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旅行事誌 ----隱野民居之鄭家古厝 攝影/文字 : 阿達碼



楊梅鎮瑞原里鄭氏「道東堂」,為鄭大模五房之後世子孫鄭玉明所興建,地方上故有「玉明邸」之稱。目前為鄭玉明派下公厝,是鄭大模派下「道東堂」後世分布在瑞原里、高山里、水美里、埔心里等八幢宅院中,維護與工藝裝飾保存最為完善的一幢。 
正廳前設院牆,形成內外埕院牆並開牆門左牆面內崁天公爐左右以洗石子瓶身欄飾,左右護龍(橫屋)內均為石砌牆基,牆角均有櫃檯腳石雕,不過內外護龍,出現不同材質的表現,內護龍以洗石子牆基搭配「石雕」,外護龍則以卵石砌與「洗石子」裝飾,無法理解這種差異性背後的原因。
 
            阿達碼 2007/07/31 彰化芳苑





〔自由時報記者周敏鴻/楊梅報導〕「道東堂」初祖鄭大模從生活清苦的長工變成富甲一方大地主,是楊梅傳奇,楊梅市「大模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楊梅大模街用他名字命名
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一六年)出生的鄭大模,自幼失怙,雍正年間,不滿二十歲的他渡海來台擔任長工,鄭家子孫說,鄭大模誠懇忠厚,刻苦墾荒地,四十歲獲張姓主人青睞,將女兒許配給他。
鄭大模夫妻齊心創業、存錢買地,後來成為楊梅大地主,鄭家子孫說,高山里的「雙堂屋」是鄭大模的「起家厝」,至今仍保存完整;至於鄭大模當時擁有的土地究竟有多大?子孫說,全盛時期北起平鎮市宋屋地區,南到新竹縣北端,很大的範圍都屬鄭家所有。
「道東堂玉明邸」的起造人鄭玉明是鄭大模五房的後代子孫,估計土地最多時約有二百八十甲,後來因政府耕者有其田政策,許多土地被徵收,但都沒有影響祖厝,豈料如今竟是子孫變賣土地,讓祖厝面臨被拆除厄運。

201305302218楊梅 高山頂 鄭家古厝 (雙堂屋)

雙堂屋為鄭大模派下四房鄭仁涯所建,創建於大正元年(1912),為二堂四橫的四合院建築,
外埕前有蓮花池,宅第面積廣大,四周均植刺竹圍護,因其有前後兩落堂屋,而稱為「雙堂屋
,佔地約為5000餘坪,屬鄭氏四房鄭仁涯派下之公厝。



道東堂」是台灣楊梅地區鄭氏宗族才有的堂號。

鄭家的祖先們希望後代以「道德」傳家,象徵道德從大陸東傳到台灣,因而取道東堂的堂號。
而道東堂正是由對楊梅開發極有貢獻的鄭大模所創立。
今在楊梅鎮上有以其命名的「大模路」(楊梅里),以表彰鄭大模對墾拓楊梅的貢獻。



話說
鄭氏道東堂祖籍廣東惠州府陸豐縣方角都,來台祖為鄭大模於乾隆初葉來台,
乾隆五年的諸協和墾團,墾主原為鍾朝和及溫廷協,鄭大模和黃燕禮則是佃首代表。
翌年即發生林爽文事件,鍾溫二
人皆殉難,兩佃首遂代之為墾團領袖。

在往梅崗的路上,月眉橋前,左手邊有一條岔路,
往這個方向走到底,偌大停車場前, 右邊是大模公園,左邊則為翻修過後的道東堂
雖然沒了原來的質樸感,但仍可見到族人用心保留先人的精神與傳家格言。

位於高山頂的鄭氏「雙堂屋」,位向坐東南朝西北,
主體為磚木結構,牆體採卵石砌牆基、紅磚牆砌,亦有部份採土埆牆體。



前落堂屋的特色為三重脊燕尾屋頂及進門簷廊兩個洗石子舖面的梭柱。
後落堂屋為三開間形式,屋脊上置有柳條花磚,乃減輕屋頂重量之設計,簡單古樸。

宅前一風水半月池,種植許多荷花水草。




目前「雙堂屋」仍有鄭家後世子孫居住其中,

站在遠處看,蓮花池照映著古厝的身影,依稀可見往昔風韻。


因未獲安排進入內埕參訪,內部細構唯有借用阿達碼兄的影像....



順道參訪附近的古厝,根據其堂號,無疑同是鄭氏一支。

(部份資料引用自: 阿達碼的天空)



印象中靠近老飯店一帶的古厝「隴西堂



查看地圖附近有所謂的下彭厝的地名,

該古厝主人應該也是姓彭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