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林家花園的故事

林家花園的故事

 
林家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的白石堡,有一個少年名叫林平侯,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他隨著父親林應寅渡海來台。先住在新莊,新莊由於位在淡水河下游,水運發達,是當時的貨運集散地。只要善於經營,都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只是林應寅是以教書維生,並不在行經商生意。
林平侯從小聰穎非凡,十六歲時受雇於一間米店,做書寫記帳的工作,老闆鄭谷覺得林平侯很吃苦耐勞,肯上進,於是借給他一筆資金,林平侯加上自己的積蓄,老闆讓他獨立經營米業,更發揮他經營生意的天份,而賺了很多錢。林平侯後來又與竹塹(現在的新竹市)的林紹賢,聯合辦理台灣的鹽務,並兼營帆船貨運。往來台灣大陸之間,收入增多,成為大富商人。到了四十歲林平侯在事業上已經有很大的成就。於是衣錦還鄉,回到漳州龍溪,隨後又帶著大筆資金到北京納粟捐官,最後升任柳州知府,把柳州治理的很好,後來林平侯不想做官了,就在任內辭官退隱,當時柳州的百姓還捨不得他離開呢!
    林平侯
卸任後,又回到新莊,當時台灣北部的分類械鬥十分激烈,這是由於在台灣的移民中以福建漳州和泉州的人數最多,因為狹隘的地域觀念,漳州和泉州的移民就分成兩大派,互相拼鬥。新莊剛好位在淡水河下游,兩派都想據為己有,作為貨運的樞紐。
林平侯深知,新莊地位的重要必然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所以不是一個長住久安的地方於是在嘉慶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一八年)移居大嵙坎。
大嵙坎就是現在以出產豆腐乾為名的大溪,由於水運便利大溪也是一個開發很早的地方,當時小商船可以由大漢溪直接航行到今天的大溪公園底下,再由挑夫把貨物挑上岸。
林平侯家族遷到大溪以後,就開墾田園,修築渠道。到了道光年間,更把墾地擴展到桃園和宜蘭一帶,並且出錢開闢三貂嶺,作為淡水宜蘭間的通道,對於地方上的開拓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三落大厝
林平侯有五個孩子分別為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分別掌管「飲、水、本、思、源」五記,「記」就是以前的店號。這五記就是要子孫們飲水思源,不要忘本的意思。其中以老三國華和老五國英,表現較為突出,繼承家風,而且兄弟友愛,共同管理財產,合稱為「本源」。所以,後人便以「林本源」來稱呼這個家族。當時,「林本源」三個字就是富豪的象徵,傳來傳去,便很多人以為「林本源」是林家的祖先,是很富有的一個人。其實「林本源」是代表林家的家號。
由於大嵙坎靠近山地,生蕃出沒無常,只要在防守上稍有疏忽,就會遭到殺害。國華十分憂心就和兄弟們商議決定在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全家移居枋橋。「枋橋」就是今天的「板橋」。枋橋的開發也很早,雍正年間,就有漳州的林成祖在這裡展開拓墾工作。
 
道光二十七年,林家在板橋興建了弼益館,是林家收取租穀時,居住及存放租穀的地方,在民國六十五年間拆除,原址位在三落大厝的左側。
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國華、國芳兄弟在弼益館旁,興建燕尾式建築的三落大厝居住。咸豐五年(一八五五年),又發生漳泉兩派械鬥。為了保障板橋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國華便出錢建築城牆,辦理鄉團,以抵抗泉州豪強的侵襲。
國華生有三子維讓、維源、維德。維讓、維源兄弟十分憂心漳泉械鬥,所造成的人民生活不安,一直想化解兩派械鬥。於是在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創立大觀書社,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又興辦「大觀義學」,教育漳泉兩州的子弟,消除漳泉的隔閡,平息彼此的械鬥。
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維讓過世,由維源繼任族長。由於家族更加興旺,於是在光緒五年(西元一八八八年)增建馬背式建築的五落大厝。但是,已經在民國七十三年拆除,興建為大廈。
光緒五年,林維源出錢捐建台北的小南門有功,所以得到四品官銜。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後,清廷重視台灣的重要性,派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林維源獲得清廷賞識,擢昇到太僕寺正卿的官銜,並追贈他的父親林國華為光祿大夫,因此有一「光祿地」匾額。
    馬背式建築的五落大厝
 
 

    林維源(中間長者)與族人合照


林家花園
「林家花園」原名「林本源庭園」,又名「板橋別墅」,和三落舊大厝、五落大厝同為板橋林家有名的三大建築。
「林家花園」裡的各個建築,早在光緒初年就陸續建造,林維源在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五落大厝完成後,又以巨資加以規劃整建,歷經五年,到光緒十五年才全部完成。花園完成後第二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八年)中日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給日本。由於林維源不願受日本統治,便放棄台灣的家產,帶著家人內渡廈門,只留下少數族人居住。
日據時期,西元一九三五年,日本人曾在此舉行一次博覽會,慶祝統治台灣四十年。到了民國五、六年,觀稼樓倒塌,林家花園由於乏人管理,漸漸荒廢。
光復初期,花園內大致仍維持原來的規模,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一時之間湧進大量人口,缺少房屋居住,林家慷慨將花園部分捐出,安置一些播遷來台的同胞,但是住戶為了居住方便,搭建了許多違章建築,古蹟開始被破壞。民國六十一年林家答應將花園部分捐出,由台北縣政府與違建住戶協調,終於在民國六十五年獲得協議,遷出違建戶,拆除違建,以準備重整修護林家花園的工程工作。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才正式展開整建工作,開工前,台北縣政府的文獻課曾進行老照片和文獻的蒐集,同時邀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從事測繪和規劃。恢復林家花園的原貌後,民國七十六年開放給民眾參觀。但是,因為破壞嚴重,民國八十九年六月又封園進行修護。民國九十年八月才又重新開園。
參考資料: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民75),板橋林家花園。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書店。

林平侯[編輯]

林平侯(1766年-1844年)字向邦,號石潭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人,是知名的臺灣清治時期商人,林本源家族始祖。

生平[編輯]

林平侯1782年隨父林應寅前來臺灣,在臺北新莊定居,並隨父一起從事生意,1787年,林爽文事件引發通貨膨脹,導致米鹽漲價,獲得銀錢叵算,成為商業鉅子。
之後,以數十萬兩捐得新竹縣縣丞(轄臺灣北部)。1806年之後,又以捐官方式捐得同知,並分發廣西。歷任潯洲桂林,後因政績頗佳,升任南寧柳州知府
1818年告老還鄉回到台灣,依然鉅富,因新莊泉州人兵聲猛烈,舉家遷居大科崁
1844年去世前,曾將財產分為「飲」、「水」、「本」、「思」、「源」五商記分給後代,分得「本」、「源」兩商記的兩子林國華林國芳將商號合併並冠以姓氏,即為現在所稱的林本源家族,林本源家族遷往板橋,俗謂「板橋林家」。

林本源家族[編輯]

林本源家族,或稱板橋林家,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自台灣清治時期發跡於台北板橋。「林本源」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板橋林家的「商號」。2008年6月,富比士公佈出身板橋林家、任華南金控董事長的林明成身價淨值12億美元,居是年台灣第二十[1]

歷史沿革[編輯]

源起[編輯]

林家是福建漳州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人,開臺祖林應寅清朝乾隆49年(1784年)攜長子林平侯渡海來臺灣臺北新莊落腳。
林平侯後來經營業、業,在林爽文事件中物價暴漲因而糶米致富,並且捐官入仕,曾任新竹縣丞、後升柳州知府,後辭官專心營利,又因新莊泉州人聲勢太盛,舉家遷居桃園大溪
平侯遺囑死後取「飲水思本源」之義將家產分為「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五記,分別給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五個兒子及其後代(長子林國棟早逝,「飲」商記由其後人承擔)。
其中分得「本記」、「源記」兩部分的林國華林國芳為同母兄弟,將其商記合併為林本源,遷居板橋,就是今日所稱的林本源家族。其居住的大厝(即板橋林家花園)富麗堂皇,現在是板橋地區最負盛名的古蹟與觀光勝地。林本源一族至今仍有不少後裔在板橋一帶居住。

清治時期[編輯]

板橋林家在第四代的林維讓林維源將林家聲勢推上最高峰,板橋林家花園也多在其手中完成。
嘉慶23年(1818年)-林平侯遷居桃園大溪,成為臺灣最大地主,擁有土地超過5,000
18世紀中葉-第三代林國華商號「本」記,與弟林國芳商號「源」記,合稱「林本源」,自此成為林家公號。
咸豐7年(1857年)-第四代林維讓兄弟遷居板橋,從此被稱為板橋林家。
同治13年(1874年),日本帝國藉口琉球漂民為土著所殺,發動侵臺的「牡丹社事件」。清廷命時任福州船政大臣、平定太平天國的名臣沈葆禎欽差大臣並借餉200萬兩為軍費以主持臺海防務。日本退兵之後,沈葆禎奏請撫墾後山及山區,板橋林家大力幫助。
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波及臺灣,清廷派欽差大臣劉銘傳巡撫的身份主持臺灣防務,林維源捐助餉20萬兩銀圓,並協助劉銘傳幫辦臺灣防務及出任墾務大臣,一躍為「紅頂商人」,再經劉銘傳而得與在燕京權傾一時的李鴻章盛宣懷等人相識。
光緒16年(1890年),出任太僕寺正卿。1894年慈禧60歲大壽,一切典儀以乾隆27年皇太后七旬慶典辦理,用銀700萬,戶部撥銀400萬兩,各省、官等報銷,其中以個人名義進奉最多的為太僕寺正卿的林維源30,000兩。
林維源結交當朝公卿又參觀盛宣懷蘇州的名花園「留園」之後,也將板橋林家花園大事增建,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皆由唐山海運而來,無疑為當時臺灣庭園的代表。

日治時期[編輯]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第五代林爾昌林爾康兄弟均不滿30歲就過世。甲午戰爭以後,林維源內渡在廈門鼓浪嶼再興築一座花園官邸,名為『小板橋』寓所,紀念臺北板橋家鄉。
1896年左右,傳聞日本帝國臺灣賣卻論,要把臺灣賣給法國。時避居晉江的台灣舉人施炎乃遊說內渡閩南泉州漳州各地的富豪欲籌資1000萬兩白銀贖回臺灣,當時避居廈門的林維源慨然允諾承擔400萬兩。
1909年-第六代林熊徵繼承家業,設立「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
1915年-林熊徵霧峰林獻堂林烈堂鹿港辜顯榮等人,創辦公立臺中中學校(今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1919年-林熊徵結合海外華僑資本,創設華南銀行
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銀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銀圓

國民政府遷臺[編輯]

1946年-林熊徵猝逝,第七代林明成年僅3歲。家族成立「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大永興業」等,共同經營林家事業。
1969年-林明成進入華南銀行擔任董事。
1977年-林明成創設永琦百貨
1984年-林明成捐慈湖土地19公頃,做為蔣中正陵寢用地。
2001年-華南金控取得台灣第一張金控執照,林明成擔任華南銀行及華南金控董事長。
2002年-永琦百貨封館歇業,林家事業重心轉至金控,成為台灣公股金融機構中民股持股比率最高者。
2008年-華南金控首度召開法人說明會,企圖引進外資(包括中資)。

台北花博誤刊[編輯]

2010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位於新生展區,林安泰古厝中,有一棟建築張貼數張介紹台灣各大古厝的海報。其中關於「板橋林本源家族」,內容記載到「林本源家族於中國割台給日本後遷回大陸,之後未再回台」明顯與史實不符,當時林本源家族源記林維源及長子林爾嘉不願做亡國奴,避居廈門,1913年於鼓浪嶼建菽庄花園,台灣光復後1949年,林爾嘉返台。此錯誤介紹目前台北市政府及花博單位尚未改善。

家系(僅列出有歷史記錄者)

 
 
 
 
 
 
 
 
 
 
 
 
 
 
 
 
 
 
 
 
 
 
 
 
 
 
林應寅
 
 
 
 
 
 
 
 
 
 
 
 
 
 
 
 
 
 
 
 
 
 
 
 
 
 
 
 
 
 
 
 
 
 
 
 
 
 
 
 
 
 
 
 
 
 
 
 
 
 
 
 
 
 
 
 
林平侯
 
 
 
 
 
 
 
 
 
 
 
 
 
 
 
 
 
 
 
 
 
 
 
 
 
 
 
 
 
 
 
 
 
 
 
 
 
 
 
 
 
 
 
 
 
 
 
 
 
 
 
 
 
 
 
 
 
 
 
 
 
 
 
 
 
 
 
 
 
 
 
 
 
 
 
 
 
 
 
 
 
 
 
 
 
 
 
 
 
 
 
 
林國華
(本記)
 
 
 
 
 
 
 
 
 
 
 
 
 
 
 
 
 
 
 
 
 
 
 
 
 
 
 
 
 
林國芳
(源記)
 
 
 
 
 
 
 
 
 
 
 
 
 
 
 
 
 
 
 
 
 
 
 
 
 
 
 
 
 
 
 
 
 
 
 
 
 
 
 
 
 
 
 
 
 
 
 
 
 
 
 
 
 
 
 
 
 
 
 
 
 
 
 
 
 
 
 
 
 
 
 
 
 
 
 
林維讓
 
 
 
 
 
 
 
 
 
 
 
 
 
林維源
 
 
 
 
 
 
 
 
 
 
 
 
 
林維德(維得)
 
 
 
 
 
 
 
 
 
 
 
 
 
 
 
 
 
 
 
 
 
 
 
 
 
 
 
 
 
 
 
 
 
 
 
 
 
 
 
 
 
 
 
 
 
 
 
 
 
 
 
 
 
 
 
 
 
 
 
 
 
 
 
 
 
 
 
 
 
 
 
 
 
 
 
 
 
 
 
 
 
 
 
 
 
 
 
 
 
 
 
 
 
 
 
 
 
 
 
 
 
林爾昌
 
林爾康
 
 
 
 
 
林爾嘉(眉壽)
 
 
 
 
 
林祖壽
 
林柏壽
 
林松壽
 
林彭壽
 
林鶴壽
 
林嵩壽
 
 
 
 
 
 
 
 
 
 
 
 
 
 
 
 
 
 
 
 
 
 
 
 
 
 
 
 
 
 
 
 
 
 
 
 
 
 
 
 
 
 
 
 
 
 
 
 
 
 
 
 
 
 
 
 
 
 
 
 
 
 
林熊徵
 
林熊祥
 
林熊光
 
林景仁
 
林崇智
 
林宗毅
 
林宗賢
 
 
 
 
 
 
 
 
 
 
 
 
 
 
 
 
 
 
 
 
 
林明成
 
林衡道
 
 
 
 
 
 
 
 
 
 
 
 
 
 
 
 
 
 
 
 
 
 
 
 
 
 
 
 
 
 
 
 
 
 
林知延
 
林宛嫺
 
林知佑
 
林知蔚

家族關係[編輯]

鹿港辜家[編輯]

林爾康之女林慕蘭,嫁給上海嚴復之子嚴琥,生下辜嚴倬雲。辜嚴倬雲嫁給辜振甫,林明成稱辜振甫為表姐夫。

基隆顏家[編輯]

林明成之妻顏絢美,出身基隆顏家第三代。

連震東家族[編輯]

林熊徵設薇風會,連震東為其成員。林熊徵之妻盛關頤的秘書林伯奏,娶連震東之姐連夏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