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台語典故(97-1)

台語典故(97-1)
「小貪鑽雞籠」~0901~0906週報

以前農家養土雞都是採放養式,雞在自己家竹籬芭內到處覓食,偶爾會飛到樹上棲息,要捉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到了年節要宰殺雞,就會用雞籠(ke lang)放在地上,(雞籠又稱雞罩(ke tà)是用竹片編成直徑大約150公分無底的罩子),一邊用一根綁有長繩子的棍子撐起來,裡面撒一些稻穀來誘捕雞,人躲在遠遠的地方,等待貪吃的雞鑽 (nng)進去,迅速的拉掉棍子,雞籠就會蓋上,雞就跑不掉了。「小貪(siáu tham)鑽雞籠(nng ke lang)」,這句話是在告訴人們千萬不可以貪心,即使只是蠅頭小利也不可有非分之想,切莫因一時之貪念,做了損人害己的事。

「無魚蝦嚒好」
~0908~0913週報

相傳古早有位家財萬貫的員外,請了一位夫子來教少爺讀書,這位員外是出了名的吝嗇,夫子對用餐飲食十分講究,於是寫好約定書給員外,員外爽快的簽字,雙方 約定「夫子三餐無魚蝦嚒好。無雞鴨嚒好。青菜不能無。」嚒好(mâ hó)就是也可以的意思。後來,每日三餐員外只給夫子白飯配青菜,不但沒有魚肉、雞肉,連蝦子、鴨肉也沒有;夫子便找員外理論,員外大言不慚的對夫子說, 當初已約定:「無魚、蝦,嚒好。無雞、鴨,嚒好。青菜不能無。」夫子無言以對,只好認了。「無魚(bô hî)蝦(hê)嚒好(mâ hó)」,這句話是用來提醒人們訂立契約千萬馬虎不得,否則,是非顛倒後悔莫及。後來也常被用來比喻事情遇到瓶頸時,尋求退而求其次,變通替代解決方法, 不得已勉強撮合的意思。

「無牛駛馬」
~0915~0920週報

牛(gû)是台灣早期農村最重要的勞動力,是農夫的工作夥伴,不論是耕田、拉車都必須「駛牛(sái gû)」。馬(bé)在早期是官方或軍方飼養的牲畜,民間很少飼養,馬善長在惡劣的環境奔馳,而不適合農耕。在農忙時,缺少牛來耕作的情況下,權宜措施只 好找馬遷就著用,馬好不好用是其次,起碼可以解決燃眉之急。「無牛駛馬(bô gû sái bé)」這句話是用來比喻在困境中,要能靈活的動腦筋,設法突破僵局,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無牛也得駛馬。

「未起大廳 先起護龍」
~0922~0927週報

台灣早期「起厝(khí chhù)(即蓋房子)」,不論三合院或四合院,都在房屋的中央蓋「大廳(toa thian)」,也稱為「正廳」,是民間供奉神明祖先神位的地方,也做接待客人的「客廳」,寢居生活則設在兩側的「護龍(ho lêng)」廂房,廚房、飯廳、豬舍、雞舍等則在護龍之外。蓋這種傳統房子很注重尊卑順序,先蓋大廳再蓋護龍,而且大廳的高度要比護龍高,以表示長幼有 序。「未起大廳(boe khí toa thian)先起護龍(seng khí ho lêng)」,這句話是用來告訴世人做事情不可本末倒置,如果不照規矩準則,不僅違背常規,往往事倍功半,徒勞無功。

「大鼎未滾 小鼎沖沖滾」
~0929~1004週報

台灣早期農村,家裡廚房的爐灶都是用磚土砌成,大灶和小灶相連在一起,柴火是從灶口送入昇火,雖然,大鍋子在前小鍋子在後,但是大鼎(toa tián 就是大鍋子)盛的水較多,自然就比小鼎(sè tián 就是小鍋子)的水慢沸騰,等到大鍋子的水沸騰,小鍋子的水早已沸騰翻滾不停。「大鼎未滾(toa tián boe kún)小鼎沖沖滾(sè tián chhiâng chhiâng kún)」這句話是譬喻真正有學問有才能的人,通常都非常謙虛而不自滿,不會隨意的表現自己的才學,只有半吊子才會到處炫燿自己,奉勸年輕孩子,為人處世 要保持謙虛的態度,並且多學習,不斷的自我充實。

「無日毋知晝 無鬚毋知老」
~1006~1011週報

「晝」(tàu 同「逗」台語音)是中午時分的意思,台灣早期農村生活簡樸,出外工作沒有手錶可看時間,只能依照太陽光照射的影子判斷時間,偶爾遇到陰天,就不知道中午到 了,該歇息「呷中晝」(chiah tiong tàu 吃午飯)。另外,男人在小孩時期不會長鬍鬚,等到有一天摸摸下巴,發現長出鬍鬚,才驚覺已經是二、三十歲的成年人了,不再是個小孩子。「無日毋知晝(bô jie m chai tàu),無鬚毋知老(bô chhiu m chai lau)。」這二句話是用來提醒人們趁年少時,體力和記憶力處於學習的優勢條件,把握當下努力學習,青春歲月莫蹉跎,否則韶光稍縱即逝,「少壯不努力,老 大徒傷悲。」恐怕後悔莫及。

「乞食嘛有三個月存糧」
~1013~1018週報

乞食(khit chiah 乞丐)以乞討維生,居無定所,而台灣早期生活儉樸,乞丐經常會要不到東西,有一餐沒一餐,有時還要受人欺凌,尤其到了寒冬深怕要不到東西,飢寒交迫,為了 預防不時之需,也會藏一些存糧,積穀防飢。「乞食嘛有三個月存糧(khit chiah ma u san kò goeh chûn niû)」這句話是在提醒人們平時要養成節約儲蓄的好習慣,平日當用則用,當省則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備不時之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沒 有人是永遠一帆風順的,能未雨綢繆,必能在困境中度過難關,切記「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乞食趕廟公」
~1020~1025週報

「廟公(bio kong)」就是廟祝,是負責看管廟宇的人。進出廟宇的人除了信眾,偶爾也會有一些居無定所,到處流浪討乞的叫化子(乞丐),信眾常會用供奉神明的供品布 施給「乞食(khit chiah)」,日子一久乞丐和廟祝熟識了,「廟公」慈悲為懷,體諒也可憐乞丐的境遇,好意收容他,供他吃住,使他免於飢寒交迫,沒想到不識好歹的乞丐竟 然得寸進尺,恩將仇報,喧賓奪主的把廟祝趕出門。「乞食趕廟公(khit chiah kóan bio kong)」這句話是用來提醒世人,防人之心不可無,更要懂得知恩圖報,不要當一個忘恩負義,不仁不義的人。

「囝仔人有耳無嘴」
~1027~1101週報

「囝仔人」(gín a lâng)」是指小孩子,早期農村沒有電視和休閒娛樂的日子,農閒之餘,街坊鄰居相聚聊天談論事情,但是,小孩子總是靜不下來,而且喜歡插嘴,大人就會要 小孩子閉上嘴巴,斥責小孩子沒禮貌。人有兩個耳朵,一個嘴巴,就是要人多聽少說。「囝仔人有耳無嘴(gín a lâng u hin bô chhùi)」這句話是在教導小孩子要有倫理觀念,長輩講話晚輩不插嘴,聆聽長者的談話,從中學習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吸收寶貴的人生經驗。

「呷嘜呷 蝨母毋掠」
~1103~1108週報

「蝨母(sat bú)就是蝨子,寄生在人畜毛髮中,吸取血液使身上奇癢無比。台灣早期衛生條件差,不重視身體衛生的就容易傳染蝨子,一般人如果感染蝨子會寢食難安,巴不 得趕快把蝨子抓掉,台語就叫「掠蝨母(liah sat bú)」,只有懶人才會只顧著吃,而不先抓掉造成不舒服的蝨子。「呷嘜呷(chiah beh chiah),蝨母毋掠(sat bú m liah)。」這句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懶惰到極點,連身上的蝨子都懶得抓掉。更喚醒世人要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千萬不可好吃懶做,終日遊手好閒,不從事 生產勞作,而成為討人厭的懶惰蟲。

「輸人毋輸陣 輸陣歹看面」
~1110~1115週報

「陣(tin)」是「陣頭(tin thâu)」是團體的意思。台灣早期有錢人家的子弟,因為志同道合,組成各類的團體,稱為「子弟團(chú te thoân)」,有音樂、戲曲團體,在農閒時消遣娛樂。後來演變成有獅陣、龍陣、八家將等廟會陣頭,各陣頭拿出看家本領熱鬧場面,也藉機炫燿,大家互別苗 頭且求勝心切,自然就有不服輸的拼鬥心理,既然以「陣」為主,自然以團體的名譽為重,沒有個人的輸贏,為團體的榮譽全力拼到底。「輸人毋輸陣(su lâng m su tin),輸陣歹看面(su tin pháin khòan bin)。」這句話是用來激勵團隊士氣,成員能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體認,發揮互助合作,同舟共濟的精神,爭取團隊榮譽。

「三斤貓咬四斤貓鼠」
~1117~1122週報

台灣早期農村社會,「水牛會耕田;黃牛會拉車;狗會看門;貓會抓老鼠。」各有所長,各盡所能,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以前家裡常會有老鼠出沒,牠們偷吃五穀 雜糧,長得肥肥胖胖的,而貓從小就學會捕抓老鼠的本領,偶爾會碰到體型碩大的老鼠,小貓也會奮不顧身的和這隻大老鼠來一場殊死戰。「三斤貓(san kin niau)咬(ka)四斤貓鼠(sì kin niáu chhi)」,這句話用三斤、四斤來比喻能力懸殊,雖然貓有點自不量力,但牠發揮堅忍不拔的毅力,奮戰不懈的勇氣,不得不令人由衷佩服。這句話除了教導年 輕人做事要量力而為不可莽撞,也激勵人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為達成目標而努力。

「打虎捉賊親兄弟」
~1124~1129週報

台灣早期農村沒有機械化農具,從事各項農耕工作都是靠勞力,碰到農忙時,家家戶戶都忙著自己田裡的工作,無閒暇去幫助別人。所以,早年大家庭社會,人丁興 旺,男女老少同心合力,在農忙需要人手時,就不必靠外人幫忙。老虎是很兇猛的野獸,賊也是兇狠的惡人,家戶之間距離遙遠,碰到老虎和賊,只有靠自家人合力 去擊退他。「打虎(phan hó)捉賊(liah chhat)親兄弟(chhin hian ti)」這句話用虎、賊來比喻艱辛的工作,不能單打獨鬥,必須眾人合力才有勝算的把握。是在教導年輕晚輩要重視手足情深的道理,要懂得合作,在面對生死存 亡之際,血濃於水的親兄弟才是共患難的好搭檔。

「博儌錢毋蹚作家伙」
~1201~1206週報

「家伙(ke hoé)」是家產的意思。「博儌(poáh kiáu)」就是賭博,「博儌錢」就是指賭博赢來的錢。喜歡賭博的人,明知十賭九輸,就是改不了壞習慣,輸了錢想要有機會撈回來,反而愈輸愈多,偶爾小贏 些許的錢,還以為走運了,不懂得見好就收,結果又輸光了。有一句台語俗諺:「博儌錢,袋嘜燒」,是說賭博贏來的錢,裝進口袋,還沒有感應到體溫的熱度,又 得拿出來輸在賭桌上,不義之財,來得快去也快。「博儌錢(poáh kiáu chîn)毋蹚作家伙(m thang chò ke hoé)」這句話是在奉勸世人千萬不可沉迷賭博,不可心存投機取巧,即使僥倖贏來的錢,終究不是屬於自己的家產,唯有一步一腳印努力得來的,才是最真實的 財富。

「樹頭(哪)徛呵在 毋驚樹尾做風颱」
~1208~1213週報

「樹頭(chhiu thâu)」是指樹根深入土壤裡和土表上的樹幹。「哪(ná)」有如果、假使的意思。「徛呵在(khia ho chai)」是站得穩的意思。「樹頭(哪)徛呵在,毋驚樹尾做風颱(m kian chhiu boé chò hong thai)」這句話是說為人要光明磊落,正直無私,即使有人要惡意中傷你,也不會對你造成威脅,而可以屹立不搖。但是只有樹身站的穩也還不夠,樹根還要能 夠深植土壤裡,廣結善緣才能夠獲得正直力量的支持,這樣即使風再大也可避免被連根拔起。還有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樹身除了要能站的穩穩的,最好也要有柔軟 度,這風太大時彎個腰也才不會被攔腰折斷。人就好比是棵大樹,凡是應實事求是,站穩腳步,才有成功的機會。

「靠山山會崩 靠水水會乾」
~1215~1220週報

雖然山林裡有豐富的山產獵物,溪河中有魚蝦貝類等天然資源,供人取用,但是這些資源是會耗盡的。「靠山山會崩(khò soan soan e pang),靠水水會乾(khò chúi chúi e ta)。」是提醒世人,即使有萬貫家財,財物堆積如山,但若不事生產也會用光的。有如山如水的豐富資源,固然可以依靠,但是往往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耗盡 資源而無以為靠,只要有一技之長,即使沒有山水可依靠,靠著自己勤勞耕耘,仍然可以安穩的過生活,奉勸世人勤奮工作,不能凡是依賴家產或外力,必須自力更 生,否則坐吃山空,終究一生潦倒,切記「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

「軟土曝久 嘛也碇」
~1222~1227週報

「軟土(n?g thô)」是含水的泥土。「曝久(phák kú)」是指經過長時間的陽光曝曬。「嘛也碇(mā ē tēng)」是也會變硬。「軟土曝久,嘛也碇。」這句話是說,含有大量水份的泥土,經過長時間的陽光曝曬,因水份不斷的蒸發,泥土也會乾涸變得很硬。意指 軟弱、年少、沒有經驗的人,經過一番勤奮學習和社會歷練後,也會變成堅強、穩重、成熟的人;但是,如果逃避學習不知長進,就好比泥土沒有受到太陽照射一 樣,無法耕種,終究一事無成。人,只有不斷的努力,鞭策自己向前跑,勇敢的接受挑戰,才能有成功的一天。

「滿山樹 毋是師父取無樑」
~1229~0103週報

台灣早期的房子,有三合院、四合院或木造、磚造平房,屋頂有用稻草、芒草或是瓦片蓋的,屋頂形狀都是從屋脊向兩面傾斜,橫跨在牆壁上支撐屋頂的木材就稱為 「樑」,而屋脊上的樑是最重要的,必須筆直、堅硬,而且不長蛀蟲,不會腐壞。因此,蓋房子「脊樑」的選材就格外重要了。「滿山樹(móa soan chhiū),毋是師父取無樑(m sī sai hū chhú bô niû)。」是說山林裡成千上萬的林木,有好有壞,那一棵是棟樑之材,有經驗的師父一看就知道,外行人是難以判斷的。這句話是用來勉勵人習藝要專精,從基 本工夫按部就班的學習,師父領進門,修行靠自己,擁有紮實本領,才能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

「大人煩惱無錢 囝仔歡喜過年」
~0105~0110週報

昔日農業社會,生活困苦,窮人家偶爾手頭不方便,買東西經常要向店家賒欠,在鄉村裡彼此都熟識,大家講求信用,有了錢馬上就會還,鮮少有賴帳的事情發生。 過年是商店結算總帳的日子,由於民風淳樸,擔心新年遭人討債會觸霉頭,有賒帳的一定會信守承諾還錢,絕不拖欠過年。大人們為錢煩惱,不但要籌錢還債,還要 有錢辦年貨,但是,無憂無慮的小孩子,卻高高興興的等著拿壓歲錢,有新衣服穿,有糖果吃,享受在過年的歡欣熱鬧氣氛中,完全無法體會大人「心事誰人知」的 心情。「大人煩惱無錢(tōa lâng hoân ló bô chîn),囝仔歡喜過年(gíh á hoan hí kòe nî)。」這句話用在不景氣的現在,格外貼切,年關將近,提醒年少孩子們,體諒父母賺錢的辛勞,養成節儉不奢侈的習慣,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與壓力,才是一 個孝順的好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