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編輯]
政治系列 政治意識形態的一種 |
君主主義 |
---|
制度分類 |
相關條目 |
禪讓制(「禪」,拼音:shàn(國)/sin6(粵)),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古時禪讓是不把君權當作一個家族私有,把大位讓給賢能的人,是一種理想的政治制度。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願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禪讓分為兩種,一種是將權力讓給其他家族的人(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
起源[編輯]
中國傳說中的禪讓[編輯]
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之中,但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聯盟首領或帝王讓位給別人的一種方式,即部落各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為事。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後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 1993年郭店一號墓出土的〈唐虞之道〉與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收錄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記載上古的禪讓。《唐虞之道》推崇禪讓,指出「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對禪讓傳說的懷疑[編輯]
雖然後世的傳説大多接受堯、舜等上古領袖是通過禪讓交接權力的,但在許多古代著作中,可以找到與此不符的記載,例如:
- 山海經 在 《海內西經》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對丹朱稱呼「帝」。丹朱是堯的兒子,稱其為「帝」與堯自願禪讓領袖地位予舜的説法不符。
- 荀子在《正論》中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
- 韓非子在《說疑》一文中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 《竹書紀年》認為:「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2]
- 《汲冢瑣語》云:「舜放堯於陽,而書云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受為疑」。
- 《廣弘明集》十一引《汲冢竹書》云:「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今見有囚堯城」
因此,在近代,有史學家認爲「禪讓」之說並不符合上古史實。顧頡剛指出:「禪讓之說乃是戰國學者受了時勢的刺激,在想像中構成的烏托邦。」又說「這時墨家為了宣傳主義而造出來的」[3]。1936年,他還發表《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
中國歷史上的禪讓[編輯]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多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這些所謂的禪讓,都是朝中權臣脅迫皇帝退位,而由於繼承者是當政者的臣子,為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著禪讓的旗號,以取得正統性。因此,以禪讓而滅亡某一朝代,史書中也多表述為「篡」(如「王莽篡漢」),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則用「滅」(如「元滅宋」),以表明某種價值判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禪讓[編輯]
201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刊物《求是》雜誌刊文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權力的更替具有傳統的禪讓色彩,但又打破了古代禪讓終身制的局限,其特點為「一黨領導、全國選拔、長期培養、年齡限制、定期更替」
也另有一派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禪讓,違背現今的民主選舉思想,由一黨獨大的政權,無法完整的表達人民的思想,會淪為獨裁統治。[4]。
年表[編輯]
以禪讓形式完成的政權更替見下表:
夏→商[編輯]
蜀國蒲卑氏→蜀國開明氏[編輯]
東漢→曹魏→西晉[編輯]
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編輯]
東魏→北齊[編輯]
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後梁[編輯]
南吳→南唐[編輯]
後漢→後周→北宋[編輯]
其他[編輯]
以下是其餘在中國歷史上曾完成禪讓程序,但隨即以失敗告終的政權
- 前316年,戰國時代的燕王姬噲禪讓給子之
- 8年,西漢的孺子嬰禪讓給新朝的王莽
- 403年,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禪讓給桓楚武悼帝桓玄
- 551年,南梁帝蕭棟禪讓給漢帝侯景
- 618年,隋帝楊浩禪讓給許帝宇文化及
- 619年,隋帝楊侗禪讓給鄭帝王世充
- 1094年,大理保定帝段正明禪讓給大中表正帝高升泰
- 1211年,西遼末主耶律直魯古禪讓給乃蠻王屈出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