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楊逵,本名楊貴,一九○六年生於台南新化鎮。筆名楊逵、楊建文等。童年受瞧吧哖屠殺影響,民族意識逐漸萌芽。一九二四年東渡日本攻讀文學,受馬克斯及無政府主義影響甚深。

楊逵簡介

楊逵,本名楊貴,一九○六年生於台南新化鎮。筆名楊逵、楊建文等。童年受瞧吧哖屠殺影響,民族意識逐漸萌芽。一九二四年東渡日本攻讀文學,受馬克斯及無政府主義影響甚深。


一九二七年返台從事農民運動。代表作<送報伕>曾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為台灣文學作品出現日本文壇之始。一九三五創辦《台灣新文學》。七七事變爆發後歸農首陽農場。至日本戰敗,積極投入台灣社會重建與文學參與,創辦《台灣文學叢刊》。

一九四九年簽署「和平宣言」遭國民黨政府判刑長達十二年。其後蟄居台中東海花園。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台中,享年八十一。其作品結集出版者有《鵝鳥的嫁人》(日文)《新聞配達夫》(中日文)《鵝媽媽出嫁》《羊頭集》《壓不扁的玫瑰花》等。

楊逵的小說,繼承了賴和尖銳的抗議精神,他冷靜的筆觸、平樸的風格,不僅發揚了被壓迫者不屈不撓的民族魂,更瀰漫著一股堅毅的行動力量,既非楊華的悲厭絕望,也不是龍瑛宗的自憐憂傷,而是一種超越民族國籍、反抗資本主義的階級意識,以及對社會運動的終極希望和遠景。

他的道德勇氣與文學實踐,可說是理想的民族主義者與寫實主義者的典範,而他的普羅文學作品更為臺灣新文學樹立了一塊不可磨滅的里程碑。

楊逵[編輯]

楊逵(1906年10月18日-1985年3月12日),本名「楊貴」,臺灣著名小說家。 出生於台南廳大目降街(今台南市新化區),筆名有「楊逵」、「楊建文」、「賴健兒」、「林泗文」、「伊東亮」等,以楊逵為代表筆名,乃1932年發表〈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時首度使用,據說因慕《水滸傳》李逵之孝勇而名之。父楊鼻,母蘇足。[1]


經歷[編輯]

日治時代1909年生於台南新化。1915年進入新化公學校(現新化國小)就讀,1921年畢業,1922年考入台南州立第二中學(現台南一中)。 1924年為了深造和抗拒童養媳之婚姻,自主退學,東渡日本內地,1925年考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在學期間參加勞工運動、政冶運動。1927年返台參加農民運動,起草台灣農民組合第一次全島大會宣言而被捕,此後活躍於台灣的社會運動。也因為參與社會運動觸怒日本當局,出入牢獄前後十次,共計四十五天。1934年〈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文學評論」,是台籍作家首次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確立其小說家的地位,同年「台灣文藝」創刊,擔任日文編輯。1945年戰後,創辦「一陽週報」,1946年日文小說集《鵝媽媽出嫁》在台北三省堂出版。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和葉陶皆被捕入獄,三個月後獲釋;1948年因起草「和平宣言」,觸怒台灣省主席陳誠,再度被捕,經軍法審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1951年開始在綠島服刑,入獄期間,寫作不輟。1961年出獄,次年在台中市東海大學附近購地定居。1976年國中國文教科書收錄〈壓不扁的玫瑰花〉(原名〈春光關不住〉),是日治時代台灣文學作品編入國文教科書的第一人。1979年《美麗島》雜誌創刊,擔任社務委員,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1985年辭世。

人生小故事[編輯]

  • 楊逵個性樂觀、堅強,善於自我解嘲。在綠島坐牢時,牢房有一個窗子,窗口看出去的外面,有一道牆壁,上面寫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和平」兩個字剛好面對楊逵的窗口。楊逵戲稱:「我就是為了和平宣言才來到這裡的,卻叫我天天看著『和平』!」對於自己因為一紙和平宣言入獄的不幸遭遇,他幽默地說:「那是我一生中獲得的最高稿費,我只寫了六百字,卻吃了十二年免費的飯。」[2]
  • 日治時期,楊逵因參與農運與工運,屢次進出監獄,甚至連新婚之夜,都和妻子葉陶在牢房裡面渡過;戰後,楊逵的人生仍然坎坷。國共兩黨在中國激烈交戰的時候,楊逵發表〈和平宣言〉,希望雙方停止內戰,並且呼籲國民政府釋放二二八事件人犯,彌補本省、外省人之間的裂痕;沒想到,他的訴求不被當局採納,還因此遭到逮捕,被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送往綠島囚禁。[3]
  • 戰後,楊逵被捕入獄,在獄中,他遇到吳新榮,對方一見面就告訴他:「你終於來了,王白淵每天惦念著你,總是問楊逵怎麼還沒有來!」,由於王白淵比楊逵早幾個禮拜被捕,已經移往他處,所以二人都無法見到對方一面。 [4]

家庭[編輯]

著名學運人士魏揚是他的外曾孫。

作品一覽[編輯]

《楊逵全集》台灣文學館出版 2001年
  • 第一集 戲劇卷上冊
  • 第二集 戲劇卷下冊
  • 第三集 翻譯卷
  • 第四集 小說卷1
  • 第五集 小說卷2
  • 第六集 小說卷3
  • 第七集 小說卷4
  • 第八集 小說卷5
  • 第九集 詩文卷上冊
  • 第十集 詩文卷下冊
  • 第十一集 謠諺卷
  • 第十二集 書信卷
  • 第十三集 未定稿卷
  • 第十四集資料卷:回憶錄、演講及口述作品
  • 《鵝媽媽出嫁》:遠流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該作的繪圖本。楊逵原著,江彬如、鄭治貴繪圖,屬於「台灣小說‧青春讀本」系列。能掌握住時代的大問題,並以洗鍊的藝術表現出來。小說諷刺日本標榜皇民化「共存共榮」是強勢民族鞏固自己地位,而壓榨弱勢民族。楊逵曾說,因為當時各級公務人員多貪污腐敗、收回扣、經常要索紅包,我想用鵝來代替算是一種創新。小說以追憶故友林文欽開始,把現實的殘酷與林文欽所研究的共榮經濟理想,呈現為反諷的對比。
  • 《壓不扁的玫瑰花》
  • 《家書》

評價[編輯]

  • 台灣作家潘榮禮在楊逵過世的時候,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送報夫屢寫抗日文學,拘留十次四十天,飽嘗異族欺凌。」下聯是:「老園丁一篇和平宣言,綠島一趟十二年,享受祖國溫馨。」[5]

陳儀(1883年5月3日-1950年6月18日),幼名毅,改名儀。字公俠,後改字公洽,自號退素

陳儀[編輯]

陳儀
Chen Yi.jpg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出生1883年5月3日
 大清帝國浙江省紹興縣
逝世1950年6月18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學歷
經歷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7.07-
  • 導淮委員會常務委員1929.01-
  • 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1929.01-
  • 軍政部兵工署署長1929.04-
  • 軍政部常務次長1929.05-1931.01
  • 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1929.07-
  • 軍政部政務次長1931.01-
  • 福建省政府主席1934.01-1941.08
  • 福建全省保安司令1934.10-
  • 中國國民黨第五、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35.11-
  • 福建綏靖主任1934.11-
  • 行政院秘書長1941.12-1942.12
  • 陸軍大學(代)校長1943-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1945.05-
  • 國民政府顧問1945.10-
  • 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06-1949.02

陳儀(右)在台北市中山堂接受大日本帝國第10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左)投降書(1945年10月25日上午9時)。
陳儀(1883年5月3日-1950年6月18日),幼名,改名儀。公俠,後改字公洽,自退素浙江紹興人。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任內發生臺灣歷史悲劇二二八事件,為事件中最受爭議政治人物之一。
國共內戰末期,戰爭形勢急轉直下,陳儀曾勸告蔣中正,對國民黨喪失大陸政權要看開。1948年6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1月釋放浙江省警保處處長毛森報批處決的100多名共產黨員。1949年1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於國民黨,欲投奔中國共產黨,並嘗試策反警備軍總司令湯恩伯投共,湯將此事呈報蔣中正。陳儀在1949年初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職務,後來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臺灣,後來被囚禁於基隆。1950年5月,蔣中正以匪諜案,指示臺灣軍事法庭判處陳儀死刑。同年6月18日清晨5時許,陳儀於臺北市馬場町刑場(今萬華區馬場町紀念公園)被槍斃[1] ,一說是新店碧潭(今新北市空軍公墓)[2]

生平[編輯]

早年生涯[編輯]

陳儀早年娶同鄉沈蕙為妻。父親陳靜齋經營錢莊,母親王氏,育有2子2女。陳儀兄陳威曾於1912年至1925年擔任中國銀行副總裁。
陳儀早年接受私塾四書五經教育,曾入讀浙江求是書院。1902年到日本留學,期間曾參加光復會。1907年日本士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1909年回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時參加浙江獨立運動。1912年任浙江都督府陸軍部長,兼陸軍小學校長。1914年應召到北京任政事堂統率辦事處參議。
1916年陳儀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第一期畢業。在日期間,受到日本教官賞識,許以女兒古月好子。後來好子隨陳儀回中國,並改名為陳月芳。
1919年回國,任總統府中將顧問。
1920年前後,任浙江地方實業銀行董事長。
1924年10月直系孫傳芳入浙,委任夏超為浙江省長,陳儀為浙軍第一師師長。
1925年被任命為徐州總司令。
1926年10月,夏超暗通北伐軍,孫傳芳讓陳儀取而代之。陳繼續暗通北伐軍,被中國國民黨任為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軍長。12月22日,被孫傳芳突襲,被捕押送南京。經蔣方震搭救,免於一死。孫敗後任江北宣撫史,收拾孫殘部。
1927年7月,任國民黨軍委委員。1928年3月,出國到歐洲考察半年,重點考察德國兵工。返國後,1929年4月被蔣中正委以軍政部兵工署署長,頗獲賞識。是年5月,升任軍政部常務次長。[3]
1934年閩變結束後,調任福建省主席兼綏靖主任,整理福建軍政。1937年抗戰後,身兼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負責福建防務。1941年8月,遭華商陳嘉庚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指控其於閩省施政不當,遭撤職返回重慶。1941年任行政院秘書長。1942年改任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與臺灣的關係[編輯]

1935年,日本臺灣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曾經留日多年,對日本頗富瞭解,同時又為與台灣最鄰近省分的長官,陳儀奉命赴台參觀,對日治台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特別是相對中國大陸多年戰亂下的停滯不前,令陳儀深省與反思。之後陳再派人到台灣考察。1937年出版《台灣考察報告》,建議福建省學習台灣經濟
1943年兼任代理陸軍大學校長。[3]是年、中三國元首舉行開羅會議,聲言戰後台灣歸還中華民國
1944年4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任陳儀為主任委員(委員有沈仲九錢宗起夏濤聲周一鶚胡福相何孝怡等和臺灣半山丘念台謝南光黃朝琴游彌堅等)。調查委員會對台灣日治時期政治經濟民生軍事等各方面作出頗為詳細的調查,報告書長達四十餘萬字。之後提出的《台灣接管計劃綱要》,亦獲政府的接納。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蔣中正於1945年8月29日委任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之後又獲委派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總司令。10月24日,陳儀在美軍將領陪同下從上海飛抵台北。10月25日,依照麥帥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規定,陳儀代表蔣介石將軍接受日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的投降。

行政長官陳儀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於三月六日公開承諾將舉行縣市長民選等民主化政治改革、暗中卻要求增援大軍由中國大陸抵臺鎮壓屠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多數高層日本官員遣返回母國東瀛,無論是使用臺灣閩南語閩南人,或客家話客家人,甚至是漢人以外的臺灣原住民,在多年日語教育下,幾乎不曉中文書寫,亦不能使用官話溝通;原有的日本人高層職位,多改由中國大陸能通國語外省人擔任。但是大陸官吏,素質低莠,不通台語日語,貪污詐欺情事頻傳,例如涉足不良場所、不守紀律,時與民眾衝突,更是常為新聞媒體報導。而駐台灣的國軍則毫無軍紀可言,多有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詐欺、姦污婦女、開槍傷人等非法情事發生。此等缺點與臺灣日治時期官、軍的高行政效率、紀律嚴明形成強烈對比[4],也使得本省人愈來愈敵視國民黨長官公署
此外,國民黨以隨意印刷通貨鈔票的方式,[5]應付財政支出(後來的幣制改革中,一元新台幣換四萬舊台幣,全台灣人民的積蓄幾成壁紙)[6],並將臺灣人賴以維生的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以資助國共內戰,導致臺灣物質缺乏,民生困苦,工業農業也出現巨幅倒退,經濟情況比戰火連天的二次大戰末期更加惡化。政府大量印製鈔票的結果,經濟上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物價一日三漲,民不聊生,路有餓莩,加上台灣人民飽受歧視、各方面備受打壓,致使臺灣人對陳儀主掌的長官公署,民怨沸騰,反抗之聲頻傳。
1947年2月27日晚間,臺北菸酒專賣局葉得根、傅學通等六名查緝員出門辦案,一名寡婦林江邁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法主真君廟對面之天馬茶房販菸,走避不及。查緝員強欲沒收私菸,卻連已繳稅之菸品與林婦身上財物都不放過。林婦下跪哭求葉得根,緊抱葉得根腿部,葉竟以槍柄痛擊林婦頭部,頓時林婦血流如注昏迷倒地。圍觀民眾義憤包圍查緝員,查緝員傅學通逃至永樂町(今西寧北路一帶),鳴槍示警,卻誤擊站在自宅門口觀看的市民陳文溪(20歲,胸部中彈,送醫次日死亡),更加引發民眾不滿情緒。隔天的2月28日,抗議群眾集結於長官公署門口請願示威。過程中公署衛兵竟無預警對民眾開槍掃射,當場造成許多民眾死傷,使得民眾的情緒更為憤慨,局勢急遽惡化。至此爆發一年多來因國民政府貪腐失政所累積的龐大民怨能量,由臺北市而起,全台響應反抗政府,事件風起雲湧,是為二二八事件
政府與民眾衝突對抗之下,各地發生軍民衝突,陳儀接受了台灣知名人士蔣渭川等提議,成立有台灣人參加之省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7]陳儀在表面上向臺灣人士表示即將進行民主化改革,卻暗中向南京國民政府求援,請求緊急派兵前來台灣鎮壓。蔣介石派遣國軍廿一師為主力在基隆登陸,展開全臺血腥鎮壓與清鄉,許多台灣菁英及平民百姓因此罹難。解嚴後,行政院官方調查的罹難人數約1.8萬至2.8萬人[8][9]
1947年3月22日,陳儀被國民黨三中全會撤職。5月11日,陳儀改任國民政府顧問。5月16日,陳儀的長官公署亦撤銷,改為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

被捕[編輯]

1948年8月6日,陳儀受湯恩伯的推薦,被蔣中正委任為浙江省主席。次年1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委託其外甥丁名楠將一封親筆信交予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嘗試策動湯恩伯一同投奔中國共產黨。湯恩伯則出乎陳意料,將此事稟報蔣中正。但因陳儀對湯恩伯而言是有提攜之恩的恩師,因此湯恩伯懇求蔣中正從輕量刑。
1949年2月,陳儀移交浙江省政府主席;因涉通中國共產黨有據,「到後即被看管」[10]蔣經國函電宋美齡:「陳儀曾聯絡共『匪』謀和幸早得發現未成事實時局不安人心大變前途殊堪憂也兒」[11]
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台灣後,「即對任何人不再發一言一語,終日如老僧入定。」[12][13]後囚禁於基隆。5月19日,蔣中正親下手諭紙條「槍決可也」,指示台灣軍事法庭判決陳儀死刑。陳儀死前由福建共同推行過「新生活運動」的「五虎上將」蔣鼎文打理一切,6月18日在臺北馬場町(今臺北市萬華區)被槍決。陳儀在行刑那一刻:李國輝與魏俊慧左右挾持陳儀行至軍法官某上校面前,軍法官即宣讀判決書,並說:「奉總統手批執行槍決,你有什麼話說沒有?」陳儀答道,「我人死,精神不死,我流的血是替京滬杭一千八百萬同袍流的血。」說完即低下頭來,精神還算鎮定。陳儀對行刑者表示要槍擊頭部,便遭槍斃。
中央社記者龔選舞在其回憶錄提到陳儀之死時指出,國防部軍法局通知他與攝影兩個人,請他們現在到極樂殯儀館(當時台北惟一的殯儀館),龔和攝影王介生去了,他看見一張木板床上,一個人穿著軍裝,留著鬍子,已經化妝過,面貌很慈祥的樣子,這個人就是陳儀,回憶錄說,為什麼叫我們去看、去照相呢?這和槍斃共諜吳石原因一樣,找中央社拍照,呈給蔣中正看。[14][15]
當時臺灣本省人盛傳陳儀是因為二二八事件有負於臺灣,而被蔣中正所誅。但其實是陳欲拉攏湯恩伯一起投奔中國共產黨[16]

身後[編輯]

陳儀伏法後,湯恩伯「在其臺北三峽寓所中,如喪考妣,終宵繞室徬徨,復在私宅堂屋設靈堂,一連自書輓幛多幅」[12]。陳儀死後,由五弟陳錚收屍火葬,骨灰埋於今新北市五股區,立碑曰:「陳公退素之墓」,不寫本名以避免受到報復、破壞。其墓園的位置曝光後,時時遭人噴漆破壞,2013年更被發現墓碑與骨灰已失蹤,是遭竊或家屬已遷葬尚不得而知,從現場跡象研判,陳儀骨灰應已遷葬[17]。陳儀在遺言中強調,他是替京滬杭1,800萬人民流血,即因他本有意投共而發,大陸對陳儀家屬與後人,亦多所照顧。中共中央調查部追認陳儀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18][19]

家庭[編輯]

  • 父親陳靜齋,日本正金銀行買辦、杭州正祥盛綢庄老闆。
  • 陳儀之妻為日本人,且兩人並無子嗣
  • 陳儀兄陳威曾於1912年至1925年擔任中國銀行副總裁。五弟陳錚為陳儀收屍殮葬。

對陳儀的評價[編輯]

臺灣方面對陳儀的評價大多是批判的,並不分泛藍泛綠。不論是其政治上的失策,引發省籍不平等的疑慮;經濟上的無能更是使本省人民不聊生。相較於二戰失敗,返回日本本土的日籍之紀律嚴明;陳儀的部屬官吏風氣卻是貪污腐化,在在都顯示陳儀治臺完全失敗[12][20]。許多國民黨黨員,不僅認為陳儀應替代蔣中正承接二二八事件的所有責任;更是對陳儀晚年為謀利而反投共的行為,感到不齒。
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的紀念碑,碑文稱陳儀「顢頇剛愎,壹面協調,壹面以士紳爲奸匪叛徒,逕向南京請兵」。
1980年6月9日,因為陳儀曾經策反湯恩伯投共,後被捕槍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調查部追認陳儀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21]陳儀故居現在成為杭州市旅遊局的辦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