爾
弗雷德里克·萊因斯
保羅·克魯岑
馬里奧·莫利納
弗蘭克·羅蘭
愛德華·路易斯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艾瑞克·威斯喬斯
謝默斯·希尼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
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
小羅伯特·盧卡斯
1996年 戴維·李
道格拉斯·奧謝羅夫
羅伯特·理查森
羅伯特·柯爾
哈羅德·克羅托
理察·斯莫利
彼得·杜赫提
羅夫·辛克納吉
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卡洛斯·菲利普·西門內斯·貝洛
何塞·拉莫斯·霍塔
詹姆斯·莫理斯
威廉·維克里
1997年 朱棣文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威廉·菲利普斯
保羅·博耶
約翰·沃克爾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
史坦利·布魯希納 達里奧·福 國際反地雷組織
喬迪·威廉士
羅伯特·C·默頓
邁倫·斯科爾斯
1998年 霍斯特·施特默
羅伯特·勞夫林
崔琦
沃特·科恩
約翰·波普
羅伯·佛契哥德
路易斯·路伊格納洛
費瑞·慕拉德
若澤·薩拉馬戈 約翰·休姆
大衛·特林布爾
阿馬蒂亞·森
1999年 傑拉德·特·胡夫特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
艾哈邁德·茲韋勒 古特·布洛伯爾 君特·格拉斯 無國界醫生 羅伯特·蒙代爾
2000年 若雷斯·阿爾費羅夫
赫伯特·克勒默
傑克·基爾比
艾倫·黑格
艾倫·麥克迪爾米德
白川英樹
阿爾維德·卡爾森
保羅·格林加德
埃里克·坎德爾
高行健 金大中 詹姆斯·赫克曼
丹尼爾·麥克法登
2001年 埃里克·康奈爾
卡爾·威曼
沃爾夫岡·克特勒
威廉·諾爾斯
野依良治
巴里·夏普萊斯
利蘭·哈特韋爾
蒂姆·亨特
保羅·納斯
維·蘇·奈保爾 聯合國
科菲·安南
喬治·阿克洛夫
米高·斯彭斯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2002年 雷蒙德·戴維斯
小柴昌俊
里卡爾多·賈科尼
庫爾特·維特里希
約翰·貝內特·芬恩
田中耕一
雪梨·布倫納
H·羅伯特·霍維茨
約翰·E·蘇爾斯頓
凱爾泰斯·伊姆雷 吉米·卡特 丹尼爾·卡內曼
弗農·史密斯
2003年 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
維塔利·金茲堡
安東尼·萊格特
彼得·阿格雷
羅德里克·麥金農
保羅·勞特伯
彼得·曼斯菲爾德
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 希林·伊巴迪 克萊夫·格蘭傑
羅伯特·恩格爾
2004年 戴維·格婁斯
休·波利策
弗朗克·韋爾切克
阿龍·切哈諾沃
阿夫拉姆·赫什科
歐文·羅斯
理察·阿克塞爾
琳達·巴克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 旺加里·馬塔伊 芬恩·基德蘭德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2005年 羅伊·格勞伯
約翰·霍爾
特奧多爾·亨施
羅伯特·格拉布
理察·施羅克
伊夫·肖萬
巴里·馬歇爾
羅賓·沃倫
哈羅德·品特 國際原子能機構
穆罕默德·巴拉迪
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
羅伯特·約翰·奧曼
2006年 約翰·馬瑟
喬治·斯穆特
羅傑·科恩伯格 安德魯·法厄
克雷格·梅洛
奧爾罕·帕穆克 穆罕默德·尤納斯
孟加拉鄉村銀行
埃德蒙·費爾普斯
2007年 艾爾伯·費爾
彼得·格林貝格
格哈德·埃特爾 馬里奧·卡佩奇
馬丁·埃文斯
奧利弗·史密斯
多麗絲·萊辛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阿爾·戈爾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埃里克·馬斯金
羅傑·梅爾森
2008年 小林誠
益川敏英
南部陽一郎
下村脩
馬丁·查爾菲
錢永健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
呂克·蒙塔尼耶
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保羅·克魯格曼
2009年 高錕
威拉德·博伊爾
喬治·史密斯
阿達·約納特
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
托馬斯·施泰茨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卡羅爾·格雷德
傑克·紹斯塔克
荷塔·慕勒 巴拉克·歐巴馬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奧利弗·威廉姆森
2010年 安德烈·海姆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理察·赫克
根岸英一
鈴木章
羅伯特·G·愛德華茲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劉曉波 彼得·戴蒙德
戴爾·莫滕森
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
2011年 索爾·珀爾馬特
布萊恩·施密特
亞當·里斯
丹·謝赫特曼 布魯斯·博伊特勒
朱爾·A·奧夫曼
拉爾夫·斯坦曼
托馬斯·特蘭斯特羅默 愛倫·強森-希爾利夫
萊伊曼·古博薇
塔瓦庫·卡曼
托馬斯·薩金特
克里斯多福·西姆斯
2012年 塞爾日·阿羅什
戴維·瓦恩蘭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布萊恩·克比爾卡
約翰·格登爵士
山中伸彌
莫言 歐洲聯盟 阿爾文·羅思
勞埃德·沙普利
2013年 弗朗索瓦·恩格勒
彼得·希格斯
馬丁·卡普拉斯
邁可·列維特
阿里耶·瓦舍爾
詹姆斯·羅斯曼
蘭迪·謝克曼
托馬斯·聚德霍夫
艾麗斯·芒羅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尤金·法馬
拉爾斯·彼得·漢森
羅伯特·席勒
年份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