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從「歇斯底里症」談起.....

.從「歇斯底里症」談起.....
上一頁
林口長庚精神科 蕭美君 主治醫師

   舊佛洛依德時代所謂的女人“歇斯底里症”,指為子宮在體內到處流竄作祟的觀念,早已被時代所唾棄。但是臨床門診,仍常見病患或家屬用“歇斯底里”這四個字,來表達各種激烈的情緒反應或行為,並且仍暗暗指涉這是種女性常見的戲劇化反應。
  站在婦女身心醫學之角度,以及“必也正名乎”的立意,就讓我們來談談何謂“歇斯底里症(Hysteria)”。
  Hysteria多半是指病人本身所認為的或是所表現出來的不適或症狀,和醫療上身體或心理方面的各項客觀檢查或評估,出現不小的差異,並且常發生在心理衝突或壓力事件的時候。但這樣的行為可能是無意識的,而非故意和自己或和旁人過不去。
   這麼說,是要大家避免對歇斯底里般的行為,產生太多道德上的批判及為難。而男性及女性在情緒表達方面本是大不同,有其生物學上及社會心理層次上的種種證據,如何尊重彼此差異,瞭解雙方隱藏的真正訊息,正是兩性須共同學習與成長的課題。
   若歇斯底里的表現,是在身體上的症狀:例如在壓力衝突時,突然雙腳無力、一側偏癱、眼盲耳聾、局部皮膚麻木或失去感覺,甚至以痙臠或癲癇來表現,做了各項醫學上的檢查,都找不到毛病。
  這樣的疾病稱為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是病患無意識地以身體的症狀來避開巨大的內心衝突。面對這樣的情況,醫療人員尤須慎重,因病人可能當時的確在壓力之下,將原有的真正疾病,以不恰當或過度的疾病行為表現出來;或是病人正罹患某種罕見疾病,一時不易檢查出來。
   若懷疑是轉化症,萬不可直說病人是在裝病,若是直接戳破他這無意識以身體症狀隔開內在焦慮的防衛機轉,這內心巨大的衝突,在無法承受及預期之下,陡然浮現,加上旁人又無法專業處理下,病人極易崩潰及更加失控。
  此時家人尤須更包容、更體諒,由精神科醫師與其他科醫師共同專業處理,密切追蹤其身心之變化與關連,之後讓病人能逐漸放鬆,漸進地面對原有壓力,來求症狀能慢慢緩解。這類的患者,可教導並提供其更多元化及更成熟的壓力因應策略。
  平時之焦慮與情緒,也宜採如大禹治水般的“疏導”方式,適度釋放,而非一昧壓抑累積。心裡有話,可慢慢講,不易溝通的部分,也要容許讓時間、空間來解決。
  社會對傳統女性角色之認知,仍較偏隱忍與壓抑,著重堅毅、忍讓層面,有時見到中老年婦女出現疑似轉化症現象,雖然臨床處理棘手,心中仍會為其叫屈,只求家屬、他科醫療人員,能與精神科醫師密切合作,共同協助個案早日復原。

歇斯底里[編輯]


歇斯底里發作的女性
歇斯底里(Hysteria)指無法控制地情感發泄。在過去是一種精神疾病的名稱,又被稱為癔病或癔症。癥狀是由於未知恐懼等原因而情緒失控,或幻想身體某部位不舒服,卻無法被醫學檢查出來。現在醫學界已逐漸停止使用該詞,轉而使用更精確的詞彙描述不同癥狀,如轉換障礙和分離障礙。

辭源[編輯]
「歇斯底里」是音譯自拉丁文hysteria,詞源於希臘文hystera(子宮),因為當時病因被認為是女性子宮擾動。[1]
按照中國傳統的講法,具有同等病徵的病況一般被歸類為中邪、鬼上身、癲癇、癔病等,癔病即「心意病也」。
歷史[編輯]
歐洲在19世紀前的兩千年里一直認為歇斯底里是由於女性子宮擾動、遊走或倒錯造成的。當時認為懷孕可以消除該癥狀。在19世紀中晚期,該病主要指性功能障礙,治療方法是用手、振動器或噴水進行生殖器按摩,使患者達到性高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醫學界逐漸認識到該病是一種心理疾病,20世紀中期以後,歇斯底里症被細分為許多精神疾病,醫學界已逐漸停止使用該詞,轉而使用更精確的詞彙描述不同癥狀,如轉換障礙和分離障礙。
癥狀[編輯]
譬如典型的歇斯底里球是一種在病人的喉嚨部位發生的急性阻塞感,它使病人既無法說話又會引起嘔吐現象,好像有一個球升到喉嚨那裡,於是大家就認為這種徵侯是因為子宮壓迫到喉嚨而引起的。
此外由於歇斯底里症病患會呈現一些如痙攣、月經失調、噁心、嘔吐、頭痛、頭昏、全身乏力等的症狀,而且多發生於年輕未婚女性中,因此大家較易以子宮的移動來說明此症,並根據子宮的原名來為此症命名。
心理學中,歇斯底裡有多種表現:
情感爆發:病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失常,哭叫、打人、毀物等,發作時有輕度的意識狀態,發作後部分遺忘。
意識朦朧:表現為夢游或在意識朦朧下突然出走,而清醒後對發生過的事毫無記憶。
心因性遺忘:對曾經是或者仍然是創傷性或者應激性的事件部分或全部遺忘。
疏離綜合症:自我的人格分離或是對周圍環境的「非真實感」。
多重人格:表現出兩種或以上的完整人格,不同人格之間還可能存在各種關係。
剛塞爾綜合症:假性癡呆。
附體障礙:在迷信的背景下常出現的「附身」。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一作德暘,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一作德暘,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白石巷。林景熙是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编辑摘要
中文名:林景熙籍贯:浙江
性别: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242年去世年月:1310年


林景熙 

林景熙 - 林景熙

(1242~1310)  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受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标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

林景熙 - 成就



林景熙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其诗多哀国怀旧之情,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感人至深。七古《读文山集》则悲壮激楚,正气凛然,如结尾写道:"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洒泪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宋诗钞·白石樵唱钞》引宋末方逢辰评:"诗家门户,当放一头。"

所著《霁山集》5卷,元人章祖程注。《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霁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遗1卷。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诗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统石印本。

德佑元年(1275)三月,元军在伯颜率领下进入建康,临安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可恨那些大臣们尚在勾心斗角。景熙眼看国事已无可为,不久便弃官归里,隐居平阳县城白石巷。

    德佑二年春,在临安陷落前,益王,广王 逃离临安,闰三月陈秀夫等在温州江心寺,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副之。祥兴二年(1279)二月,厓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消息传来,林景熙与陈则翁等人秘密举行哭祭。后见陆秀夫广陵牡丹诗卷,无限感慨,题诗云:“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香凝。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

    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应会稽王英孙的邀请,来到越中。“一曲危栏人独倚,江山浑在梦中看。”宋亡后,贵公子出身的王孙英,在这样百无聊赖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啸傲泉石,饮酒赋诗,这是反元情绪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触了谢翱、唐珏、胡侨等富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

    至元二十二年(1285),总统江南释教的札木杨喇勒智为了盗取来皇陵中的金玉宝玩,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这时林景照正在会稽,出于民族义愤,与郑朴翁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移来此种非人间, 曾识万年觞阵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宗山竹裂。”又作《梦中诗》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理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八周年忌日,好友谢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写了《西台恸哭记》,又寄诗给林景熙,林景熙写了《酬谢皋父见寄》,一开头便说:“入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古人不得志,则隐居山林,或遁迹江海,如今国亡,何处去找一方净土呢?“行之古台上,仰天哭所思。馀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若千年后,他捧读《文山集》,这位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仿佛兀立在眼前。他心有灵犀,那充塞宇宙的皓然正气,似乎凝聚在他的笔端,一泻而下: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风尘九溟竭,
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
龙庭戈铤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
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
苦寒尚握苏武并,垂尽犹存杲卿舌。
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
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
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这首诗,堪与《正气歌》同读。这是他的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大德初年,林景熙开始他的漫游。先后到过杭州、华亭、苏州无锡镇江湖州以及严陵等地。写了许多寄托爱国之情的纪游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也以诗文相互勉励。他重过故宫,江山易主,景物全非,发出“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的感叹。过葛岭时,他对已被杀死的权好贾似道,还责问“误国竟何言!”

    景熙归隐后,曾说不再与闻世事,但当他听到谢妨碍不与元朝合作,绝食而死,十分钦佩,他写道:“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他听到家铉翁放归,呈诗说:“衣冠万里风尘老,各节千年日月意。”把他比作苏武,表示无限景仰。陆放翁临终时吩咐儿孙,中国何时统一了,祭奠时你们别忘了告诉我。林景熙说:“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能憎才能爱,他以犀利的笔锋,借秦吉了和孙供奉,对那些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予以痛斥。

    景熙到五十八岁后,才大部分时间住在平阳,他在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奥别业。教授生徒,过着清贫的生活,以颜回草食瓢钦、乐在其中来自我解嘲。但他还是关心世事。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他写了《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 阴均陡门,他欣然为其作记。大德四年(1300)他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大德十一年(1307),《平阳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六十七岁,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不久即生病回到平阳。经过两年,这位爱国诗人唱完了他的歌与世长辞了,享年六十九岁。晚年,他把自己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杂文十卷,诗六卷,诗集名《白石樵唱》。逝世后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释本问世。

干寶編成《搜神記》,是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作。

干寶干寶,(生卒年不詳)東晉文學家。字會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少年勤學,博覽群書。元帝時為著作郎,領修國史。蒐集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編成《搜神記》,是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其中《干將莫邪》、《韓憑妻》、《李寄》都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名篇。《搜神記》對後世小說、戲劇影響很大,直到近世,不少戲劇、小說還從中吸取素材。原書三十卷,已散佚,今本是後人據《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輯錄而成。另有文集五卷,亦已佚。編輯摘要目錄隱藏 ]1 簡介2 成就和評價3 家族介紹 干寶- 簡介
 
干寶干寶 干寶(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干寶(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啟《海鹽縣圖經》雲:“父瑩,仕吳,任立節都尉,南遷定居海鹽,干寶遂為海鹽人”。又云:“ 幹瑩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裡雜存》雲:“干寶……海鹽人也。按武原古志雲,其墓在縣西南四十里,今海寧靈泉鄉。真如寺乃其宅基,載在縣志,蓋古地屬海鹽也。”據史料記載,自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干寶初仕鹽官州別駕(刺史的從吏官),後因劉聰石勒之亂,西晉亡,東晉立,南北對峙,干寶舉家遷至靈泉鄉(今海寧黃灣五豐村與海鹽澉浦六忠村的交界處)。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陽,干寶為父守孝。至三世時,遷至梅園(今海鹽通元),自此,海鹽成為乾氏子孫繁衍的居住地。
 干寶- 成就和評價

干寶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更是小說家的一代宗師。他的《搜神記》短篇小說集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小說的鼻祖。干寶學識淵博,著述宏豐,橫跨經、史、子、集四部,堪稱魏晉間之通人。至今有關專家已收集到的干寶書目達26種,近200卷。
干寶年輕時學識淵博,遍覽群籍,曾由華譚推薦任著作郎。建武元年(317年),經中書監王導推薦,領修國史。時因家貧,求補山陰(今紹興)令,遷始安(今桂林)太守。東晉大興元年(318年)二月封關內侯。太寧元年(323年),王導請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咸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靈泉里西南隅,干寶辭官為母守孝。咸和四年服闋回朝。永和元年(345年)致仕,永和七年(351年)秋卒,葬靈泉里後花園 ​​。朝廷特加尚書令,從祀學宮。
干寶一生著作頗豐,其《晉紀》 20卷,直而能婉,時稱良史,為後世史學家所推崇。傳說乾寶因有感於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氣絕復甦,乃編集神怪靈異故事為《搜神記》。他在序中自稱:“雖考志於載籍,收遺佚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所親聞睹也,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此書為我國魏晉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許多古代民間的傳說,如《干將莫邪》《相思樹》《董永賣身》《李寄斬蛇》等,給後世文學藝術以深遠影響。在著名的《聊齋誌異》《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作品中,有許許多多的情景和描述都是從《搜神記》中汲取營養和精華的。近代文學大師魯迅的《鑄劍》故事就取自《搜神記》中的《三王墓》,凡此舉不勝舉。干寶又著有《春秋左氏義外傳》,還注《周易》《周官》等數十篇,另有文集四卷。今存《搜神記》20卷,為後人所輯錄,又《晉紀》亦有清人輯本。
 干寶- 家族介紹

幹氏家族自三國後期,仕吳者頗多,到晉朝已有名人不斷出現,其後在歷朝均有名人,政功顯著。千餘年間,幹氏家族所繁衍的子孫已分居於北京、天津、南京、陝西、山東等地。尤以浙江海鹽的沈盪通元澉浦六里海寧的鹽官,寧波的餘姚,嘉善的干窯等地。聚居為盛。故自東晉以來,已有1700多年族史,顯為望族。海鹽作為乾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居住地,至今後裔已有52代。近年來,海鹽縣對乾寶的生平及史學價值的研究十分重視,尤其是在干寶後裔的大力支持下,由幹氏四十八世裔孫幹乃軍執筆續修《幹氏宗譜》。自1991年起,歷經10餘載的調查考證,目前,一部新的《幹氏宗譜》續修本已正式完稿。幹氏家族對於宗譜續修,歷來十分重視。幹氏宗譜立干寶為始祖,五世孫幹樸首撰,三十八世孫干大行續修并序。自四十世孫幹欽昊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86年)最後一次續修宗譜算起,至今已有300餘年未曾續修了。並且,由於乾氏後裔散居神州大地,主要分為東西大支和永寧鄉支兩支,至抗戰前,宗譜有的已散失,給續修帶來一定的難度。文革期間,海鹽縣博物館收繳保存了十分寶貴的干氏東西大支的舊譜三冊,是這次續譜的主要依據。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下來的干乃軍不負眾望,歷盡艱辛,奮筆耕耘,終於使海鹽縣第一部民間續修的家譜《幹氏宗譜》得以問世。此舉已在全國各地廣大干氏後裔中傳為佳話。

歷史故事:楊鼎十思

歷史故事:楊鼎十思
 
作者﹕良言
 
打印機版

 
楊鼎,明朝陝西咸寧(今西安)人,字宗器,少時家貧,特別喜愛讀書,舉鄉、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編修,官至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謚「莊敏」。
楊鼎鄉試名列第一之後,聽說南京國子監祭酒陳敬宗學問道德都好,便請求到南京國子監完成學業。他不帶僕人,刻苦攻讀,親自做飯,安然如常。陳敬宗考察他的文章,觀察他的行為,感歎說:「閉門讀書,安於貧賤,即使是顏回那樣的賢人,也不會比他高出多少啊!」經常稱讚他的賢明。有位太守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楊鼎為妻,楊鼎以未告知父母為由而辭謝。太守於是轉托楊鼎的同鄉兵部尚書徐琦對陳敬宗說:「楊鼎他很清貧,太守家卻很富裕,楊鼎的父母得知此事,一定會安心的。」陳敬宗也勸楊鼎答應這門婚事。楊鼎卻說:「我人雖清貧,但在道義上卻是富有的。猗頓雖很富有,但在道義上卻是貧乏的。我怎麼敢貪戀富貴呢?」陳敬宗更加喜愛楊鼎的德行。
楊鼎初任戶部右侍郎時,恐不能勝任此職,親自書寫《十思》座右銘以自勉。「量思寬,犯思忍,勞思先,功思讓,坐思下,行思後,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終,退思早。」
意思就是:氣量要想到寬宏,對別人的觸犯要能忍讓,辛勞的事情要爭先,功勞面前要退讓,座位要想到在人之下,行路要想到走在人之後,名聲要想到隱忍、不追求顯赫,地位寧居人下,為官為道要堅持始終,年紀大時要想到盡早退讓。
楊鼎為官清正廉明,他曾對人講:「吾平生無可取者,但識廉恥二字耳。」他在家鄉興建靜善書院,請老師教育家鄉子弟;遇到饑年,則以全部積蓄賑濟鄉里。成化十五年(1479),楊鼎再次上書請求致仕(退休),這正是「退思早」的體現。明憲宗准其告退。並命終身給楊鼎月米二石,歲役四人。明朝大臣致仕有給賜,至楊鼎開始。
(出自明《玉堂叢語》)
註:
原憲:孔子的弟子,以安貧樂道聞名。
猗(音yi3)頓:春秋時魯國著名的富商。
轉載 正見網 

《遊園不值》 葉紹翁作(紅杏出牆的典故)

《遊園不值》   葉紹翁作(紅杏出牆的典故)
【題解】
    值:遇。不值:不遇,沒有見到要探訪的主人。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著名的詠杏詩作,作者說自己遊園的目的沒有達到。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春雨紛紛的季節,是杏花吐露芬芳的時候,雖然沒有進入久不開的園門,卻意外發現一枝伸出牆外的紅杏,即刻幻想到園內艷似雲霞的滿樹杏花,由此聯想到百花齊放的盛景。此詩清新俊逸,富於意趣,可謂千古傳誦的佳作。
【作者】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原姓李,後嗣處州龍泉(今浙江麗水)葉氏。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葉紹翁是南宋時著名的江湖派詩人,他的詩歌多寫江湖田園風光,尤以七言絕句最佳,《遊園不值》歷來廣為人們所傳誦。其他如《夜書所見》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嘉興界》寫江南水鄉景色,頗饒風味;《田家三詠》寫田家的生活片斷,平易含蓄,詞淡意遠,耐人尋味。另外,周密《齊東野語》載其詠史詩《漢武帝》一首,頗盡諷刺揶揄之能事。 
    葉紹翁詩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賢小集》本。他別著《四朝聞見錄》,雜敘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軼事,頗有史料價值,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補充】江湖派:南宋時期的一個詩派。因書商陳起所刊《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後集》、《江湖續集》等詩歌集而得名。江湖派詩人的生活年代不一,身分複雜,有布衣,也有官宦。但其中以那些因功名不遂而浪跡江湖的下層文人的作品較有影響,如劉過、姜夔、敖陶孫、戴復古、劉克莊、趙汝鐩等﹐都是代表人物。 
    江湖派詩人多以江湖相標榜,作品表現了他們不滿朝政,不願與之合作的態度;也反映了他們厭惡仕途、企羨隱逸的情緒。 
    江湖派詩人的部分作品對南宋社會有較為深刻的反映。這些詩作或題詠山川、或記述事件,藉以抒發作者愛國情懷,發洩對朝廷的不滿,指斥權貴的醜行,再現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劉過《題多景樓》,敖陶孫《中夜嘆》,劉克莊《開濠行》、《苦寒行》,趙汝鐩《翁媼嘆》,利登《野農謠》,樂雷發《逃戶》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們的作品,還常常抒寫有志難申的苦悶心情以及寄人籬下的悲涼境遇。也有一些作品情緒低落,表現了消極避世的思想。 
【原文】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注釋】
○應憐屐齒印蒼苔:憐:愛惜。屐齒:木屐鞋底下凸出像齒的部分,便於泥地行走。屐:ㄐㄧ,一種木頭鞋,底下有齒,可以防滑。蒼苔:青苔,深青色的苔蘚。
○小扣柴扉小扣:輕敲,輕輕敲擊。扣:敲、擊。通「叩」。柴扉:柴門,以樹枝木幹做成的門。形容簡陋的居所。
春色滿園:園子裡充滿春天嬌美茂盛的景色。春色:春天的景色。=春光、春景。 
※春色惱人:春日美好的景色,反惹人煩惱。宋˙王安石˙夜直詩:「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紅杏出牆:形容春意盎然。後比喻婦女偷情、不守婦道。=不安於室。
「紅杏出牆」現在專指背夫偷漢,不守婦道的女子,但其實與原來詩句的意思風馬牛不相及。源出於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一首《遊園不值》詩。詩篇只不過是描寫春光明媚,花開滿園的幽美景色,葉紹翁萬料不到,「紅杏出牆」竟為後世改編為專指妻室偷情的成語!其後陸游又寫了「馬上作」,其中有句「一支紅杏出牆頭」。人們推敲比較,說後者「出牆頭」探頭的意境更好,更能道出借喻女人不安於室,寂寞難奈的狀況。
紅杏出牆 - 詩詞曲典故(字句稍有出入):「應嫌屐齒印蒼苔,十叩柴扉九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紅杏尚書:宋朝尚書宋祁。宋祁善填詞,所作的玉樓春詞有「紅杏枝頭春意鬧」,以著一個「鬧」字,境界全出,傳為名句。後宋祁拜訪張先,張先稱之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簡稱為「紅杏尚書」。
【翻譯】
    庭園主人該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客人輕敲柴門許久,卻遲遲不去開門。滿園美麗的春色怎可能關得住,那一枝紅色杏花早已經將頭探出牆外了。
【賞析】
    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小詩是寫他在春天興沖沖地去遊園,不巧園主人不在家,本是敗興之思,幸而由於春花甚美之故,使他的詩充滿喜悅的情緒和明媚的色彩;後兩句向來膾炙人口,更是傳頌千古的名句。園裡的花開得正好,這些花所代表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開得正旺的是紅杏伸出了牆外。
    前兩句,原本講述的是詩人訪友未遇,久叩柴門而不開,遊園不成,在牆外望著伸出牆頭的一枝紅杏,想像園內春意鬧。詩以「遊園不值」為題,本是說自己遊園的目的沒有達到。可是詩人卻由此生發感想。葉紹翁用幽默風趣的口吻說不能遊園,是由於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他想,這可能是因為主人怕踩壞園中的青苔,怕破壞了園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讓自己進來的緣故罷。短短兩句,寫出了詩人的善解人意,也寫出了他那一片憐春惜春的情懷!
    後兩句提到只能在門外欣賞紅杏,不只讚美春天旺盛的生命力,更寄寓了新生事物是無法壓抑的道理。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語言清新、雋永。「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柴門雖然不開,滿園春色卻難以關住。你看一枝紅杏探出牆頭,不正在向人們炫耀著春天的美麗嗎?在大好春光之時,詩人為何不去直接描寫園內百花齊放的盛景,卻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一枝出牆的紅杏呢?妙就妙在凝筆寫一枝,卻能讓人想像出園內之多。「關不住」、「出牆來」,簡單幾個字,所描寫的不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還呈現出春天的蓬勃生機,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儘管沒有造訪到主人,但作者的心靈已經被這動人的早春景色完全佔滿了!後人常用此詩的最後兩句,來抒發歡欣鼓舞的心情,並對新人新事脫穎而出拍手叫好。詩人長期生活社會下層,洞察民情,作品極富哲理。告訴人們具頑強生命力的新事物是無法禁錮的,給人莫大的鼓舞,佳作必將流芳百世。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已成千古傳頌的名句透過探出牆外之「一枝」紅杏,以體現「滿園」之春色。這首詩以杏花來反諷表面矜持堅貞,其實內心春情蕩漾的婦人,雖然「紅杏出墻」挖苦的意味濃厚,卻也相當傳神。
【補充】
一、德風禪師語錄卷三.問答機緣──
師問:「『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且道承誰恩力?」師代云:獨露。
士問:「『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且道承誰恩力?」師云:「大家不曾瞞!」
二、: : 人間福報 : : 【詩人心事】春色滿園關不住   2009/6/1 | 作者:羅秀美
    南宋詩人葉紹翁〈遊園不值〉:應憐履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乘興遊園,卻被拒於門外。後兩句卻寫出詩人另有所得,不但看見了滿園春色,還有瞧見一枝出牆紅杏的驚喜感。
    葉紹翁為南宋中期詩人,祖籍福建建安。曾應舉入仕,其學出於葉適,又與著名理學家真德秀友善。寓居西湖,與葛天民等交遊唱和。詩集被陳起刻入《江湖集》,故被視為「江湖派」詩人。葉紹翁以七絕為佳,如這首〈遊園不值〉即為他的代表作,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葉紹翁詩中所寫正是春來的二月江南,風光明媚,天色晴好。詩人乘興來到一座小小花園前,想看園裡花木。他輕輕敲了幾下柴門,大半天不見有人開門迎客。「怎麼回事?主人當真不在?」大概怕園裡滿地蒼苔為人所踐踏,所以閉門謝客。若果如此,豈非太過小器。
    正當詩人徘徊於花園外頭、尋思不出個所以然,正準備離去的當兒,偶一抬頭,卻忽然撞見一枝盛開紅杏,正以它的美顏倩笑招引著詩人。詩人此時心想:「啊,滿園春色早已漫至牆外,園門閉得再緊,總也關它不住的呵。」
    至此,詩人由於一枝出牆紅杏,進而領略滿園春色已然繽紛如斯,並感受絢麗春光之照拂,原來因不得其門而入的遺憾,轉為意外的喜悅,總算不虛此行啊。
    春光果然關不住,詩人有心眼領略春色最要緊,入不入園則其次。恰如人生許多至關緊要的追尋,奮力以對時,總也達不到極致之境;往往得在生命困頓之際,方能看見轉折的契機──放下對成功或目的的追求時,反而是另一樁美麗的收穫。
    是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兩句詩,提供了饒富意涵的咀嚼空間,怪不得生氣勃然、至今傳誦不絕。
三、【賞析重點】遊園不值1 葉紹翁
    這首詩構思巧妙,以小景寫大景,以一枝杏花,見出春色的美好,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小詩。
    初春的時候,一天,詩人興致勃勃到友人的花園去探訪,可是敲門久久卻無人應答,不得入內。詩人倒覺得沒什麼,只可惜那門前如綠絨的青苔,被他的屐齒壓下斑駁的印痕。詩人在花園外徘徊之際,不經意間卻看到那花園一角,有一枝紅艷艷的杏花,從牆頭伸出園外,彷彿告訴詩人,園內春意正濃,要關也關不住。
    詩的前兩句緊扣題目,寫詩人春日訪友不遇的情形。詩人本想到友人的花園遊玩,卻未能入內,心情未免有些悵然;但他不直接抒述自己的情緒,卻抓住了門前不起眼的青苔來作襯托,可謂別出心裁。園門外鋪滿如地毯般的青苔,說明這裏人跡罕至,環境極為幽靜。門外的青苔是這樣可愛,令人覺得不該留下屐印,破壞它的完整;那麼園裡的景色究竟是如何美麗?這便留給讀者很多想像的空間。詩人對青苔被踐踏的無限惋惜之情,正流露了他對這座花園的依依不捨;讓人聯想到當時詩人在鋪滿青苔的門前徘徊的情景,入不得園門,又捨不得離去,在門前來回踱步。「小扣柴扉久不開」的「久」,正透露出詩人在門前徘徊之「久」。
    後二句詩是順前面兩句的思路寫來。詩人本想到園中遊玩,可惜不得其門而入;詩人重點寫「游園」,卻無法直接寫園內春色,他如何能在園外欣賞園內的景色呢?幸好「一枝紅杏出牆來」,這一枝紅杏代表了「滿園」的春色。正感掃興徘徊不定之際的詩人,見這一枝紅杏,頓時心扉大開,欣喜不已。詩人突出了春已「滿園」,而且滿得「關不住」,竟把一枝紅杏擠出牆來。上句的「滿」和下句的「出」,前後呼應,順理成章。「一枝」用字極妙,紅杏越牆而出,彷彿向人們招手致意,這是多麼優美的畫面;若用「一樹」、「一片」,便韻味盡失了。
    詩歌的前兩句和後兩句,一正一反,相互對照,既描寫了小園的幽靜,又渲染出它的大好春色,自然巧妙地構成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圖畫。而且這不僅是首膾炙人口的寫景佳作,還是一首富有深刻生活哲理的小詩。「春色」一旦「滿園」,那「一枝紅杏」就要「出牆來」向人們宣示春的來臨。一切美好的、生機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任誰也禁閉不了、壓制不住。因此,紹翁這首詩的詩意雖不算新鮮,唐、宋都有詩人寫過相關的題材,但「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場來」二句,卻成為千古流傳,令人交口稱譽的名句。
四、輕鬆一下,請看:小蕃薯-笑話-一般笑話  一枝紅杏出牆來
說笑者:Jesse3168 2006-07-28
    古時一對讀過書的新婚夫婦,新婚之夜,自己臨時約定要做一首詩才准上床。女的先說:「急忙未必有詩來,暫借唐詩用一回。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詩)」男的說:「急忙未必有詩來,暫借宋詩用一回。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民國初年,一位上海報人與一名媛結為夫婦,二人以詩為媒,傳達愛慕。在新婚之夜,夫欲行事,新娘阻止道:「我們既然因詩相識,今晚你要作首詩,才可為夫妻。」

新郎性急,便隨口吟出:

「急忙哪得有詩來,且把唐詩借作材;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新娘一聽就笑了,也對詩一首:


「急性哪得有詩來,也把唐詩借作材;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