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網頁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作 牙

作 牙
 
四、 作牙
  民間商家在祭祀土地公時,每次都要準備豐盛的祭品, 在「祭」完土地公後,就會宴請親友或工人「祭」「祭」大家的牙縫,叫做「打牙祭」,也就是所謂的「作牙」,河洛話說 「祭牙槽岸」。
  《台灣省通志》:「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運之意。」
(一)作牙由來
  然「作牙」之詞何來?又為何選在初二、十六(望朔之翌日)來作牙呢?有以下幾個說法:
1、 根據洪敏麟先生的說法:早先河洛人,大家相約於每月初一、十五,至約定地點作交易,於是就逐漸形成了「市集」,由於當時仍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階段,故又稱「互市」,(「」字昔作「00w3.gif (157 bytes) 」,「」代表二個人,而「」則代表不同的二地,「00w4.gif (199 bytes) 」代表給、取)。而為了減少「互市」時,發生糾紛爭執,於是就設立了「互郎」官,來管理「互市」,後來人們將「互郎」誤記為「牙郎」,於是「做互市」便成了「做牙市」。
  在農曆初一、十五「互市」交易完成之後,在翌日也就是初二、十六,為了慶祝交易成功,便會宴請家人和有功人員,而河洛人在「吃」之前會先祭拜土地公,感謝其賜予他們豐盛的五穀雜糧,民生百物,使他們有物可「易」,再者也感謝土地神庇佑使其交易順利,換得自己所需的民生用品,於是「做牙」的習俗就產生了。
2、而宋龍飛先生則認為:「牙」是古時候代客買賣居中賺取傭金的人,類似現今的「仲介」或「掮客」,而其須向政府繳納「牙行稅」才能向政府取得營業執照,亦即「牙帖」。而在「互市」交易之前,商人都要先祭拜土地神,祈願「生意興隆、大發利市」,然後設宴招待客人和雇用的夥計,而此等行事,就叫做「互祭」,後來唐代因將「互」字誤寫成「00w5.gif (236 bytes) 」,後人又把「 00w5.gif (236 bytes)」字寫作「牙」,所以才稱作「牙祭」、「做牙」,也叫做「吃犒勞」
3、有關「牙」的解釋另有一說:「牙」是「易牙」之意,而易牙相傳為齊桓公時著名的廚子,「祭牙」就是「祭易牙」之意。
(二)頭牙和尾牙
  在台灣的地方志中也有相當多有關「作牙」的記載,如《台灣省通志》:「二月二日之迓禮,曰頭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禮,曰尾迓」。台灣民間一般認為正月初二,正值農曆新年期間,諸神上天廷奏報玉皇上帝,尚未回到民間,而正月十六時,上元節又剛過,故將二月二日視為每年首次做牙, 故稱之為「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日則是每年最後一次做牙,故稱之為「尾牙」。
  現今商家每月初二、十六仍有「做牙」的形式來祭拜土地公,尤其重視「頭牙」和「尾牙」之祭祀。
(三)吃潤餅
  另外台灣在「頭牙」和「尾牙」也有一些相當特殊之習俗,如《台北市歲時記》中記載:
  商號例於此日備辦酒餚,宴請同仁,謂之做頭牙,若未被邀請,便表示已不續用。居民則精製糯餅,亦稱潤餅享客。糯餅係糯米研粉,勻成皮狀,裹以豆芽菜、紅蘿蔔、筍絲、蒜頭、虎苔等,亦有用干絲、肉絲、花生粉末者,味極可口
  另外也有稱「潤餅」為「春餅」,吃春餅即表示春天的來到,並祈求全年順遂。《台灣民俗》中也有記載:
  初二日, 亦稱頭牙,而與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之尾牙對稱。一般家戶,備牲禮,燒土地公金,燃放爆竹,為土地神慶壽,並同時拜地基主。拜畢,家人團食,為食頭牙,商戶做頭牙尤盛,店主盛宴店員。頭牙特製食料潤餅.............即係春餅(春捲),不炸油者。
  另有關潤餅之製作則傳說是因古銀幣是用布捲成圓條,捲潤餅便象徵發財捲銀幣之意。除了吃潤餅外,另外也會煎食去冬所製之甜粿,謂之「食目睭金」,表示吃了以後眼睛會變得明亮。
(四)尾牙筵席
  而尾牙的活動,除了「燒土第公金、祭祀福德正神。並設長凳於門前,供五味碗以享地基主,焚經衣、銀紙」外,莫過於尾牙的筵席了。
《台北縣志·民俗志》):
  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農民及商人等以五牲供奉土地公,宴請所僱之人。商人辭退職工,亦於是日聚餐中決定,云如有以雞頭被敬者,即在解雇之列。
  可見尾牙因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尾牙」·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牲禮來祭祀土地公,以酬謝其一年來的保佑,尤其商家更為慎重盛大。其中雄雞是不可或缺的牲禮,除了是象徵商家生意興隆外,在商家店主設宴慰勞全體夥計、佣人,感謝大家一年來勞苦的宴席中,也有暗示作用。凡在宴席中,雞頭指向某人,意味著下年度即將被解職,故尾牙之宴,下人總是心情沈重和頭牙時的歡樂氣氛不同,故有「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撚嘴鬚」之俗諺。
  另外有些商家為了避免當面給人難堪,則事先發請柬邀宴,沒有收到請柬的雇工,即表示不再續聘; 也有以宴散發紅包的方式,如未收到紅包,表示工作不被肯定,不再雇用了;另有在宴席中,把解雇者的工作毛巾收起來,等到散席後,發現毛巾不見了,就表示不再留用了。
  此外也有「頭牙早、尾牙遲」之俗諺,主要是商家藉由「頭牙」,開宴慰勞被僱用之傭工,請大家一年當中能好好勤奮工作,一年之計在於寅之意。
一、
【尾牙】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俗稱。相對於農曆二月初二的「頭牙」。見「尾迓」條。

【尾迓】
迓,迎接。祭祀土地公稱為「做迓」。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迓,故稱為「尾迓」。此日家家戶戶都以三牲祭拜土地公,各行業的老闆則藉此日宴請員工,感謝他們一年來的辛勤。亦作「尾牙」。



二、
尾牙
民間商家習俗,每迎初二、十六這兩天都要「做牙」拜土地公,二月二日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日就叫做尾牙。「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聯「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說東家要辭退夥計;下聯是尾牙時節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間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東家即宴請夥計,到了十二月十六日也要拜土地公仍然要宴請夥計。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廠要解雇夥計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這一餐來暗示。不過,舊時的人較為厚道,如果不是夥計實在不行,或是東家的事業經營不佳。是不會隨便辭退夥計,辭退的方式也不是發下一張解雇通知或者資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所以有俗諺形容說:「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蹺腳撚嘴鬚」,「頭牙」因為沒有被辭退的顧慮,所以心情輕鬆愉很;臺語形容一個人的心情輕鬆悠哉悠哉叫做「蹺腳撚嘴鬚」。如今時代轉變工商業發達,到處可以找到工儘,做為夥計的人也不必「面憂憂了」。


三、
尾牙的由來
傳說古代商場仲介稱為「牙郎」,商人在年終時會把賺得的部分利潤宴請牙郎,以示回饋,感謝「牙郎」帶來的財富也期待明年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又有一說:尾牙是民眾為感念守護土地,使人民豐衣足食的的土地公而舉行的的年終祭祀活動,台灣人每逢初二和十六都會祭拜土地公,這種祭拜儀式稱為「做牙」,一年中有好幾次「做牙」,農曆2月2日為土地公誕辰,祭祀活動稱為「頭牙」,爾後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祭祀,於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在「尾牙」這天,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照顧,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酬謝土地公,而祭拜完的東西就會犒賞給員工們,這就是尾牙的由來。過去,老闆請員工吃尾牙除了犒賞員工一年的辛苦外,對於一些表現不佳的員工老闆也會以暗示性的手法,告知員工被解僱。因為,老闆都會準備「白斬雞」這道菜餚,只要雞頭朝向誰,就表示那個人過完年後不必來上班了。不過,現在這種情形已經逐漸消失,而尾牙聚餐也變為員工們增進情感的一天,一年來的辛苦在此畫下句點,準備來年再衝刺、努力!後學所知道的就這些了。

尾牙的習俗在閩南地區十分盛行,對很多人而言,過了尾牙就可以等著過年了。在尾牙時多數企業、機關、學校、政府部門都會宴請員工,一些公司還會舉辦各類活動或進行抽獎。尾牙當天企業老闆也會對員工發放工資和年終獎金,一般來說當年的薪水都要在當天全部發放。所以尾牙也稱為「閩南人的勞動節」。

台灣的大部分公司、機關,保留了閩南習俗與古時「牙祭」傳統,也會在尾牙這一天的前後幾日,設宴款待職員,及生意上的合作夥伴,稱為「喫尾牙」或「尾牙聚餐」,近年來,許多公司甚至會安排有抽獎、模仿秀、魔術、美女豔舞或者藝人獻唱等餘興節目,俗稱「尾牙秀」。

而香港某些傳統行業(如參茸海味批發商人)也保留了「尾牙聚餐」此種習慣。

尾牙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倘若公司決定在新的一年解僱某位員工,在尾牙的宴會上,會把菜餚中雞的嘴指向他,讓他有被開除的心理準備。所以尾牙的雞叫作「無情雞」。閩南語俗話稱,「食頭牙捻嘴鬚,食尾牙面憂憂」(頭牙聚餐捻著鬍鬚大快朵頤,尾牙聚餐時就只能露出無奈的表情)。而近年來,由於勞工權益抬頭,勞資雙方都希望能有一個較和諧的關係,所以「尾牙聚餐」時,一般都會將「雞頭」朝上,以免雞嘴指向任何一位員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