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竹樹開花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在中國和印度,都有竹樹開花會帶來災禍的傳說。中國過往經常說「竹樹開花,必有大災」,而印度亦有「竹樹開花,饑荒發生」的傳說。

竹樹開花


竹樹開花[ 編輯]竹樹開花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在中國和印度,都有竹樹開花會帶來災禍的傳說。中國過往經常說「竹樹開花,必有大災」,而印度亦有「竹樹開花,饑荒發生」的傳說。



竹樹開花的機制[編輯]

竹的生長週期通常在40到120年之間[1],視乎不同品種的竹而有所變化。一般來說,新的竹都會從竹的根部長出來的竹筍生長。不過,若土壤有異變,例如濕度或養份的轉變,所以竹不再適合生長,竹就會開始開花。開花後,花會結出「竹米」,可食用。然後,竹樹就會枯毀。由於竹林很多時都是由同一棵竹分枝出來,所以竹樹的枯毀很多時都會一大片的發生。


竹樹開花的影響[編輯]

過去由於我們對竹的生態的錯誤認識,曾錯誤認為竹樹開花會對一些以竹為主食的動物,例如大熊貓,造成毀滅性的損害,因為他們只以一種竹類作為主要食糧。然而,專家認為,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根據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表示, 「大熊貓有吃單一食物的偏好,習慣長時間只吃一種竹子,一種竹子開花死亡後,大熊貓將不得不尋找其他食物,這將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其中老弱病殘的大熊貓可能會被淘汰。」事件「肯定會對當地生存的大熊貓造成不良影響」。不過,大熊貓是會隨著食物而遷徙,所以即使牠們身處的竹林開始枯萎,只要鄰近地方仍然有可供食用的竹林,大熊貓還是會生存下去的。加上中國政府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使大熊貓棲息地進一步擴大,大熊貓現時很少會因為缺乏食物而餓死。[1]


而一些老人家常說的「竹樹開花,必有大災」並不只是迷信或謠傳,科學家發現每逢一些災難性旱災前夕竹樹便會大規模開花並枯萎,據說是因為竹能夠感應到土壤的一些變異,所以經散播種子遷移到適合的新土地,或在原來的地方等待適當的時候(如旱災過後),此外亦有「鐵樹開花」一詞。[來源請求]


另一方面,竹米(竹的種子)亦是齧齒類動物的優良食物。科學家曾計算過,在印度東北50年一度的竹樹開花週期發生時,老鼠的數量會激增4倍。突然增加的鼠量使村莊所儲存的糧食急速的被消耗,導致饑荒的發生[2]。所以,亦有說法指饑荒的發生只是因為齧齒類動物的突然增生,而非因為天災。


至於那一種說法為真,現時還未有定論。



竹子也會開花嗎?                      

 在我們印象中,好像沒有看過竹子開花,但實際上竹子是會開花的喔,只是通常植物都會在它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開花,但是竹子卻剛好相反,一旦它要開花時,正表示它的生命力逐漸在走下坡了。

我們常見一根根筆直的竹子,節上互生分枝,分枝上再生小竹枝,而翠綠的竹葉就從小竹枝上長出。就這樣,一簇簇的竹子茂密的長在一塊兒,便形成景色清幽的竹林。

仔細瞧瞧竹子,如果在竹枝間發現一些纏繞在一起,像藤蔓一樣的東西,同時竹葉的顏色不再青綠,且逐漸枯萎變黃,這就表示這竹子要開花了。而那些像藤樣的東西,參雜了一些小小的細粒,這就是竹花了。

竹子在生命將盡的時候開花,是為了要留下一些種子,好延續它後代的生命。不過,竹子雖不像松、柏樹一樣千年長壽,但除非外在環境的生活條件變差,它是可以活上好幾十年的。(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本文摘錄自e世紀十萬個為什麼?)







    秦韜玉 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或雲郃陽(今陝西合陽)人。出生於尚武世家,父爲左軍軍將。

    秦韜玉拼音:qin tao yu英文:Qin Tao Yu

     
    秦韜玉秦韜玉 秦韜玉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或雲郃陽(今陝西合陽)人。出生於尚武世家,父爲左軍軍將。少有詞藻,工歌吟,卻累擧不第,後諂附當時有權勢的宦官田令孜,充當幕僚,官丞郎,判鹽鐵。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後,韜玉從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賜進士及第,編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爲工部侍郎、神策軍判官。時人戲爲“巧宦”,後不知所終。
      韜玉著有《投知小錄》三卷,《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十六首,編爲一卷。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秦韜玉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或雲郃陽(今陝西合陽)人。出生於尚武世家,父爲左軍軍將。少有詞藻,工歌吟,卻累擧不第,後諂附當時有權勢的宦官田令孜,充當幕僚,官丞郎,判鹽鐵。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後,韜玉從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賜進士及第,編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爲工部侍郎、神策軍判官。時人戲爲“巧宦”,後不知所終。
      韜玉著有《投知小錄》三卷,《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十六首,編爲一卷。

    編輯本段詩作成就
      其詩皆是七言,構思奇巧,語言清雅,意境渾然,多有佳句,藝術成就很高。代表作有《貧女》、《長 ​​​​ 安書懷》、《檜樹》、《題竹》、《對花》、《八月十五日夜同衛諫議看月》、《邊將》、 《織錦婦》、《釣翁》、《天街》、《豪家》、《陳宮》、《燕子》、《仙掌》、《獨坐吟》、《詠手》、《春遊》等,其中以《貧女》一詩流傳最廣、十分著名。該詩寫蓬門蓽戶的貧家女子,一生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心裡想找一個好婆家但又念及自家的貧困以及所謂的“門當戶對”之婚姻慣例,不禁暗自悲秦韜玉作品秦韜玉作品傷),平日里梳妝儉樸,手工精巧卻不用在畫眉鬥長上,“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可憐每日辛勤忙碌的刺繡勞作都隻是爲他人作嫁衣裳而已)。全詩語言簡麗,描畫細膩,寄寓深刻,情真意哀,不愧佳作,該詩的結句“爲他人作嫁衣裳”爲世人所熟誦。另外《長安書懷》中的“涼風吹雨滴寒更,鄉思欺人撥不平”、《題竹》中的“卷簾陰薄漏山色,欹枕韻寒宜雨聲”、《八月十五日夜同衛諫議看月》中的“寒光入水蛟龍起,靜色當天鬼魅驚”、《釣翁》中的“潭定靜懸絲影直,風高斜颭浪紋開”和《天街》中的“寶馬競隨朝暮客,香車爭碾古今塵”等都是極佳的對句,充分顯示了詩人出類拔萃、高人一籌的藝術才華。
      
    編輯本段全唐詩收錄的詩作
      《​​貧女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長安書懷
      涼風吹雨滴寒更,鄉思欺人撥不平。
      長有歸心懸馬首,可堪無寐枕蛩聲。
      嵐收楚岫和空碧,秋染湘江到底清。
      早晚身閑著蓑去,橘香深處釣船橫。
      《檜樹》
       翠雲交幹瘦輪囷,嘯雨吟風幾百春。
      深蓋屈盤青麈尾,老皮張展黑龍鱗。
      唯堆寒色資琴興,不放秋聲染俗塵。
      歲月如波事如夢,竟留蒼翠待何人
      題竹
      削玉森森幽思清,院家高興尚分明。
      卷簾陰薄漏山色,欹枕韻寒宜雨聲。
      斜對酒缸偏覺好,靜籠棋局最多情。
      卻驚九陌輪蹄外,獨有溪煙數十莖。
      對花
      長與韶光暗有期,可憐蜂蝶卻先知。
      誰家促席臨低樹,何處橫釵戴小枝。
      麗日多情疑曲照,和風得路合偏吹。
      向人雖道渾無語,笑勸王孫到醉時。
      八月十五日夜同衛諫議看月
      常時月好賴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
      初出海濤疑尚濕,漸來雲路覺偏清。
      寒光入水蛟龍起,靜色當天鬼魅驚。
      豈獨座中堪仰望,孤高應到鳳凰城。
      邊將
      劍光如電馬如風,百捷長輕是掌中。
      無定河邊蕃將死,受降城外虜塵空。
      旗縫雁翅和竿嫋,箭撚雕翎逐隼雄。
      自指燕山最高石,不知誰爲勒殊功。
      釣翁
      一竿青竹老江隈,荷葉衣裳可自裁。
      潭定靜懸絲影直,風高斜颭浪紋開。
      朝擕輕棹穿雲去,暮背寒塘戴月回。
      世上無窮嶮巇事,算應難入釣船來
      天街
      九衢風景盡爭新,獨佔天門近紫宸。
      寶馬競隨朝暮客,香車爭碾古今塵。
      煙光正入南山色,氣勢遙連北闕春。
      莫見繁華隻如此,暗中還換往來人。
      陳宮
      臨春高閣擬瀛洲,貪寵張妃作勝遊。
      更把江山爲己有,豈知臺榭是身讎。
      金城暗逐歌聲碎,錢甕潛隨舞勢休。
      誰識古宮堪恨處,井桐吟雨不勝秋。
      豪家(秦韜玉)
      石甃通渠引禦波,綠槐陰裡五侯家。
      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鉤繡避邪。
      按徹清歌天未曉,飲回深院漏猶賒。
      四鄰池館吞將盡,尚自堆金爲買花。..。
      燕子
      不知大廈許棲無,頻已銜泥到座隅。
      曾與佳人並頭語,幾回拋卻繡工夫。
      仙掌,
      萬仞連峰積翠新,靈蹤依舊印輪巡。
      何如捧日安皇道,莫把回山示世人。
      已擘峻流穿太嶽,長扶王氣擁強秦。
      爲餘勢負天工背,索取風雲際會身。
      獨坐吟
      客愁不盡本如水,草色含情更無已。
      又覺春愁似草生,何人種在情田裡
      讀五侯傳
      漢亡金鏡道將衰,便有奸臣競佐時。
      專國隻誇兄弟貴,擧家誰念子孫危。
      後宮得寵人爭附,前殿陳誠帝不疑。
      朱紫盈門自稱貴,可嗟區宇盡瘡痍。
      詠手(秦韜玉)
      一雙十指玉纖纖,不是風流物不拈。
      鸞鏡巧梳勻翠黛,畫樓閑望擘掰珠簾。
      金杯有喜輕輕點,銀鴨無香鏇鏇添。
      因把剪刀嫌道冷,泥人呵了弄人髯..。
      採茶歌
      天柱香芽露香發,爛研瑟瑟穿荻篾。太守憐才寄野人,
       山童碾破團團月。倚雲便酌泉聲煮,獸炭潛然虯珠吐。
      看著晴天早日明,鼎中颯颯篩風雨。老翠看塵下才熟,
      攪時繞箸天雲綠,耽書病酒兩多情,坐對閩甌睡先足。
      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應愁歌欲成。
      貴公子行
      階前莎球綠不捲,銀龜噴香挽不斷。
      亂花織錦柳撚線,妝點池台畫屏展。
      主人公業傳國初,六親聯絡馳朝車。
      鬥雞走狗家世事,抱來皆佩黃金魚。
      卻笑儒生把書卷,學得顏回忍饑面。
      紫騮馬
      渥窪奇骨本難求,況是豪家重紫騮。
      膘大宜懸銀壓胯,力渾欺著玉銜頭。
      生獰弄影風隨步,踥蹀沖塵汗滿溝。
      若遇丈夫能控馭,任從騎取覓封侯。
      吹笙歌
      信陵名重憐高才,見我長吹青眼開。
      便出燕姬再傾醑,此時花下逢仙侶。
      彎彎狂月壓秋波,兩條黃金黃霧。
      逸豔初因醉態見,濃春可是韶光與。
      纖纖軟玉捧暖笙,深思香風吹不去。
      檀唇呼吸宮商改,怨情漸逐清新擧。
      岐山取得嬌鳳雛,管中藏著輕輕語。
      好笑襄王大迂闊,曾臥巫雲見神女。
      銀鎖金簧不得聽,空勞翠輦沖泥雨。
      春雪    
      雲重寒空思寂寥,玉塵如糝滿春朝。
      片才著地輕輕陷,力不禁風鏇鏇銷。
      惹砌任他香粉妒,縈叢自學小梅嬌。
      誰家醉卷珠簾看,弦管堂深暖易調。
      春遊
      選勝逢君敘解擕,思和芳草遠煙迷。
      小梅香里黃鶯囀,垂柳陰中白馬嘶。
      春引美人歌遍熟,風牽公子酒旗低。
      早知有此關身事,悔不前年住越溪。
      奉和春日玩雪
       北闕同雲掩曉霞,東風春雪滿山家。
      瓊章定少千人和,銀樹先開六出花
      牡丹
      拆妖放豔有誰催,疑就仙中鏇摺來。
      圖把一春皆佔斷,固留三月始教開。
      壓枝金蕊香如撲,逐朵檀心巧勝裁。
      好是酒闌絲竹罷,倚風含笑向樓台。
      寄李處士
      呂望甘羅道已彰,隻憑時數爲門張。
      世途必竟皆應定,人事都來不在忙。
      要路強幹情本薄,舊山歸去意偏長。
      因君指似封侯骨,漸擬回頭別醉鄉。
      曲江
      曲沼深塘躍錦鱗,槐煙徑裡碧波新。
      此中境既無佳境,他處春應不是春。
      金榜真仙開樂席,銀鞍公子醉花塵。
      明年二月重來看,好共東風作主人
      塞下
       到處人皆著戰袍,麾旗風緊馬蹄勞。
      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塚沙平月更高。
      大野幾重開雪嶺,長河無限舊雲濤。
      鳳林關外皆唐土,何日陳兵戍不毛  
      投知己
      鑪中九轉鍊雖成,教主看時亦自驚。
      群嶽並天先減翠,大江臨海恐無聲。
      賦歸已罷吳門釣,身老仍拋楚岸耕。
      唯有太平方寸血,今朝盡向隗台傾。
      題刑部李郎中山亭
      儂家雲水本相知,每到高齋強展眉。
      瘦竹嚲煙遮板閣,卷荷擎雨出盆池。
      笑吟山色同欹枕,閑背庭陰對覆棋。
      不是主人多野興,肯開青眼重漁師。
      隋堤
      種柳開河爲勝遊,堤前常使路人愁。
      陰埋野色萬條思,翠束寒聲千里秋。
      西日至今悲兔苑,東波終不反龍舟。
      遠山應見繁華事,不語青青對水流。
      送友人罷擧授南陵令
      共言愁是酌離杯,況值弦歌枉大才。
      獻賦未爲龍化去,除書猶喜鳳銜來。
      花明驛路燕脂暖,山入江亭罨畫開。
      莫把新詩題別處,謝家臨水有池台。
      寄懷
      總藏心劍事儒風,大道如今已渾同。
      會致名津蒐俊彥,是張愁網絆英雄。
      蘇公有國皆懸印,楚將無官可賞功。
      若使重生太平日,也應回首哭途窮。
      織錦婦
      桃花日日覓新奇,有鏡何曾及畫眉。
      隻恐輕梭難作疋,豈辭纖手遍生胝。
      合蟬巧間雙盤帶,聯雁斜銜小摺枝。
      豪貴大堆酬曲徹,可憐辛苦一絲絲  
      問古
      大底榮枯各自行,兼疑陰騭也難明。
      無門雪向頭中出,得路雲從腳下生。
      深作四溟何浩渺,高爲五嶽太崢嶸。
      都來總向人間看,直到皇天可是平。
      鸚鵡
       每聞別雁競悲鳴,卻歎金籠寄此生。
      早是翠襟爭愛惜,可堪丹觜強分明。
      雲漫隴樹魂應斷,歌接秦樓夢不成。
      幸自禰衡人未識,賺他作賦被時輕。
      亭台
      雕楹累棟架崔嵬,院宇生煙次第開。
      爲向西窗添月色,豈辭南海取花栽。
      意將畫地成幽沼,勢擬驅山近小台。
      清境漸深官轉重,春時長是別人來。
      句  
      女媧羅裙長百尺,搭在湘江作山色。

    編輯本段佳作欣賞

    貧女                 貧女
    秦韜玉作品秦韜玉作品 
                     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這首詩,以語意雙關、含蘊豐富而爲人傳誦。全篇都是一個未嫁貧女的獨白,傾訴她抑鬱惆悵的心情,而字裡行間卻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寄人籬下的感恨。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主人公的獨白從姑娘們的家常──衣著談起,說自己生在蓬門陋戶,自幼粗衣布裳,從未有綾羅綢緞沾身。開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這是一位純潔樸實的女子。因爲貧窮,雖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卻總不見媒人前來問津。拋開女兒家的羞怯矜持請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頭,便不由加倍地傷感。這又是爲什麼呢?  從客觀上看:“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如今,人們競相追求時髦的奇裝異服,有誰來欣賞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就主觀而論:“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我所自恃的是,憑一雙巧手針黹出眾,敢在人前誇口;決不迎合流俗,把兩條眉毛畫得長長的去同別人​​ 爭妍鬥麗。
      這樣的世態人情,這樣的操守格調,調愈高,和愈寡。縱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難覓啊。
      “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個人的親事茫然無望,卻要每天每天壓線刺繡,不停息地爲別人做出嫁的衣裳!月複一月,年複一年,一針針刺痛著自家傷痕累累的心靈!……  
      獨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憂鬱神傷的形象默然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詩人刻畫貧女形象,既沒有憑借景物氣氛和居室陳設的襯托,也沒有進行相貌衣物和神態擧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與社會環境的矛盾沖突中,通過獨白揭示她內心深處的苦痛。語言沒有典故,不用比擬,全是出自貧家女兒的又細膩又爽利、富有個性的口語,毫無遮掩地傾訴心底的衷曲。從家庭景況談到自己的親事,從社會風氣談到個人的志趣,有自傷自歎,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蠶吐絲,作繭自縛,一​​ 縷縷,一層層,將自己愈纏愈緊,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後終於突破抑鬱和窒息的重壓,呼出那“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的慨歎。這最後一呼,以其廣泛深刻的內涵,濃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詩蘊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沈德潛說這首詩“語語爲貧士寫照”(《唐詩別裁》卷十六),近人俞陛雲指出:“此篇語語皆貧女自傷,而實爲貧士不遇者寫牢愁抑塞之懷。”(《詩境淺說》)沈、俞二氏都很重視本詩的比興意義,並且說出了詩的真諦。良媒不問蓬門之女,寄託著寒士出身貧賤、擧薦無人的苦悶哀怨;誇指巧而不鬥眉長,隱喻著寒士內美修能、超凡脫俗的孤高情調:“誰愛風流高格調”,儼然是封建文人獨清獨醒的寂寞口吻:“爲他人作嫁衣裳”,則令人想到那些終年爲上司捉刀獻策,自己卻久屈下僚的讀書人──或許就是詩人的自歎吧?詩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會貧寒士人不爲世用的憤懣和不平 
    編輯本段曆代評論
      韜玉少有詞藻,工歌吟,恬和瀏亮。(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秦韜玉調似李山甫,詠手押髯字詩,尤矯癡可喜。(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秦韜玉詩無足言,獨《貧女》篇遂爲古今口舌。“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讀之輒爲短氣,不減江州夜月,商婦琵琶也。”《春雪》詩“惹徹任教香粉妒,縈叢自學小梅嬌”,弄姿處亦有小翮試風之態。(清· 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楊守敬書法

    楊守敬(1839-1915)

    《六言诗轴》140×33厘米
    重庆博物馆藏



      《行書孟浩然詩》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紙本,縱165.1cm,橫35.7cm。

      釋文:
      山寺鳴鐘晝已昏,魚梁度頭爭度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予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錄孟襄陽詩。宣統庚戌九月鄰蘇老人書於鄂城菊灣,時年七十有二。
      本幅行書錄唐代詩人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詩一首,末自識雲:“錄孟襄陽詩,宣統庚戌九月鄰蘇老人書於鄂城菊灣,時年七十有二。”下鈐“楊守敬”、“惺吾七十以後書”印二方。本幅無藏印。“宣統庚戌”為宣統二年(1910年)。
      此軸書法淳雅樸厚,能陶鑄碑帖,寓漢隸之韻,法魏碑風規,行筆略帶滯澀之勢,峭拔古勁,复具信本書韻。結字秀麗,行筆灑脫,又具姿肆跳宕之勢,代表了楊守敬晚年書法的藝術水平。(撰稿人:馬季戈)

    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字惺吾,号邻苏,别署晦堂,室名三不惑斋、悔明轩、飞青阁、望古堂、观海堂。湖北宜都人。同治举人,主讲于湖北两湖书院及勤成书院,为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近代大藏书家。精金石,家中碑刻收藏甚富,是著名书法家。1880-1884年充驻日钦使随员,将中国书坛尚碑的风气传到日本,对日本近代书坛影响巨大,给日本幕府末期颓靡的书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波,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被誉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书宗欧阳询,行书略带纵笔。晚年移居上海,卖字为生,求者以日本人为多。著有《寰宇贞石图》、《日本访书志》、《平碑记》、《楷法溯源》、《学书迩言》等。


      《行書中堂》資料來自中華博物網站














    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今枝城)人。同治間舉人。清末民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和近代大藏書家。書工篆隸真行各體,行書成就最高。著有《歷代輿地圖》、《平碑記》、《平帖記》、《學書邇言》等。

    楊守敬
    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今枝城)人。同治間舉人。清末民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和近代大藏書家。書工篆隸真行各體,行書成就最高。著有《歷代輿地圖》、《平碑記》、《平帖記》、《學書邇言》等。

    楊守敬楊守敬畫像姓名:楊守敬性別:男籍貫:湖北宜都生辰:1839年6月2日忌日1915年1月9日描述: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







    楊守敬- 生平簡介
    楊守敬楊守敬楊守敬(1839—1915),清末民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和近代大藏書家。1839年6月2日,楊守敬生於宜都陸城一個商人家庭。他11歲習商,自幼好學,19歲參加府試,五場皆第一。24歲中舉人,25歲進京應會試,七試皆不中,開始厭倦科名而專心著述。42歲應召赴日本國任駐日欽使隨員。46歲回國就任黃岡教諭。61歲擔任兩湖書院教習,三年之後為勤成學堂總教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開經濟特科,楊守敬前往應試名居第一。68歲時被選任安徽霍山縣。楊以“年老,不耐簿書”而辭之。次年,被諮舉為禮部顧問官,曾參與《湖北通志》纂校。民國3年(1914)袁世凱聘其為顧問,楊雖多次拒絕,但還是被迫遷居北京,任參政院參政。民國 4年(1915年1月9日)逝世。葬於宜都龍窩。2006年05月25日,楊守敬故居和墓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楊守敬一生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尤以輿地學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對我國正史地理志和其它地理著作,都曾深入研究,撰寫、繪製了十餘種歷史地理著作和72幅歷代沿革輿地圖。他的《隋書地理志考證》和抄補《太平寰宇記》缺佚,備受世人稱道。他與門人熊會貞歷時數十年,寫成《水經註疏》巨著。其輿地學被稱為清代三絕學之一。楊守敬愛好訓詁,注重金石考證。同時又精於書法,在武漢、天津上海等地都曾留下他的墨跡。楊在日本期間,有不少日本學者名士常來造訪,向他學習書法。歸國後,還有日人遠涉重洋前來受業,被譽為“日本現代書道之父”。晚年,守敬之字,聲譽大起,求書者踵接於門。他於楷、行隸、篆諸書俱長,其書論有《學書邇言》、《楷法溯源》等六種。楊守敬有藏書數十萬卷,海內孤本逾萬卷。所藏之書,1926年移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楊守敬- 個人成就
    楊守敬是清末傑出的大學者,學識淵博,著述宏富,成就顯赫。通輿地,著《水經註疏》 40卷,使我國沿革地理學達到了高峰。與王念孫段玉裁小學李善蘭算學被譽為清代“三絕”;精金石,成為“儲藏之富,當世罕匹”的金石學家;擅書法,楷行隸草篆諸體俱長,被譽為“日本現代書法的祖師”;富收藏,藏書十萬餘卷,其中海內外孤本逾萬卷,是近代的大收藏家,對我國文化典籍的保存功不可沒。另外在碑板目錄學上也造詣頗深。因此,楊守敬是一個集輿地、金石、書法、藏書、碑板目錄學之大成一身的大學者
    楊守敬楊守敬《水經註疏》輿地研究楊守敬一生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尤以輿地學的成就最為突出。代表作是與門人熊會貞歷時數十年寫成的《水經註疏》。《水經註》是酈道元為《水經》所作的注文。《水經註疏》吸取歷代《水經註》的研究成果,以朱謀瑋《水經註箋》為正文,考證精詳,疏之有據。有了楊守敬的《疏》文,才使《注》文所述史實,讓讀者能夠透徹地了解。
    楊守敬《水經註疏》問世後,深受輿地學者的推崇。汪辟疆評價它“抉擇精審,包孕宏富。前修是者,片長必錄,非者必嚴加繩正,至於期當;其引而未申者,稽考不厭其詳。故精語絡繹,神智煥發,真集向來治酈《注》之大成也”。
    楊守敬是學壇公認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和學識,運用金石考古等多種方法研究《水經》、《水經註》,歷經四、五十年。集我國幾百年水經研究之大成,除撰寫有代表巨著《水經註疏》外、還編繪有《歷代輿地沿革圖》 、《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水經註圖》等。
    金石收藏
    楊守敬楊守敬《水經註圖》楊守敬是金石學家,又對目錄版本學造詣頗深。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黨金石錄》等。編輯有《寰宇貞石圖》、《三續寰宇訪碑錄》等。目錄版本方面的著作有《日本訪書志》、與人合輯的《古逸叢書》等等,都頗受當時學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傑作。 
    楊守敬堪稱近代大藏書家。在搜藏的幾十萬卷書中,海內外孤本有幾萬卷,宋版藏書有數千冊。為保存國家文化古籍,他多年節衣嗇食購買,或“以有易無”換來,尤其是在日本期間,大量購回古籍漢書,得書數萬卷“遂盈筐篋”,運回祖國。其中有十分珍貴的六朝及唐代抄本,有世所罕見的宋元版古籍,為保存祖國民族文化遺產,作出了巨大貢獻。光緒六年三月,楊守敬第六次會試不中,無奈之下,遂於是年夏天應使日大臣何如璋之招請,作為使館隨員出使日本。當時,日本正值維新之際,提倡新學,睡棄舊學,古典漢籍更是被看作落後的象徵而隨意拋擲。於是楊守敬得以大量購進許多國內已散佚的善本秘籍。僅一年時間,竟購求到三萬多卷古書。
    楊守敬楊守敬《古逸叢書》一年後,黎庶昌接替何如璋為駐日公使。黎庶昌也是一位好古之士,當他聽說楊守敬在日本訪得許多國內已失傳的古書後,很受感動,遂委託楊守敬在搜訪古籍的基礎上刻印《古逸叢書》,於是楊守敬愈發熱心訪古。楊守敬本來就能書善畫,去日本時,曾帶去了六朝的碑貼一萬三千多冊,利用這些碑貼,楊守敬不僅向日本廣泛傳播了我國的書法藝術,被譽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父”,還以此換回了許多用金錢所無法買到的珍本。光緒八年至十年,楊守敬協助黎庶昌刻成《古逸叢書》,共二十六種,計二百卷,多為當時國內已失傳的秘本。
    光緒十年,楊守敬盡載其在日本訪得之書回國,並於光緒十四年在湖北黃州築園藏書,園名“鄰蘇”,以其與蘇東坡舊居相鄰故也。光緒二十九年,楊守敬在武昌建成觀海堂,並移書於武昌。辛亥革命時,楊守敬避居於上海,但其書未及運出,當時,都督黎元洪應日本駐漢口領事寺西秀武之請求,發出了保護楊守敬藏書的啟示:“照得文明各國,凡於本國之典章圖籍,罔不極意保存,以為國家光榮。茲查楊紳守敬,藏古書數十萬卷,凡我國同胞,均應竭力保護。如敢有意圖損毀及盜竊者,一經查覺,立即拿問治罪。楊紳系篤學老成之士,同胞咸當敬愛,共盡保護之責,以存古籍而重鄉賢。”使當時已七旬高齡的楊守敬備受感動。民國元年,楊守敬將倖免於難的藏書從武昌運到上海
    楊守敬楊守敬故居在楊氏收藏中,金石碑版一直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在版本目錄學方面也成績卓著。楊守敬藏書數十萬卷,僅海內孤本即達數萬卷,光緒二十三年楊守敬刊行了他在日本訪書時所見的各種珍秘古籍的知見錄《日本訪書志》,在目錄學有很大影響,楊守敬又有《藏書絕句》一卷三十二首,曾以筆名“晦堂”、“王葆心”在一九一三年創刊的《文史雜誌》上發表。
    民國三年,楊守敬應聘為袁世凱顧問,這些書又隨楊守敬移至北京。現大多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
    書法成就
    晚清時期 ​​​​,在古籍版本和金石學界頗孚盛譽的楊守敬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書法家。
    楊守敬先生的書法在其眾多的成就中,位列第三,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在我國書法史上“亦足睥睨一世,高居上座”(虞逸夫)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一下兩個方面。
    楊守敬楊守敬書法作品其一,鴻篇巨制,彪炳千秋的書法理論。楊守敬主張書法要“變”,變即是創新。他闡述後人的書法與前賢的書法“筆筆求肖,字字求合,終門外漢也”。他所著述的《楷法溯源》洋洋灑灑14卷,目錄1卷。顧名思義,他是在探尋楷法的源流,也是在論述文字的變革、書法的創新。“顧氏隸辨,皆依韻分篇,便於檢尋,然而偏旁錯雜,不足於見八法之變”。“ 北朝唐碑各有體格一碑,又有碑之體格,有必不容出入者,可以兼擅諸家之長,若使一字北朝、一字唐碑,豈復成章法,此書之作欲使學者通書法之變”。楊守敬在此書中如此反复論述書法之變,其創新意識自然溢於字裡行間。歷代書家定論在書法上要有新造詣,必須具備“三要”,即一要天分,二要多見,三要多寫。楊守敬在肯定前人三要的同時,又增以二要,即一要品高,他認為“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應該肯定,這是其數十年對書法、對人生的感悟。
    楊守敬先生不僅學富,而且品高。一是潛心藝事,無心仕途,十分痛恨統治人民的當權派。他曾被禮部選為安徽霍山知縣,他以“力辭不耐薄書”而拒任。袁世凱竊取大總統後,為了籠絡人心,聘他為顧問,並加以參政任,他又以“年老無意出山”拒絕赴京就任。二是資助鄉裡,體貼民眾。三是熱愛祖國,駐日期間,購回了大量流失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化書籍,許多還是孤本,為保存我國的文化典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二,熔漢鑄唐,獨拔藝林的書法藝術。楊守敬於書法,真草隸行篆諸體皆擅,但最具特色的當推其行楷。其門人熊會貞稱楊守敬“傳世書法古茂,直逼漢魏,蓋世無雙”。雖有些過譽,但仍可窺見一斑。其年譜中“求書者接踵於門,目不暇接繼之以夜”的記錄,可知其書法在當時的影響。陳上岷先生對楊守敬的傳世書法更是情有獨鍾,“熔漢鑄唐,兼有分隸引楷之長,在清代末期,真可以說是繼往開來,獨拔藝林”。究其原因,有三:
    楊守敬楊守敬書法作品一是見識廣博。大凡作為書家,只有學富,才能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楊守敬先生即是如此。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又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楊守敬先生說:“多讀書自能作文,多看名跡自能書”,這是至理名言。畢保厘在《楷法溯源》序中說楊守敬“收奇選異,積簣成山”。勿庸置疑,見識廣博是其書法風格形成的堅實基礎。
    二是碑帖並尊,這是楊守敬書法制勝的高明之處。歷代書家重視南帖,而楊守敬更注重北碑的研習。有清一代,大興碑學,有人拒之南帖,把碑和帖絕對起來。而楊守敬始終碑帖並尊,唯美是尚,力破傳統,自立門戶。因此,其傳世書法形神兼備,光彩照人。“既有金石碑碣的蒼勁,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頗有英姿而無媚骨”(陳上岷語)。
    三是多用側鋒。“大抵六朝書法,皆以側鋒取勢。”所謂藏鋒者,並外鋒在畫中之謂,蓋即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之謂。後人求藏鋒之說而不得,便創為中鋒以當之。其說亦是甚辯,而學其法者,書必不佳。且不說他人,試觀二王,有一筆不側鋒乎?惟側鋒而後有開闔、有陰陽、有向背、有轉折、有輕重、有起收、有 ​​​​ 停頓,古人所貴能用筆者以此,若鋒在中,是信筆而為之,毫必無力,安能力透紙背?且亦安能諸法之妙乎?”這則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對先賢“筆筆中鋒”、“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是一個重大的撞擊,也讓人明白了一種哲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更可貴的是楊守敬不作憑空臆造,不作無稽之談,而是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的理論,並使之光大。這樣,促成了他的書法風格獨特,有異人之趣的筆意。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其書法高古、深遠、質樸、秀逸的一面。
    楊守敬楊守敬書法扇面光緒六年至十年在任出使日本大臣庶昌的隨員期間,廣泛蒐集國內散佚的書籍,並帶去漢、魏、六朝、隋、唐碑帖13000餘冊,致力於六朝北碑書法的傳授,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貢獻。著有《書舉要》、 《評碑記》、《學書邇言》、《望堂金石》、《重訂說文古本考》、《楷法溯源》。論者讚許為千古絕業。他的書法在日本影響很大,開日本現代書法的先河。特別是他的行書作品,運筆加強力度,撇、捺、垂露都筆筆送到,大有雄放之氣,同時,在法度之中加以變化。亦有的筆劃,如卻加以放縱,使整幅作品氣韻生動而富有個性。字的結體取橫勢,是六朝碑版的特點。從行筆上看又不盡是六朝筆法,字裡行間有很濃的粘味;每個字結構疏密參差,純樸古拙,得自然之趣。整體章法一氣呵成,氣勢貫通。  
    在日本期間,楊守敬以精湛的漢字書法震驚東瀛,折服了許多書道名家。他還應邀講學、交流書藝,且收錄弟子,在當時的日本書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楊風”,其影響至今猶存。
    泉幣研究
    楊守敬楊守敬著述楊守敬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古泉幣學家。他收藏金石資料、古籍善本甚富,精鑑賞,以長於考證著名於時。於歷史、地理、簿錄金石諸學,尤為專長。又致力古泉幣研究,於光緒初年與古泉學專家饒登秩校勘、監刊倪模《古今錢略》三十四卷,以校刊精審,世稱善本。嘗摹拓《激素飛青閣錢譜》傳世,台灣故宮博物院有藏本。楊氏又得李寶台所作古泉拓本,編為《古泉藪》二十四冊,並為之撰前言張之,原稿今藏復旦大學圖書館,已收入新編《中國錢幣文獻叢書》中,不日可與讀者見面。舉此數事,可見其於傳播古泉學用力之勤矣。著述甚多,其著者有《望堂金石》初、二集,《三續寰宇訪碑錄》十六卷,《水經註疏》,《歷代輿地詳圖》,《日本訪書志》和《鄰蘇老人手書題跋》等書。

    楊守敬- 個人影響
    如今名震全球的“ 三峽 ”一詞,其所指內容正是楊守敬所定。這對他來說是件“拎不起來”的小事。在學術界,他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座難於企及的高峰、金石學的泰斗、目錄版本學的權威。一個學者佔其中任何一項,就足以成為如雷貫耳的大學者。而楊守敬,這位“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在鄰國日本,卻又是“ ​​​​ 日本現代書道之父”,僅研究楊守敬書法藝術的學者就多達6000多人。
    清末民初的絕學
    楊守敬楊守敬文集1954年冬,毛澤東與歷史學家吳晗講到讀歷史沒有一部歷史地圖放在手邊,很不方便。吳晗想起楊守敬編繪的《歷史輿地圖》,一朝一冊,凡見於諸史《地理志》的州縣一般全部上圖,正符合毛澤東提出的配合讀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議把楊守敬編繪的地圖予以改造後繪製出版,獲得毛澤東肯定。1982年,在“楊圖”基礎上改繪的由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正式出版,成為當時學術界的盛事。楊守敬一生無心做官,潛心鑽研學問,學識淵博,著述宏富,一生的著述達83種之多。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就列有楊守敬的4部著作,屬歷史部分的有《隋書經籍志補證》,說文段注部分的有《楷法溯源》,水道水利部分的有《水經註疏》,金石考古部分的有《三續寰宇訪碑錄》。楊守敬最著名的成就當屬歷史地理學,歷代專家學者對其代表作《水經註疏》評價極高。清朝著名學者羅振玉曾將楊守敬的地理學與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和李善蘭的算學,並譽為清朝“三絕學”。楊守敬用畢生的精力和學識,運用金石考古等多種方法研究《水經》、《水經註》,歷經四五十年,集我國幾百年水經研究之大成,終於於1904年完成《水經註疏》初稿,以後又不斷增補改訂,嘔心瀝血,精益求精。當代方志學家朱士嘉評價說:“ 楊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數十年精力於此,遂集諸家之大成。蓋近百年來治歷史地理者無能出其右焉。”此乃公論。


    日本的“ 楊旋風”
    楊守敬楊守敬雕塑他不僅楷、行、隸、篆、草諸書俱長,有多部書論著作至今仍為書學界的重要理論指導;至今,國內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私人收藏家還以收他的字為榮。許多旅遊勝地,無論是湖北省內還是省外,至今完好地保存他親筆書丹的碑刻不少,並被列為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楊守敬的書法風靡日本,日本書道界尊他為日本現代書法的祖師,稱他是“近代日本書法的掘井人”、“ 日本現代書道之父”,並以他作為判斷整個書法跨入新時期的標誌。1880年4月,楊守敬開始駐日,他以金石學家的癖好,帶去了數以千計的珍貴藏品,包括碑帖原拓、漢印、古錢幣等。正是這一純屬個人愛好的奇特舉動,在當時的日本書壇引來了一連串出人意料的反響。他給日本送去了既古老又新鮮的碑學,使日本書道界在較封閉的帖學領域之外,看到了書法的另一新天地。很多名家從帖學轉向碑學,使書風大變。當時被譽為日本書壇“三駕馬車”的日下部鳴鶴巖谷一六松田雪柯都以投入楊守敬門下而引以為榮。日本書法史家木神英山將楊守敬的書法理論對日本書壇的影響比作“ 楊守敬旋風 ”。“楊守敬旋風”對日本書法乃至中日文化交流的影響是深遠的。楊守敬於1884年5月歸國後,仍常有日本朋友來訪論書和受業門下。直到他73歲寓居上海時,還有日本福岡縣水野疏梅來滬堅請拜於門下,學習書法、金石。在日本,研究楊守敬書法藝術的學者約6000餘人。





    楊守敬- 生平軼事
    七試不中
    楊守敬楊守敬著述
    楊守敬中舉後,陸續七次赴京會試
    第一次是中舉後的第二年即1863年,這次雖未考中,但結識了許多有學問的先生,如陳一山、潘孺初、鄧鐵香等人,在與他們交往中,增長了不少見識,學到了許多新知識。他還利用這次進京的機會,買了一車未曾見到過的好書。 
    第二次會試是1865年,正月抵都,住荊州會館。這時張文襄(之洞)為翰林,提倡風雅,大會天下名流於城南陶然亭。楊守敬與陳一山都列在其中,楊守敬淡泊名利,不愛標榜自己,認為張之洞意在標榜,決意不赴。此事被南海的桂文燦記文收其集中。稱讚楊守敬傲岸不群。三月會試,薦而不售。是時都中朋友,都勸他留京,他也認為都中人文淵藪,樂於賞奇析疑,為學問進步,並非為他日發跡。這時他已擯除時文於計外了。四月,考取景山官學教習,住鐵香家。鐵香告假歸粵,他便藉東革廠胡詞的太平會館為學堂教書,每天散學後,徒步到琉璃廠法帖店,物色碑版文字。第三次會試是1868年,楊守敬30歲,仍薦而不售。是科首題為“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二句。他寫的文章僅300餘字,出示給同人看後都為之驚服,以元許之。蘄州黃雲鶴(翔雲)、武昌範鶴生(鳴和)兩先生見了他的文章,嘆為高古絕倫。並說:“場中考官未能識,惟福建林天齡江蘇蔣彬尉二人能識之。若君卷落此二人手,則必出房。但總裁中有一旗人,若落此人手;恐亦未必賞之'。排名結果,他的捲落在蔣彬尉先生房中,而歸旗總裁裁定,果然不以為佳。蔣先生極力向總裁推薦,並說:我房中只取他一人,亦所情願。旗總裁的答復是,若湖北還有一人,可以換,否則不能換。蔣先生復查房中準備錄取的捲子只有楊守敬一人,便被裁了下來未取。發榜後,所取許多進主要拜見蔣先生,蔣先生都推遲在第二天,卻先去拜訪楊守敬。楊守敬為此深感不安,想推辭走開去,先生感慨道:'你的文章,非績學有素,何能有此!你我二人當為文友,我哪敢妄為你師,將你當學生看待呢!那些學生都揣摩時勢,不求真諦,一昧迎合,因而得利,哪能與你相提並論”!黃雲鶴先生常常挾著楊守敬的落捲到酒館,出示給別人看,並忿忿不平地說:“ 湖北今年有這樣的落卷”!人們看後都大為惋惜。他沒有為此懊惱,而是專心致志地做他的學問,抓緊在人才薈萃的都城,與有學問的先生切磋,如與潘孺初(存)交往甚為密切,凡學問流派作文習字,都得到潘先生很大的幫助。
    楊守敬楊守敬文集第四次會試在1871年,住鐵香家。二月到京,三月入場,首題為'信近於義”一章,房師為吉林伯都納廳(今扶餘縣)的於蔭霖(次棠)。他閱卷後,極力推薦楊守敬,認為楊守敬為三場一律,非績學之土不能及。但是榜發下來,仍不中。次棠先生很愛才,為楊守敬深深惋惜,並想留他在京,就其家教。但楊守敬因家計艱難,決意不肯留下執教。仍抓住在京停留的時機,抓緊積累研究資料,多方搜求漢魏六朝金石文字成套,缺後魏盧無忌的《修太公廟碑》,由京返家時路過汲縣,發現路旁有太公廟,碑立在廟前田中。車到站後,楊守敬獨自攜氈墨步行數裡,找到太公廟碑,借助月光拓下,回到店時,同行的人都已鼾睡,到了第二天大家才知道。此事黃雲鶴知道後,很欽佩楊守敬之舉,並記錄載入文集中。
    第五次會試是1874年,仍住鐵香家,榜發仍不中。他藉此會見了許多學者,例如錢塘的譚仲修、山陰的李慈銘、桐廬的袁爽秋、還有原來就很有交往的潘孺初、鄧鐵香、陳一山等聚在一起,飲酒吟詩做文章,倒是很有樂趣。這次在京住了一年多,直到1875年農曆七月,因得家信祖母生病,才同何子峨一起離京。到了天津,何子峨遍告天津商人,說楊守敬善書,不到半月就得潤金百五十元。這時天津漸漸涼起來,到了秋冬季節,海上的風大,準
    楊守敬楊守敬墓備迅速返回。不料,大津友人及何子峨致書上海同鄉,介紹楊守敬的學問和書法,因此上海歡迎他去。楊守敬這時第一次坐船,友人都勸他坐官艙,使搭大沽輪船。一上船,就碰見江陵的鄭半香和鄭士灼兩兄弟,他們坐在前艙,楊守敬坐在後艙左邊。到出海口,左邊因太陽照得很熱,使移到右邊。這天夜裡,霹靂一聲,驚醒楊守敬,床前有船頭直衝而入,離他不過幾尺遠,海水湧入,是司船不慎,而與別人的船相撞,幸好離岸不遠,船停洲上,船上的人移到武昌輪船中。這時鄭氏兄弟來看楊守敬,都嘖舌驚嘆不已;若不是從左邊移到右邊,那就被撞得粉身碎骨了。同船的人都說楊守敬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到了上海,遇見龔孝橙,此人系段苦膺的外孫,學問怪僻,頗有新解,雖對外祖有微辭,而深服楊守敬金石之博,十分羨慕,並想購買。楊守敬所攜碑版,盈箱累簀,便滿足了龔孝橙的要求。
    第六次會試是1880年,住廣東東莞進士黃燮雲家,每天與黃先生攜筆墨到琉璃廠各帖店抄集帖目錄,又訪收藏家補其缺,兩人情投意合,便聯爲姻婭,將三女許其子志孚。三月會試,首題為“吾與回言終日”一章。在場中與麻城袁玉谷聯號,袁以時藝名家為漢陽教諭,堅決要閱楊守敬的文稿,一見就非常欣賞,大加讚揚道:' 名下無虛士,不意時文亦精能如此”。出場後,則同鄉諸先達都能背誦楊守敬的入手二比,是袁玉谷記下給他們傳抄的。新建的許仙屏見後,以會元相許。榜發仍不中。據說考場中見楊守敬卷的人,也擬元中,但檢三場策卷不得,而沒有上榜。楊守敬知道以後嘆息道:“豈非命也耶?”
    楊守敬楊守敬中學第七次會試是1886年,年已48歲。此時正在黃岡任教諭,正月招熊會貞(崮芝)來黃岡教授三兒讀書。二月又入都應會試,仍不中。四月即歸,乃與崮芝同起草《隋書地理志考證》。從此,楊守敬絕了科舉之念,潛心著述。
    夜讀  
    楊守敬十歲時,爺爺對楊守敬說:“敬娃子,爺爺已經70多歲了,身子骨實在支撐不了啦,明年你就不要讀書了,來管理鋪子學做生意吧!”楊守敬聽後悶了好一會,說:“爺爺,我還這麼小,正是讀書的時候,站著沒有櫃檯高,管不好鋪子呢?”爺爺說:“怎麼管不好,你爹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就已經管兩個鋪子了。他兩隻手能在同一個時候打兩把算盤,不管出貨進貨,帳算的又快又好,分文不差,你讀的書比他還多些,肯定管得好呢!”
    楊守敬楊守敬書法作品楊守敬看著爺爺和母親又瘦又弱的身子,思想著家中愈來愈困難的景況,不好再推辭了,就點點頭說:“爺爺,以後您就手把手地教我吧! ”
    從此,楊守敬就專心致志地學做生意。母親見兒子丟了學業,接替了爺爺的買賣,是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楊家的家業有了繼承人,擔心的是荒廢了兒子的學業。有一天半夜,楊守敬母親李氏因思量兒子的前程而翻來复去睡不著覺,便爬起來縫補衣服。忽然發現兒子的臥室裡還有燈光,就輕輕地推門進去,見楊守敬還在油燈下專心讀書,便心疼地說:“敬娃子,你白天在鋪子裡忙進忙出,夜裡又挑燈苦讀,這樣下去會把身體搞垮的呀。”說完,便把楊守敬手中的書一把奪過來合上,三把兩下地給楊守敬脫衣解帶安置他睡下,然後吹燈離去。
    母親李氏一覺醒來,見楊守敬的房中又有了燈光,忙翻身而起又悄地走了進去,見楊守敬正伏在書案上寫呢。
    楊守敬-紀念館
    楊守敬楊守敬紀念館
    楊守敬紀念館位於湖北宜都市陸城鎮。
    1986年5月23日,宜都成立了“楊守敬學術研究會”。同年9月,宜都市政府修復了楊守敬故居和墓地,建立了楊守敬紀念館。1992年,楊守敬故居和墓地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故居基礎上建立的楊守敬紀念館,佔地700多平方米,青灰小瓦馬頭牆,典型的清代風格。館內闢有惺吾堂、遺著室、碑刻室、遺物室、友誼室、臥室、書房、真跡廳等,陳列展品400餘件,藏品千餘件。開館以來,先後接待美、韓、日及台、港、澳等國內外參觀者30餘萬人次。2000年,楊守敬紀念館由宜昌市定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


    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

    楊守敬[編輯]楊守敬
    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
    二十五歲前往北京,好金石之學[1],搜求漢、魏六朝金石文字[2],結交好友潘存[3],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景山宮學教習。1867年,著成《激素飛清閣評碑記》。1880年,出使日本,充駐日欽使隨員,並收集散佚在日本的中國古籍,寫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在大阪,有人見楊購書,「莫不竊笑癖而且痴,而余不顧也。」回國後黃公度鼓勵他寫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先後任黃岡教諭、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存古)學堂總教長,築鄰蘇園,藏書甚豐,曾參加《荊州府志》的編纂,1877年,《水經註疏·江水》的初稿寫成。楊本人工書法,宗歐陽詢,撰有《楷法溯源》、《評碑記》、《評帖記》、《學書邇言》等。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武昌起義後,有歹徒持槍入屋,聲言「借盤費。」避居上海。袁世凱任大總統,聘他為顧問,並加以參政任,以「年老無意出山」拒絕赴任。晚年在上海賣字為生,自號鄰蘇老人。藏書40萬卷[4]
    楊守敬篤好碑刻,亦好研究《水經注[5],1904年,與弟子熊會貞撰寫《水經註疏》稿成[6],楊守敬每每點出:「此戴襲趙之確證。」[7]。1909年10月,羅振玉給楊守敬信中,稱讚其「輿地之學」與王念孫段玉裁之「小學」、李善蘭之「算學」為當時的「三絕學」[8]。著有《歷代輿地圖》、《水經註圖》、《水經註疏》、《隋書地理誌考證》、《寰宇貞石圖》、《日本訪書志》等。1915年1月9日,逝於北京。1991年,王永瑞編審《楊守敬集》。
    注釋[編輯]
    1. ^ 《三續寰宇訪碑序》中說:「同治癸亥,余年二十有三(三當五)。入都,即好金石之學。」
    1. ^ 《望堂金石二集》中說:「余癸亥入都,游法源寺,見翁刻尚存……往拓乃得數紙。」
    1. ^ 楊守敬在四十一歲的《年譜》寫:「孺初(按潘存)以窮京官,自顧不暇,而嗇衣縮食,以濟吾用。……記之以告子孫,其恩不可忘也。」
    1. ^ 《和州楊氏家譜·開科》
    1. ^ 潘存為《水經註疏》初稿題《敘語》:「楚北楊君惺吾,博覽群籍,好深湛之思,凡所論述,妙語若百詩,篤實若竹汀,博辨若大可。尤精輿地之學,嘗謂此事,在漢以應仲遠為陋,在唐以杜君卿為疏,此必有洞見癥結,而後敢為斯言,所謂眼高四海空無人者也。所撰《歷史輿地圖》,貫穿乙部,《隋書地理志考證》,算及巧曆,而《水經註疏》神光所照,直與酈亭共語,足使謝山卻步,趙、戴變色,文起梅村,未堪比數,霾蘊歲久,煥若神明,曠世絕學,獨有千古,大雅宏達,不我河漢。」
    1. ^ 《虞初近志·楊守敬傳》記載:「後十餘年,與衍相見京師,則亟出《水經註疏》稿本相質,曰:『吾書幸以成,多弟子熊生助屬稿。』」陳垣曾與胡適論楊守敬《水經註疏》的成書年代。胡適根據楊守敬致梁鼎芬兩封只署有「四月十三日」信札,於1948年8月14日寫成《跋楊守敬論水經注案的手札兩封》,考證此二信楊守敬寫於光緒十九年或再後一年,陳垣回信說:「大跋在楊守敬寫給梁鼎芬的信里,發見楊守敬光緒十九年還沒有《水經註疏》的著作」。陳垣則認定信寫於光緒二十三年。吳天任根據梁鼎芬《節庵先生遺詩》卷五「黃州詩」的記載,認為信寫於光緒二十年,似較為可信。(見《楊惺吾先生年譜》)
    1. ^ 《水經註疏·卷五》,順帝更名安平……道元誤矣。戴改安帝。楊疏:「趙氏不撿……而……以訂酈氏,大謬。戴氏亦不加詳考,竟依改,可哂也。」
    1. ^ 楊守敬《殷商貞卜文字考跋》,載《鄰蘇老人題跋》,《楊守敬集》第8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