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為什麼錄音不像自己的聲音?磁帶錄音的原理



    但你錄過自己的聲音嗎?為什麼自己聽起來不像自己的聲音?是別人聽卻不會這麼覺得呢?磁帶錄音的原理是什麼呢?


    一般而言,磁帶是由一卷黏有氧化鐵粉的膠帶,可以被錄音磁頭磁化。當錄音時,麥克風(microphone)把聲音的振動轉換電流的信號,這信號經放大器放大傳送到錄音磁頭並感應一組線圈產生磁場(安培定律),錄音磁頭就產生相對於電流大小的磁力磁化磁帶,這個磁帶便以磁場的方式紀錄著聲音的信號。當放音時,磁帶經過放音磁頭,磁帶上的磁力線就通過磁頭的線圈,由於磁力的大小和方向是變化的,所以磁頭的線圈就感應出電流。這電流經放大器放大後,就推動喇叭發出原來所錄的聲音了。
    至於,為什麼自己的錄音聽起來不像自己的聲音呢?因為我們說話的時候,是由兩種方式聽到自己的聲音:一個是從空氣傳回耳朵,另一個是直接從口腔內傳到內耳。後者包含較多的低音成分。從空氣傳回耳朵的聲音就是別人聽到的我們的聲音,但是從口腔傳到我們內耳的聲音別人就聽不到了。於是,別人聽到的聲音和我們自己聽到的聲音不一樣。
    同樣道理,錄音機收錄到的聲音是從空氣途徑傳到的聲音,但卻收不到口腔途徑的聲音。因此,我們聽錄音機所放出來自己的聲音,就等於別人所聽到的聲音,而不是自己一向聽慣的聲音了

請問錄音是如何完成?是透過什麼樣的原理?錄音帶.CD又是如何錄製的?


錄音原理是基於硬磁性材料被磁化後留有剩磁以及一長條形硬磁性材料可以分段進行磁化的現象。若使聲音信號電流通過有縫隙的環形錄音磁頭﹐在磁頭縫隙處就會形成信號磁場。當磁帶以勻速通過這個磁場時﹐磁帶上就會留下剩磁﹐剩磁強弱與磁帶通過磁頭縫隙間的信號電流成比例。這樣﹐聲音信號就以剩磁形式記錄在磁性媒質上。
錄有聲音信號的磁性媒質以與錄音時相同的速度通過有縫隙的環形放音磁頭﹐此時記錄在媒質上的磁通就會在磁頭線圈中感應出與信號相應的電動勢﹐經放大後重放出原來的聲音。
磁性錄音過程是﹐聲波經傳聲器轉換成相應的模擬電壓信號﹐再經前級放大器進入錄音放大器﹐被記錄的信號得到補償﹑放大後進入錄音磁頭﹐記錄於勻速通過磁頭的磁帶(或磁片)的塗磁層上。完成這種記錄的裝置稱作磁性錄音機。
CD的原理是寫入時﹐一束經寫入信息調製的激光聚焦成微米級直徑的光斑﹐照射在旋轉光盤表面的光敏膜上﹐此光斑同時作緩慢的徑向運動﹐在光敏膜上掃描出微米級間距的環狀或螺旋線狀信息軌跡﹐以碲基光敏膜為例﹐此時它立即被激光燒蝕成一系列與信息相對應的凹坑﹐而將信息寫入。讀出時﹐一束減小功率的激光束照射並跟蹤此信息軌跡。經反射的激光強度會隨凹坑群的布局作相應的變化﹐通過數據檢測器將激光信息讀出。
資料來源:
臺北市立圖書館線上資料庫【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

黑膠唱片&發聲原理


黑膠唱片&發聲原理
 
       黑膠唱片發出聲音的秘密就是唱片上的溝槽,藉由唱針的讀取,唱頭內的線圈傳送訊號,經由喇叭傳出聲音。
        黑膠唱片會因為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不同,而在唱片上留下深淺不一的溝槽,只要唱針讀到深淺不一的振幅,就能發出不同音調、不同波形的聲音。

       黑膠唱片有12吋,10吋及7吋,通常我們見到的就是12吋黑膠。10吋的黑膠則非常少見7吋黑膠通常都是很珍貴的單曲老歌。
        黑膠的整體音質仍優於CD,其實它也不難保養,只要用水,用尼龍面刷順著溝槽方向刷就OK囉!!
        我們這次到林本博的留聲機展示室,哇~它保存得真好,有很多片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唱片,而且每一片都可以聽呢!!


CD是什麼模樣?


CD是什麼模樣?
音樂是怎麼跑到CD裡面去的?
滾筒式留聲機是什麼?
錄音技術如何演進?數位的CD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個單元要帶領小朋友認識一張唱片是如何誕生的。
單元內容導讀:
˙CD是什麼模樣?
˙音樂是怎麼跑到CD裡面去的?
˙滾筒式留聲機是誰發明的?
˙錄音技術如何演進?
˙錄音技術怎麼改變音樂市場?


CD(Compact Disc)是什麼模樣?

CD就是所謂的雷射唱片,透過它可以將音樂保存下來,是一種用來儲存音樂的碟片。CD的模樣像圓圓的小盤子一樣,中間有個小圓洞,一面是亮晶晶的,另一面則是可以印上各種文字、圖像表示CD裡的內容。


在CD亮晶晶的、也就是會反光的那一面裡,存了很多的訊號,經過CD播放機,可以將那些訊號還原成音樂,再透過喇叭放出來,我們就可以聽見了。

音樂是怎麼跑到CD裡面去的?
又是怎麼從CD裡面跑出來的?



音樂家在演奏或唱歌的時候,透過麥克風,把聲音變成電子訊號,經過導線傳送到機器裡面,這些機器會經過一些方法,將聲音錄成電子訊號,然後再燒錄到空白的CD片中,這樣子就可以保存很久了。假使想要聽到裡面的音樂,就要透過CD播放機解讀CD裡的訊號,並且把它傳送到喇叭,經由喇叭傳出聲音,我們就可以隨時聽見音樂了。我們來看看下面簡單的流程圖,就知道這個過程了。



滾筒式留聲機是誰發明的?

在大約一百多年前,要聽音樂,只能去音樂家表演的現場,所以過去的音樂家需要經常到處演奏自己的作品給大家欣賞。然而,等到錄音技術發明後,這樣的情況就有很大的改變。而發明錄音技術的人就是發明大王愛迪生。他在1877 年,發明了一種滾筒式的留聲機,形狀好像是超大的可樂罐一樣,在圓柱型的滾筒筒壁上可刻畫出聲音的音型,藉由指針滑過這些彎曲不平的波紋時,聲音就再現了。


舒伯特,「聖母頌」早期珍貴錄音

音樂小常識:
事實上,滾筒式留聲機的原理就和音樂盒裡發出聲音的小小鋼管道理相同,只要鋼管不斷轉動指針,就會發出聲音來了。
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個老錄音,有一些一般人所形容的像『炒豆子』般的聲音,那是因為當時的保存的方式,是將聲音紋路刻在滾筒上或是黑膠片上面,早期的材料是蠟,也就是我們看到像蠟燭一樣的材料,後來變成塑膠的,這些刻在蠟管或是塑膠片上面音樂的紋路,顆粒都很大,指針滑過的時候,因為摩擦的關係,容易有像炒豆子的雜聲跑出來。

錄音技術如何演進?

接下來到了1888年,一位名字叫做「貝里納」的人,他發明了碟式唱片留聲機。唱片也就從原本的滾筒圓柱型變成平面的圓盤狀,這和小朋友們可能看過的黑黑大唱片已經很像了。加上歷史上第一位錄音工程師蓋斯伯格,努力地到歐洲各地、中國上海、日本以及香港等地,去記錄保存各地的音樂與聲音,使得當時的歐洲人有機會聽到遙遠的東方音樂,而覺得非常的神奇。因為在那個時代,交通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沒有飛機,人們不能方便地在世界各地旅行。所以,能夠聽到這種來自遙遠地方的聲音,對於當時的音樂家具有很大的意義。以下這首曲子,就是當時對東方音樂很有興趣的法國作曲家德布西,據說在一次博覽會上聽到了中國音樂的錄音,就根據他的印象,創作了這首鋼琴曲。


德布西 寶塔
到了二十世紀初,工業技術上已經能大量的製造這種圓盤唱片,雖然一片唱片只能錄下2-3分鐘的內容,但是唱片與留聲機仍然受到極大的歡迎,畢竟能在家裡聽到各種音樂是非常方便的事。
而歷史上第一位靠著唱片走紅的音樂家就是歌王卡羅素,在二十多年的演唱生涯中,累積了500多首的曲目,這位義大利歌王的聲音,藉由錄音的發行,讓全世界許多人都為他著迷。而他的唱片銷售數量,連現在許多的國際知名流行歌手都無法相比。


EMI卡羅素的錄音,
雷翁卡伐洛的「晨之歌」,1904年錄音

我們簡單地將整個錄音與播放技術的演進,整理如下:
播放技術:從原本需要人工轉動來播放的音樂,發展到開始可以插上電來自動播放音樂。
保存聲音的技術:本來是在蠟筒或是黑色塑膠片上刻出聲音的紋路,技術進步之後,成為磁帶保存方式,也就是將電磁(類比)的訊號電鍍到磁帶上面,變成了我們現在仍然可以見到的錄音帶,最後更由電磁訊號變成數位訊號,經由各種格式保存,並透過各種數位機器如電腦、CD和DVD等設備解讀與播放。
錄音技術:從單聲道開始,逐漸變成立體聲錄音,使得聲音聽起來更接近真實,大概從1950年代,就已經進入了立體聲效果的時代。而現在更進入了數位錄音時代 ,音質幾乎已可以達到原音重現的境界。


錄音技術怎麼改變音樂市場的?

音樂小常識:
每一首錄製的音樂都有著作權,假如小朋友未經同意上網下載這些音樂檔案,就等於侵犯了別人的權利﹗因此除非音樂家和唱片公司自己聲明可以讓人下載他們的音樂作品,或是你已經付費了,否則最好不要隨便在網路上下載任何音樂檔案喔!
當錄音與播放技術以及設備尚未發明與普及之前,聆聽現場演出一直都是最重要,也幾乎可說是接觸音樂唯一的方法。等到留聲機與黑膠唱片普及,音樂錄製與播放的效果越來越好之後,各種唱片、錄音帶、甚至現在的CD、DVD、MD、MP3等等變成了一般人接觸音樂最方便的媒介,而儲存音樂技術進入數位時代之後,流通更方便,想擁有一首曲子,還可以上網下載音樂檔案即可,但是下載的時候要注意一定要付費,或者是音樂家或唱片公司已經聲明免費的音樂才可以下載,否則可是犯法的﹗
然而音樂檔案經由數位錄製、保存與流通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也可以讓音樂的傳播更快速與普及,可以想像,在未來的世界裡,最多只能錄製70多分鐘音樂的CD會逐漸被淘汰,以後說不定只需要比隨身聽還小的播放機器,就可把家裡所有CD裡面的音樂全部都儲存進來帶著走了。
一般而言,喜歡聽古典音樂的樂迷會較重視音質的表現,在錄音技術進步之後,對音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所以能了解錄音技術的發展和演進,常常會讓在聽音樂時可以發現作曲家,演奏家在音樂強弱、對比、原音重現、聲音動態範圍及各種細節上的巧思與樂趣。

避雷針唐代《炙轂子》一書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屋頂上所設置的魚尾開頭的瓦飾,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認為是現代避雷針的雛形。而早在這銅瓦以前,中國已經有了避雷針,一般以龍頭為裝飾,龍嘴裡有避雷針頭。

避雷針[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雷電從避雷針上方突出的部分被導入
避雷針,或稱引雷針、鐓針,可以稱為避雷導線,也可以稱富蘭克林針(命名自發明者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姓名)。是一種用於牽制閃電的電擊到地面的設備,它是一種能截引閃電,將閃電的電流導入地下裝置,並能在一定的面積範圍內保護地面建築物或電力設備,使受電擊物備免受雷電破壞的金屬物裝置。常用的製造材料為銅。
原理[編輯]
Statue auf dem Bayerischen Landtag 3427.JPG
避雷針的原理是利用尖端放電現象,讓地球大氣層中雷雲中的電荷及時地釋放,通過避雷針進入地球地面,將電荷減低及中和,避免其過分的積累而引發巨大的雷電擊中事故,並保護被雷電擊中的建築物或設備。同時,在雷電發生時,避雷針還能吸引雷電的放電通道,讓雷電電流從避雷針流入地球的土地裡,避免巨大的電流對建築、設備、樹木造成破壞或者傷害偶然在地面之上走動的動物。
避雷針是廣泛地使用於全世界的建築物避雷系統中,並且效果良好,因為它們大大地減少了與閃電相關的火災和建築物結構損壞。
早期美國科學家認為避雷針向天的一端應該是一個尖端形狀,而英國科學家則認為向天的頂端應是一個球體形狀的效果比較好。事實上,實際試驗證明最佳的避雷針是棒狀,頂端略鈍。為發揮避雷針的作用,避雷針應安裝在建築物的最高點,以低電阻的電纜接地到地下的土地或水。
簡介[編輯]
避雷針保護的區域為錐形,其地面範圍的半徑約為避雷針到地面的距離。避雷針不能完全避免被保護的建築或電力設備被雷電擊中,只能降低被擊中的機率。同時因為大地電阻的存在,避雷針被雷電擊中時會抬高其附近地面的電勢,所以,在雷雨天氣時不能靠近避雷針,避免發生觸電事故。
歷史[編輯]
亞洲[編輯]
中國
唐代《炙轂子》一書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屋頂上所設置的魚尾開頭的瓦飾,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認為是現代避雷針的雛形。而早在這銅瓦以前,中國已經有了避雷針,一般以龍頭為裝飾,龍嘴裡有避雷針頭。
斯里蘭卡
某些最古老的避雷導線也可以在斯里蘭卡找到,好像追溯到一千年前的阿努拉德普勒王國的地方可發現由銅製成金屬物安裝在每個建築物的高處點。
歐洲[編輯]
法國
法國旅行家卡勃里歐別·戴馬甘蘭1688年所著的《中國新事》一書中記有:中國屋脊頭尾兩端,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結一根細小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的時刻就能發揮避雷作用,避免雷電擊毀建築物;若雷電擊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鐵線行至地底下,避免了雷電擊毀建築物。這說明,中國古代建築上的避雷裝置,在大批量和結構上已和現代避雷針基本相似。
美洲[編輯]
美國
現代避雷針是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于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中所發明的。當時他是用了一個捕捉雷電的風箏實驗作試驗。此風箏實驗證實了他的推測理論,並發明了避雷針。 [1]
其它使用方式[編輯]
在船舶上使用[編輯]
英國人哈利士(William Snow Harris ,1-4-1791 – 22-1-1867) 於1820年發明了在木帆船使用的避雷針裝置。
在飛機上使用[編輯]
飛機外殼為金屬,因此即使被雷擊中,並不會對機上乘員造成傷害,飛機的機翼也會裝有放電棒以將電能釋放回大氣之中。但由於鼻錐內裝有雷達,故鼻錐外殼不能使用金屬材質,為保護雷達,機鼻外殼嵌有幾條金屬線,雷擊時金屬線會吸收電流導到金屬的機身,降低雷達受損的機率。

避雷器的原理是什麽?爲什麽能避雷呢?它是怎樣工作的?


能釋放雷電或兼能釋放電力系統操作過電壓能量,保護電工設備免受瞬時過電壓危害,又能截斷續流,不致引起系統接地短路的電器裝置。避雷器通常接于帶電導線與地之間,與被保護設備並聯。當過電壓值達到規定的動作電壓時,避雷器立即動作,流過電荷,限制過電壓幅值,保護設備絕緣;電壓值正常後,避雷器又迅速恢複原狀,以保證系統正常供電。
  避雷器有管式和閥式兩大類。閥式避雷器分爲碳化矽避雷器和金屬氧化物避雷器(又稱氧化鋅避雷器)。管式避雷器主要用于變電所、發電廠的進線保護和線路絕緣弱點的保護。碳化矽避雷器廣泛應用于交、直流系統,保護發電、變電設備的絕緣。氧化鋅避雷器由于保護性能優于碳化矽避雷器,正在逐步取代後者,廣泛應用于交、直流系統,保護發電、變電設備的絕緣,尤其適用于中性點有效接地的 110千伏及以上電網。
  避雷器
  surge arrester
   一種能釋放雷電或兼能釋放電力系統操作過電壓能量,保護電工設備免受瞬時過電壓危害,又能截斷續流,不致引起系統接地短路的電器裝置(見圖)。避雷器通常接于帶電導線和地之間,與被保護設備並聯。當過電壓值達到規定的動作電壓時,避雷器立即動作,流過電荷,限制過電壓幅值,保護設備絕緣;當電壓值正常後,避雷器又迅速恢複原狀,以保證系統正常供電。
   最原始的避雷器是羊角形間隙,出現于19世紀末期,用于架空輸電線路,防止雷擊損壞設備絕緣而造成停電,故稱“避雷器”。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鋁避雷器,氧化膜避雷器和丸式避雷器。30年代出現了管式避雷器。50年代出現了碳化矽避雷器。70年代又出現了金屬氧化物避雷器。現代高壓避雷器,不僅用于限制電力系統中因雷電引起的過電壓,也用于限制因系統操作産生的過電壓。
   避雷器有管式和閥式兩大類。閥式避雷器分爲碳化矽閥式避雷器和金屬氧化物避雷器(又稱氧化鋅避雷器)。
   管式避雷器 其結構原理見圖。內間隙(又稱滅弧間隙)置于産氣材料制成的滅弧管內,外間隙將管子與電網隔開。雷電過電壓使內外間隙放電,內間隙電弧高溫使産氣材料産生氣體,管內氣壓迅速增加,高壓氣體從噴口噴出滅弧。管式避雷器具有較大的沖擊通流能力,可用在雷電流幅值很大的地方。但管式避雷器放電電壓較高且分散性大,動作時産生截波,保護性能較差。主要用于變電所、發電廠的進線保護和線路絕緣弱點的保護。
   碳化矽避雷器 其基本工作元件是疊裝于密封瓷套內的火花間隙和碳化矽閥片(電壓等級高的避雷器産品具有多節瓷套)。火花間隙的主要作用是平時將閥片與帶電導體隔離,在過電壓時放電和切斷電源供給的續流。碳化矽避雷器的火花間隙由許多間隙串聯組成,放電分散性小,伏秒特性平坦,滅弧性能好。碳化矽閥片是以電工碳化矽爲主體,與結合劑混合後,經壓形、燒結而成的非線性電阻體,呈圓餅狀。碳化矽閥片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過電壓能量,利用其電阻的非線性(高電壓大電流下電阻值大幅度下降)限制放電電流通過自身的壓降(稱殘壓)和限制續流幅值,與火花間隙協同作用熄滅續流電弧。碳化矽避雷器按結構不同,又分爲普通閥式和磁吹閥式兩類。後者利用磁場驅動電弧來提高滅弧性能,從而具有更好的保護性能。碳化矽避雷器保護性能好,廣泛用于交、直流系統,保護發電、變電設備的絕緣。
   金屬氧化物避雷器 其基本工作元件是密封在瓷套內的氧化鋅閥片。氧化鋅閥片是以ZnO爲基體,添加少量的 Bi2O3、MnO2、Sb2O3、Co3O3、Cr2O3等制成的非線性電阻體,具有比碳化矽好得多的非線性伏安特性,在持續工作電壓下僅流過微安級的泄漏電流,動作後無續流。因此金屬氧化鋅避雷器不需要火花間隙,從而使結構簡化,並具有動作響應快、耐多重雷電過電壓或操作過電壓作用、能量吸收能力大、耐汙穢性能好等優點。由于金屬氧化鋅避雷器保護性能優于碳化矽避雷器,已在逐步取代碳化矽避雷器,廣泛用于交、直流系統,保護發電、變電設備的絕緣,尤其適合于中性點有效接地(見電力系統中性點接地方式)的110千伏及以上電網。
  --------------------------------------------------------------------------------
  避雷器 (surge arrester)
  能釋放雷電或兼能釋放電力系統操作過電壓能量,保護電工設備免受瞬時過電壓危害,又能截斷續流,不致引起系統接地短路的電器裝置。避雷器通常接于帶電導線與地之間,與被保護設備並聯。當過電壓值達到規定的動作電壓時,避雷器立即動作,流過電荷,限制過電壓幅值,保護設備絕緣;電壓值正常後,避雷器又迅速恢複原狀,以保證系統正常供電。(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戒指一詞的由來

戒指一詞的由來
      據說,戒指起源於中國宮廷,女性戴戒指是用於記事,戒指是一種“禁戒”,“戒止”的標誌。當時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在后宮被皇帝看上了,宦官就記下她們陪伴君王的日期,並在她們右手指上戴一枚銀戒指作為記號。如果妊娠,就告知宦官,宦官就給她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戒指起源後,就不斷“變臉”,到現在擁有了不少版本。關於節制的戴法也有很多講究,最常說的便是依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順序來了個“清熱解毒”:“清”指親密接觸,“熱”是熱戀當中,“解”和“結”諧音,意為結婚,“毒”即獨身。

戒指的來歷
      民俗學者諾爾森(TSKnowlson)說:"------就是要大略考定這種(指結婚)指環到底從什麼時候起成為生活的形態,也不能夠。據喬芬那爾(Junvennal羅馬古代文學家)的話(見《諷刺錄》卷三),我們知道羅馬人早已使用指環了;在埃及的古塚裡,也已有指環了;看來戴結婚指環這種風俗,在我所能追溯得到的最初文化,早就已經發現了。"諾爾森的話,是專指結婚指環而論的,他認為,指環的誕生如果不在文化之前,至少也是和文化同時。
      指環的產生以及來歷,並非只是西方結婚指環為最早。在東方,戒指有著同西方同樣久遠的歷史。在著名的《創世紀》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說埃及法老任命約瑟為首相,"法老就摘下手上打印的戒指,戴在約瑟的手上。"在《以斯貼記》一書中,也多次提及波斯王以戒指為印記及授戒指於他人,表示授以權柄。說明在古老的東方,戒指不僅是女子的裝飾品,同時也是帝王權利的象徵及授權的符信。
      指環在我國的產生,據雜史家的推測,認為指環創始於商代末期。但一些考古學家發現,商周兩代,還處於銅器時代,而金的發現與應用,稍晚於銅。煉金需要十分複雜的技術。那麼,銅器時代如何有那麼多的金供后妃群妾作指環呢?實際上,古人所謂的"金",並非今日之"金"的概念。金有類名和專名兩種用法。類名,是指金屬或五金的通稱。銀子叫做"白金",黃銅等黃色的金屬叫做"黃金",就是鐵,也屬於金屬類,叫做"重金"。因此,商周兩代的所謂的金指環,並不是指用黃金製作的指環,很有可能是銅之類的金屬。
      對於指環的歷史,也有許多的推測和傳說,很難有一個十分準確的證據來論證戒指的發明出自哪個時期或哪個人物。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戒指的歷史同文化的歷史一樣的悠久。
      指環為何有稱之為戒指呢? "戒"禁戒之意,將指環戴於手指間,以示禁戒。故曰"戒指"。然而,要"禁戒"的又是什麼呢?在《五經要義》中有這樣的記載:"古者后妃群妾禦於君,作當御者,以銀環進之,娠則以金環退之,進之著右手,退者著左手,本三代之製,即今之戒指也。"《三餘贅筆》亦根據《詩經》之注,而斷言戒指為上古的遺志:"世俗用金銀為環,置於婦人指間,謂之戒指。按《詩》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禮進禦於君,女史書其月日,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按月辰,經期也)以金環退之;不御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御者著於右手。事無大小,經以成法。既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來矣。"這就是說,皇帝的賓嬪妃們在經期和妊娠期,戒絕天子的親近。這種行為,並非古人具有科學的、開明的見解,而是古人認為懷孕及經期中的女人,身體不潔,如男人與之接觸會有晦氣。這種出於迷信的動機,倒是在現代科學認為妊娠和經期應當避免性生活的行為有某種暗合。
      在今日,戒指的這種禁戒意義雖已不復存在,但是從某種程度上看,依然存在禁戒的性質。比如,戒指的佩戴歷來有約定俗成的規則,訂婚或結婚戒要戴在無名指上,這表明該女子已被別人佔有,禁戒別的男子再向她求愛。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防止第三者插足。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戒指已有了更多的含義。比如,已戒指作為訂婚和結婚的紀念;相互贈戒指作為男女之間表達愛情的一種信物或表示對親人的一種紀念;也有人佩戴戒是為了圖吉​​祥、求好運,或是求得某種心理上的平衡;更有許多人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以及表示某種身份。當然,用戒指作為整體美的一種裝飾,已被許多人所接受。作為點綴,作為裝飾,作為一種個性與風度的表現,戒指也同其他首飾一樣,扮演著一個新的角色。

>>>> 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戴法是:
      食指——想結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經在戀愛中;
      無名指——表示已經訂婚或結婚;
      小指——表示獨身。
      至於右手,在傳統上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戴在無名指上。據說戴在這裡,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當然,還有一種戒指,無論你戴在那裡都不具備任何意義,這種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它只起到一種裝飾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沒有任何拘束。
來自:愛飛雪 > 《我的圖書館》








一枝獨秀



一枝獨秀 - 詞語解釋
一枝獨秀就是其他花沒有開放,只有這一枝在開著。比喻技高一籌,優勢明顯。
【獨秀】1、獨自茂盛。 《宋史·儒林傳五·胡安國》:“ 胡康侯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鬆柏挺然獨秀者
也。 ”
2、特別突出;超群出眾。 《楚辭·招魂》:“《激楚》之結,獨秀先些。” 晉陶潛《遊斜川》詩序:“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臯,遙想靈山,有愛嘉名。”《北齊書·昭帝紀》:“〔 高演〕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儀望風表,迥然獨秀。”3.指超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夫子繼聖,獨秀前哲。”
【近義詞】獨領風騷、獨占鰲頭、無出其右、鶴立雞群、超群絕倫。
【反義詞】百花齊放、萬紫千紅



一枝独秀

【書香門第】原來是古人為防止蠹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置一種芸香草,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之後清香襲人,故而稱之為“書香” 。



【書香門第】
書香門第是指上幾輩有讀書人的家庭,舊時指出自讀書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四十回:“如今眼看著書香門第是接下去了,衣飯生涯是靠得住了”
“書香門第”中的“書香”是指古人為防止蠹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一種芸香草,這種草有清香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後清香襲人,故稱為“書香”。




書香門第
開放分類:S開頭成語中國語言成語文化漢語
書香門第
舊時指上輩有讀書人的家庭。 “書香門第”中的“書香”是什麼意思?許多人不太清楚。其實原來是古人為防止蠹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置一種芸香草,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之後清香襲人,故而稱之為“書香” 。
編輯摘要
編輯信息模塊
名稱:書香門第 拼音:shū xiāng mén dì
出處:文康《兒女英雄傳》四十回 釋義:舊時指出自讀書人的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
書香門第 - 詞語解釋
書香門第 ( shū xiāng mén dì )
解 釋 舊時指上輩有讀書人的家庭。
用 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示例她每天一想到自己出身於~,哥哥是個舉人,卻落入賊人之手,已夠丟盡了祖宗的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近義詞 世代書香、書香門戶
反義詞 蓬門蓽戶
書香門第 - 延伸
古時的讀書人家,一般都擁有較多的書籍。古人為了有效的防止書籍出現霉變,蟲蛀等問題,用常見的樟木製成書箱來存放書籍;或者,用做傢俱後剩下的樟木片放在大量書籍的間隙中;另外還有一種防蛀的方法,就是放一種叫芸香草的中藥。無論是芸香草,還是樟木片,放他們的目的是相同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會散發出一種香味,蛀蟲聞到這個味道就會遠離,會讓書籍得到非常好的保護。
在放置了芸香草和樟木片後,隨著時間的積累,當書的主人打開書箱,翻閱書籍時,就會有一股香氣撲面而來,也就形成了“書香”的概念。門第,在古時候,就是指富貴人家的宅第。而對於古代的一些詩禮傳家的、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我們一般稱之為“書香門第”。
芸香草亦稱芸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我國西部,有特異的香氣,可以入藥,嚼之有辛辣和麻涼的感覺。因為古人常在書籍中放這種草避蠹驅蟲,所以除“芸人”指農人,“芸芸” 指眾多外,與“芸”字有關的詞多與書籍有關,如“芸編”指書籍,“芸帳”指書卷,“芸閣”指藏書之閣,“芸署”為藏書之室,“芸香吏” 則指校書郎。



相見歡/李煜


相見歡/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原文: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淒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絲)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作者介紹: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國主,世稱李後主。他登位之時,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風雨飄搖​​。他在對宋委曲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苟安生活。南唐為宋滅之後,他被俘到汴京,過了約兩年囚徒生活,終為太宗賜鴆毒殺。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無能,文藝上卻頗有成就,能書善畫,妙解音律,尤工於詞。他的創作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前期不修政事,縱情於吟詠宴遊,笙歌燕舞,為了使宮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態竟至於讓宮女束腳,戕害中國女子裹腳陋習便起於其人。他這一時期的詞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宮廷生活,這些詞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實則為南朝宮體和花間詞風的承續。
後期則為入宋之後,此時,他逐漸從醉生夢死中清醒過來,對屈辱的拘囚生活極為憤懣感傷,他的詞開始轉向抒奏亡國之音,傾瀉其“日夕以眼淚洗面”的深哀巨慟,他的詞有了打動人心的恆久的藝術力量。可以說,亡國使他丟掉了皇帝的寶座,卻使他在詞的創作上獲取了巨大的成就,誠如清代大學者王國維所說的那樣:“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這便是對他文學地位的中肯評價。
賞析一: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係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淒惋之神。 “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裡,“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賞析二:
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作品,這首詞乍一看來,似上闋寫景,下闋言情,其實上下闋均為淒婉之情所籠罩。上闋情隨景生,情景交融;下闋從具體描寫到無法形容。百般寫情,所以感人至深。
無言獨上西樓,只這起句,直接呈現出詞人的孤獨身影,不見一絲帝王氣象。俞平伯說這一句,已攝盡淒婉的神情。後主失國後,變成無人可對,無話可說。無人可對,獨上西樓,信步所至,百無聊賴。接下撇下人物,只寫景物。月如鉤三個字一片天籟,純任自然,但是高妙非凡,將情移景,情景交融。以下連綴九字。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寫景寫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寫天上月,院內梧桐,而是寫見桐見月的人,是深層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詞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九字句是六三句法。實體的梧桐深院鎖住了抽象的深秋,象喻無情的囚籠鎖住了多情的皇帝。鎖字下的重而真切,因為這是一個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體驗。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
上闋與下闋一氣呵成,緊相連接。他用寫清秋一樣的手法,以離愁代指他的失國情緒。怎樣訴說那難以形容的淒婉情?他開始試圖打一個具體比方,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離愁是無法根除的,所以剪不斷。離根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又是無法理順的,所以理還亂。最後又出波折,他突然放棄把離愁說清楚了,反正說不清: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統觀全文,說的全是白話,自然率真,和血和淚,​​藝術造詣,居上上乘。詞以情勝,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才有必能不朽之詞作。



節婦吟 张籍


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註釋
⑴節婦:能守住節操的婦女,特別是對丈夫忠貞的妻子。吟:一種體的名稱。
  ⑵妾: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
  ⑶纏綿:情意深厚。
⑷羅:一類絲織品,質薄、手感滑爽而透氣。襦:短衣、短襖。
⑸苑:帝王及貴族遊玩和打獵的風景園林。
  ⑹良人:丈夫。戟:一種古代的兵器。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宮。
  ⑺事:服事、侍奉。擬:打算。
譯文
你明知我已經有了丈夫,還偏要送給我一對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纏綿,把明珠系在我紅羅短衫。
我家的高樓就連著皇家的花園,我丈夫拿著長戟在皇宮裡值班。
雖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無遮掩,我侍奉丈夫發誓要生死共患難。
歸還你的雙明珠我兩眼淚漣漣,遺憾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賞析
這是一首具有雙層面內涵的唐詩精品。在文字層面上,它描寫了一位忠於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鬥爭後終於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在喻義的層面上,它表達了​​作者忠於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 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並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生平
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遊,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癒。 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於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卷,共收詩317首。明嘉靖萬曆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共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 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它為底本,並參照現存各本進行校勘刪補,編成《張籍詩集》8卷,共收詩480多首。另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張籍有《論語注辨》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