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李克承 博士醫生是新竹地區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者


李克承 博士醫生

   李克承,號作仁,一九O九年出生於新竹北門。六歲喪父,在其母蕭氏嚴格督導下,勤奮向學。新竹第一公學校畢業後,就讀淡水中學,後入日本京都大學同志社中學部進修,佐賀高等學校理科卒業後,考入長崎醫科,畢業後留任為內科講師。一九三九年以糖尿科方面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一九四五年返回新竹開設新竹內科醫院於文昌街,懸壺濟世達五十年之久。

  克承是新竹地區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者,地方人士咸以【李博】相稱。行醫之外,仍孜孜不倦研究醫學,先後撰寫英文論文五篇,日文論文二篇,對醫學與倫理及醫師倫理教育方面尤有心得。一九四六年由商會團體推選為第一屆市參議員。其平日待人和氣,樂於助人,學位又最高,在市議會中影響力亦較大。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時,遭人忌恨被捕,得蘇紹文之助獲釋平反。第二屆市參議員選舉失利後,對選風失望已極,從此不再參加選舉。

  唯因名望清高,待人熱忱,每遇選舉,多被推為總幹事,蓋藉重其聲譽之故。李氏診病時態度幽默、風趣、親切,極有耐心,聆聽病患傾訴,縱使閒話家常,亦不以為意。診斷復極細心,深受患者信任,暱稱為【李博】。

  一九五四年擔任新竹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當時該社因經營不當而有倒閉之危機,李氏接任後,慘澹經營,八年任內,社務蒸蒸日上,躍昇為本省少數制度最完善、業績最佳之合作社。

  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六年擔任新竹縣醫師工會理事長。一九七六年擔任台灣省醫師公會理事長,任內與醫界同仁,反對「公共衛生保健員特考」「特種考試退除役軍人轉任衛生技術人員考試規則」,維持「醫師法」的基本精神。

  此外參與公益事業者為一九五三年擔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竹縣支會會長,一九六O年擔任淡江文理學院常務董事,一九六九年成立李克承博士獎學基金會,每年獎助各大學化學系清寒優秀學生,一九七三年出任財團法人新竹救濟院董事長並創辦新竹老人大學,綜其一生造福地方,深得民眾愛戴,令人迫慕不已。

留学史话: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前后(2)


留学史话: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前后(2)
2008年11月11日 09:11  来源:环球时报   
    住在美国人家里
  为显示大清威仪,幼童们上岸时一身中式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排着整齐的队伍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特别是每人一条乌黑油亮的小辫子,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每到一处总是观者如云。
  为了让初到美国的孩子们适应英语环境和美国的生活方式,容闳按照美方的建议,将孩子们分别安排在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几十个美国家庭里。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弥足珍贵。”
  刚登上新大陆的小留学生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住在美国友人家里,西洋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有些美国家庭的女主人出于爱怜,经常一见面就抱起小留学生亲吻他们的脸颊。这让这些初到异国的小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好些人吃不惯西餐,饿肚子在所难免。据说带队的清朝官员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孩子们偷吃光了。每当小留学生们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指着他们的小辫子高喊:“中国女孩子!”这让中国的小留学生们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
  在学习上,这些十二三岁的小孩既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中文。当时最让他们头痛的是每周用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先生就会打屁股。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进入了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在美国的小学、中学,幼童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加之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初来美国时的生活困难已经不复存在了,孩子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时人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记述了他在187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见到这些中国小留学生的情景:“诸童多在会院游览,于千万人中言动自如,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见圭等甚亲近。吐属有外洋风派。幼小者与女师偕行,师指物与观,颇能对答。亲爱之情,几同母子。”
  这些远离父母和家国的孩子们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他们因为用功过度,加之身体单薄,常常病倒。还有3人积劳成疾,客死美国。到1880年,多数小留学生已经中学毕业,许多人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学习,还有60多人正在读大学,詹天佑和欧阳庚已从耶鲁大学毕业。
  “美国化”严重,清政府将他们提前召回
  清政府中的一批人倡导办洋务,本身是希望在保持封建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挽救垂死的清王朝,其思想精髓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遣幼童赴美,是希望假外国人之手培养出一批掌握西方科技知识,但骨子里满脑袋封建纲常礼教的卫道士。幼童留美的结果却与这一初衷大相径庭。
  留美幼童在美国的几年时间,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小孩子思想简单,非常容易“美国化”。到美几年之后,这些孩子们大多不愿穿中式服装,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只在见清廷督导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当随行的清朝官员发现有的幼童剪辫子,就一面严厉管教,一面上奏清廷。清政府由此对这批留美幼童政治上失去了信心。此外,还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这更让清政府不能容忍。
  从小学到中学,小留学生们用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他们从这些书中不仅学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数年之后,很多幼童渐渐对《四书》、《五经》和儒学孔教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看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等观念十分迷恋。个别的幼童还和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充满青春活力的幼童们还与美国孩子一起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在不少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在受过美国文化熏陶的容闳眼里,孩子们的这些变化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在随行的清朝守旧官僚看来,这些举动却是大逆不道。
  1876年,清廷派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放,且官僚习气严重,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到任,就将幼童们召来,严加训斥,并下令开除了两名信基督教者,引起许多学生的不满。此外,吴子登还加重幼童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和礼仪教育,使幼童们非常反感,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听从容闳一个人的号令。恼羞成怒的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还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幼童如何“美国化”,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一切等等。只凭一腔热血报国却对中国政治一无所知的容闳根本没有在意吴子登的这些行动,也不进行反驳。清廷上下对吴子登的一面之词信以为真,连曾纪泽(时任驻英、法公使,曾国藩之子)这样开明的官员都认为留美幼童难以成才。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迅速得以批准。从8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不归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批启程回国。(张伟)

留学史话: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前后


留学史话: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前后
2008年11月11日 09:11  来源: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陈兰彬、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图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合影。(来源/新华社)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该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容闳提出“留学教育计划”
  说到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人们就会谈起被誉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容闳是广东香山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了美国。
  在美国,容闳先入中学,后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学习英语文学,靠奖学金和打零工完成了学业。面对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闳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
  1854年11月,26岁的容闳谢绝了美国友人的挽留,经过3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
  回国后的容闳先在广州学习中文,后到香港谋生。为了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他曾经积极游说过太平天国领袖,但未被采纳。后来,他又来到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转而经商,开茶叶公司,最后投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曾国藩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兵工企业。兵工厂中使用了大量的外国机器,急需懂洋文的技术人员,于是容闳就有了用武之地,并得到曾国藩的重用。曾国藩曾派容闳赴美购置机器。1870年,曾国藩到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由容闳担任翻译。在与曾国藩的接触中,容闳大胆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对此,曾国藩非常赞同,并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清廷。二人在奏折中提出:“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容闳和陈兰彬等人负责此事。英美等国驻华公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万里蹈海赴花旗
  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根据洋务运动的切实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
  按照计划,首期留美幼童名额为120名。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当时,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都认为那里是“蛮夷之邦”,甚至有谣言说美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况且把这些十来岁的幼童送出国,一别15年,还要家长签字画押,这让父母们难以接受。留美幼童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文书。尽管容闳使出了全身解数,还是招不齐。无奈之下,容闳只好返回老家动员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招满。后来他到香港招了几名,才勉强凑够数。
  1872年8月11日,这30名幼童由容闳率领,从上海坐船赴美。这些在大轮船上蹦蹦跳跳的孩子此刻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稚嫩的肩上担负着为国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使命。在这些幼童之中,不少人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鲜为人知: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博士


鲜为人知: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博士
【阿波罗新闻网 2009-03-23 讯】



   黄宽(1829——1878),字绰卿,号杰臣,医学家、教育家。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1847年留学美国孟松学校,1850年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医科,成为中国第一个留英医学生。185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获得留学博士。
   1829年,黄宽出生于广东香山(今珠海市)东岸乡。黄宽幼年父母早亡,由祖母抚养长大。他天赋敏慧,初进乡村私塾读书,一经塾师指点教导,即能领悟背诵。后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1841年黄宽12岁时,赴澳门就读于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
   1846年9月,马礼逊学堂校长布朗在课堂里宣布,他与夫人因体弱多病,欲去美国治疗修养,并谓此行愿携三五名学生同赴新大陆,俾受完全之教育,凡愿跟他到美国去学习的,即请站起来。黄宽和容闳、黄胜三个人站起来表示愿意一起去美国。1847年1月4日师生一行5人从香港启程,同年4月12日抵达美国纽约。
   黄宽曾经就读的孟松学校
黄宽随布朗夫妇赴美时年18岁。黄宽、容闳、黄胜在布朗和其他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彼时美国尚无高等中学,仅有预备学校作为大学的预科。孟松学校是当时最著名的一所预备学校。1850年,黄宽在孟松学校毕业后,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医科,成为中国第一个留英医学生。黄宽在该校学习5年,1855年毕业,考试时名列第三(一说第五名),获金牌等奖状及医学士学位。毕业后留英在医院实习2年,并研究病理学和解剖学,获博士学位。
   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里的黄宽铜像
   1857年,黄宽返回香港,服务于香港伦敦会医院。1858年赴广州,接办合信氏(B.Hobson)在金利埠创设的惠爱医馆。黄宽对该馆大力整顿,使该馆业务蒸蒸日上。据1859年报告,该馆有病床80张,住院病人430人,门诊病人达26030人。黄宽亲授生徒4人,以协助其医务。因黄宽与当局意见不合,加上对某教徒的作为不满,遂于1866年辞去惠爱医馆之职,自设诊所,暇时协助博济医院从事诊务。
  1862年,黄宽一度应李鸿章聘至幕府担任医官,未及半载,因对仕宦生活不感兴趣,即行辞职。当时上海道台丁雨生劝他复职,并允许给他种种便利,但黄宽终不就。同年返回广州继续在自设诊所内行医。1863年海关医务处成立,聘医官17人,其中16人系外籍医师,唯广州海关医务处医官为国人黄宽所任事,这足以反映黄宽在当时西医界的地位。
  黄宽在医务方面也多有建树。1867年嘉约翰因病离华,黄宽任代理博济医院院长。任代理院长期间,他所施行的手术次数,较过去任何一年的相当时期都多。就医校招收的学生人数来说,也较过去为多。1867年博济医院首次进行尸体解剖,由黄宽执刀剖验。由此可证,黄宽在当时博济医院内教学、诊务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1875年黄宽又兼任西南施医局主任。总之,在他任职的各种岗位上,他始终克尽职守,勤黾从事,从不懈怠,赢得了医界的普遍好评。
  1878年10月12日,黄宽患项疽剧发,与世长辞,享年49岁。
   黄宽性格刚直,医术精深,医德高尚。嘉约翰评价他时说:黄宽称得上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也是体现中英人民之间友谊的典范。容闳给予赞誉说:他曾在爱丁堡大学医疗专业班以第三名的好成绩毕业。他在医学界也是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才智和技术使他牢固地享有令人羡慕的声望,那时他被誉为是好望角以东技术最精湛最有才华的外科医生之一。

情人節

情人節[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與「情人節」同名的其他主題,詳見「情人節 (消歧義)」。 羅馬神話中的愛神邱比特型像經常出現在情人節明信片上 情人節(英語:Valentine's Day),情人節的起源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說法是在公元三世紀,古羅馬暴君為了徵召更多士兵,禁止婚禮,一名叫瓦倫丁Valentine的修士不理禁令,秘密替人主持婚禮,結果被收監,最後處死。而他死的那天就是2月14日,為紀念Valentine的勇敢精神,人們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Valentine的紀念日〈Valentine'sDay〉。因此成了後來的「情人節」。另外,據記載,教宗在公元496年廢除牧神節,把2月14日定為聖瓦倫丁日,即是St.Valentine's Day,後來成為是西方的節日之一。深受西方的文化影響,這個節日在西方以外的地方漸受注重。[1] 在這一天,有些人會贈送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例如會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等,表達心意。近年,情人節被指過於「商業化」。基於宗教理由,南亞和中東等某些地區,情人節的相關活動受到規範。[2][3] 起源[編輯] 古代慶祝情人節的習俗,可能與古羅馬的牧神節或雀鳥交配的季節有關。 古羅馬「牧神節」的傳說 情人節據說起源於古羅馬。傳說古羅馬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Lupercalia)。 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他主要管畜牧和農業,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Pan)。 參見:動物相 後來,人們把「牧神節」(Lupercalia)和「瓦倫丁日」(Valentine's Day)放在一起來慶祝。[4] 據《天主教百科全書》(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指出,公元496年,教宗聖基拉西烏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紀末葉廢除了牧神節,把2月14日定為聖瓦倫丁日。」[5]這個節日現今以「聖瓦倫丁節」——亦即情人節的姿態盛行起來。 但是在第2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1969年的典禮改革上,整理了一堆在史實上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的人物以後,聖瓦倫丁日就被廢除了。現在天主教聖人曆已經沒有聖瓦倫丁日(St. Valentine's Day)。 古羅馬「聖·瓦倫丁日」 情人節的起源眾說紛紜,而為紀念羅馬教士瓦倫丁是其中一個普遍的說法。 傳說瓦倫丁(Valentine)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在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他為了掩護其他殉教者,暴露了自己,被抓住關入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這一奇蹟的時候,非常害怕瓦倫丁的神奇本事可能動搖他的統治根本。於是,為了殺雞儆猴而下令將瓦倫丁處死。 傳說在瓦倫丁行刑的那一天早晨,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信的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當天,在瓦倫丁治療下重見光明的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正好是2月14日[4]。 據《世界圖書百科全書》(World Book Encyclopedia)資料指出:「在公元200年時期,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禁止年輕男子結婚。他認為未婚男子可以成為更優良的士兵。一位名叫瓦倫丁的教士違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為年輕男子主持婚禮,引起皇帝不滿,結果被收監,據說瓦倫丁於公元269年2月14日被處決。 根據《布魯爾的警句與寓言辭典》記載:「聖·瓦倫丁是個羅馬教士,由於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身陷險境,後來他歸信基督教,最後被處死,卒於二月十四日」。 一張1883年的情人節明信片 中世紀的時候,情人節在英國最為流行。當時還流行一些風俗,比如他們把當地未婚男女的名字分別寫在紙條上,把男女的姓名分別裝在不同的盒子裡。然後,未婚男女就開始到裝著異性姓名的盒子裡抽籤。當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女子還會在男子的衣袖上繡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就成為該男 子的神聖職責[4]。 小愛神邱比特 情人節的特色是情侶互相饋贈禮物。時至今日,人們則喜歡以情人卡向愛人表達情意。情人卡上通常繪有邱比特、被箭射中的心等等。」[6] 羅馬神話中的愛神邱比特型像經常出現在情人節相關物品,關於邱比特跟情人節的關係,上述辭典說:「邱比特(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慾望、愛),羅馬愛神,相當於希臘愛神厄洛斯。他通常由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所代表,背部長有兩只翅膀,眼睛被布矇住,手持弓箭。」[7] 情人節文化[編輯] 情侶們在情人節當日的晚餐約會,是常見的情人節活動之一,有人視之為情侶關係的發展關鍵時刻。一些商家會在情人節促銷商品作為情人節禮物,常見的如巧克力、鮮花到首飾珠寶等,時至今日,因應世界各地的個別文化,慶祝節日型式及禮品種類包羅萬有。 各地文化[編輯] 美國:男性在這一天向他的女性朋友說「情人節快樂」已經不限於特別的感情關係,而逐漸演變為有如公開場合的打招呼的形式。但男性較少在公開場合對另一位男性如此打招呼。 英國:從17世紀開始,情人節變得普遍。 日本 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女性會在這天送巧克力給她喜歡的男性。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英語:White Day;日語:ホワイトデー):男性則在一個月後的這天回禮表衷腸,這是日本商人於1977年炒作的結果。《讀賣新聞》解釋:「禮物指定是白巧克力,原因是避免吝嗇的男子把女友送贈的巧克力收藏起來,然後又將其原封不動地作為回禮。」 臺灣:在這天情侶們會互贈禮物,亦會特別在這天約會。單身者則在這天向喜歡的人告白。 南韓:在這天情侶們會互贈禮物,單身者則由女方主動贈禮告白。 中國:改革開放後,不少年輕男女也開始慶祝這個節日。一般是男生送女生禮物比較正式,女生也要有所表示。除此之外的重要活動內容是到比較浪漫的地點共進晚餐,互相在網路愛牆發送祝福也成為新的時尚,表示愛情的承諾與永恆。對於正在追求女孩的男生來說,如果這一天女孩接受了他的禮物或者表示接受邀請,就意味著戀愛關聯的確定。2010年2月14日(農曆正月初一)晚,官方舉辦的廣州煙花中出現了象徵「情人節」的心形及邱比特之箭圖案[8]。 香港:受到西方文化長期影響下,慶祝情人節已有多年歷史。只有男士會送禮物,男送女的標準禮物通常是鮮花、巧克力、首飾一齊送,女方不用贈送禮。 澳門:在情人節日,男會送鮮花給女,女則會送給男巧克力。 穆斯林國家[編輯] 沙烏地阿拉伯:信奉伊斯蘭教,而西方情人節被認為是一個帶有濃重基督教色彩的節日,宗教警察會在情人節臨近時,取締被認為是和情人節有關的商品。[9]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伊斯蘭官員自2005年起就在執行一部禁止慶祝情人節的法令,理由是情人節可能會引發婚前性行為等所謂「邪惡活動」。[10] 伊朗:禁止情人節。 印尼: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可以選擇自由慶祝情人節。 商業化及非議[編輯] 2011年2月,研究機構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 (SSI)調查顯示,全球不少消費者認為情人節過於商業化,可能不會慶祝這個節日;日本、澳大利亞和德國的大多數消費者不會慶祝這一節日,相比之下,反而中國大陸越來越多人注重這個西方節日。 [11][12] 2013年,情人節臨近,俄羅斯別爾哥羅德省禁止學校和機構舉辦情人節慶祝活動,亦有俄羅斯人都認為,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對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觀念培養毫無益處,各類節日活動純粹只是讓商家獲利而已。在英國,一些小學因為擔心學生太早談情說愛,禁止學生帶情人節卡片去學校。美國賀卡集團近些年推出的「反情人節」其中一張卡片寫道:「情人節到了,空氣中彌漫著愛的氣味,它讓我想吐」,據報導該係列賀卡取得了不俗銷量。義大利將2月15日稱之為「單身節」,擺脫情人節慶祝活動的陰影,讓社會關注單身面臨的歧視問題。[13]台灣一個調查發現,情人節成了當地上班族最討厭的節日,理由包括節日對單身族造成壓力,令其顯得孤單,而情侶們在情人節當天花費較多,對個人帶來財政壓力。[14] 參見[編輯] 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 上巳節 七夕,中國的愛情節,祈求美好愛情,與情人節以情侶約會為主題不同 白色情人節 單身節 夫妻節 邱比特

台湾第一


台湾第一是指在台湾历史当中,首次、最先出现或出现各项人、事、物,在这里将台湾第一列举出来。有别于台湾之最或台湾世界纪录列表条目的内容,台湾第一指的是时间上的最初纪录,而可能不是顶尖的纪录。

自然[编辑]

时间 称衔 名称 纪事 备注
1937年 台湾第一座国家公园 大屯国立公园、新高阿里山国立公园、次高太鲁阁国立公园 1937年12月27日台湾总督府国立公园委员会指定 1945年废止
1995年 台湾第一座位于离岛的国家公园 金门国家公园 1995年成立
政治[编辑]

时间 称衔或事件 名称 纪事 备注
1895年 台湾第一位大总统 唐景嵩 1895年出任台湾民主国总统 清朝总统指新军等军事首长
1935年 台湾第一次选举 第一届市会及街庄协议会员选举 1935年11月22日进行投开票
非普选有性别财产限制
1950年 第一次县市长选举 1950年8月12日至1951年7月29日
1950年 第一位民选首都市长 吴三连 1951-1954年
1958年 第一位台湾籍司法院大法官 黄演渥 1958-71年就任
1961年 第一位台湾籍立法院长 黄国书 1961年就任
1968年 第一位女性县市长 许世贤 1968-72年就任
1972年 第一位台湾籍台湾省政府主席 谢东闵 1972-78年就任
1972年 第一位台湾籍司法院长 戴炎辉 1972-79年就任
1978年 第一位台湾籍中华民国副总统 谢东闵 1978年就任
1987年 第一位非半山仔的台湾籍国军上将 郭宗清 1987年出任国防部常务次长
1988年 第一位台湾籍中华民国总统 李登辉 1988年继任
1988年 台湾第一位女性内阁部长 郭婉容 1988年出任
1990年 第一次未遭秋后算帐的大规模学生运动 野百合学运
1991年 第一次修改宪法
1991年 第一次国会全面改选 1991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1992年 第一次国会全面改选 1992年立法委员选举
1967年 第一位女性司法院大法官 张金兰 1967年8月就任,1975年于任内病逝
1994年 第一位女性台湾籍司法院大法官 杨慧英 1994-2003年就任
1994年 台湾第一位民选省长 宋楚瑜 1994年当选
1996年 台湾第一位直接选举总统 李登辉 1996年当选
1996年 第一位民主进步党籍总统候选人 彭明敏
1997年 第一位台湾出生的行政院长 萧万长 1997-2000年出任
1999年 第一位台湾籍参谋总长 汤曜明 1999-2002年出任
2000年 第一位民进党籍总统 陈水扁 2000年当选总统 首次政党轮替成功
2000年 台湾第一位女性副总统 吕秀莲 2000年当选副总统
2002年 第一位台湾籍国防部长 汤曜明 2002-2004年出任
2004年 第一位正副总统候选人遭枪击 陈水扁、吕秀莲 当时现任元首枪击案
2004年 第一次全国性公民投票 强化国防与对等谈判公投
2004年 第一位提出选举无效的正副总统候选人 连战、宋楚瑜 质疑选举公正性 提出诉讼并主张验票
2004年 第一位女性行政院副院长 叶菊兰 2004年5月20日就任 客家人
2006年 台湾第一位女性直辖市长 陈菊
2008年 台湾第一位由党员选举产生的女性主要政党(具国会党团)党主席 蔡英文
2004年 第一次地方性公民投票 高雄市
2012年 台湾第一位女性总统参选人 蔡英文
社会[编辑]

时间 称衔 事件 纪事 备注
1982年4月14日 台湾第一件银行抢案 李师科案 抢劫台湾土地银行古亭分行
学术[编辑]

时间 称衔 学者名字 纪事 备注
1694年 第一位台湾出身的进士 陈梦球 但陈梦球(陈永华之子)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郑克塽降后随清军到北京,寄籍汉军正白旗,康熙甲戌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以汉军正白旗身分应试
1823年 第一位台湾籍进士 郑用锡 道光三年(1823年)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赐同进士出身,人称“开台黄甲”。
1922年 第一位博士 杜聪明 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2年 第一位医学博士 杜聪明 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9年 第一位哲学博士 林茂生 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2年 第一位法学博士 叶清耀 取得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39年 第一位女博士 许世贤 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86年 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李远哲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0年 第一位图灵奖得主 姚期智 计算理论,包括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
2011年 第一位IEEE荣誉奖章得主 张忠谋 杰出的领导才能于半导体工业领域。
教育[编辑]

时间 称衔 校名 创设地点 备注
1665年 第一所汉式学校 先师圣庙明伦堂 台南市中西区 现为台南孔庙明伦堂
1683年 第一座书院 西定坊书院 台南市中西区
1876年 第一所学院 台南神学院 台南市东区
1885年 第一所中学 长荣中学 台南市东区
1884年 第一所女子中学 淡水女学堂 新北市淡水区 现为私立淡江中学
1891年 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训瞽堂 台南市中西区 现为国立台南启聪学校
1897年 第一所幼稚园 关帝庙幼稚园 台南市中西区
1895年 第一所小学 国语学校附属芝山岩学堂 台北市士林区 现为台北市立士林国民小学
1895年 第一所师范学校 芝山岩学堂 台北市大安区 现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1897年 第一所官立的女子中等教育机构 台北州立第三国语学校附属寻常高等科女子分教场 台北市中山区 现为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
1898年 第一所官立的中学 台北州立第四国语学校附属寻常高等科 台北市中正区 现为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1913年 第一所台湾人自行筹办的中学 公立台中中学校 台中市北区 由林献堂等人成立。现为国立台中第一高级中学。
1917年 第一所商业学校 台湾总督府商业学校 台北市中正区 现为国立台北商业技术学院
1918年 第一所工业学校 台湾总督府工业学校 台北市中正区 现为国立台北科技大学
1919年 第一所农业学校 台湾公立嘉义农林学校 嘉义市东区 现为国立嘉义大学
1922年 第一所私立中学 财团法人台湾佛教中学林 台北市士林区 现为台北市私立泰北高级中学
1925年 第一所大学 台北帝国大学 台北市大安区 现为国立台湾大学
1953年 第一所私立大学 东海大学 台中市西屯区
1954年 第一所在台复校大学 国立政治大学 台北市文山区
1961年 第一所天主教大学 天主教辅仁大学 新北市新庄区 包括若干“台湾第一个”学术单位
1963年 第一座学生自治的实习电台 政大之声 台北市文山区
1967年 第一所天主教神学院 天主教辅仁大学附设神学院 新北市新庄区 2012年8月更名“辅仁圣博敏神学院”
1992年 第一所完全中学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 台北市中山区
2013年 第一所外语专门大学 文藻外语大学 高雄市三民区 原名“文藻外语学院”
医疗[编辑]

时间 称衔 创举者 纪事 备注
1921年 台湾第一位女医师 蔡阿信 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1979年 台湾第一例连体婴分割成功手术 台大医院医疗团队 成功分割坐骨连体婴张忠仁与张忠义。 为亚洲第一例
1987年 台湾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朱树勋医师 于台大医院完成 为亚洲第一例
科技[编辑]

时间 称衔 创举者 纪事 备注
1964年 台湾第一座半导体实验室 国立交通大学
1992年 台湾第一座全中文BBS站台 陈年兴教授 国立中山大学美丽之岛。
建筑[编辑]

时间 称衔 建筑物 地点 备注
完工时间不详 台湾第一座要塞 热兰遮城 台南市 1623年兴建
完工时间不详 台湾第一座城池 诸罗县城 嘉义市 1704年兴建
1908年 台湾第一座博物馆 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博物馆 台北市 现为国立台湾博物馆
交通[编辑]

铁路[编辑]
时间 称衔 创举项目 纪事 备注
1887年 第一条铁路 台北至基隆间铁轨 由官方主导开工兴建,铺设台北至基隆间铁轨,全长28.6公里。
1890年 第一座铁路隧道 狮球岭隧道 清光绪16年,基隆市狮球岭隧道完工。
1998年9月24日 第一座高架车站 泰安车站 台铁山线,台中市后里区
2007年 第一条高速铁路 台湾高速铁路 2007年1月5日通车
公路[编辑]
时间 称衔 项目 纪事 备注
1964年 第一条高速公路 麦克阿瑟公路 1962年开工,1964年通车。
1970年 第一条跨海大桥 澎湖跨海大桥
1984年 第一条海底隧道 高雄港过港隧道 1984年通车
捷运[编辑]
时间 称衔 项目 纪事 备注
1996年 第一条都会区捷运系统 台北捷运木栅线 1996年通车。 今台北捷运文山线
1996年 第一座国中校名车站、终点站 台北捷运木栅线 中山国中站 1996年3月28日通车。 2009年7月4日不再是终点站
1998年 第一条通车的高运量捷运系统 台北捷运淡水线 1998年12月24日全线通车。
2008年 第一条连接机场的捷运系统 高雄捷运红线 2008年3月9日通车,连接高雄国际机场。
2008年 第一座国小校名车站 高雄捷运红线 油厂国小站 2008年3月9日通车
2008年 第一座高中校名车站 高雄捷运红线 前镇高中站 2008年3月9日通车
2012年 第一座大学校名车站、终点站 台北捷运新庄线 辅大站 2012年1月5日通车。 2013年6月29日不再是终点站
航空[编辑]
时间 称衔 项目 纪事 备注
1914年 第一座机场 台北南机场 万华南机场完工,是全台湾第一座机场 台北南机场
1920年 第一座军用机场 屏东飞行场 1920年启用。
1936年 第一座国际机场 台北飞行场 1936年就有飞国际线。 今日的松山机场
1941年 第一座水上机场 淡水水上机场 1941年建造完工。 淡水水上机场
邮政[编辑]
时间 称衔 项目 纪事 备注
1888年 第一个邮政系统 大清台湾邮政局 刘铭传创办
1888年3月22日 第一张邮票 台湾邮票 大清台湾邮政局发行
艺术[编辑]

时间 称衔 项目 纪事 备注
1927年 第一场大型美术展览会 台湾美术展览会 台湾教育会于台北市主办。
2010年 第一位倒立环台自拍 屏东高树人 倒立先生黄明正
2010年 第一出杂技独角戏 编导演 倒立先生黄明正
2011年 第一次号召550人倒立 举办人 华山文创中心&倒立先生黄明正
音乐[编辑]
时间 称衔 项目 纪事 备注
1918年 第一个爵士乐团 福安郡乐团 1918年成立。
1945年 第一个交响乐团 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交响乐团 1945年成立,现为国立台湾交响乐团。
电影[编辑]
时间 称衔 项目 纪事 备注
1989年 第一部获得世界三大影展首奖电影 悲情城市 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导演侯孝贤
1993年 第一部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电影 喜宴 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导演李安
2001年 第一部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华语电影 卧虎藏龙 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导演李安
2006年 第一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 李安 以《断背山》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2013年 第一位两度得到奥斯卡金像奖得主 李安 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媒体[编辑]

广播[编辑]
时间 称衔 电台名称 纪事 备注
1999年 第一个民营调频新闻电台 News98 1999年9月8日开播 现为台湾唯一的调频新闻网
速食店[编辑]

时间 称衔 名称 纪事
2012年 金门第一家速食连锁店 摩斯汉堡 2012年4月22日开幕[1]
体育[编辑]

奥运[编辑]
时间 称衔 参赛者 赛场 荣获奖项 备注
1932年 第一位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台湾人 张星贤 洛杉矶奥运
1960年 第一位获得奥运奖牌的运动员 杨传广 罗马奥运 十项全能银牌
1968年 第一位获得奥运奖牌的女运动员 纪政 墨西哥城奥运 田径80米跨栏铜牌
2004年 第一位获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 陈诗欣 雅典奥运 女子49公斤级跆拳道金牌
2004年 第一位获得奥运金牌的男运动员 朱木炎 雅典奥运 男子58公斤级跆拳道金牌
棒球[编辑]
时间 称衔 参赛者 纪事 备注
2002年9月14日 第一位于大联盟出赛的球员 陈金锋 以洛杉矶道奇队球员,面对亚特兰大勇士队时,在六局下上场代打。陈金锋也在这场比赛中创造台湾球员在大联盟所得到的第一分。
2003年7月25日 第一位于大联盟出赛的投手 曹锦辉 假球案
2006年9月28日 亚洲第一位大联盟胜投王 王建民 拿下2006年球季个人第19胜(2007年也取得19胜佳绩) 。
2006年12月07日 台湾第一面亚运棒球金牌 中华队 杜哈亚运,以8:7险胜日本,以5胜0败的成绩夺取亚运金牌。
2007年6月12日 第一位于大联盟击出本垒打的球员 郭泓志
2008年4月1日 美国职棒史上第一位台湾籍,第三位亚洲籍开幕战先发胜投投手 王建民 担任开幕战先发投手对战蓝鸟队胜投。
2010年7月14日 第一位于大联盟明星赛出赛的球员 郭泓志 以国联明星队队球员,面对美联明星队队时,在五局下上场中继。总共投了0.2局,没有被打出安打,也没有三振,一个保送,一个投手暴投,掉1分,但不是自责分。
2012年8月8日 第一位于大联盟投出十胜的新人胜投王 陈伟殷
网球[编辑]
时间 称衔 参赛者 备注
2010年6月28日 第一位晋级温布顿前8强 卢彦勋
2013年7月6日 第一位温布顿冠军 谢淑薇 女子双打,搭档彭帅
2013年7月6日 第一位大满贯冠军 谢淑薇 女子双打,搭档彭帅
高尔夫球[编辑]
时间 称衔 参赛者 备注
2011年2月13日 第一位成为女子高尔夫球世界第一 曾雅妮

郑毓秀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第一位女性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


郑毓秀[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毓秀

郑毓秀
出生 1891年3月20日
 大清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
逝世 1959年12月16日 (68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
政党 中国国民党
职业 清末民初革命家、政治家、法官、律师


郑毓秀(1891年3月20日-1959年12月16日),别名苏梅,女,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今属深圳市)人,清末、中华民国革命家、政治家、法官、律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第一位女性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
生平[编辑]

革命与留学[编辑]
郑毓秀的父亲是清朝户部官僚郑文治,家境富裕。郑毓秀幼年学习儒学,研读四书五经,后来到天津教会崇实女子学校念书。1905年(光绪31年),她到日本留学,其间经廖仲恺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宣统3年)归国,担任革命派暗杀要人任务的联络员等职务,曾参加京津同盟会分会暗杀袁世凯计划。1912年(民国元年)1月,暗杀袁世凯行动开始前,受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的紧急指示而中止,改为刺杀良弼而取得成功,郑毓秀在其中也作出了贡献。[1]
同年中,郑毓秀到法国勤工俭学。1914年,她在巴黎学习法律,1917年得到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随即加入法国法律协会。1919年,据説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在压力下准备签署凡尔赛条约,时任代表团随员的郑毓秀在签字日的前日即6月27日组织留学生数百人包围首席代表陆征祥养病所在的圣·克卢德医院,要求中国拒绝签字[2]。1925年,她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法学博士,也是目前有确切资料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此后她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驻欧调查委员,同年中归国。
归国后的活动[编辑]
归国后,她和留学时代的友人魏道明在上海公共租界合作开设律师事务所。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律师。1926年(民国15年),南方政府派的大学教授杨杏佛被上海当局逮捕之际,郑毓秀担任其辩护律师,使其获得释放。同年4月,她当选西山会议派的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1927年(民国16年)4月,郑毓秀任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年末成为上海临时法院院长,但未就任。她还兼上海法政大学校长。同年8月,她和魏道明结婚。1928年,她任国民政府驻欧特使,特别负责中国和法国的双边友好事务。同年中归国,11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其间她任民法编纂委员,在起草民法草案时特别提出增加多条女性权利保护条文。
晚年[编辑]
以后郑毓秀曾任建设委员会委员、赈灾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兼教育部次长。1942年,其夫魏道明任驻美国大使,她随行赴美国。1943年她任各国援华会名誉主席。战后,她和魏道明一同回国,再任立法委员。魏辞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后的1948年(民国37年)末,夫妇一同移居巴西。后来因商业失败等原因,她们夫妇又一同到了美国。晩年,郑毓秀患癌症。
1959年12月16日,郑毓秀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去世。享年69岁。
家庭[编辑]

丈夫:魏道明
注释[编辑]

^ 同盟会上层认为南北议和的妨害者不是袁世凯而是良弼。“中国第一个女律师竟刺杀过袁世凯(图)”。
^ 据説6月28日签约时刻逼近时,郑毓秀在陆征祥寓所的后花园中曾折下一段玫瑰树枝,藏在衣服中,顶住陆征祥的后腰说:“你要是签字,我的这支手枪亦不能宽恕你。 ”(“中国第一个女律师竟刺杀过袁世凯(图)”)。实际上,顾维钧等代表团内的多数人均力主拒绝签字,中国国内的舆论也一致声言拒签,陆征祥拒绝签字的意向固已明朗。而据《顾维钧回忆录》记录,1919年6月27日在圣·克卢德聚众事件中被留学生围困及被郑毓秀恐吓的是代表团秘书长岳昭燏,并非陆征祥。
参考文献[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郑毓秀
中国第一个女律师竟刺杀过袁世凯(图) 2011年4月11日光明日报网站(原刊登于半岛晨报)
徐友春 主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订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刘国铭 主编.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专著]. 团结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东亜问题调查会.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闻社. 1941.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是第一位中国铁路工程师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李晋华    

           李晋华根据李希沁、王真所著《詹天佑》编讲

  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詹天佑是第一位中国铁路工程师。在他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拼搏,战胜千难万险,成功地建成了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这是我国铁路建设的一座最伟大的里程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他的铜像至今巍然矗立在青龙桥车站,人们经过这里,都会肃然起敬,无限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詹天佑从小痛恨帝国主义,立志为振兴中华而献身。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赴美留学,发愤刻苦学习,于1881年学成回国,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当时我国修建的每一条铁路,无不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常年奔波在野外山岭,和工人们同吃同住,风餐露宿;他在洋工程师面前从不低头,创造了使帝国主义为之感叹地伟大成绩。如今,我国的铁路四通八达,飞速发展,提速再提速,正在向着现代化加速前进,而我国铁路事业的创业者、开拓者就是詹天佑。他的爱国、拼搏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我们要追随这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富裕的祖国而奋斗、献身。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几个有关詹天佑的故事。

12岁赴美留学
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于1861年4月26日(农历3月17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他的父亲詹洪原是一个茶商,因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而破产,只能靠种田维持一家生活。
詹天佑从小就从大人那里听到许多关于反抗英法侵略的故事,也看到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詹天佑七、八岁的时候,被送到私塾里读书,但是,他对那些《四书》、《五经》不感兴趣,而喜欢摆弄一些机械。他经常用一些捡来的小螺丝钉、小齿轮、旧发条做玩具,还用泥巴捏轮船、起重机,许多小伙伴都成天追着他一块玩。在上学的路上,他经常站在工厂外面,观看里面的机器,运货车,琢磨来,琢磨去,常常忘记了上学。有一天,他看着家中墙上的挂钟出了神。那挂钟为什么会嘀嗒嘀嗒走个不停呀?为什么会打点呀?想着想着,他就动手把挂钟拆开,想看个究竟。可是,再想按原样装起来的时候,怎么摆弄也装不好了,急得他满头大汗。父亲看见,虽然有些生气,还是领着他到县里的钟表店,让他仔细看工匠怎么拆装钟表。
1871年底,詹天佑11岁了,已经在私塾读了4年多了。父亲正在琢磨在他念完私塾以后,让他去做工挣钱。这时,同乡谭伯村匆匆从香港来到南海,说那里正在选拔幼童出洋留学。谭伯村也是一位商人,从小看到詹天佑聪明好学,非常喜欢他,也经常用钱财接济他们家。
谭伯村极力劝詹兴洪夫妇送孩子去参加留美考试,认为这关系孩子的前途。詹兴洪却担心儿子年小,出这样的远门很不放心,而且,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大好。谭伯村表示,经济上愿意资助,而且把自己的四女儿许配给天佑。这样才决定送詹天佑去香港参加留学考试。
1872年,詹天佑顺利通过了考试,父亲也在清政府的出洋“甘结”上签了字。所谓“甘结”就是一种合同,可以说跟卖身契差不多。比如,“甘结”中规定,必须听从清政府差遣,如有疾病甚至生死之险,概不负责等。
12岁的詹天佑经过半年的出国培训,于1872年7月登上了赴美的洋轮,开始了留学生活。一开始,他进了美国的一个“诺索布寄宿学校”上小学,学英语。1876年进入纽海文希尔豪斯中学(丘屋中学),两年后毕业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在美国留学期间,詹天佑学习非常刻苦,也很注意锻炼身体,立志为早日富强祖国而学习科学。在120名留美官费生中,只有两人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获得学位,詹天佑是其中的一个,他的毕业论文《码头起重机的研究》获得很高的评价。

学非所用 报国无门
1881年,我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奉召回国。当时,在清政府中洋务派与顽固派斗争很激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改良中国社会,而顽固派却因循守旧,千方百计维护封建统治。由于顽固派吴子登等人多次向清政府密报称,留美学生不好好读书,成天沉溺于游玩交际,甚至信奉洋教,加入美国秘密政治社团,离经叛道。清政府担心这些留学生成为逆端,危害朝廷,而下令将留美学生全部押送回国,交地方政府管束。
留美学生回国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北京接见。按当时清朝的规定,学子们必须身穿长袍马褂,头结长辫。詹天佑出于无奈,脱下了西装,罩上了长袍,但说什么也不肯戴假辫子。
在接见时,李鸿章正襟危坐,看到这些留学生直挺挺的叉腿而立,既不屈身,也不作揖,特别是看到詹天佑头上没有长辫,大发脾气,大声嚷道:“离经叛道,无父无君!”说完拂袖而去,下令让这些留学生等候分发。
有些留学生,为了前途,想谋个好差事,就想方设法托人找门路,送钱送礼,而詹天佑都不肯去叩拜权贵。最后,他被派往福州水师学堂学习海船驾驶,真是学非所用,风马牛不相及。詹天佑的一颗报国心凉了半截,心想不如回家算了。在好友严复的劝说下,詹天佑才忍气去了福州。自此,詹天佑在回国后的七年时间里,先后在福建水师当驾驶官,在广州博学馆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英文。
1887年,詹天佑与谭伯村的四女儿菊珍结婚,但心中非常苦闷,学非所用,前途何在?何日能报效国家?
正在詹天佑报国无门,十分苦闷的时候,他的老同学邝孙谋从天津来信,问他愿不愿意北上担任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他求之不得,就高兴的答应了下来。

决心献身铁路事业

  1888年,詹天佑应邝孙谋之邀北上天津,担任了铁路工程师,他非常兴奋。从此,他决心献身铁路事业,为国效力,为国争光。他的一个心愿就是,中国的铁路要中国人自己修。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修建铁路,但都是由外国人出钱雇人修的。詹天佑眼看着中国人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自己的铁路,而洋人修的铁路都用来推销洋货,掠夺中的物产,詹天佑感叹不已!
詹天佑在北上之前,特地回家乡看望了父母。亲人们都为他北上有了新的工作而高兴。
在路过上海时,詹天佑专门到吴淞凭吊了淞沪铁路的遗迹。这是英国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十四年前,在通车时震惊了愚昧顽固的西太后,她认为这庞然大物的火车头,喷烟吐雾,拖着长龙轰隆隆的奔跑,“破坏了大清的风水”,因而下令用18万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买回来,拆毁所有的机车和铁轨,用轮船运到台湾,沉入了打狗湖之中。多么愚蠢,多么可憎!
詹天佑到中国铁路公司以后,看到这个公司名义上是“官督商办”,是中国的公司,但实际上是受英帝国主义控制。中国商人提出中国铁路“与其修自洋人,不如修自中国人;修自官府,不如修自百姓”,但不被采纳。由于清朝的腐败和国家的贫穷,当时的中国铁路都是由外国人修建,向外国帝国主义贷款,由外国工程师领导。詹天佑心中愤愤不平,他坚信,中国的铁路早晚要由中国人自己修建。

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

  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
詹天佑到中国铁路公司以后,先后参加了唐胥轻便铁路(以后延长到天津),和关内外铁路的建设,但修路大权都控在外国工程师的手里,詹天佑总是深入工地,实地组织工人施工。到1905年5月,清政府才下令修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兼会办。由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当时,为什么要修京张铁路呢?
一些商人一再要求修一条通往西北的铁路。京张铁路是沟通西北的通道,不仅可将西北的皮毛、驼绒和牛羊与内地的茶叶、丝绸、纸张等交换,而且,对镇守北疆也很重要。修建铁路的好处已经显现,不仅方便捷达,而且赚钱不少。
清朝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但英、俄两国都要抢夺修建京张铁路的权利。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为避免麻烦提出不用外国工程师,由中国工程师修建。英国帝国主义认为,反正中国修铁路一定要向他借钱,不愁控制京张铁路;帝俄则想,中国人肯定修不了京张铁路,还得向他们求援,甚至有的外国工程师还扬言,能修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在中国内部也有不少议论,说詹天佑修建过这样的险要的铁路么?他能找到几个中国的铁路工程师?有的人还断言,詹天佑修小铁路还可以,修京张铁路肯定要失败。
詹天佑正在为修建京张铁路紧张筹划的时候,西太后突发奇想,下令要在当年十月初一她生日之前修成万寿山支线,她要坐着火车去颐和园过生日。要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修成万寿山支线,困难重重,谈何容易。詹天佑只好咬紧牙关,同时领导京张铁路和万寿山支线两条铁路的修建。很快,詹天佑完成了万寿山支线的设计和测量工作,但要修成困难很大,要在十月初一修成不可能。西太后听说这一情况以后,竟然同意不用抢修万寿山支线了,詹天佑松了一口气,可以集中精力修京张铁路了。
詹天佑选定关沟线路。
修建京张铁路,最困难的是从南口到青龙桥这一段。主要是山势陡峭坡度高,还需要修很长的隧道。詹天佑作为总工程师每天骑着毛驴,亲自与工程技术人员去实地进行勘测。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暴雨不断,他总是身背标杆和测量仪,奔波在崎岖的山间小路。暴雨袭来,他和大家一起躲在崖石下,等天晴了,继续勘测,吃了不少苦。
詹天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历尽艰险,前后勘测了三条线路。一条是关沟线。这条线路从南口至岔道城,长22公里,经过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尽是悬崖峭壁,坡陡路险,工程量大,而运输量有限。第二条线路是热河线,从青龙桥绕过八达岭,转向东北方,经十三陵到延庆。这条线路虽然长出15公里,但坡度较平缓,也无需开凿八达岭那样长的隧道,但要专门修一条运料的路,费时费钱。第三条路就是现在修成的丰沙线,从西直门往西,绕过石景山,经三家店,到沙城附近出山到张家口。这条线路比较理想,但山势更加峻峭,坡度小但要修隧道65孔,工程费用较高。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詹天佑采用了关沟线路。
双机车“之”字线
京张铁路穿过崇山峻岭,坡度很大。按照国际的一般设计方法,铁路每升高1米,就要经过100米的斜坡。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詹天佑设计的线路则是每提高1米,仅需修33米的斜坡。不过,这样坡度大了,火车爬山就更加吃力。怎样使列车这庞然大物顺利开上山,詹天佑整天开动脑筋思索着。
有一天晚上,詹天佑苦思冥想列车爬坡的方法,到了夜深还未休息。他的妻子和女儿陪伴他画图设计。夜深了,屋子里很冷,女儿手指冻得有点僵硬,一不小心,将冰凉的剪刀掉在了地上。詹天佑听见响动,从凝思中惊醒过来。他看着掉在地上的剪子,突然大声叫道:“有了!有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莫名其妙。詹天佑非常高兴的说:“八达岭的铁路可以仿照剪子那样修建,火车一折一返地往上爬,不就可以翻山越岭了吗?”后来,青龙桥那段铁路修成了“之”字形线路,火车一曲一折的轻轻松松爬上了山。当地人把这段铁路称之为“剪子岭”。
战胜千难万险凿通隧道
1905年12月12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在丰台,詹天佑亲手抡起大锤钉进了第一枚道钉。成千上万的人欢呼,道贺。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工了。
修建京张铁路,谈何容易。崇山峻岭,爬坡钻洞,又没有机械设备。这还不说,清廷的达官显贵刁难阻挡,洋人造谣拆台,詹天佑面临的是千难万险,内外夹攻。但是,一心爱国,决心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詹天佑毫不畏惧,坚信京张铁路一定能够建成。
硬闯贵族坟,铁路通南口。京张铁路终于开工了,但困难重重。当时,中国非常落后,修铁路没有机械,连运送铁轨的车辆都没有。开工以后,头根铁轨都是詹天佑和工人们推着平板车运到工地的。当路轨铺到清河镇广家坟地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硬钉子。原来,这广家坟地的主人曾任锦州道台,与恭亲王载泽的孙女结亲。广家依仗皇亲的势力,雇人卧轨,阻挡铺轨。而广家坟地附近,还有慈禧太后父亲坟,郑王坟、太监坟。左避右闪,铁路无法通过。恭亲王坚持要铁路改线,并愿出银酬谢。詹天佑哪里肯答应,他认为这是变相贿赂,宁可辞职也不能更改线路。正在这时,恭亲王出洋回来遭到革命党狙击,吓得不敢出门,无心再过问广家的事。广家只好应允铁路从墓地围墙外通过,但提出为保护风水,必须在附近挖一条小河,派三品官 设祭,还要立碑纪念。工程队人员觉得这是无理取闹,詹天佑为修通铁路,答应派人去广家坟院拜祭,立碑之事不予理睬。克服了重重困难,京张铁路首战告捷,1906年9月3日,通车到南口。
成功开凿4孔隧道。南口通车以后,詹天佑领导工程人员又开始了京张铁路最艰难的一段工程——在关沟地带开凿四孔隧道。
四孔隧道包括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隧道,总长1645米,其中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其次是居庸关隧道,长367米。
居庸关山势非常险峻,岩石也很厚,开凿隧道非常困难。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詹天佑采用从两端对凿的方法。詹天佑亲自教给凿工凿炮眼、下炸药的方法。当开凿到洞中几十米的地方,山顶的泉水渗透的很厉害,洞中泥泞无法下炸药。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领工人挑着水桶排水。为防止两壁和顶部土方塌落,工程队员用水泥砌边墙环拱,筑起水沟排除积水。就这样,终于在1908年4月12日凿通了居庸关隧道。
八达岭隧道最长(1091米)。这么长的隧道从两头同时开凿不行。詹天佑在隧道的中部开凿两个竖井,两个竖井都同时向两个方向开凿,使整个隧道分成三段。这样,两个竖井同时向两个方向凿进,整个隧道的两头也同时向隧道里边凿进。加快了工程进度。但是,当时没有什么设备,比如,运载工人上下竖井,运送器材,炸药,运出土石和积水,因为没有升降机,只好用民间的辘轳架在井口,用人工升降。隧道内没有抽风机,空气污浊,詹天佑就在井口架起扇风机,通过铁管往隧道里送进新鲜空气。詹天佑处处为工人着想,和工人们一起在井下施工,总是身先士卒,得到工人们的拥护。1908年5月12日,八达岭隧道凿通。
很快,其他两个隧道也先后凿通。到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辉煌的一页。

铁路盒饭或称火车盒饭


铁路盒饭或称火车盒饭,为铁路车站或车厢内所贩售的盒饭(粤语俚语:饭盒),日语称作“駅弁”,在台湾被称为“便当”,台语发音piān-tong(POJ、台罗)。
日本在各不同车站另有贩售融入当地特有食材的铁路盒饭。

定义[编辑]

在车站内部月台上贩售,或是在列车上贩售者,以米饭主食才算是盒饭,欧美地区以对于Lunch(午餐)和Dinner(晚餐)较为模糊。面包、三明治、点心为主,虽装在盒内贩售,但并非盒饭。
起源[编辑]

搭乘火车时,会长时间被拘束在列车上,依搭车时间有时会需要用餐。因此出现了在车站或车厢贩售盒饭的型态。
日本最早的铁路盒饭出现于1873年至1884年年间。是来自于当时以饭团和粽子作为午餐时的延伸产品。
同様在火车内用餐的方法还有利用餐车,在日本最早是由山阳铁道在1899年所引进,比铁路盒饭的发展晚了许多。
台湾铁路盒饭文化[编辑]

台铁盒饭
台铁盒饭系指台湾铁路管理局于车站或列车内贩售之铁路盒饭,今由该局餐旅服务总所负责统制。
不在车站或列车卖的铁路盒饭
在电视传播下,1990年代起,台湾兴起铁路盒饭风潮。统一超商为抢攻外食族用餐的市场,推出奋起湖、福隆、关山、池上、高雄车站等铁路盒饭,更在2007年引进日本铁道盒饭。并非在车站或是列车内贩卖,只有参考铁路盒饭菜色与贩售命名的“铁路盒饭店”,更在各地陆续出现。棒球选手黄平洋退休后也在天母棒球场附近开起盒饭店,名称为“黄平洋铁路盒饭”。
 日本松山车站铁路盒饭
 中国火车车厢内售卖的盒饭
欧洲铁路盒饭

能预测地震的植物——含羞草


能预测地震的植物——含羞草
2014-01-12 08:09:00 ⁄ 0 ⁄ 杜牧 ⁄
鱼浮水面、鸭不下水、鸡上房顶、老鼠搬家、猪不进圈……这些动物出现的异常现象,已被大量的事实证明是地震前动物特有的反应。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又发现,在大的地震发生以前植物也有异常反应。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的含羞草就是这样一种对地震颇为敏感的植物。含羞草的叶子平常在白天是横着呈水平张开,夜里呈合闭状态。这种草因对环境影响很敏感,当触及到人们的手、足、衣物或呼出的气体时,它的叶子会怕羞似的很快合抱起来,不让人们看清它的叶体,为此人们给它取名叫含羞草。含羞草不仅对人体非常敏感,对地震现象也很敏感,在大的地震到来之前,含羞草的叶子会一反常规:白天不呈张开状态反而成合闭状态;夜间不呈合闭状态反而呈凌晨开或全开状态。科学家们发现,当这种叶片状态发生异常变化时,预示着这一带地区将发生较大的地震。



为什么植物能预测地震
        大家都知道,在地震到来之前,不少动物会出现异常反应,它们的反应有时比测震仪还要敏感。那么,植物与地震有何关系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不久前,中国地震学家在调查地震植物的变化时,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情况。例如在1970年,宁夏西吉发生5.1级地震前一个月,离震中66千米的隆德县,蒲公英于初冬季节就提前开了花。1972年,才江口区发生4.2级地震之前,上海郊区曾出现不少山芋藤突然开花的罕见现象。尤其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唐山地区和天津郊区还出现了竹子开花和柳树梢枯死。当时,科学家们还无法确切说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哪些物理或化学的因素,会引起植物产生异常的生长现象。
        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对植物是否能预测地震进行更深入详尽的研究,从植物细胞学的角度,现察和测定了地震前植物机体内的变化。他们发现,生物体的细胞犹如一个活电池,当接触生物体非对称的两个电极时,两电极之间会产生电位差,出现电流。在动物中感觉神经便把兴奋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通过大脑发出指令,作出相应的反应。但在植物中,没有分化出感觉器官和专门的运动器官,然而它们对外界的刺激仍可以在体内发生兴奋反应,就像含羞草叶被触摸后立即收缩那样。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科学家用高灵敏的记录仪,对合欢树进行生物电测定,并认真分析记录下的电位变化,结果发现,合欢树能感觉到地震前兆的刺激,产生出明显的电位变化和过强的电流。

姜黄素[


姜黄素[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姜黄素

姜黄素

IUPAC名
(1E,6E)-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6-heptadiene-3,5-dione
(1E,6E)-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6-庚二烯-3,5-二酮
英文名 curcumin
识别
CAS号 458-37-7
SMILES
 显示▼
性质
化学式 C21H20O6
摩尔质量 368.38 g·mol⁻¹
外观 亮黄色至橙色的粉末
熔点 183 °C (361 K)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IUPAC名
(1E,6E)-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6-heptadiene-3,5-dione
(1E,6E)-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6-庚二烯-3,5-二酮
英文名 curcumin
识别
CAS号 458-37-7
SMILES
 显示▼
性质
化学式 C21H20O6
摩尔质量 368.38 g·mol⁻¹
外观 亮黄色至橙色的粉末
熔点 183 °C (361 K)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姜黄素(英语:curcumin)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黄色色素。它是最主要的姜黄色素(curcuminoid)类物质,约占姜黄色素的70%,约为姜黄的3%~6%。除了姜黄素之外,这一类化合物还包括脱甲氧基姜黄素(10~20%)、脱二甲氧基姜黄素(10%)和六氢姜黄素等。

性质[编辑]

姜黄素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有特殊臭味,味稍苦。不溶于水和乙醚,溶于乙醇、丙酮、冰醋酸和丙二醇,微溶于醚带淡绿色荧光。在碱性条件下呈红褐色。酸性条件下呈浅黄色,溶于浓硫酸呈黄红色。可与金属离子(尤其是铁离子)形成螯合物而变色。
从结构上来讲,姜黄素是由两个邻甲基化的酚以及一个β-二酮组成,属于多酚类。这个β-二酮结构有烯醇-酮互变异构,但光谱结果证明姜黄素在固态和溶液中主要是以烯醇式存在[1]。
Kazimierz Kostanecki、J. Miłobędzka 和 Wiktor Lampe 于1910年首先推断出姜黄素的化学结构。
姜黄素可在酸性介质与硼酸或硼酸+草酸结合生成两种有色的络合物玫瑰花青苷(Rosocyanine)和红色姜黄素(Rubrocurcumin),这个反应的检出灵敏度高,可用于土壤中硼的测定,称为姜黄素光度法。
制取[编辑]

可由香草醛与乙酰丙酮进行缩合而得。用无水乙酸乙酯溶解香草醛,然后加入硼酸三丁酯和由乙酰丙酮、三氧化二硼生成的络合物,再滴加正丁胺,滴完搅拌4-5h,放置过夜。次日加入60℃的0.4N盐酸继续搅拌1h,并用50℃水浴保温,使反应完全。分去反应生成物的水层,用水洗涤3-4次,滤出姜黄素,用乙酸乙酯洗涤2-3次得到粗品,用乙醇重结晶得成品。[2]
此外姜黄素也可通过酶法或HPLC法从姜黄中提取得到。
用途[编辑]

姜黄素很早就作为一种天然色素被用到食品工业中(E100)。它对还原剂稳定,着色力强,不易褪色,但对光、热和铁离子敏感。主要用于罐头、肠类制品、酱卤制品的染色。
也用作酸碱指示剂,pH 7.8(黄)-9.2(红棕)。
姜黄素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如降血脂、抗氧化、抗发炎[3]、抗动脉粥样硬化等[4]。2004年时发现姜黄素能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而用于艾滋病的临床试验[5]。此外,抗癌是姜黄素的主要药理活性之一,其抑制肿瘤的作用已在许多动物实验中得到反复证实,其具体抗癌机制已成为近期研究热点[6][7]。
相关条目[编辑]

姜黄的成分[编辑]
姜黄素类: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二氢姜黄素、六氢姜黄素
挥发油类:α,β-姜黄酮(α,β-tumerone)、姜烯(Zingiberene)、姜黄烯(Curcumene)、芳姜酮(Arturmerone)
糖类、甾醇、微量元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