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出自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出自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賞析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讚美之意。此為第二首,描寫將軍夜裡巡邏時景況。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刮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著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  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像、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像也益鮮明。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蹟,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置著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棱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 “石棱”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像。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這首邊塞小詩,寫一位將軍獵虎的故事,取材於西漢只學家司馬遷記載當時名將李廣事蹟的《李將軍列傳》。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詩的前兩句寫事件的發生:深夜,山林裡一片昏暗,突然狂風大作,草叢被喬得刷啦啦起伏抖動;蛙人起落處津津樂道恍恍惚惚有一頭白虎撲來。這時,將軍正從林邊馳馬而過,他眼疾手快,拉滿弓一箭射出……後兩句寫事件的結果是:第二天清晨,將軍記起昨晚林間的事,順原路來到現場,他不禁大吃一驚: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見被他射中的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懼感默然蹲在那裡,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鑽進石棱裡去了!請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縫,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細的尖突的石棱――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藝啊!有人要問,將軍射老虎,幹嗎不當時就看結果,還要等第二天早晨?原來的故事並沒說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頭呀!這,就是詩人的藝術處理了。第一,這樣可以表現將軍的自信,從來是百發百中,這一次還怕它死不了跑掉嗎?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觀性,讓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當夜就看,固然也能發現是一場誤會,但很難取得現在這樣的畫面一般的鮮明效果。詩,最注重含蓄,最講究意在言外。看到詩中箭入石的描寫,我們會油然聯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將會射成什麼樣子?如果在戰場上射擊敵軍兵馬呢?於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了。


盧綸
拼音:lú lún
英文:Lu Lun
 
 盧綸(748~約799),中國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曾於唐玄宗天寶末年中進士,但是鏇即安史之亂爆發,未能爲官,避亂於江西九江一帶。亂平後,盧於唐代宗大曆年間重新應試,但屢試不第。在長安,在鄱陽,盧綸與吉中孚司空曙苗發崔峒耿韋李瑞等交游唱酬,被稱爲大曆十才子。大曆六年(771年),受宰相元載王縉先後擧薦,出任集賢學士、祕書省校書郎,後升任監察御史。大曆十一年(776年),元載和王縉在政治鬥爭中失敗,一貶一死,盧綸受此牽連,終身不得重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任昭應縣令,貞元年間入河中節度使渾瑊幕,任檢校戶部郎中,後世遂以盧戶部稱之。盧詩工於寫景,形象鮮明,語言簡練,其中的一些邊塞詩氣勢不凡,尚有盛唐氣象,其中尤以《塞下曲》數首最爲有名。其詩以五七言近體爲主,七古亦佳,多唱和贈答之作。在十才子中,詩風較爲雄壯。代表作有《塞下曲》、《村南逢病叟》、《晚次鄂州》、《臘月觀鹹寧王部曲擒虎歌》等。今有《盧戶部詩集》、《盧綸詩集》。《全唐詩》存其詩5卷。

簡介


  盧綸,字允言,河中蒲人。大曆初,數擧進士不第,元載取其文以進,補閿鄉尉,累遷監察御史,輒稱疾去,坐與王縉善,久不調。建中初,爲昭應令。渾瑊鎮河中,辟元帥判官,累遷檢校戶部郎中。貞元中,舅韋渠牟表其才,驛召之,會卒。集十卷,今編詩五卷。

  盧綸人生與仕途都極不顺利,但他廣泛的交游使他成爲一個活躍的社交家,並最終借此步入仕途。

   《舊唐書·盧簡辭傳》說盧簡辭(盧綸之子)原籍範陽,後來徙家於蒲,未可信。趙遴《因話錄》卷三記其侄趙櫓著《鄉籍》一書,大誇河中人物之盛,以趙家爲 最著,說盧綸爲趙家的女婿,盧綸的妻子爲趙櫓的姑姑,談到外家敬氏,說“先世亦出自河中”。據此可知,盧綸祖上也居河中,不會爲範陽人。而很可能因爲範陽 盧家爲名族,便妄指範陽爲盧綸祖籍。

  盧綸的生年,現在一般工具書稱約爲唐玄宗天寶七年( 748年),游國恩等著《中國文學史》定爲天寶七年,都是依據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似乎成爲已定之論。但傅璇琮先生《唐代詩人叢考》認爲 748年說不能成立,理由是姚合《極玄集》與《舊唐書·盧簡辭傳》載盧綸天寶末擧進土不第。唐五代人所記當可靠,若生於天寶七年( 748年),天寶本隻是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不可能擧進土。又盧綸有幾首詩自雲爲至德中作,若生於 748年,至德中隻十來歲,不可能作此數首詩的。傅說較有道理。聞一多、游國恩說不曾提出依據,應以傅說爲是。傅璇琮提出盧綸生年決不可能是 748年,而應大大提前,應生於開元二十五年( 737年)或更早幾年。至於盧綸的卒年,一般工具書作約 800年,即貞元六年,也不可靠。據傅璇琮該書詳細考證,盧綸卒於貞元十四年、十五年間,即798——799年間。

  盧綸祖上、近世官皆不顯,曾祖父爲永寧令,祖父爲濟州司馬,父親爲臨黄縣尉,他的親屬也大多爲縣丞、縣尉之類的小官。這種社會地位,即介於達官階層和士民階層之間的社會地位,使他既有依附達官貴人、以詩幹進的一面,又有了解社會現實、創作出一些優秀之作的一面。

   少年時代的盧綸,由於家境並不很好,世道不寧,父親可能去世較早,他本人又多病,生活並不美好,可能有好些時間,是在舅舅家度過的。他在《綸與吉侍郎中 孚……兼寄夏侍禦審侯倉曹釗》詩中自稱:“八歲始讀書,四方遂有兵。……禀命孤且賤,少爲病所嬰。”又在《赴池州拜覲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詩中說:“孤賤 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榮同族少,生長外家多。别國桑榆在,沾衣血淚和。應憐失行雁,霜霰寄煙波。”

  過了幾年後,盧綸走擧試之途, 又多不顺利。上文談到《極玄集》、《舊唐書》都記載盧綸天寶末擧進士不第。盧綸有《落第後歸終南别業》詩,道:“久爲名所誤,春盡始歸山。落羽羞言命,逢 人強破顏。”《綸與吉侍郎中孚……》中說:“方逢粟比金,未識公與卿。十上不可待,三年竟無成。”由這些詩可知,盧綸天寶未落第後,曾在終南山居住讀書, 又幾次應擧,但均未能及第。後來他“奉親避地於鄱陽”,是幾次應擧都未能及第後,大概爲生活所迫,或家遭變故,遠赴鄱陽。可能他舅舅家其時在鄱陽一帶居 住,他又去投靠舅家了。大曆初,盧綸又由邵陽赴長安應擧,《新唐書》本傳說他大曆初數擧進士不入第。在擧試之途,是徹底失敗了。

  盧綸 擧試不利,而在詩壇卻名聲漸盛。大曆年間,他在長安,在鄱陽,與吉中孚、司空曙、苗發、崔峒、耿韋、李瑞等交游唱酬,被稱爲大曆十才子。盧綸堪稱十才子之 冠冕,受到宰相元載、王縉的賞識與推薦,由詩壇步入仕途。元載將盧綸之詩進給皇上,補閿鄉尉。後來又因王縉的禮聘,爲集賢學士、監察御史,這中間又曾任河 南鞏縣令。元載、王縉穫罪時,盧綸受到牽連,因此還被拘禁過。德宗即使後,盧綸又被任爲昭應縣令。朱(氵此)之亂發生後,鹹寧王渾(王鹹)兼河中尹、河中 絳慈隰節度使、諸軍行營兵馬副元帥,鎮守河中,召盧綸爲元帥府判官。軍營生活,使盧綸詩風較爲粗獷雄放,關於軍旅邊塞的詩作,寫得極有生氣,爲大曆十才子 其他詩人所難及。因他的詩受到德宗重視,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正當他在官場將要青雲直上的時候,生命卻終結了。

  盧綸一生如此不得意,隻 是因爲權貴的推薦,才作了很短時期的官,可以說是得利於社交。盧綸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權貴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載、王縉外,任過實職的宰相還有常袞、 李勉、齊映、陸讚、賈耽、裴均、令狐楚,渾(王鹹)、馬燧、韋皋雖未任過宰相,但也是大權在握的人物。盧綸與之交往的,還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着入 仕、升遷大權的人物,如皇浦溫、鮑防、黎幹、盧甚、張建封、韋渠牟、裴延齡、王延昌、徐浩、薛邕、趙涓、李紓、包佶、吉中孚、肖昕,其他朝臣、各級官員和 名門子弟則更多。與一些著名詩人的交往則更無須細數。從這個意義上講,盧綸又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社交家。

  盧綸的詩,早年即以“舟人夜語覺潮生”爲人稱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學才華也未消歇,《和張僕射塞下曲》成爲詩歌史上的千古名作。在大曆十才子中,他雖一生不得意,但死得最晚,所以對改變當時文體、詩風的影響也就最大。

生卒年代考


   盧綸的生年,現在一般工具書稱約爲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游國恩等著《中國文學史》定爲天寶七年,都是依據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似乎成爲已定 之論。但傅璇琮先生《唐代詩人叢考》認爲748年說不能成立,理由是姚合《極玄集》與《舊唐書·盧簡辭傳》載盧綸天寶末擧進士不第。唐五代人所記當可靠, 若生於天寶七年(748年),天寶本隻是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不可能擧進士。又盧綸有幾首詩自雲爲至德中作,若生於748年,至德中隻十來歲,不可能作此數 首詩的。傅說較有道理。聞一多、游國恩說不曾提出依據,應以傅說爲是。傅璇琮提出盧綸生年決不可能是748年,而應大大提前,應生於開元二十五年(737 年)或更早幾年。至於盧綸的卒年,一般工具書作約800年,即貞元十六年,也不可靠。據傅璇琮該書詳細考證,盧綸卒於貞元十四年、十五年間,即 798-799年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